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江道教闾山派概述
(1) 闾山教的传入和流布。
浙江称道教“闾山派”为“闾山三奶派”、“陈十四夫人教”等,系产生于元、明间民间符箓道支派,有人将其划入正一道,其实与正一道并不完全相同。原流传于福建漳州一带,崇奉临水夫人陈靖姑及林九娘、李三娘等所谓“三奶夫人”。其中尤其崇奉陈靖姑,曾推其为教主,故又有“陈十四夫人教”之称。丽水一带闾山派师公不论做何种醮斋,其“净坛”时,均须于净水碗内敕夫人名“、、”三字;“关奏章书”时,法师须化白鹤飞至福建古田县临水殿请陈十四夫人到坛关奏章书并度达天庭。据传,陈靖姑曾在福建闾山向许真君九郎兄妹学法得道,后林、李二夫人师事她,亦得道法。福建道士奉其为开派教主,自称“闾山教”,其派诗为:
道高三山龙虎伏,德重五岳鬼神钦。
符驱天下无道鬼,法治山川不正神。
该派自宋朝以来随移民的搬迁,东传台湾,南下广东,西流江西,北入浙江温州,丽水及金华等地。据福建寿宁县下房村《陈氏族谱》载,闾山派道士、村民陈小五为太平兴国末至咸平间人,此人后迁东瓯下榆洋(今属温州平阳县)定居,可见,闾山教至迟于北宋初年已从福建传入温州。温州的闾山教以苍南、永嘉、泰顺诸县为着。苍南称闾山派道士为“红师”或“师公”,与来自福建的其他派道士合称为“闽派道士”,长于武场,以铃刀、龙角收妖驱邪,所做的法事有“三元醮”、“师公拔崇”等,永嘉县的闾山派则单称“师公”而不叫“红师”,亦长于武场,好踏罡踢斗以除妖灭怪,所做的法事有“八卦”、“收殇”等。据该县老道士何国敬先生说,他的祖上从福建迁居永嘉渠口南山村,自先祖何恭一习闾山教起,传至他时已是第三十三代,计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丽水地区闾山道流传于景宁、丽水、云和、松阳、青田、龙泉、逐昌等县,除汉族外,尚有畲族移民,包括雷、兰、钟三姓,他们自称始祖龙麒曾在闾山学得驱邪降魔的法术,以后代代相传,以保佑本民族长盛不衰。所做的法事有“奏名传法”、“做功德”、“打鬼”、“拔伤”、“夫人炼丹”等。金华武义县亦有闾山教流传,为明朝时由福建畲族移民传入,能做“做丧”、“念符”、“破地狱”、“破血湖”等法事。
(2) 闾山教的科仪
浙江闾山教的科仪原来均为“武场”,旨在摄妖捉鬼,表演时右手握龙角,左手执铃刀,伴以掷珓杯、摇铃、摔鞭、步罡、捏诀等动作。其服饰,头上裹红绸头巾,身穿藏青对襟上衣,腰围红色“师裙”,扎红色绑腿,穿戴与台湾“红头法师”相近。近年由于吸收正一道的科仪及其表演形式,因而亦出现了“文场”,旨在超度灵魂或延年益寿,其表演以诵经、拜忏为主,穿戴与正一道相同。其“武场”科仪除上述提及外,尚有“祈晴”、“祈雨”、“翻岩破洞”、“翻九楼”、“驱五雷除邪”、“翻三界”、“召开兵”、“过火焰山”、“做五龙闪”、“大罗山”、“小罗山”、“大九州岛”、“小九州岛”等等不一而足。
最常见则是:“打”、“跳童”、“拔伤”、“召引”、“十二踏罡”、“炼丹”、“做功德”、“传师学师”、“做丧”、“度关”、“皇君落场”等。
“打”流传于丽水地区龙泉县八都一带畲族村落,旨在捉鬼驱邪治病,多在病人家里进行。据当地老师公兰木又(一九零七年生)口述,他祖宗七代都会做“打”、可见“打”在畲民中流传至少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了。全科仪仅由师公一人表演,扮演“闾山法师”(村民称其为“先生”)捉鬼抢魂。伴奏五人,其中两人打铜锣,两人打扁鼓,一人打小钹。仪式依次为:“撒五雷子”、“打头坛”、“点五方灯”、“炼皮”、“会洞”、“行署施法”、“造庙下鞭”、“送魂衣”、“造九州岛仙楼”、“放油火”。
“跳童”,既跳神的意思,流行于丽水地区松阳县古市一带村落。于清末从福建传入,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旨在为病人驱魔除病。一般均在病人家中举行,堂屋正中放置供桌一张,桌上除摆供品外,尚放置净水碗一只,米斗一只,铃刀、马鞭插在米斗内,另外将毛草纸折成文牌立放在铃刀与马鞭之间。仅由一位师公表演,仪式包括开坛、净坛、请神、跳神、封厄等,重点则是饰演闾山法师建造东、南、西、北、中五方神楼,捉鬼灭魔,载歌载舞、音乐多用“普界调”。
“拔伤”流传于丽水地区景宁、云和等县的畲族村落。是畲民为死于“天伤”、“地伤”、“水伤”、“火伤”、“刀伤”、“吊伤”、“跌伤”等所谓“三十六道伤门”者所做的超度仪式。一般在死者墓葬后举行,少数也有在死后即举行的。畬民认为只有经过“拔伤”,使死者在阴间不再重遭各种“伤门”所害,其子孙后代才会太平无事。仪式包括“朝魂”、“过三十六道伤门”、“破三十六道伤门”等,需一昼夜演毕。主要由一位高功饰演闾山法师大破三十六道“伤门”。道场设在露天的平地上,伤门设在中间,所谓三十六道伤门,即用小竹子做成象征“伤门”的三十六道竹圈。伤门前竖立一根连根挖起的毛竹,毛竹上挂着一只鸡笼,笼内放着一只公鸡。还在适当的地方放置米筛、镜子、尺、剪刀及牛轭等,以示祭度避邪。牛轭中穿着一根稻草绳,绳上吊着三十六个铜钱,一直穿过三十六道伤门。伤门的后面放着盛满水的木盆,盆中放着一对石磨,草绳穿过石磨中的洞孔,使之头尾两端相接。众孝男孝女钻过三十六道伤门之后,师公便宣召闾山法师破三十六伤门。每破一道伤门,首先要念一段破门咒语,然后吹一声龙角,接着挥舞铃刀向伤门一击,场上便有两人将这一道伤门(竹圈)用刀砍断并扔在火堆里焚化。死者的女儿或媳妇跪在伤门的后面,边唱哀歌边拉草绳,法师每破一道伤门,她们就从草绳上摘下一个铜钱,直至破完三十六道伤门为止。
“召引”即“做圣召引”,又名“引魂”。流传于丽水地区。是丧葬前举行的一项祭祀活动,旨在为不使亡故者的灵魂在外四处飘游,成为“游魂”,故请闾山九郎祖师把死者的亡魂召引回来,使之安居香炉,一年四季八节享受后人供奉祭奠。仪式一般在丧家堂屋举行,正中摆一张四方桌,上放各类供品,法师在桌旁时而舞铃刀,时而吹龙角,时而捏手诀,表演请祖师、收师、添香、藏魂、奏章等科仪。此法事原为师公所为,后因动作、道具均较简单,个别普通老百姓也学会做,他们自称为闾山子弟,也常常被丧家雇请。他们往往省略了乐器伴奏,纯粹为自念、自唱、自做,道具也只用铃刀及铜铃,不用龙角,穿一般便服。
“做丧”又名“做功德”,流传于金华武义县柳城大源乡一带畲族村落。大约于明末清初随移民传自福建莆田县。旨在请闾山法师为死者破地狱度亡魂。仪式包括:请大小冥王、迎香火祖师、通府、接佛、请灵、行孝、召兵召将、破地狱等。召兵召将破地狱时,闾山法师一手持龙角,一手举神刀破阵,并唱道:“上宫三清登宝座,闾山法主请出坛,请出坛前扶弟子,引接五营兵马到坛前。”又道:“闾山九郎派兵马,派兵点马降来临。”充分体现了武教的特点。道场自始至终走“莲花步”,据说这是因为“陈十四夫人教”教主陈靖姑是女性之故,走莲花步是对陈十四夫人信奉虔诚的象征,莲花步又称“娘娘步”,走时两脚始终在一直在线,两脚的脚尖、脚跟前后相接,每只脚着地的顺序是先脚掌,后脚跟,身子可上下微微颤动,动作要保持平衡、对称。可见,所谓“莲花步”即罡步。
“度关”全称为《三元禳灾解厄度关召魂保安道场》,为儿童除煞过关的科仪。据说,儿童自诞生之日起即要遇到种种关隘,每关均有神煞把守,计有田柱关、四季关、千日关、百日关、阎王关、五鬼关等三十六关,不破煞度关,难以生存。一般需请五个师公做一整天法事,共十九场科仪,上午六场,依次为发鼓、发符、召兵、请神、太岁醮、灶君醮;下午九场,依次为解连醮、天医醮、谢外客、保童灯、三落军、收魂、造船;晚上六场,依次为:造钱、分钱、度关打关、妆扫送船、赏军、送神。全堂法事不补管弦,惟有锣鼓伴奏。笔者曾于1998年9月21日在苍南五凤乡大隔村观看“度关”道场实况。
“皇君落场”为闾山教与正一道合作启建的九日八夜《三元大斋九皇大醮》大法事中的一场科仪。意谓奉请皇君陈十四夫人降临道场斩妖驱邪,以保地方平安。陈十四夫人因救民护国有功,被唐德宗加封为“太阴圣母娘娘”,民间则称其为“皇君娘娘”。仪式包括:净筵、结界、拜三山三洞三祖六路、挑灯、拜印、开三洞、发十愿、召将、阅兵、过百花桥等。最后歌颂陈十四夫人的功德曰:“巍巍道法本闾山,九转丹成得意还。到处救民邪气敛,忠心护国帝恩颁。泽重临水无穷碧,迹显古田尚欲班。但愿人人虔供奉,何愁解度叹维艰。元君学法在闾山,法显无边济世间。玉质金容犹灿灿,威灵赫耀保平安。元君法显宋朝封,鬼怪邪魔尽灭踪。护国佑民功赫赫,抱男送女德重重。护国佑民封大阴,泽同临水一般深。祈求男女皆如意,更有灵光照古今。”笔者曾于1999年农历三月初六日观看了这场科仪。
(3) 闾山派的音乐
闾山派的音乐,总的特点是节奏比较简单,平稳,曲调纯朴,高亢,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各地均有自己的特色,如丽水闾山派的唱曲大多采用单段曲式,自由而灵活地反复,词格以七言为句,间以三、五、六字句,如字数与曲谱不符则加头加尾,加拍减拍,增助词等方法灵活处理。演唱者手持铃刀、龙角,随音乐节奏,每拍摇动一次,借铃刀发出的嚓嚓声烘托斩妖灭魔的气氛。常用的曲谱有【造寨】、【造老君殿】、【引坛】、【敬酒】、【招兵】、【排兵】、【前三二后三三】等。其【排兵】曰:“一声鸣角排东方,……铃刀先斩后奏报闾山。”推“闾山祖师”为最高统帅。景宁县闾山派以歌伴舞,以二胡、京胡、笛子、唢呐等伴奏;打击乐主要有扁鼓、铜锣、龙角、灵刀、叮钟、桐树木刀、桐树木拍等,击打在动作的强拍上。“叮钟。即法铃,铜制;铜树木拍为一长约十厘米的桐树圆木中间剖开一分为二即可。曲调朴素,健朗,节拍除结束较为自由外,大多比较规范,节奏平稳。常用的曲牌有【打五狱门】、【造寨】、【团兵】、【造井牧师】、【造老君殿】、【撩鹤】等。云和闾山派音乐曲调高亢,节拍自由,常将2/4拍转到1/4拍或3/4拍,以二胡、唢呐、笛子等为乐器伴奏,打击乐器以扁鼓和低音锣为主,从这两种乐器的声响就可分出音乐的强弱拍,常用的曲调有【起祖】、【拆寨】、【压担】、【造寨】、【安祖团鸡】、【退兵到座】、【团兵赶煞】、【造井牧师】、【做声招魂】、【打开十八地狱】、【把五方界】、【过九重山】、【引魂】、【少年起身】、【退兵山头】等。武义闾山派的打击乐器为大鼓、大锣、小锣、次锣、歌板等,演唱者一手执法铃,以铃击板,另一手执龙角,每唱完一段,即吹龙角一声或数声,吹的调门按规定应是“25 25 52 5”,如龙角制作不标准,则不易吹。唱曲时常以法铃击板作为伴奏乐器,常用的曲调有【行孝】、【召兵召将】、【一声龙角】等。其中“召兵召将”演唱闾山法主陈靖姑及其祖师闾山许九郎带领闾山兵马降坛“收神捉鬼”,歌曰:“上宫三清登宝座,闾山法主请出坛。来到堂前登宝座,受纳弟子一炉香”,又曰:“闾山九郎派兵马,派兵点将降来临。东海王,南海王,收神捉鬼大神王。”巫师公饰闾山法主陈靖姑,走莲花台步,唱时锣鼓轻敲,曲调缓慢,低沉,每唱完一段,吹龙角一声以烘托收妖氛围。
二、浙江陈靖姑信仰略述
陈靖姑除了是斩妖驱魔的英雄之外,还是求子助产的生育神、乞降甘霖的农业神、演唱夫人鼓词的经坛神,为了答谢她,民间兴建了许多夫人庙,年年举行“迎夫人”活动。
(1) 求子助产的生育神。
在浙南农村,陈十四夫人一直被作为送子娘娘,助产保童之神予以供奉,夫人庙内,香火常年不断。如武义县宣平上坦村村风景山下有一石桥,当地称“夫人娘娘桥”,桥头有一殿称“十四夫人殿”。殿中供奉的有陈、李、林三夫人之神像。陈十四夫人之神像位于正中央,村民敬其为生育女神,凡结婚花轿抬至夫人桥新娘要下桥步行过桥,入殿敬香,祭拜夫人神像,乞求庇护,早得贵子,顺利生育。相传农历正月十四为陈十四夫人诞辰,这一天,上坦村凡头年生儿者,家家洗石臼,捣麻糍(年糕),前往村口夫人殿祭献,俗称“大男麻糍”,这是为答谢夫人送子、保媳顺利生产之大恩而特制的一种礼物。大男麻糍重数斤,正面染成五色,由家中大人专程送往夫人殿供奉,同时焚化五色纸制罗伞、锡纸等物,以谢夫从送子之恩。又如云和县民间,凡子女体弱多病,就要给孩子拜认个“亲娘”,以借助他人的福气或神佛的力量来保全。拜认亲娘的对象有好几种,其中就有拜陈十四夫人为亲娘的。其拜认的仪式是:用米筛一面,古铜镜一面,孩子衣衫一件,拉在长竹杆上,树立在屋檐口,备三牲祭品,由道士来祭请陈十四夫人,行认亲娘礼。孩子病好后,每年七月十五日要备办三牲祭品,仍请道士来主祭,祭后用五色彩线一束系在孩子的头颈上和手臂上,俗称“还俊”。孩子长满十岁,就要杀猪宰羊,作最后一次隆重的祭祀,俗称“满俊”,以报夫人保佑的“俊德”。凡拜认陈十四夫人为亲娘的,就号为“夫人儿”。
(2) 乞降甘霖的农业神
在浙南农村,凡夏季久晴大旱,危及庄稼,即请闾山教法师翻九台求雨,届时,必抬有呼风唤雨之功的陈十四夫人神像出巡。相传有一次,闽越汀州府一带三年无雨,大地龟裂,草木枯焦,烈焰烤得岩头起火,百姓扶老携幼到衙门吵闹,知县坐卧不安,只好派公差四出请法师求雨。先请陈法清,法清求不到雨,按当地风俗,要上柴牢,甚至被招到干柴上烧化。法清乘机逃了回来,哀求姐姐陈十四代他求雨。陈十四为解救汀州百姓生灵涂炭的痛苦,决定挺身而出。可又想到自己怀孕七月,万一冲动胎气,血光冲天,非但求不到半滴甘霖,还要独犯天条,获罪非轻。怎么办呢?她不顾个人的安危,运用“剖腹取胎法”,亲手将自己的胎儿取出,安放在床上,盖上畚斗,畚斗化作斑斓老虎,站在左边,神鞭化作金龙,守在右边;两把扫帚化作两个老人,站在床头守候胎儿,自己急忙驾起五彩祥云,径往汀州而去。到达汀州后,她戴好神额,穿起神衫、神裙,左手执神铃、神刀,右手持龙角,吹将起来,口念神咒“一声龙角透天门”云云。只听三声龙角过去,顿时,东南西北,四面八方,乌云滚滚,一声闷雷响过,大雨哗哗,百姓齐声叫好。不料,陈十四焉待放下龙角,蓦地云散雨止,一轮轿阳,晒得大地冒烟。陈十四在神坛上看得分明,原来是五雷神七神雷作梗,命龙王收云禁雨。陈十四以好言相劝不听,怒目圆睁,大吼道:“看刀!”斩了两位雷神。最后,直奔天宫与玉帝论理,逼得玉帝不得不调动东海龙王到汀州上空,行云布雨三昼夜。顿时,黑云重聚,一声霹雳,大雨倾泻,旱情获得彻底解除。从此,陈十四夫人名闻天下,终于成了催降甘霖的大恩神受到百姓的供奉。
(3) 演唱夫人鼓词的经坛神
温州城乡,凡演唱陈十四夫人的鼓词《南游记》时,均要设立经坛,俗称“灵经坛”。经坛的主神就是陈十四娘娘,须举行隆重迎送仪式。一般设在娘娘宫或殿宇内。宫内张灯结彩,搭成“闾山景”,两旁贴对联曰:“挂灯结彩唱灵经,讲经诵词颂神娘”,并设有三界台,另扎三只纸船,以备送耗送圣时用。经坛后首是陈十四及诸神的座位,座前摆设香案,祭品除三牲福礼及各类水果外,尚有米塑,塑有陈家老少、六姐九妹等。此外尚立有祖师案,竖有圣位牌,他们是玄天上帝祖师、闾山茅山祖师、陈氏圣母、法通、法清等,案上亦供有各类祭品。
经坛设毕,选黄道吉日举行立坛起经仪式,须请道士主持,仪式包括发符、请师、净坛等,旨在请三界神圣降监护佑赐福。其中请主神陈十四娘娘时念道:“三请三迎三召,召请福建福州古田县陈十四圣母娘娘、陈上元太老封君、葛氏太母夫人、法通法清二法师、相应太子走马灵通、圣母娘娘六姐九妹、莲花会上二十四位圣母娘娘亲身降临”云云。
鼓词唱到第五天,即陈十四南游救人收妖到温州白鹿城时,经坛里照例要举行“到坛”仪式,意谓陈十四收妖已到本境,要去迎接。届时,经坛头首召集二三十人,组织迎圣队伍,将陈十四出巡的佛銮即行宫坐轿招出,伴以一副銮驾、头牌执事、长幡宝盖、令旗彩旗等。还由唢呐笛箫、管弦长号、锣鼓钹铙等组成一支漫长的民间器乐队,群乐齐奏,来到陈十四案前,敬奉斛食及金银财珍等,观众烧香合手相迎。道士向陈十四请过大令之后,左手执大令、神剑,右手执铃,带领迎圣队伍,浩浩荡荡,直往瓯江畔或本村村口,迎请陈氏圣母娘娘。道士望空祈祷曰:“奉请陈氏圣母娘娘,亲降灵坛会上,受陈供养,伏祈勿罪,降福延生,收妖斩怪,救度万民。”念毕,带领迎圣队伍回转经坛,安落圣母神位,听诵灵经。
鼓词唱到最后一天,即第七天夜晚十一时许,要举行送圣仪式。经坛首事恭敬斛食、生盆福礼、三牲、二牲、金银纸马之仪,并将预先扎好的仙船一只抬上经坛。然后乞请陈十四娘遣五瘟大王,把天耗、地耗及一切妖魔鬼怪,统统押上船舱,送出南洋大海。唱词的瞽工身穿长衫,站在经台上,发鼓三通,高吭歌唱《送船遣耗》及《送圣回銮》曰:“威灵显赫陈圣母,拯救众生斩妖蛇。嗣分香火地方庙,威震各方神显灵。是月望日起灵经,七昼连宵经完满,制造花船送圣聪。”云云。与此同时,道士在经坛前,身穿道袍,头戴道巾,左手执疏,右手执铃,请起降灵,念起通情,送陈十四娘娘和众神灵归位曰:“今晚灵经唱完满,拜送众圣转回宫。三清上圣还原位于,道经三宝转回宫。张三令公还原位,陈氏圣母还本宫”云云。最后,在道士的带领下,首事们腰插钢刀宝剑,将纸船送至村头水口焚化。至此全本夫人鼓词演唱才算告毕。可见,在整个演唱过程中,陈靖姑始终作为经坛的主神受到人们的敬仰。
丽水地区唱夫人词时,其经坛除立香案外,还要挂“夫人画”,上有陈十四夫人及三清等诸神的画像,供挂中堂。根据词中的内容,还架设一座“洛阳桥”。为了对陈十四夫人的敬仰,在演唱《夫人传》前一百二十天内,主家、香倌及瞽工等,不准吃狗肉和番鸭肉,主家在演唱前三日开始就必须吃素。此处的经坛布置与艺人家中的“神坛”有关。“神坛”亦称“夫人坛”,坛上贴有“总神榜”,榜上除主神陈十四夫人外,尚有法通、法清和陈十四的结拜姐妹诸位夫人,以及闾山祖父、师母、张天师、玄天上帝、观音大士等。坛前设总香炉一只,香火日夜不断。
#p#副标题#e#
(4) “夫人庙”和“迎夫人”
旧时,陈十四这位女神在浙南城乡有极高的威望,“夫人庙”、“娘娘宫”到处可见。在小小的丽水城关镇内,就有“十四夫人庙”、“管痘夫人庙”、“催生夫人庙”、“护生夫人庙”等各种“夫人庙”。宫庙都以陈十四及其结拜姐妹为主体塑立神像。在丽水乡间,也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夫人庙,其中如灵山寺、小白岩、碧湖、九龙、吴圩、东西岩、普心寺等处的“夫人庙”都是较大而远近闻名的。正宗的夫人庙,陈十四夫人偶像居中,陈法通、陈法清两个偶像在两傍,有的还设有陈十四之父陈上元和母亲葛氏的庙龛。现在修复保留的有灵山寺的陈十四夫人殿和小白岩的陈十四夫人庙。
有庙必有庙会,丽水的“夫人庙”会要举规模大的“迎夫人”仪式。共迎三位夫人,分别在元宵节前后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夜晚进行。十四日夜迎的是“陈十四夫人”,又称“顺懿夫人”、“临水夫人”,为民间崇奉的生育神。十五日夜迎的是“林十五夫人”,又称“管痘夫人”、“南国夫人”,掌管少儿的天花麻疹。十六日夜迎的是“李十六夫人”,又称“催生夫人”、“护国夫人”,分管妇女的临产。林、李两位夫人都是陈十四在收妖灭怪途中救起并与陈十四结拜为姐妹后成神的。在陈十四夫人出巡的前一天,为“迎夫人”清道,先由首事指定一人扮演判官沿出巡的街道走一番,以示为次日的出巡扫清障碍。三位夫人,各有神庙,正殿的夫人神像是不出巡的,出巡的是她的“副牌”神像,不是泥塑,而是木雕的,平时安置在后殿或厢房,不受香火,专出迎游。出巡日,夫人庙里张灯结彩,焚香点烛,祭供三牲,拜祀的妇女络绎不绝。当晚,要由福寿双全的老年婆婆为夫人雕像沐浴更衣。
三位夫人出巡,以陈十四夫人出巡为最隆重,最热闹。这一晚,全城街道主要地段都布置得灯彩辉煌,家家户户立香案,摆斋饭,老老少少上街迎拜夫人。出巡的队伍浩浩荡荡,前有两面大铜锣开道,接着是两盏大宫灯,宫灯上书“顺懿夫人”名讳;然后是执事牌匾,牌匾上署有皇帝赐封的夫人圣号,紧跟着是“肃静”、“回避”及旌旗、刀斧、剑戟等行列,再接着是鼓手班和戏曲人物队伍。待威严的“半副銮驾”和戏曲人物队伍过后,才是八人抬的夫人神像大轿,轿旁是一班身着长袍马褂的庙董,这些庙董一般都是地方上较有名望和财产的人,出巡时所需的费用,大部分由他们承担。在夫人神轿后,尚有长长的一大群“孩灯人”,这些孩子,都是“求子而得”或“许愿还愿”的。孩子由父母背着抱着,每个孩子手里都提着一盏灯,有各种鱼灯和花灯,大部分是从夫人庙购来的“夫人灯”。夫人灯为六面型彩灯,竹篾扎制,棉纸糊成,各面缓有花鸟、山水、戏曲人物等,缀以彩色光蜡纸,用针密密穿刺成各式图案,内点红烛,极为新颖美观。夫人巡游经过的街道及庙宇,都置香案迎谢夫人,有些店家在香案上除摆普通祭礼外,还把珍藏的小古董及古玩等物摆列在桌,供人观赏。
林、李二位夫人出巡仪式程序与陈十四出巡大同小异,但不及陈十四出巡那么隆重和热闹,因为陈十四是老少崇拜的“法力无边”的神祗,其威望及在本地的影响力要超过观音大士等神,因而万家空苍去一瞻圣容,而林、李二夫人总归是“法逊一筹”,加上出巡方式相同,人们兴趣稍减。相传陈十四夫人在丽水一带,还为当地苦难的民众除灭了苋菜精、白犬怪等等,这也是丽水人民格外崇敬陈十四的原因之一。至于“迎夫人”活动为什么要放在元宵节的前一夜即正月十四日夜,那是因为据说正月十四是陈靖姑的诞辰日之故。庙会加灯会,自然就热闹空前了。
三、陈靖姑故事在浙江的传播
陈靖姑除妖救人的故事在浙南一带可谓“老少皆知,口耳相传,众口皆碑,无限崇敬”。其传播的渠道,除口头外,主要是鼓词、戏剧和小说。
(1) 鼓词传播
夫人鼓词,丽水一带称《陈十四夫人传》,简称《夫人传》,俗称《唱夫人》。据彭润章等篡修清同治《丽水县志》(一八七四年刻本)卷十三载:“妇女敬事夫人,即所称顺懿夫人、护国马夫人也。顺懿庙在太平坊鹤鸣井者,香火尤甚。凡求子者,必赴庙虔祷,儿生,自洗儿及弥月、周岁,必设位于家,供香火,招瞽者唱夫人遗事,曰唱夫人。丽水鼓词的曲目五花八门,十分丰富,然其当家曲目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夫人传》。盲人投师学艺,主要学会唱《夫人传》。丽水鼓词艺人把演唱《夫人传》视为“正业”,而演唱其他长短鼓词则视为“付业”。《夫人传》的演唱时间长短则视主家的经济能力及需要而定,大全本《夫人传》需三日四夜唱毕,中全本的需唱二日三夜,小全本的只需一日两夜。大全本《夫人传》共分三册,头册的主要故事情节如下:“洛阳桥”,叙蔡小姐吞珠怀孕产子、蔡状元造桥、观音化美女筹银助造桥、吕岩戏观音等;“大漳州”,叙陈上元逃难等;“撩庙”,叙法通、法清上南庄庙收蛇妖,法清沿途戏弄地方小神以及与蛇妖斗法等细节;“大学法”,叙观音下凡试心,引导陈十四上闾山学法等。二册的主要故事情节如下:“南京收蟹精”,叙陈十四与大螃蟹斗法的诸多情节;“上七县收妖”,叙陈十四在丽水所属的云和、景宁、松阳、遂昌、宣平、龙泉、庆元七县收妖经过,为他本所无,颇具地方特色;“朱洞坑收地摄”,叙地摄的由来、作崇情景、收治过程等;“邱富做庙会”,叙邱富为虎所伤,陈十四灭虎救邱富等。三册的主要故事情节如下:“大收蛇”,叙陈十四与蛇婆斗法,蛇婆被斩,逃走七尺蛇头;“大炼丹”,叙陈十四海中捞起法通骨粉,然后炼丹救法通;“二收蛇妖”,叙蛇头逃到杭州化成凡人开旅店专吃赴考的秀才,陈十四到此再度斗法收蛇妖;“妖蹿皇宫”,叙蛇妖蹿入内宫,吃掉娘娘,化身正宫娘娘伴君,后装病要吃陈十四的心肝;“嫁夫隔床”,叙陈十四被逼出嫁后,以“五色线”隔床,使其夫无法与她作爱,后被法清破法而怀孕;“解粮除盗”,叙陈十四去山东杀平强盗,救出奉旨解粮去山东赈灾的公公林巡俭;“陈宰相奏主”,叙假娘娘要吃陈十四心肝,陈宰相探知内情,奏主由陈十四进宫捉妖救娘娘;“大求雨”,叙陈十四剖腹取胎求甘霖的经过;“大升天”,叙正宫娘娘做产,陈十四催生,洪州发天火,陈十四在皇宫施法泼茶灭火;“唐皇分四季”,叙陈十四死后,其灵魂与蛇妖灵魂在唐皇面前争吵,唐皇把四季中的春夏冬分给陈十四掌管,把秋季分给蛇妖掌管,故秋季“百虫旺发,百草含毒”,此外还叙述闾山法师与阎王换位等。其他穿插的小关节尚存不少,它们与大关节一起,共同塑造了陈十四舍己救人的英雄女神的丰满形象。
温州的夫人鼓词称《南游》,俗称“大词”或“娘娘词”。清郭钟岳《瓯江竹枝词》“唱大词”曰:“呼帮结伴去烧香,迎庙高台对夕阳。锦绣一丛齐坐听,盲词村鼓唱娘娘。”原注:“俗有唱大词,庙期又有唱娘娘。”郭钟岳《瓯江小记》释“大词十四娘娘”曰:“唱大词者讲十四娘娘之事迹也。岁九月于广应宫内搭台,二瞽者对坐,旁置一鼓击之而唱。其词多俚俗,有三昼夜者,有七昼夜者,妇女坐听,或笑或叹,游人杂沓,殊不雅观。”《南游》共分〈启篇〉、〈正篇〉、〈后篇〉等三篇,凡十四本。其中〈启篇〉又名〈香山〉,叙观世音出身、修行、得道的历程。只是因为陈十四乃是观音的佛血所变,在与蛇妖的斗法中,又多赖观音佛力相助才得收妖灭精,斩怪保国,故作为《南游》的〈启篇〉。〈正篇〉叙陈十四出生、上闾山学法、南游收妖救人、升天的全过程,重点写南游除妖。〈后篇〉写山东出现大妖神,害民非浅,恳请陈十四去收大妖,而陈十四此时已得道,不便去,故观世音指点陈十四将陈十五梦中带到闾山学法,待闾山祖师授法后,再指点陈十五到西天雷音寺拜求观世音赐法宝,后陈十五求得观音所赐法宝水火袍、水火帕,终于除灭了山东妖怪。
(2) 戏曲传播
浙江有关陈十四夫人的戏曲,除由人扮演的松阳高腔《九龙角》外,尚有本偶戏《夫人传》,前者称“人班”,后者称“傀儡班”。人班从“观音梳妆”演至“陈十四金殿除妖受封”凡三本。“傀儡班”从“造洛阳桥”演至“金殿受封”,凡十四本,均为连台本戏。此外,尚存有丑角单条戏《红孩儿》一本、丑角单条戏《夫人》及《夫人炼丹》各一本,散折残本有《观音梳妆》、《闾山学法》、《苏毛岗换宝》等。
夫人戏开演前除拜戏神唐明皇外,还要将陈十四夫人偶像从夫人庙抬出,安置在戏台的正对面供人祭拜。演出中,凡陈十四夫人出场时均要点香、敬酒、上烛、烧纸、举拜,以示敬仰,乞求平安。参拜的人中间以老太婆居多,其他如生男孩子、病体康复以及发财者则进行还愿,参拜更勤。正本《九龙角》至少要演三个晚上,老百姓最喜欢看的是其中的〈陈靖姑上闾山学法〉、〈救法通〉、〈斩蛇妖〉、〈剖腹取胎〉、〈换宝〉、〈踏罡〉、〈还愿〉等折。
夫人戏演出结束时要进行扫台,演员扮演包公上台先念台词曰:“头戴香雕黑蟒袍,铁面无私保宋朝。哪怕皇亲并国戚,虎口铜铡定不饶。”再白口道:“来此云端经过,下界锣鼓喧天,不知为了何事,二将张龙张虎,与我打开云雾。”“麾下原来浙江省处州府××村合众头首搭这红花戏台搬演《九龙角》,赛还戏文良愿,老包来了本坦之内,上保人口吉庆,下保畜财兴旺,保了田山大熟六种全收。”
傀儡班演出的夫人戏其影响比人班更大。旧时,庆元、龙泉、景宁、云和、丽水、青田、松阳、遂昌、温州地区的平阳(含苍南)、文成、泰顺、里安、乐清、永嘉等县,均有木偶班。木偶班能演八十多本大戏,其中高腔连台戏《夫人传》最为山区群众喜闻乐见,成了各木偶剧团的看家戏。他们农忙务农,农闲演出,许多班社剧团除在本地区演出外,还常到金华、衢州、温州以及闽北山区巡回交流演出,每班一般只有四至八人,所有傀儡行头、乐器道具只有一担箱子,队伍精悍,行动灵活,长年活跃在深山冷坞、穷乡僻壤,成为浙西南山区戏曲队伍中的一支轻骑,陈十四夫人的故事就随着他们的巡回演出而传播四方。
#p#副标题#e#
(3) 小说传播
浙江民间流传的有关陈十四夫人事迹的小说凡四种:《陈十四全传》共六十回已佚,民间艺人徐扬台曾见过。《闽都别记》共四零一回,传自福州,清中叶福州人何求篡,其中“洛阳桥观音显应”、“靖姑避婚闾山学法”、“陈夫人祈雨捉蛇首”与丽水鼓词《夫人传》关节相同。《临水平妖传》共十七回,传自福清。《陈十四奇传》,近人叶中鸣据流传于浙南民间的传说、鼓词整理的,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出版,共二十三回。为供研究者参考,现将其回目抄录如下:
第一回 宴蟠桃天宫聚群仙,弹天柱红雨孕娇娥
第二回 惜花怜物静姑不平,巧取豪夺南蛇托梦
第三回 王知县遣差求法师,陈法通代父斩妖魔
第四回 施妙计大哥擒妖怪,泄天机小弟纵蛇精
第五回 啖法通蛇公瞒蛇婆,害静姑南蛇怀诡计
第六回 求妙法假十四上山,雷仇恨真静姑登程
第七回 师父三试难分虚实,观音一点易辨真伪
第八回 读天书陈十四减寿,调法宝南蛇婆中计
第九回 洞宫山众妖邪啸聚,蛇太洞南蛇婆点将
第十回 黑松林除妖庆太平,古溪洞灭怪结金兰
第十一回 假拜寿巧计擒魔王,真妙法炼丹救十五
第十二回 篾缆精逞霸七里泷,南蛇婆喜庆得二宝
第十三回 真作假南蛇公中计,假充真陈仙姑识妖
第十四回 降妖魔古田县会师,救黎民南天门评理
第十五回 山穷水尽南蛇末路,柳暗花明观音赐剑
第十六回 落花重开法通再生,残月又圆陈家团聚
第十七回 南蛇婆三探昭阳宫,蔡皇后一惊摔玉杯
第十八回 乱毛汉一语值千金,陈十四除害上京都
第十九回 报宏恩陈丞相奏主,雪冤仇昭阳宫捉妖
第二十回 陈十四五神庙斩魔,观世音潮音洞匿蛇
第二十一回 法清哥大闹潮音洞,十四妹智歼南蛇婆
第二十二回 创新法惹恼闾山师,求甘霖怒斩两雷神
第二十三回 蛇尾巴伺机报夫仇,陈十四含冤离人间
四、夫人戏《九龙角》
浙江称以陈靖姑为主角的戏为《夫人戏》,又名《夫人传》、《九龙角》等,原为闾山道仪式剧之一,后成为浙江古老剧种松阳高腔的代表性剧目。演唐大历年间道教闾山派始祖闾山九郎及闾山九母的女弟子陈靖姑除妖灭怪救良民的故事。流传于浙南及浙西南的温州、丽水、衢州、金华一带。全剧共三本,可演三至五个晚上,其中农村因村民喜看长戏,三个晚上可演毕;城镇则不宜太长,一般需演五个晚上。剧中保存着大量道教闾山派的教义、科仪演示方式以及法器、法服的式样规格等等,吸取了大量浙江民间的宗教信仰、社会习惯、民情民风、方言土语,同时还完整地保存了松阳高腔的唱腔和音乐。所有这些对于我们探究戏剧与宗教、信仰与民俗以及松阳高腔的源流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九龙角》俗称“夫人戏”,是松阳高腔的主要看家戏,凡提及松阳高腔,人们就指说“夫人戏”。它取题于民间,集浙南及浙西南山区有关陈十四娘娘故事之大成,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朴素通俗,音乐古朴,表演粗犷,甚为群众喜闻乐见。
(1) 《九龙角》的剧情
《九龙角》全剧凡三本,头本二十八出,二本二十二出,三本二十五出,合计七十五出。
头本演观世音于天庭梳头,不慎掉下两根青丝变作一对蛇妖下凡作乱。为除妖害,观音剪下三片指甲,命其分别投胎于陈家、李家和林家,是为陈夫人正姑、李夫人三妹,林夫人九姑。同时命红孩儿下凡相助。正姑投胎于福建福州古田县道教法师陈上元为女,红孩儿化身为幼童亦为陈上元收养,取名法清。上元尚有长子法通。时朝廷命官张石奎携夫人叶氏入授予江州府,过黄河渡口时叶氏被黑蛇吞噬,石奎求救于叶天师,天师授令符召四大天将降伏黑蛇。黑蛇败退南庄庙与蛇母结为夫妇继续作乱,蛇母化身作圣母娘娘托梦当地书生黄孔文,称从今年开始,南庄庙的祭品必须有一对童男童女,否则地方不得太平。本年度祭奠头首黄孔文其兄黄贵字闻讯叫苦不迭,百般无奈,最后只好决定献出自己唯一的女儿。孔文得知是蛇妖作怪,乃求救于法师陈上元。上元命法通、法清前往收妖。法通布下天罗地网,用麻绳铁索捆绑住蛇妖,不料因法清泄露法术,蛇妖逃脱并卷土重来,反而吃掉了法通,法清狼狈逃回。陈靖姑见此状,决心上闾山学法为民除害。蛇母闻讯,甚惧,乃化身为假正姑先上闾山学法。待正姑到达闾山时,蛇母已学就并下山。正姑学就后下山,在苏毛岗斗败蛇母,将其斩为两段:七尺蛇尾去半天游嬉,三尺蛇头飞入皇宫继续作乱。正姑在归途中救活被黑蛇吞噬的叶氏,终于使张石奎夫妇团圆。上本终。
二本演野猪妖先化身作王志宗的书友陈兄诱骗王志宗去云南经商罗缎,然后再化身作假王志宗占去王妻葛氏。志宗归,因斗不过猪妖化身的假王志宗,无法入家门与葛氏团聚,乃求救于其叔王三老及其师书馆先生,然均无济于事,法师张和郎应请前往收伏,亦被猪妖所败。后幸遇陈靖姑,才得以除灭,使其夫妻团圆。接着,陈靖姑又以排骨炼丹法及入地府取魂,先后救活了被蛇妖所吞的李三妹和林九姑,并与她俩结拜为姐妹,授以闾山法术。继而,陈靖姑入南庄庙斩了黑蛇,救活其兄陈法通,因法通残疾过重不能行走,乃送入半天支头被封为“改正先师”。又宣召王志宗夫妻入南庄庙显灵领受香烟。二本毕。
三本演陈上元夫妇未等正姑闾山学法归来就将其许配给林色之子林大郎为妻。正姑虽然在闾山师母前发誓永不出嫁,嫁人则深江大海而死。但最终还是屈从于“孝”字,听从父母嫁给林大郎,不久就怀孕了。时值大旱,禾苗枯焦,百姓叫苦连天。县官马中魁张榜召请法师求雨。法清揭榜应召,由于蛇妖打断雨路,求雨失败,险些被活活烧死。正姑为解其难,不顾个人安危,竟剖腹取胎,然后上雨台与蛇妖作殊死的斗争,终于求得甘霖,百姓感恩不尽。蛇妖死不罢休,其三尺蛇头飞入内廷吞噬正宫娘娘后,化己身为假正宫以取代之,同时吞尽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宫妃均以纸画代之。最后装病称只有陈靖姑的心肝可治,乘机吃掉正姑。正姑法力无边,在李、林二位妹妹的协助下,经过一场智斗,终于使蛇妖原形毕露而除灭之。接着又运用排骨炼丹法救活正宫娘娘,并借用万岁赐予的一杯玉茶扑灭了杭州一场火灾。唐大历王感激不尽,封陈靖姑为十四一品夫人,封林九姑、李三妹为十五一品夫人。林大郎及其两个儿子走马、灵通亦各有所封。全剧终。
纵观全剧,以陈十四斗蛇妖为主脑,把激烈而惊险的搏斗场面,写得层出不穷,千姿百态,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充满优美而悲壮的神奇色彩。
(2) 《九龙角》的脚色体制
《九龙角》保留了古老的松阳高腔初期的脚色体制的“三档”及“八把交椅”分工法。“三档”的分法如下:
第一檔:生(正生)、旦(正旦)、净、丑;
第二檔:小生、占(或称“贴”)、外、夫(或称老旦);
第三档:小角(或称“下手”)、末。
上述三档以第一档为最重要,故陈靖姑、陈法清、蛇妖、野猪妖、王志宗、林大郎等重要脚色均放在第一档扮演。其中尤以正旦陈靖姑为主要角色;二档次之,故陈法通、陈上元、闾山九郎、葛氏等放在这一档扮演;末虽列为第三档,但在演剧中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要求戏路宽、演技全面,往往演戏中缺档的角色,除应工本工外均由末来担任。
“八把交椅”指一、二两档的八个脚色。第三档又称“下檔”。这三档十个行当可演几十个角色,故艺人们说:“八把交椅加下档,什么戏文都能做。”显然,这就要求演员一专多能,包括“反串”等功夫。
“九龙角”的“三档”、“八把交椅”的脚色分工制,为后来松阳高腔正式形成“十大正脚”制奠基定了基础。这十大正脚为:正生、大花、小花、小生、老生、付末、正旦、贴旦、花旦。其中以正旦、正生为最重要。
(3) 《九龙角》的表演特色
《九龙角》作为戏曲剧目,自然亦讲究唱做念打“四功”及手眼身法步“五法”,亦运用把子功、毯子功、腰腿功等等,这一些与其他戏曲剧目并无二致。所不同的即具有自身特色的是,它吸取了闾山派师公在法事演出中的一些作法,从而更丰富了自身的表演。例如:手法上的“捏诀”,步法上的“罡步”就直接来自闾山教。
手诀本来是师公在法事仪式中,用来请兵请将、驱魔除鬼时的与咒语配合使用的各种手势。《九龙角》中的陈靖姑正是运用这些手诀宣召天兵天将与蛇妖、猪妖搏斗并最后战胜它们的。每个手诀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捏手。如“大门诀”,其捏法是:二手竖立,手心向里,双手的食指、中指伸直并拢,左手小指插入右手无名指与大拇指之间,左手无名指搭在右小指上,右无名指搭在小指上,左右大拇指各自搭在无名指第一关节处。(见图一)“双箭诀”,其捏法:二手背相靠,两手小指互相勾紧,中指弯屈,大拇指搭在中指关节上端处,两食指伸直相靠,两无名指从中指后插入中、食指之间。(见图二)“射箭诀”,其捏法:两手食指交叉,右手食指在外,其他手指动作均与“双箭诀”做法相同。(见图三)“后门诀”,其捏法:二手背相靠,右手无名指、小指弯曲,中指伸直,左手中指搭在右手中指尖上,左手无名指从左手中指后勾住右手无名指及小指,右手大拇指搭在左手无名指第二关节处,右手食指勾着左手食指尖,靠在右手中指的第二关节处,左手小指弯曲,左大拇指搭在左手小指尖处。(见图四)。〖KH+1mm〗
#p#副标题#e#
陈靖姑是一个刚正不阿、力战邪恶、敢于为民除害的少女,上闾山学得法术之后,法力无边,凭借着这些神秘的手诀驱逐妖孽,其手诀的捏法,据老艺人口述有三十余种,在夫人戏中常用的除上述四种餐,尚有十种。
罡步又称禹步(详见《海琼曰真人语录》,是师公在驱邪灭鬼仪式中所走的法步。罡,北斗七星之一,踏罡步,意谓在施法的场地里踏出一个类似扁图形的俗称天罗地网的罡圈,只是留一个缺口,把妖魔鬼怪引入罡圈内,然后用手诀将它们消灭。丽水一带闾山教师公所做的《打》、《拔伤》、《传师学师》、《做功德》等法事均有“踏罡”表演。在《九龙角》中,陈靖姑在与蛇母的搏斗中,多次出现踏罡的动作提示,如在第二本〈南庄庙斩蛇救法通〉一折为其兄排骨炼丹时就采用了三点罡步法。此法的表演要点为:以一只脚为心不动,另一只脚向主轴脚尖前点步,然后向横跨一步,再向后点步,然后双脚并步重复三次为一组动作。罡科时,演员身体侧面朝观众。这时,陈靖姑右手拿龙角、左手执令刀,按步法节奏作逆向转动,身体随步频频起舞,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做重复动作,最后用令刀写“批示”,喷洒净水,唤醒法通,令其起死回生,罡步告结。
此外,尚有三台罡、地狱罡、天罡、地罡等。罡步往往与捏诀互相配合而产生神力,如陈靖姑为兄排骨炼丹就先捏“渡桥诀”,然后再步三点罡的,接着破指,滴血,起唱【一字调】“头上骨头还头上”云云,载歌载舞,从而完成排骨炼丹救人的表演,以形象喧染舞台效果。
(4) 《九龙角》的人物造型
松阳高腔作为浙江古老剧种之一,其服饰、化妆、砌末和装置,早就形成一套具有本剧种特有的艺术程序和体制。其服饰素淡,简朴,原始;其化妆除净、丑画脸谱,其他均淡敷水粉,松香烟墨略勾眼眉,轻拷胭脂;道具中有品种繁多的面具,砌末中有取自道教的铃刀、龙角等。最能体现这些特色的是看家戏《九龙角》一剧的人物造型。这些人物造型既古朴,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现将其主要人物造型简介如下:
陈靖姑,正旦,服饰简朴,身着毛兰布大襟衣,紫裙;脚穿矫鞋,俗称“三寸金莲”,头上无珠花,作法事和捉蛇妖时,头扎红带,肩插竹节马鞭,手拿铃刀、龙角,不时地步罡,捏诀,以除妖救人为己任,在舞台上与其他角色形成强烈的对比,一见就是善良、可亲的形象。所穿的矫鞋是一种特制的靴统鞋,鞋掌短小,穿时要将朝笏插在靴统里,再用带子把脚踝连同脚背绑紧,使足尖走路。旦角平时需练矫功步。
陈法通,小生,有时亦以正生应工,头戴道士九梁方巾,身穿客衣,黑色或素色长衫,脚穿圆白便鞋。作法时,头戴九梁巾,身穿白箭衣,素色,表现其正直、善良、学道的形象。
陈法清,小丑,头戴草编小圆帽,身穿红马褂,红裤,迎亲时穿女客衣(大襟衣),面部化妆为倒挂眉,眼眉和嘴上都画椭圆形白色块,两颊涂红。是一个既淘气又莽撞、心地善良而老是惹事闯祸的丑角形象。
蛇妖,有多种造型。坐享南庄庙时,为占即贴旦打扮;化为人形上闾山学法,与陈靖姑一样,为正旦打扮。有时穿黑箭衣,扎大带,头戴额子扎巾,穿平底靴,为武生打扮。现原形时,用纸胎做成蛇头,拿在手里,出场时放在头部,披客衣,做蛇形动作,显示其阴险狡猾,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反面角色。
(5) 《九龙角》的声腔音乐
《九龙角》的声腔音乐,无论人班还是木偶,均唱松阳高腔。松阳高腔产生的年代无考,明万历年间已开始盛行,清同光时曾一度中兴,不久即开始衰落。其唱腔属曲牌联缀体,其曲牌名称和各地高腔类同,但在实际演唱时,句式、词格常根据剧情需要而随意变化,行腔中常用“咿”、“呀”、“啊”、“哈”等衬词。其曲牌的组成以腔句为单位,腔句后有衬以小锣助节的丝竹短过门。生、旦唱腔多以丝竹伴奏,花脸多以唢呐伴奏,个别由花脸和生角演唱的曲牌遇到激昂、紧张的场面,则用大锣衬配。生旦唱腔有时以高八度假嗓帮唱。这些独具特色的风格,使《九龙角》的唱腔辽阔秀丽,伴奏活泼轻松,具有浓厚的乡村风味。
松阳高腔今存有牌名的曲牌约四十余首,《九龙角》几乎全部保存了这些曲牌,常用的有【红纳袄】、【山坡羊】、【玉芙蓉】、【念经调】、【一字调】、【一字调】、【江头金桂】、【桂枝香】、【解三酲】、【风入松】、【落山虎】、【驻马听】、【锁南枝】、【孝顺歌】、【园林好】、【耍孩儿】、【不是路】等。此外,尚有不少佚名曲。后期因受徽、乱等声腔的影响,也出现很多板类成份,有起板、倒板、平板、迭板、紧板等。舞台用语主要用松阳官腔,唯《九龙角》丑角陈法清全用土语,别有风趣。器乐器有【过场】、【望妆台】、【将军令】、【蒲堂红】、【小开门】、【小桃红】等;锣鼓经有【水底鱼】、【纱帽头】、【一字锣】、【满天星】、【平锣】、【水星锣】等。乐队编制分:鼓堂(檀板、板鼓、堂锣)、正吹(操笛、锁呐、先锋)、散手(操大鼓、大锣及辅胡)、副吹(操锁呐、主二胡)、小锣等五种行当。其传统座位如下图〖CRDJ92CR(,1),BP#〗
五、《九龙角》与闾山教的关系
(1) 《九龙角》的主要关节出自闾山教,是闾山教法事仪式的戏剧化。
《九龙角》凡三本,头本叙真、假正姑上闾山学法。假正姑为蛇妖所变,蛇妖吃掉陈法通之后,得知法通之妹陈靖姑欲上闾山学法为其兄报仇,惧甚,乃化身陈靖姑先上闾山;瞒过闾山教主许九郎、许九母兄妹,学得闾山法并携带铁伞、铁鞭、铁马、铁龙角等闾山真宝下山。三年后,真靖姑到达闾山,在真、假靖姑莫辨之时,九郎动用照妖镜,才知下山而去的是蛇妖所变。乃连忙用闾山遁法将其缠困在苏毛岗家不让其下山,同时加紧向陈靖姑传授法书。陈靖姑学完闾山十本法书便腾云驾雾赶至苏毛岗与蛇妖斗智斗法,终于用九母所赠的纸伞、纸马、纸鞭、纸龙角,换得蛇妖的铁伞、铁马、铁鞭、铁龙角,并将其斩为二段。在下山途中,陈靖姑还通过闾山“排骨炼丹”科仪,救活了被蛇妖所害的叶金莲,龠春与丈夫张石奎团圆。
二本先叙陈靖姑设排骨炼丹之仪,通过步罡、捏诀、吹九龙角等仪式,宣召闾山三洞兵及黄、梁二将,救活了被猛虎吞噬的李三妹。次叙陈靖姑再设排骨炼丹之仪,拯救因做产而死的林九姑。因九姑做产时秽气落入阎王千岁血湖之内,被打入血湖地狱一时炼不还阳,于是陈靖姑焚化纸钱送走黄、梁二将回闾山之后,又宣召引魂童子到阴司向阎王说情,请求放还林九姑的阴魂。阎王不肯,陈靖姑乃设破血湖之仪,动用闾山翻天覆地之法,一口气翻了二十口血湖,逼得阎王不得不将林九妹的阴魂放还。使九姑得救。三叙陈靖姑入南庄庙拯救被蛇妖吞噬的哥哥陈法通,先举行“跳童”(详前)仪式,破了妖法,找到法通的尸骨;再举行排骨炼丹法事,使法通还阳。这一本,基本上由上述三场法事组成。
三本先叙陈靖姑剖胎求雨救良民。时值大旱,禾苗枯焦,百姓叫苦边天,法清求雨失败,正姑挺身而出,她不顾已有了六月怀胎在身,毅然剖腹取胎上雨台作法。接着便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求雨仪式;设雨台一座,她先撑起一把清凉伞,然后放下凉伞去向雨台。来到雨台之前,先发出六曹兵马,命天兵天将、地兵地将、风火二将,一齐发在雨台上,并吹起九龙角求雨。来到雨台之后,又筑起五色祥云,东方青云,南方赤云,西方白云,北方黑云,中方黄云,五方祥云一起筑,吹动龙角求甘霖。紧接着,蛇妖带领雷公打散了陈靖姑的雨路,云散日出,停止了下雨。正姑怒极,重新驾起祥云,斩断猛雷,终于使甘霖倾盆而下,解了下界的旱情。正姑收回六曹兵马,仪式结束。次叙陈靖姑连续两次举行排骨炼丹法事,炼就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并使他们还阳,一名叫走马,一名叫灵通。仪式包括拜请闾山三洞兵、迎接闾山师父降坛、吹龙角、排骨头、吹法水、转还阳、送神等。三叙陈靖姑入皇宫灭蛇妖,救皇后。蛇妖在苏毛岗被陈靖姑斩为二段之后,七尺蛇尾去半天游嬉,三尺蛇头飞入内宫吃掉正宫及妃子,自己化作正宫蒙骗大历王继续作怪。陈靖姑作起闾山法叫其现出原形,使皇上醒悟,同时吹角踏罡,再度举行排骨炼丹法事,使皇后复活。最后因杭州发生火灾,陈靖姑奉命启建灭火道场,利用皇上所赐的一杯玉茶,化作一阵红雨灭了大火,受到皇上的嘉奖。
总之,《九龙角》所演均是道教闾山派除妖救良民的故事,排骨炼丹等闾山教科仪一场接一场,是一出地地道道的宗教仪式剧。
(2) 《九龙角》的舞台表演来自闾山教,是闾山教道场师公作法的翻版。
《九龙角》最常见的舞台表演动作是打珓、踏罡、捏诀、吹龙角、念咒、唱曲等等,无非是唱、念、做、打“四功”。而所有这一些,几乎都采自闾山教的科仪动作,有时甚至不作任何艺术加工而被全盘照搬。例如头本“夫人炼丹”一折就是如此。戏文大意是:张石奎奉旨赴福建樟州府上任途中,渡黄河时其妻叶氏被河中蛇妖摄去至死,停棺河边。一日,陈靖姑闾山学法回归途中,见棺内冒火起烟,便知有冤,忙用符开棺,只见枯骨一付,便作法炼丹,令牌招魂,净水洗泼,使叶氏复活。张感恩不尽,以金银相谢,陈谢绝而别,歌颂陈靖姑见义勇为,拯救良民的高尚道德和英雄行为。此后,其哥兄陈法通被蛇妖所吞,正姑亦用“排骨炼丹”法救其复生。其舞台表演依次为:
掷珓:这是闾山教任何一场道场开始时都必须进行的一项问神仪式,务必掷出“圣珓”(详后)方可决定是否进行“排骨炼丹”仪式。师公有时掷交数次仍得不到“圣珓”,往往使病家急得欲哭,唯恐神灵不肯降坛除妖,病人凶多吉少,直至“圣珓”出现才破涕为笑。戏中的表演也一样,笔者于一九九四年春节在周安村观看《九龙角》头本时,剧中的陈靖姑就连掷四次才掷一个“圣珓”来。
请神:浙江闾山教所请神祗有福州古田县临水大殿三封四敕护国救民善利顺济夫人、九天应曜齐天圣母太阴三位大德娘娘、正宫陈十四娘娘、左宫林九娘娘、右宫李三娘娘、监生看生婆神、保胎护产婆神、催生保产夫人、金盆送子夫人、转女成男夫人、临盆救难夫人、通事监梦夫人、掌关度煞夫人、汪杨邱吕四员大将、临水大殿合局圣众等等。师公请神时的主要动作是吹龙角,踏罡步。戏中的陈靖姑上场时,先吹响三声龙角,然后手举令刀起舞,舞的就是“踏罡步”。其步法:左脚站立不动,右脚在前点三步,向右跨一步,再向后点两步,右脚向左靠拢,此为一罡步:再以右脚站立不动,左脚在前点三步,向左跨一步,再向后点两步,左脚向右脚靠拢,此又为一罡步。如此反复交换行进,即所谓“步罡踏斗”,按北斗七星的位用脚画着走之意。
点兵:也称“召将”。闾山教俗称“武教”以斩妖收魔为己任,因此点兵召将便成为最常用的仪式了。所点的兵将包括闾山三洞兵以及天兵天将、地兵地将等等。师公点兵,主要通过“捏手诀”伴以念神咒来实现。手诀又称“手势法术”,相传为战国时的巫觋所创,后被道教采纳,手势繁多。浙江闾山教手诀计有“渡桥诀”、“铁板盖”、“翻天覆地”、“水龙锁”、“四大天王”、“四大文王”、“上天五虎”、“扑地五虎”、“青阳锁”、“祖师诀”、“本师诀”等数十种。戏中的陈靖姑点兵时所用的手诀为“祖师诀”,其捏法:用右手大拇指掐中指第一指节上,左手三指平伸,指尖向上,与正一道士用的“天师诀”相似。捏诀时唱【一字调】:
我今东方召来九万兵,南方召来八万将,西方召来六重军,北方召来五啼马,中方召来三洞兵,天兵天将、地兵地将、风火二将,一时收在龙角内。我今吹动九龙角,吹动龙角召兵马。
#p#副标题#e#
唱毕,走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每到一方位捏一手诀,念一咒语,原地转三圈,将身子向上一跳为一组合动作,共计五个组合。伴奏的音乐有两种,一为打击乐,主要乐器是大锣、小锣;一为丝竹乐,主要乐器为二胡、笛子。
排骨:“排骨”连同下一科仪的“炼丹”向来为闾山教师公所特别看重的仪式,也是《九龙角》一剧的重头戏。其中尤以“排骨”的表演为最丰富,试看陈靖姑排骨救法通的表演。这段表演可分找骨、认骨、排骨三个层次:首先是找骨。法通南庄庙收蛇妖,因法清捣乱,得罪了三天圣主,结果法术失灵,被蛇妖吞噬,骨头被罩在铜钟下。陈靖姑四处寻找,怎么也找不着。后通过“跳童”仪式才发现原来被罩在铜钟底下,铜钟很重,启不动,后借用上天王十九大夫之力,动用火炼金枪才揿起铜钟,取出骨头。其次是认骨。铜钟底下的骨头很多,不知哪些骨头是法通的,于是陈靖姑以虚拟动作将其故兄的白骨排列台中,咬破中指滴血在骨头上,据说若是亲人的骨头,与血相接,若不是亲人的骨头,则不相接,这名曰“亲骨血”。正姑边咬指滴血,边唱【一字调】:
忙把指头来咬破,咬破指头救故兄。(咬指介)啊唷!是我故兄骨头来走起,别人骨头莫相连。
第三是排骨。经滴血确认是法通的尸骨,便开始排骨。其表演主要是踏罡步,唱神咒。陈靖姑接前腔唱道:
奉请闾山三洞兵,迎接闾山师父到来临。今日宣召无别事,来到此地救良民。头上骨头还头上,脚下骨头还脚下。肋下骨头还肋下,两手骨头分左右。排起三十六骨头无差异。
炼丹:排定三十六副骨头之后便开始炼丹,其表演动作主要是按东、南、西、北、中五方走罡步,又称“走五方”。走时,陈靖姑右手举令刀,左手握龙角,在锣鼓的伴奏下载歌载舞,为法通招魂炼度。
还阳:经过炼丹包括水、火二炼之后,便可还阳了。陈靖姑走完五方,立台中间,举起案上神水碗向四方喷洒,用令刀画符,唱道:
呀!再将令牌来宣召,宣召灵魂到来临。法水一口转还阳。
唱毕,念曰:“法通吾兄,速醒!速醒!”这时,另一演员扮演法通苏醒上,在问清眼前的情况后唱【下山虎】:“多谢众姐妹(重句),多谢姐妹相搭救,搭救为兄转还阳。”
至此,“夫人炼丹”表演结束。这段表演几乎全部照搬闾山教师公的道场作法,不作任何艺术加工。不作艺术加工的原因是由于观众已非常熟悉师公作法的形式,作艺术处理之后反会被他们不承认,同时也由于戏的表演,可使我们还能看到当年师公的作法仪式,从而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审美需求。
《九龙角》的舞台表演照搬闾山教道场作法场面的尚很多,诸如陈靖姑闾山学法、闾山九母向真假正姑传授闾山法、闾山九郎用“遁法”将假正姑缠困在苏毛岗、陈靖姑初试闾山翻天覆地法、真假正姑苏毛岗斗法换宝、陈法清私放闾山兵、陈靖姑收归闾山兵、陈靖姑阴司取魂、陈靖姑王家除猪妖、陈靖姑南庄庙斩蛇妖、陈靖姑入皇宫与蛇妖智斗、陈靖姑剖腹取胎、陈靖姑雨台求甘霖、陈靖姑排骨救正宫、陈靖姑玉茶灭火灾等等,不一而足。所有这一切事实,都证明夫人戏《九龙角》脱胎于闾山教除妖救良民的仪式。
(3) 《九龙角》的砌末、服饰来自闾山教。
《九龙角》的砌末如龙角、令刀、神鞭、珓杯、净水、雷公锤等,均移用于闾山教法器。简介如下:
龙角:一般用弯曲的杉树根制作,根心挖空,形似牛角,长约50厘米,用铁皮条扎紧,绘熟褐色,用以宣召神兵神将驱鬼降妖。其执法,通常挟在左手虎口和中指及无名指中间,大拇指扣住龙角。
铃刀:铁制,如剑形,全长约四十厘米,刀身长约三十五厘米。刀柄尾端挂有一串铃,由铜板穿孔而成。也有的用铜钿或铁片环代替,挥动用时发也杀杀响声。还有在刀柄上挂两只“珓杯”(详后)的。铃刀代表神的旨令,用作镇妖除魔的武器。一般握在右手。
神鞭:竹根制成,长约五十五厘米,凡三十六节,粗的一扎有红布条,挂下两条约三十厘米的飘带,用以打鬼、驱鬼的神器。
珓杯:铜制,为两只半球面形的小杯,状如小钹,杯径约五厘米,分别系在一根长约一百厘米的红绳的两端,是师公作法时用作问神讨旨谕的法器。平时挂在铃刀刀柄端头,用时将两杯抛在案上或地上以卜吉凶,凡两杯均覆地的叫“阴珓”,两杯口均向上仰朝天的叫“阳珓”,杯一覆一仰的叫“圣珓”,为大吉之象。相传这种珓杯从前规定要用金银铜铁锡五金制成,否则不具灵气,近年才改为单用铜制的。
神水:用普通瓷碗或酒杯盛上清水,上写“净水清明”四字。师公作法时用柏树枝蘸水喷洒,或用以净坛,或用以驱邪消灾。
《九龙角》的服饰来自闾山教及茅山教的法服。
陈靖姑师从闾山九母,其服饰与闾山教法服无异,上身穿毛兰布大襟衣,下身系花边紫裙,为三折裙,据说这花边代表波浪,因陈靖姑与蛇妖变化的假正姑曾在苏毛岗一条河中斗法换宝,这花边就象征她们在水中斗法时掀起的浪涛。脚穿娇鞋,俗称三寸金莲。头饰无珠花,仅扎一条红带,肩插竹节马鞭,手拿铃刀、龙角,人物造型既古朴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林九姑、李三娘的服饰与此相近。
陈法通师从茅山教,其服饰与茅山教法服无异,平时身穿客衣,即黑色长衫或素色长衫,头戴九梁方巾,脚穿圆口便鞋。作法时,头戴九梁巾,身穿白箭衣。陈上元的服饰与此相近。
陈法清非闾非茅,自成一体,其服饰头戴草编小圆帽,身穿红马褂、红裤子,迎亲时穿女客衣(又襟衣),为丑角形象。
蛇妖上闾山学法时与陈靖姑一样打扮,穿闾山教法服。有时则穿黑箭衣,扎大带,头戴额子扎巾,脚穿平底靴,为武生打扮。现原形时,披客衣,拿蛇头,放在头部,做蛇形动作。
此外,尚有各种面目亦与闾山教有关,早期闾山教作法时就使用过面具。面具品种繁多,有全头面壳,如观音、牛头、马面、老虎等;有半面壳,如雷公、判官、十二生肖的鼠、羊、兔、狗、猪等;有半段面壳,指嘴巴上半部的面具。如土地公、狐狸精等;还有戴在额上的特殊动物造型,如用纸胎做成蛇头套在额头表示蛇妖,用纸胎做成鸡头帽戴在头上表示鸡精。
总之,《九龙角》一剧,从剧情、表演、音乐到道具、服饰均出自闾山教,是闾山教除妖灭怪仪式的戏剧化,它的产生和流传,又为中国戏剧源于宗教仪式这一论点提供新的一例。
注:
“打”即打鬼的意思。“”,当地方言读naiao,《玉篇》:“胡硬切,行去声,鬼也。”
“撒五雷子”是指师公走到病人家门口时,手握五粒小石子用力撒向他的屋顶瓦背上,表示天兵天将来了。
“打头坛”指请来天兵天将把守东南西北各方,准备捉妖邪的意思。
“点五方灯”指油盏碟里面以灯芯点着东、南、西、北、中五盏灯,意治煞气。
《炼皮”指调兵扎寨,进行练兵。
“会洞”指会兵,聚集天兵天将、地兵地将。
“行署施法”即出兵捉妖邪,包括“开门罡”、“扫地罡”、“提饭甑”、“紧拢”、“飞鹤”等仪式。
“造庙下鞭”意谓闾山祖师化一庙为鬼店,把鬼引进店中并捉位,夺回病人的魂魄,然后把鬼关进鬼牢鞭打。
“送魂衣”指师公将摄有病人魂魄的衣服送到病人的床前。
“造九州岛仙楼”旨在迎接玉皇大帝光临,将九州岛妖魔鬼怪除尽杀绝。
“放油火”指师公用茶油点火、照遍病人家的每个房间以消除一切邪气。
“闾山九郎”又作“闾山许九郎”,为道教闾山派的教主。一般指许真君(旌阳),即许逊,字敬之,许昌人,嗜神仙修炼之术,从吴猛学,得神方秘诀,隐于西山。晋太康初,起为旌阳县令。后弃官从道,得净明五雷诸法术,举家拔宅飞升,为西山净明派祖师,俗称旌阳真君。详见《神仙通鉴》。
靖姑,靖,又作静、正、贞等,音近或音同而异写。民间则多以陈夫人、陈十四、陈娘娘、陈十四娘娘、临水娘娘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