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音文化 道音文化
  • 首页
  • 道教热点
  • 专题活动
  • 宗教政策
  • 道医养生
  • 道学经典
  • 道教书画
  • 道教人物
  • 道教仪范
  • 道教图片
  • 道教文化
  • 道教音乐
  • 站内动态
  •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返回旧版
首页 道教文化 唐代道士叶法善《留诗》文化解读

唐代道士叶法善《留诗》文化解读

道音文化 14年前

内容提要:本文以唐代著名道士叶法善《留诗》所咏及主要内容为线索,结合唐代社会崇尚道教的社会历史原因分析,以《旧唐书》、《新唐书》、《集异记》等典籍材料所记载之史料,讨论了叶法善在唐代社会的宗教领袖地位,悬壶济世,济度苍生的历史功绩,以及其所参与的政治活动的影响。

关键词:留诗 唐代 道教 叶法善 地位 功绩 影响

昔在禹余天,还依太上家。忝以掌仙录,去来乘烟霞。

暂下宛利城,渺然思金华。自此非久住,云上登香车。

适向人间世,时复济苍生。度人初行满,辅国亦功成。

但念清微乐,谁忻下界荣。门人好住此,翛然云上征。

退仙时此地,去俗久为荣。今日登云天,归真游上清。

泥丸空示世,腾举不为名。为报学仙者,知余朝玉京。

这首题名为《留诗》的五言诗,相传为叶法善一百零五岁时,唐开元八年(720),于长安景龙观临终归仙时留给其侄子仲荣的遗诗。叶法善嘱其侄子:“将吾书及诗进上,不得求官。当奉诏监丧,归葬括州。”该诗由后人编入《全唐诗》卷860-2。叶法善在这首诗中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在诗中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陈述了修道的历程,咏述了为李唐皇朝“掌仙录”,悬壶济世“济苍生”,度人初满,辅国功成的一生成就。这首诗是研究和讨论评价叶法善一生业绩与地位的重要参考资料。

但,观当前叶法善研究的众多文章却偏重于叶法善神秘道术的玄学研究,而缺乏从其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其对唐代社会发展的功过作用等宏观层面上的讨论。研究一个历史人物,决不能局限于其某一点,或某一面,而应首先从他所在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入手了解和掌握他与当时社会的作用与影响,才能对一个历史人物作全面的了解,作出客观评价。如此,才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叶法善的相关事迹与功过影响。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笔者将从文化解读的研究视角入手,结合有关历史典籍资料,对叶法善在临终登仙时所作的《留诗》就以下几个话题作讨论,并就此讨教于大方之家和同好同仁。

一、唐代尊崇道教的社会历史原因

纵观华夏历代皇权的更新变换,一个朝廷的政治权威的确立,只有被普遍遵奉的文化规范所支持,政治支配与管理才能成功,政府或皇权的统治行为才能被普遍接受。继隋代而起的唐代皇权朝廷的确立亦是如此,不能免俗,脱离这个一般社会发展规律,政权变更的模式。七世纪上半叶,唐代的统治者对于其所得的政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一开始就有相当深的忧虑的,特别是那个协助父亲从合法的隋朝那里夺取天下,又以并不合法的资格夺取皇位的唐太宗李世民,除了在政治上采用相当开明和有效的方略以建立业绩之外,也曾经用开拓边疆平定四夷,赢得天可汗的尊称的方式来建立威望。同时,他还用抨击和贬抑隋朝旧臣的方式来确认自己君主地位的绝对正当性。此外,他也采用了相当高明的文化策略,如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排定三教秩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等等。这些努力与经营没有落空,于是在初唐他赢得了贞观盛世的局面与历史功绩。面对这个皇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渐渐建立起来,唐太宗的个人权力象征与绝对的权威也得到了普遍的承认。面对贞观盛世的景象与来之不易太平天下,他自信与得意地说:

曩之一天下,克胜四夷,惟秦皇、汉武耳,朕提三尺剑定四海,远夷率服,不减二君者⑽。

道教在初唐之时是如何得到李唐皇权的重视与尊崇,象叶法善等道家名士又如何被这个新建的朝廷收入胯中服务于其对社会的统治的呢?这应该从隋唐两朝之文化策略之比较入手分析才年能得到答案。隋时道教流行比佛教大有逊色,而唐统治者却极信奉道教,自以为其先世起于北狄鲜卑,无甚门阀和华夏传统可以夸耀,乃假托周代老子李耳作为始祖。唐建国后,高祖李渊即幸终南山谒老子庙;太宗时,下诏修老子生地毫州的老君庙;高宗时,又亲至毫州老君庙行祭祀大礼,并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武则天自立周称女皇后虽崇佛,但为了巩固初期的地位亦追尊老子的母亲为先天太后。乃至玄宗开元末年,大崇道教,下诏两京及地方各州均置玄元皇帝庙奉祭,京都设崇玄学绾,置崇玄学生,专习老子书,且把《老子》、《庄子》、《列子》、《文子》四子书改称经。又封庄子、文子、列子、庚桑子等人为真人。玄宗还亲自到新建的老子玄元皇帝庙祭祀,提高庙的规格,易庙称“宫”,长安玄元皇帝易名“太清宫”,洛阳玄元皇帝庙易名“太微宫”,天下诸州诸郡庙易名“紫极宫”。凡举行郊祀大礼时,必先朝太清宫、太庙,然后祭南郊。天宝末年,玄宗还亲自注释老子《道德经》,并颁行天下。至此,道教由于得到统治者的尊崇与信奉可以说已达到了国教的鼎盛地位。

叶法善,字道元,一字太素,隋大业十二年(616)出生。《旧唐书·方伎传》载:

道士叶法善,括州括苍县人。自曾祖三代为道士,皆有摄养占卜之术。法善少传符箓,尤能厌劾鬼神。显庆中,高宗闻其名,征诣京城,将加爵位,因辞不受。求为道士,因留在内道场,供侍甚厚⑵。

一代名士、唐代道士叶法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社会机缘之下登上了唐代社会政治宗教活动的历史舞台。

二、唐代著名道士叶法善的宗教领袖地位

叶法善作为世代相传的著名道士,受到李唐皇朝的重视当始于高宗李治一朝。高宗李治(650-683)嗣位之初,政权执掌在长孙无忌、禇遂良等贞观老臣手中,其基本国策仍是沿袭贞规遗规,在宗教政策上继续奉行崇道抑佛的政策。高宗一朝对于道教主要做了以下四件事:

第一,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立祠庙加以祭祀,首开唐王朝统治者给老君册封尊号之先河。

第二,尊《老子》为上经,令王公百僚皆习,规定为科举考试之内容。
        第三,提高道士地位,优宠道士。据《佛祖统纪》卷三九载:仪凤三年,高宗令道士隶属宗正寺,班列于诸王之次。唐代的宗正寺是管理皇宗族事务的机构,高宗将道士划归宗正寺管理,实是将男女道士视为自己的本家。如此,道士的地位得到大大地提高。在优宠道士方面,高宗不仅优礼在世道上,而且对已逝道士亦加以追封。受高宗优宠的道士主要有:万天师、刘道合、潘师正、尹文操、叶法善等人。叶法善,世为道士。显庆中,高宗闻其名,征诣京城,将加爵位,因辞不受,求为道士⑶。弘道元年(683),令叶法善封南岳,辟地四十里充宫观长生之地⑷。

#p#副标题#e#

第四,兴建道观。高宗时,兴起修建道观高潮。

叶法善道教宗教领袖的地位的确立始于高宗一朝,在后续的睿宗李旦(710-712),玄宗李隆基(712-756)得到了巩固和逐步走向顶峰。

睿宗李旦,是位佛、道二教皆信奉的皇帝,认为:“释典玄宗,理均迹异,拯人化俗,教别功齐⑸。”但睿宗尤崇信道教。据史书记载,他不仅对道教理身理国理论十分赞赏,以此作为他的理国之要,而且其登上帝位也与道教有关。《新唐书·叶法善传》载:“睿宗立,或言(叶法善)阴有助力⑹。”《旧唐书·方伎传》曾载:“……睿宗即位,称法善有冥助之力,先天二年,拜鸿胪卿,封越国公⑺。”

唐玄宗对叶法善亦宠幸有加,先天元年(712),认为叶法善有“得仓贞素,学究无微”的学问与道行,以及“预睹衅萌,亟申忠款”的美德,因此加以封赏,封叶法善为越国公⑻。开元八年(720),在叶法善仙逝后,唐玄宗在《赠叶法善越州都督制》中还肯定其:“天真精密,妙理幽畅,包括秘要,发挥灵符。因以冥默难原,希夷罕测;而情栖蓬阆,迹混朝伍”的高超道术,而且进而表彰他“保皇冠而不拔,加紫绶而非荣。卓尔孤芳,冷然独往。胜气绝俗,贞风无尘。金骨外耸,珠光内映”的崇高美德,以及对唐皇朝“以理国之法,数奏昌言。谋参隐讽,事宜宏益”的政治作用,表达了自己“何莫懋遗,歼良奄及。永惟平昔,感怆于怀”的悲痛心情,最后表示要“宜申礼命,式贲泉壤。”赠叶法善以“越州都督”的封号⑼。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还思念仙逝的叶法善,特为之亲撰《叶尊师碑》以祭奠之⑽。

从以上的材料和李唐皇朝自高宗李治始,继睿宗、玄宗对叶法善的持重和封赏以及所记述之事迹而言,叶法善应当为当时大唐社会的著名宗教领袖和政治活动家之一,并且对唐朝的政治、宗教、文化的发展发挥了他的独特的作用与影响。

三、唐代道士叶法善的功绩及历史影响

关于叶法善的功绩与历史影响,其在《留诗》之中作了一个充分的自我评价:
        适向人间世,时复济苍生。
        度人初行满,辅国亦功成。
        1.叶法善是唐代道教符箓派的代表人物。

唐代道教按门派可分为五大派系:积善派、丹鼎派、经典派、占验派、符箓派。叶法善为唐代符箓派的代表人物。关于其影响与当时的地位,从唐玄宗《叶尊师碑铭并序》中可知:贲(奔走)丘园者,一贯吾道,食旧德者,百代可知。故名溢宇宙之中,身在江海之上,……可谓德博而施,道尊而光者也。

符箓派,是道教中以符箓禁咒,驱邪禳灾为主的各派的统称。其源于古代的巫祝之术。东汉末的五斗米道、太平道均属符箓派。元成宗大德11年(1304年)后,道教的符箓各派统称正一道,其中又以龙虎山正一道、阁皇山灵宝派、茅山茅山派同为道教三大符箓派⑾。

初唐时道教符箓派有洞渊一门,该门派起源于晋末居马迹山的道士王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八曰:“道士王纂者,金坛人,居马迹山,常以阴功救物。值西晋末中原乱离,饥馑疠疫交作,民多毙无救,纂悯之,遂于静室飞章告天而泣涕不已。”于是感动神人授以《神化》、《神咒》二经。叶法善继其洞渊道统,并光大之。

据《唐鸿胪卿越国公灵虚见素真人传》载:叶法善字道元,一字太素。本南阳人,自鼻祖时迁家松阳。生即灵异好古学文,十二学礼乐,研究《周易》,耽味老庄,河洛图纬,悉皆详览,志愿修道,栖迟林泉。行后隐遁于卯山、白马山、括苍山、天台山、四明山、金华山、天柱山、天目山、勾曲山、衡山、霍山、赤城山、罗浮山等处。凡名山胜地,自江汉之南,无不经历。曾 师事豫章万法师,求炼丹、辟谷、导引、胎息之法。又入西蜀,于青城赵元阳受遁甲步云之术。嵩高韦善俊,传八史云足乔之道。后入蒙山,访求隐术。因其精洁修持,渐显灵应,遂感三神人授以 道要秘法。

唐玄宗《御制真人碑》中对叶法善的评价亦甚高:“宴息于罗浮、括苍,往来于蓬莱、方丈,灵图秘诀,仙符真度,宝录生券,冥感空传,临目万八千神,咽胎而十二百息,或潜泳水府,或飞步火房,或剖腹濯肠,勿药自复;或刳睛扶膜,投符有嘉;或聚合毒药,服之自若;或征召鬼物,使之立至。呵叱群鬼,奔走众神,若陪隶也。……。”唐著名书法家李邕《大唐赐歙州刺史叶公神道碑》亦曰:“越公上德,延庆项,生而知之,学而习之,有专门之资,得丕承之业,……。”
2.叶法善为唐代悬壶济世救人的一代名医。

叶法善在继承符箓派洞渊一门道统成为初唐道教符箓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后,授受仙人“立功济人佐国”的开导,努力践行道教的教义要旨,利用阴阳、卜辞、符箓、医术,积极为老百姓治病去邪,成就了一世功业与英名。

其治病救人的事迹,《旧唐书·方伎传》、《集异记》、《西阳杂俎》、《太平广记》等多有记载。主要的医治方法与手段在唐玄宗《御制真人碑》中有所概括:“剖腹涤肠,勿药自复;刳肠割膜,投符有加;聚合毒味,服之自若;征召鬼物,使之立至;呵叱群鬼,奔走众神,若陪隶也。故海内称焉,千转万变。”由此观之,叶法善精于外科剖腹涤肠,刳肠割膜的手术,医技高明,手到病除,药至即愈,海内盛名。

#p#副标题#e#

编纂于宋代初年的小说总集《太平广记》辑录唐人薛用弱撰《集异记》中有叶法善一条。其中记载了叶法善用其神奇医术与法术治病救人的故事,摘录如下:

初高宗征师至京,拜上卿,不就。请度为道士,出人禁内。及欲告成中岳,扈从者多疾,凡日巽  咒,病皆愈,二京受道箓者,文武中外男女子弟千余人,所得金帛,并修宫观、血阝孤贫,无爱惜。久之,辞归松阳。经过之地,救人无数。蜀川张尉这妻,死而再生,复为夫妇。师识之曰:“尸媚之疾也,不速除之,张死矣!”师投符而化为黑气焉。相同姚崇已终之女,钟念弥深,投符起之⑿。

3.叶法善为唐代匡国辅主的一代名臣。

叶法善自奉高宗李治征旨入朝后,曾被封授的官职有三:银青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景龙观主。所谓银青光禄大夫,是文职散官,只决定其品级、服色,不是实任职务。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鸿胪卿是正式的官职,有职务,称作职青官,是鸿胪寺(主管接待外宾,相当于今日之外交部)的负责人,也是从三品。越国公是封爵,实际上没有封地,只能算是一种荣誉称号。

关于叶法善匡国辅主的事迹主要记载在《旧唐书·方伎传》、《集异记》及唐玄宗所御敕的《赠叶法善越州都督制》、李邕《大唐赐歙州刺史叶公神道碑》等文献碑刻之上。

其中较为典型和有影响的事件主要有以下几则:

(1)“讨逆辅顺,功就佐时”辅助唐玄宗李隆基登位。

叶法善历经高宗、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五十年间“往来山中,时时召入。”他“出者无山林之逸,处者无轩冕之贵。”在民间,他积德行善,普济众生,为百姓驱邪治病。在朝廷,他直言不讳,敢说真话,揭露弊政。在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篡权乱政,武三思秉政专权时,叶法善犯颜直谏不被采纳,反而被赶出朝廷,贬谪到广州与洪州。直到中宗景龙二年(708)初,叶法善才被征召回京。回朝时,李隆基尚未登帝位,叶法善暗中加以保护,为其参透暗算,消灾避祸。这份情谊,直到叶法善仙逝二十年后,唐玄宗尚铭记在心,其在《叶尊师碑铭并序》中表现深切的怀念:先生养神太和,观妙元牝,君子或处之盛也。……旁通幽赞,神变灵造,谣祠厉阶,无隐不讨。讨逆辅顺,功就佐时。藏住察微,业与神期。

(2)土蕃进宝,函封题曰:“请陛下自开,无令人知。”法善奏曰:“此不祥也,宜令蕃使自开之。”既开,果有弩箭自函而发,中蕃使而死⒀。

(3)上言进劝高宗,弃炼金丹,甄别道述,核其真伪。

显庆(656-660)中,高宗闻其名,征诣京师,将加爵位,因辞不受。求为道士,因留在内道场,供侍甚厚。时高宗令广征诸方道术之士,合炼黄白。叶法善上言:“金丹难就,徒费财物,有亏政理,请核其真伪。”高宗信其言,因令法善试之,由是乃出九十余人,因一切罢之⒁。

(4)助李隆基铲除韦、武集团。

李隆基未登帝位时,韦皇后专权,太平公主专横,其党徒窃据朝廷要害;叶法善积极为李隆基出谋划策,消灭了韦、武集团。登帝位后,玄宗接受叶法善的建议,改“先天”年号为“开元”。

4.叶法善是唐代道教推崇“孝道”观念的代表人物。

“孝道”是隋唐道教弘扬和推崇的一种孝行,它源之晋代的许逊,其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书于元代的净明道重要典籍《净明忠孝全书》。其书中曾记:

真君(许逊)既飞升之后,里人与其族孙简就其地立祠,以所遗诗一百二十首写之竹简,令人探取以卜吉凶,名曰圣签。其钟车函臼并藏于祠。隋炀帝时,焚修中辍,唐永淳中,天师胡慧超重兴建立,明皇尤加寅奉⒂。

隋唐时期在民间和统治阶层颇有影响的非许氏族裔“孝道”成员,除了张开先外,还有胡慧超、张氲、万振、蔺天师、叶法善等。

据《逍遥山万寿宫志》卷七《宫殿》载,推动“孝道”在中唐发展的主要人物,除了胡彗超等人外,还有叶法善。叶法善曾凭其高超的道术及参与世俗政治的能力,为“孝道”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从目前发现的材料而言,凡列入“孝道”成员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精于道术,无论是登刀履火(许藏秘),摄魔还精(许筠),还是兴云降雨(张开发),施药求疫(张蕴),飞符运筏(胡慧超),役神驱鬼(叶法善),井水求人(蔺天师),符咒济物(万天师),实际上都是精通道术的著名道士。

隋唐时期,孝悌观念普遍流行于上至皇亲国戚,下及黎民百姓的各个社会阶层。如隋炀帝下诏称:“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并要求属下对这类人“随才升耀⒃”。唐太宗则于贞观十二年(638)为表彰孝义之家,而下诏令各地“赐孝义之家粟五斛⒄”。唐玄宗亲自“训注《孝经》,颁于天下”,并“诏天下民间藏《孝经》一本”,又令全国各地对忠臣、义士、孝妇、烈女这类德行弥高者“置祠宗致祭⒅”。

#p#副标题#e#

叶法善凭借其精深的道术和显赫的地位,积极推行“孝道”的观念,但由于叶法善复杂的师承关系和社会影响,虽著于南宋的《唐叶真人传》言,叶法善早年曾“诣豫章万法师求炼丹、辟谷、导引、胎息之法”;后又“于青城赵元阳受遁甲步玄之术”;受上清法时又得动人语日后“于许氏旌阳君宅北山峰重复见”,且晚年曾“将弟子入西山洪崖先生学道之所居涉三年。⒆”叶法善作为当时推行“孝道”的代表人物,与崇拜许逊的教团有何关系,尚待更多的资料证明,尚需作更深的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以叶法善唐开元八年(720),于长安景龙观临终归仙时所作的《留诗》为线索,以初唐到中唐的社会发展为观察与讨论的纬度,集中讨论了叶法善在诗作中所提及的“掌仙录”、“济苍生”、“度人初满”、“辅国功成”等节点。通过讨论,我们认为《留诗》应当为唐朝古代著名道士叶法善在临终羽化登仙时所作的人生总结性的诗章,是一份研究叶法善一生功绩与社会影响的极其重要的文献。就讨论所及的典籍史料分析总结而言,叶法善是一位历经并积极参与唐代社会自初唐草创到贞观之治再到开元盛世过程的宗教领袖;是一位为民请命,敢于谏言的社会政治活动家;是一位匡国辅主的一代名臣;是一位医术高超,悬壶济世的一代良医;是一位精于养生,创造生命奇迹,享年105岁(加闰月,当为107岁)的养生大师。

注释:
⑴《新唐书》卷二二一《西域上》,P6233页。
⑵《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叶法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⑶《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叶法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⑷《道藏》,第6册,P862页。
⑸《旧唐书》,P157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⑹《旧唐书》,P15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⑺《旧唐书》《叶法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⑻《全唐文》卷二十《元宗三》。
⑼《全唐文》卷二十,《元宗一》。
⑽《旧唐书·玄宗本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⑾《辞海》,“符箓派”条释文,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9月版,P2113页。
⑿《太平广记》齐鲁书社,一九八四年出版。
⒀《太平广记》、《集异记·叶法善条》。
⒁《旧唐书》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⒂《静明忠孝全书》卷一《净明道师旌阳许真君传》,《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⒃《隋书》卷二《炀帝本纪》。
⒄《新唐书》卷二《太宗本纪》。
⒅《旧唐书》卷九《玄宗一纪上、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⒆《唐真人传》、《道藏》本。

0
道音文化
道音文化官网的主编

猜你喜欢

  • “观妙入真”:再现700年前的永乐宫“真貌”
  • 李绍华道长:道教戒律建设的时代意义
  • 七月有感(两首)
  • 北大学堂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研修班举行开班典礼
  • 退养周岁歌

推荐阅读

成都市进一步加强宗教活动场所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2月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有关问答
1月前
浙江省道协赴绍兴开展教风巡查工作
1月前
“天理难容”讲的究竟是什么理?
4周前
每日一道 静为躁君,养静气,去躁气
3周前
Copyright © 2009-2025 道音文化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浙(2022)0000881 浙公网安备33032402002320号 浙ICP备19052630号
友情链接: 国家宗教事务局 中国道教协会 北京市道教协会 陕西省道教协会 湖南省道教协会 江苏省道教协会 福建省道教协会 上海城隍庙 天然道观 邵阳玉清宫 西安八仙宫
  • 首页
  • 道教热点
  • 专题活动
  • 宗教政策
  • 道医养生
  • 道学经典
  • 道教书画
  • 道教人物
  • 道教仪范
  • 道教图片
  • 道教文化
  • 道教音乐
  • 站内动态
  •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返回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