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华山派是宗奉丘处机、郝大通两位宗师的一个道派,有可能是在道教全真龙门派和华山派形成后,从这两派中分出的一个支派。
“宗派源流目录”云:“邱、郝二祖在山东济南府长清县东南十里五峰山。留传第七二:龙门华山派”,其传派谱系为:“通玄全真冲和德,正本恒成位尚仙;仁能贞心传义纪,世见生前浩太元;子阳遍转归至道,盈宿守静保丹田;情高悟开复天理,自然长颜如松年。”
按此谱系,大约从华山派“至一无上道,崇教演全真”之“全真”开山立派,下接“冲和德正本”,将之分成两句“通玄全真冲和德,正本恒成位尚仙”;“世见生前浩太元”,“太元”当作“太玄”,改“玄”为“元”,乃清朝避康熙帝玄烨之讳而为,前一句“通玄”之“玄”未改,则有可能是其抄本至民国时期,抄写者不避清之讳所为。李养正先生在《新编北京白云观志》第八章“诸真宗派志”中说:“北京白云观收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手抄本)。在《宗派源流目录》之下注明:‘民国丙寅年(1926)迎宾梁至祥抄,于丁卯年(1927)冬至后之日送交客堂存。周礼鹤记。’”
这种有避、有不避的情况,在前代经书中亦有见者。如储华谷注《周易参同契》,经文“天道甚浩旷,太玄无形容。虚寂不可睹,匡郭以消亡”一句“匡”字缺笔⑩。当然,其他几处,如“坎离匡郭,运毂正轴”之“匡”⑾,“隐藏其匡郭,沉沦于洞虚”之“匡”⑿,储华谷注则不缺笔。我们仅以储注一处“匡”字缺笔,判定储华谷此注为宋代的注本,是能够成立的。因为有时注书时间和刻书时间并不完全相同,刻书时间可能比注书时间要晚很多。如果注书与刻书为不同朝代人所为,那么,在刻书时,往往对注书时之避讳的遵守就不那么严格。如被陈国符先生认为是唐注本的托名阴长生著《周易参同契注》,是一宋刻本,其经文“坎离匡郭”之“匡”缺笔,避宋太祖、宋太宗之讳,而经文“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之“渊”字,则不避唐高祖李渊之讳。⒀而由华夏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新修《中华道藏》,对于上述避讳,则一概未予遵循。
我们认为,龙门华山派谱系中既有“太玄”作“太元”之避讳,亦有“通玄全真冲和德”之不避讳,究其原因,在于“写本”为清本,“抄本”为民国本所致,“写本”避讳,“抄本”则根据抄写者个人的习惯、喜好,有沿袭前朝而避讳者,亦有不沿袭前朝习惯而改定之者。但由此可知,龙门华山派的传法谱系可能源出于清朝。
龙门华山派字辈
通玄全真冲和德,正本恒成位尚仙;
仁能贞心传义纪,世见生前浩太元;
子阳遍转归至道,盈宿守静保丹田;
情高悟开复天理,自然长颜如松年。
文章参考:章伟文 黄义华 的《全真“华山派”传承谱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