道音文化 道音文化
  • 首页
  • 道教热点
  • 专题活动
  • 宗教政策
  • 道医养生
  • 道学经典
  • 道教书画
  • 道教人物
  • 道教仪范
  • 道教图片
  • 道教文化
  • 道教音乐
  • 站内动态
  •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返回旧版
首页 道教文化 太极螳螂拳

太极螳螂拳

道音文化 15年前

太极螳螂拳-道音文化

   太极螳螂拳以“乱截”练手梢之劲;以“崩补”演身法之变化;以“八肘”为母演全身之劲法;更以“摘要”为纲,重演诸家之手法。“摘要”是该门拳法之精华,由“八肘”拳批手中推演出。
主体传承为:梁学香—姜化龙—宋子德—“莱阳三山”(王玉山、崔寿山、李昆山),这一枝传承下来的梁学香螳螂拳法称为太极螳螂拳,在烟台、青岛皆有嫡派传人。如《精武》中所介绍的螳螂拳名家李飞林先生即是“莱阳三山”之一的王玉山先生再传弟子。
李飞林先生在演练太极螳螂拳时,其小登山式后脚跟是贴地的,从这一个小小的动作上就可以看出名家的风范。小登山式后脚跟贴地,其技击内涵丰富,这样的步型灵活多变,使得李飞林先生实战时身法、步法犹如蝴蝶穿花,又似蜻蜒点水,而且劲力均整囫囵,六面浑圆一体。另外,2004年第七期《精武》中的《太极螳螂摘要拳一段(二)》中的插肘与转身崩捶变玉环之间,与李飞林先生的拳法演示及拳谱相比,漏了一招“崩点变玉环”,完整的拳谱及演势应为“……回身翻车至底、起身朝天一柱香、插肘、崩点变玉环、转身崩捶变玉环……”,两个“崩点变玉环”动作基本相同,照片也相同,惟“转身崩捶变玉环”加艺飞天下,桃李满林.
   太极螳螂拳是一类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的拳术。 螳螂拳基本手型仿螳螂前爪,类似刁勾,名"螳螂爪"。主要手法有勾、搂、采、挂、刁、缠、劈、按,崩、扎、滑、截等。主要步型有虚步、四六步、麒麟步等。主要步法有滑步、跟步、踏步、拖步等。基本身型要求顶头、沉肩、垂肘、活腕、拧腰、坐胯、扣膝。身法要求腰部和上肢灵活,臀以下要稳固,即所谓"枝摇根固"、"只动腰、不走胯"。劲法讲究柔缠、刚发,脆快抖弹。一般都是缠圈与抖发结合为用。发劲多通过幌腰抖臂,形於手指。其运动特点取螳螂挡车不畏,勇往直前之意,多短手快打,招势连环。讲究随其势打,寻其隙打,见空就打,出手打,回手也打,以打为守,实劈硬砸。拳法有砸、弹、劈、挑、蹦、勾等。套路结构严谨,衔接巧妙。发劲刚而不僵,柔而不软,短中寓长,快速敏捷,具有螳螂的形象。螳螂拳派别虽多,但都强调象形取意,重在取意,"重意"不"重形"。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连而巧妙,稳健而灵活,活中求快,快中求稳,稳中求精。螳螂拳气势要求紧快即眼快,手快,步快,身快,式快,一招变三招,长短兼用,气势逼人,变化莫测。发力时,快速突然,松紧结合,富于弹性,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脆而不短,快而不毛。

0
道音文化
道音文化官网的主编

猜你喜欢

  • “观妙入真”:再现700年前的永乐宫“真貌”
  • 李绍华道长:道教戒律建设的时代意义
  • 七月有感(两首)
  • 北大学堂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研修班举行开班典礼
  • 退养周岁歌

推荐阅读

浙江省宗教界人士新春座谈会在杭召开
3月前
广州市道教协会举行全面从严治教专题培训会
2周前
榆林市关公文化研究会调研采风助推乡村振兴
1月前
泰州市道协召开道教领域突出问题治理整顿工作会议
3月前
台州市道教协会开展整治督查专项工作
1月前
Copyright © 2009-2025 道音文化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浙(2022)0000881 浙公网安备33032402002320号 浙ICP备19052630号
友情链接: 国家宗教事务局 中国道教协会 北京市道教协会 陕西省道教协会 湖南省道教协会 江苏省道教协会 福建省道教协会 上海城隍庙 天然道观 邵阳玉清宫 西安八仙宫
  • 首页
  • 道教热点
  • 专题活动
  • 宗教政策
  • 道医养生
  • 道学经典
  • 道教书画
  • 道教人物
  • 道教仪范
  • 道教图片
  • 道教文化
  • 道教音乐
  • 站内动态
  •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返回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