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宫,全称大重阳万寿宫,位于西安市户县祖庵镇,为我国道教著名宫观,是全真教祖师王重阳修道创立全真教与“仙蜕”归葬之地,故素有“天下 祖庭”、“全真圣地”之尊称。重阳宫碑林保存的元代碑石是民族文化之瑰宝,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金庸名著《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故事的流传,故事发生地重阳宫也随之闻名遐尔。今日之重阳宫,象一颗灿烂的明珠,以其独特的魅力,入选中国道教十大文化旅游胜地,吸引着海内外的众多游客与专家、学者观光游览、悟道探玄。
重阳宫位处关中平原腹地,甘水之畔。西望周至,山曲水弯,东接县城,沃野良田。远望终南如黛,峰峦叠嶂,甘水出峪,自东南逶迤而来,经宫西北去流入渭水。重阳宫座落于此,实乃一方风水宝地。正如《广两曲志》评述:“考兹区形势,甘水翼之。是以郝村分封,五帝肇基,重阳建宫,三辅巨观。加以九峰峦峙,六耳泉澄,五行荟萃,一气联结;此代生贤哲,间有飞仙,所由来也。……今虽地脉暂歇,然积久必发,地理宜然”。王重阳以仙风慧眼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成就了他的全真道教事业,赢来了身后殊荣与恢宏的重阳宫。
重阳宫在其千年历史中,百年鼎盛辉煌;中更风雨,几多苍凉;新中国建立后,得到保护与修复;特别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欣逢盛世,这座千年道观,在复兴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回顾重阳宫的历史,可以概括为:起于金,兴盛于元,衰于明,毁于清末,复兴于今。
(一)昔日重阳宫
重阳宫是金、元朝庭出于其统治的需要,为彰显与崇祀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与其继承者“七真人”等的业绩而兴建的圣殿。所以,历史上重阳宫的兴衰与全真教的命运可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一、“重阳祖师”与“七真”其人
重阳宫是以王重阳而命名。王重阳(1112~1170),中国金代道士,全真道创始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祖籍咸阳大魏村,出身庶族,家业丰厚。幼好读书,崇文尚武,文武两长。先中文举,金天眷元年(1138),应武略,中甲科。做过小吏,47岁那年,深感“天遣文武之进两无焉”,常纵酒泄愤,行为疯狂,对金人统治的社会现实以消极反抗。切如《全真教祖碑》以曲笔感慨的写道:“幼之发秀,长而不群,工于谈笑,妙于斯文,又善骑射、健勇绝伦,以文非时,复意于武,勘定祸乱,志欲斯举,文武二进,天不与我”。久之便愤然弃家,隐栖山林。金正隆年间,“创别业”庵居刘蒋。自称正隆已卯(1159)遇异人授以秘辞,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0),在南时村自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穸居其中,潜心修持三年,迁居刘蒋村,居庵演道。大定七年,自焚庵舍,东出潼关,前往山东布教,传化全真道。其善于随方施教,尤长于以诗词歌曲劝诱士人,以神奇惊世骇俗。在山东宁海等地宣讲教法,建立教团,广收门弟,其中高徒丘、刘、谭、马;亚徒、王、郝、孙,后世称“全真七真”。大定十年携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4人返归关中,卒于开封途中。归葬于终南刘蒋故庵,门弟称为祖庭(今陕西户县祖庵镇)。金章宗赐庵名为灵虚观。元太宗加封为重阳宫。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重阳全真开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又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其死后三年间,全真道传教范围,波及关中、河南、河北、山东大部分,遍于社会各阶层。在组织上、理论上为全真道的兴盛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三教相通。提出“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的融合学说。全真道以《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必修经典,认为修道内修“真性”,外修“真行”,“摒去妄幻,独全其真者,神仙也。”
其传世著作有《重阳全真集》,内收诗词约千馀首。另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
“七真”王重阳的七位嫡传弟子。即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其多出身世家大族,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师承王重阳三教合一思想,后虽分支列派,仍同归“全真”一宗。
据《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金蓬正宗》等典藉记载:
马钰,字玄宝,号丹阳子。祖籍扶风,汉扶波将军援之后。五代兵乱,迁居宁海,大定十年马丹阳与乡人饮于范明叔怡老亭,酒酣题诗云:“抱元守一是工夫,懒汉如今一也无。终日吃怀畅神思,醉中却有那人扶。”后重阳师自终南来,会丹阳于怡老亭,问师从何处来,曰:“路远千里,特来扶醉人。”丹阳默念言:“予从前醉中之语,何以得知。”又问何名为道,曰“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时”。后丹阳师从重阳祖师,得祖师九转还丹功夫。后其居东亭,墙外有林擒一株,枯已久矣。四月四日,丹阳汲水以沃之复活。因作《异术记》,芝阳道友崔公,阅其文疑,遂于四月移竹两丛,松一株于全真庵,不时枝叶皆黄萎。崔启师曰:“此竹松可活否?”师答诗云:“窗外不惟君子绿,庵前又喜大夫青”之句。遂令门人去其黄叶,以涤面水溉之,不旬日荣茂如初。元至元六年褒封丹阳为抱一无为真人,后加封为抱一无为普化真君。为“全真”教“遇仙派”宗师。
谭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世为宁海人,生而骨相不凡,六岁偶坠井,其家人急救之,则见其安坐乃出之,无所伤。世宗大定七年闻重阳祖师在马丹阳家。径往乞备门弟子。得到重阳祖师四句真言诗一首而契身于道。后谭东游抵阳武县北,夜见北斗交换,星如车轮。及呼道众观之,其星尚如鸡卵,动摇不定。久之复故,其念圣号甚勤。卫洲淇门镇石孔里众问持念之故,师云:“众亦宜念,今岁当有大水之灾。众莫之省,是年河决……”后九年于黄县卢山延真观悟道成真。大元至元六年褒封云水蕴德真人。后加封为长真凝神玄静蕴德真君。为“南无派”宗师。
刘处玄,字通妙,长生其号也。自幼而孤,事母以孝闻。金世宗九年春于邻居壁间得二颂,其墨尚濡。末句云:“武官养性真仙人,须作长生不死人”。是年九月,王重阳祖师与其徒马丹阳、长真自东而来,师与母往参谒祖师,一见之问:“汝解壁间语否?”师不言,四人相视而笑,正所谓“目击道存之妙也”。又言重阳祖师爱其殷勤,美其专精,顾其神采之不群。乃叹之曰:“松之月,竹之雪,故不受于黄尘。”故赐之诗曰:“钓罢归来又见鳌,已知有分例先曹。明榔相唤知予意,濯出洪波万丈高”。后居洛阳市中土地庙,不语三年。俄迁城东云溪洞,徒众日集。一日,忽指地云:“中有井三。”凿之二丈余得,下贯源泉。人问何以知之。曰:“曩世所居也二十年”。师指庵右冯氏园曰:“此吾身后之缘”。乃磨一碑埋于中,后果应验。大元至元六年褒封长生辅化明德真人,后改封为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君。为“隋山派”宗师。
丘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人,世为显姓。自友好学不娶。金大定六年,甫十九居昆嵛山间,闻重阳师于宁海全真庵即往师焉。后来,曾在蟠溪积功磨性经历了六年,龙门洞又坐了七年的真功,圆满得道,被成吉思汗与元世祖召见,赐予敕书虎符,管领天下道教。大元至元六年褒赐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后被加封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主教真君。是为龙门派宗师。
王处一,宁海东牟人,玉阳其号也。甫七岁,尝气绝仆地,移时方苏。母惊问:“汝何为而若是?”曰:“但知熟寐,不知其他。”师因悟生死之理。少年时一日偶至山中,遇一老人坐于盘石之上,呼之使来,预言他日必扬名帝阙,为道教宗主。弱冠或告以婚事,笑而不应。金大定八年在文登牛仙山居,人告以王重阳祖师到,即谒全真庵请为门弟子。次年迁居查山云光洞,重阳掷伞二百里传书,依伞上“玉阳子”三字为道号。后遨游齐鲁,大著神异,席人驱鬼,起死回生。金主诏赴,九问九答,大副宸衷,隆礼有加。亦曾多次奉旨建醮、祈雨。遇妒嫉,赐以鸠饮之,乃归。入池不死,发尽脱落,不能受冠。元至元六年褒赐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人。后于武宗时加封为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俗称仑山王祖,留传昆仑派。
郝大通,字太古,山东宁海人,广宁其号也。初名璘,号恬然。世为宦族。据《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言其少孤,事母至孝,有出尘修真之志。好读易,晓卜筮之中。后“遂行至岐山,遇神人复授以易之大义。十五年坐沃州桥下而不语。”世宗大定七年,遇重阳祖师于宁海州,背坐于石,郝曰:“请先生回头!”重阳祖曰:“君何不回头?”郝忽惊异!遂拜为师。翌日晚于朝元观付以二词。言下领悟,如走万里迷途一呼知返。次年母终,遂弃家寻师,八月三日从祖师。入崐崳烟霞洞请列门弟子中而求法焉,受道真诀。二十二年居真定升堂讲演,远近来听者常数百人,有人问答歌诗,周易参同演说图象。晚年又写了《太古集》一书,以卦图叙述得道成仙的秘决。后乃成仙。大元至元六年元世祖褒赐广宁通玄太古真人,后武宗加封为太古广宁通玄妙极真君。世称华山郝祖,流传华山派。
孙不二,号清净散人,宁海豪族孙忠翊之幼女。孙姑性慧聪明,温和慈善,柔淑贞懿之态,严于礼法,挺乎自然。长适马丹阳,恪尽妇道,生三子。因夫拜重阳祖为师,筑全真庵学道。重阳祖欲度仙姑,乃显神通:如大醉径造内宅,卧于孙姑寝室,孙姑责其非礼!怒锁房门,使仆呼夫归。告之。丹阳曰:“师与我谈道,不离己席,岂有此事?”即开锁,见室已空,同往道舍,见师正浓睡!于是孙姑更加笃信,遂亦拜重阳祖为师;师授以天符云箓秘诀。夫妻敬之若神,事之若君。后孙仙姑居洛阳下清宫之凤仙洞乞食度日,垢面蓬头,以秽污而远世魔。内修仙道,外隐仙迹,七年乃成。一日沐浴更衣,跏趺而逝,奄然而化,香风散漫,瑞气氤氲,竟日不散。时丹阳居宁海环堵中,俄闻仙乐骇空,仰而视之,见仙姑乘彩云而过,仙童玉女旌节仪仗拥导前后,腑而告丹阳:“吾先归蓬岛待君也。大元至元六年褒赐清净渊真顺德真人。后元世祖敕封为清净渊真玄虚顺化元君。俗称清净孙祖,流传清净派。
“祖师”与“七真”以其创立“全真”的业绩赢得身后殊荣与辉煌的殿宇。揭去宗教神秘的面纱与其适合某时期统冶的政治需要外,单就其教化民众,和谐社会的功业也足为后人所尊重。今日之“七真殿”楹联曰:“何劳妙手塗吾像,但愿君心合我心”,再看那碑石所刻“七真之像”,丹阳“头顶三吉,暗含师名”;其他诸真仙袂飘动,谈笑风生,神彩弈弈。这可能就是他们所追求的“神仙”境界。
#p#副标题#e#
二、起根发苗“祖师庵”
祖师庵是王重阳最初修真传道,创立“全真”的发祥之地。故后有“天下祖庭”之称。
金正隆四年(1159)重阳48岁,传说此年六月十五日,王重阳在终南甘河镇桥头酒肆首遇二仙道,(“八仙”中之钟离权与吕洞宾)与之皆出尘语,并授以口诀,蓦然而去。
甘河桥遇仙的第二年,即金大定元年(1160)王重阳择南时村(今祖庵镇辖之成道宫),自掘一穴,深丈余,起封数尺,内设“王害风灵位”,自名“活死人墓”。其独居穴中,修炼三年。他离绝尘世,感悟“活中得死”与“死中求活”,“存神养浩全真性”。他在“活死人墓”中苦修苦炼了三年成道(即所谓神仙)。
王重阳在“活死人墓”修炼成道后,于金大定三年(1163),填了墓穴,复归刘蒋故庵而居。在居刘蒋期间,四处奔走,广交朋友,劝道传教。被周边民众视为高人。时有甘泉(今陕西甘泉县)人和玉蟾(名德瑾),京兆终南(今周至终南镇)人李灵阳等幕名于大定三年来刘蒋,与重阳同庵而居,早出晚归,传播教义。后又有乾州礼泉人史处厚,自幼慕道,前来结盟,遂受允纳,训号洞阳子;京兆栎阳(今临潼县)人严处常投刘蒋拜重阳为师。他们志同道合,辛苦奔忙,广传教义,在关中地区交往了许多人,在社会上颇有影响,初步奠定了“全真教”的根基。
王重阳为实现其“使四海教风为一家”的远大理想,于金大定七年(1167)四月,自焚其庵。人们不解其故,他笑而答曰:“三年之后,别有人修”。四月二十六日,他辞别了和王蟾、严处常等,又告别刘蒋村众乡亲,途经咸阳,与家人话别后,开始了长途跋涉前往山东的传教收徒活动。
王重阳在山东半岛宁海等地,宣传教义,创建教团,发展道徒,发现培养“全真七子”,并在马丹阳为其安排的住宅题额“全真庵”。由此,全真教正式创立。
金大定十年(1170),王重阳携弟子马丹阳、丘处机等“四真”,从山东掖县起程西归,途径卞京(今河南开封)羽化。临终时曰:“丹阳已得道,长春已知道,吾无虑也。”又嘱丹阳:“可赴终南刘蒋之故居。”言毕而逝,享年58岁。第二年,丹阳等在刘蒋村结庵 ,为其师制葬所,于大定十二年,率众赴卞梁搬重阳遗蜕归葬故居。守墓三年后,丹阳构筑一广庭,书额曰:“祖庭心死”,以表其承师弘道之志。
丹阳在祖庵环居期间,足迹遍及周、户及关中、陇西等地,传道收徒。许多官僚士庶,诚心向道者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祖庵。拜丹阳为师,归依祖庭。不少人经过丹阳传授道妙,长期修持,成为全真教的中坚力量。如后来的重阳宫主持,一代宗师吕道安、毕知常等皆是丹阳弟子。全真教的兴起,实乃重阳创立之,丹阳恢弘之,长春光大之,一代又一代宗师承继之,他们在重阳宫这个地方,为全真道教的创立与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做出了贡献。
三、全真初兴“灵虚观”
全真教在马丹阳、丘处机、李灵阳、吕道安等重阳继承者的传承下,在关陇一带奠定了基础,影响日益扩大。大定二十六年(1186),长春复还祖庵,大弘祖教。第二年,全真教之宗师王玉阳、丘处机(长春)初受皇室宠重,先后分别被金世宗诏之燕京,咨以延生之理,后又多次召见,长春等的对答令世宗甚为满意,授赐颇厚,赐中袍、御书“全真堂”匾额,钱十万。自此“真教弘扬,玄风为之一振”。
全真教在北方的蓬勃发展,曾引起了金庭的不安与抑制。《金史·章宗纪》载:“明昌年11月,以惑众乱民,禁罢全真及五行毗庐”,明昌六年“朝省新法,以祖庵无敕额,例没于官”。相隔两年后,承安二年(1197),金章宗又先后召见玉阳、长生真人,咨以养生之道与治国边境事,答以“寡嗜欲由心安,薄赋敛则国泰”。章宗甚喜。于承安三年(1198)赐额“灵虚”,光旭祖庵。自此,改祖庵为“灵虚观”。吕道安为观主,毕知常为副知观。此后数年间,吕、毕观主重修祖庭,道缘复振。“其殿堂,廊庑,创造增葺者甚多,道缘日弘。不数岁,度门人逾百众”。(《终南山仙真内传》)
在此期间,长春宗师受成吉思汗邀请,开始了全真教史上著名的“西行”壮举。公元1219年(金兴定四年,蒙古成吉思汗十五年)12月,长春率尹志平、李真常、宋道安等18人西行。此行受到成吉思汗的极大宠重,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尔后开创了全真的鼎盛时期。
其时,在陕西由于金元交兵,终南“灵虚观”曾遭到毁灭性的摧残。据《终南山仙真内传》记载:“正大丙戌,北兵下秦川,民庶惊扰,避地南山”,灵虚观“道众俱入涝谷”,“殿宇悉为灰烬”。
公元1228年,全阳子周全道临终时嘱门人李志源:“终南南时村,祖师开化炼真之地,吾欲修建,汝辈当勉力以成吾志!”。重修祖庭,不致芜无,成为全真教继承人的普遍愿望。这个愿望在元代得到了实现,赢来了恢弘的重阳宫与重阳成道宫。
四、鼎盛辉煌重阳宫
“元灭金,绝宋室”。当蒙古铁骑定鼎中原后,一个强大的大元帝国雄居东方。全真教因先有丘处机的谒见成吉思汗,咨以国策而有功于元,于是受到宠重而大兴。
对重阳宫的修复,早期主要由李无欲(名志源)承担。1234年,掌教尹志平委命李公入关中复兴祖庭授其为陕西道教提点,赐重金作为复兴祖庭的资金。李无欲回到祖庭,率领道众,开垦土地,建筑观舍,使祖庭得到一次较大规模的复兴。
元太宗窝阔台汗十年(1238),李志常(真常真人)掌教以此观为重阳祖师炼真开化之地上奏朝廷,奉旨改“灵虚观”为“重阳万寿宫”,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奉敕更名为“敕赐大重阳万寿宫”。至元六年(1269),元世祖忽必烈诏封王重阳在内的“北五祖”为“真君”,重阳七大弟子为“真人”世称“七真”。至大三年(1310),元武宗加封“全真五祖”为帝君,“七真”为真君,丘处机弟子尹志平等18人为真人。在此期间,奉全真教为国教,知集贤院道教事,重阳宫为全国道教总提点、天下督道院,统领天下道教士。经过“南北合宗”,成为全真教“一统天下”。其发展达到:“东尽海,南薄汉淮,西北历广漠”,“黄冠之人,十分天下之二,声焰隆盛,鼓动海岳……”。此时的重阳宫,甘水翼之如双龙盘护,殿堂巍巍,参差棋布,竹林环绕,古木森森。宫域东至涝河有陂头之玄真观;西至白马河;甫抵终南山有望仙坪之集仙观、白龙沟之玉阳观;北临渭水有临渭庵(在今之马坊村)。殿堂楼阁达5048间,住道士近万名,其间,高道云集,盛况空前。1251年,重阳宫增修筠溪道院、遇仙宫等建筑。此时的重阳宫已成为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在重阳宫兴建后,楼观上清宫也相继修复。据文献记载:当时于重阳宫周围兴建的宫观有:重阳宫北的“重阳成道宫”、甘河遇仙宫;东南距2里的养老宫;东距5里的梁庄(今祖庵镇辖)栖云观;东南距6里四马村(今白庙乡)清阳宫;东南距12里傅村窑长春观;西北距6里“庆贞庵”(今之大小庵村)等道教宫、观、庵群落。(见《勅赐大重阳万寿宫诸处下院碑》)
在重阳宫大兴土木,辉煌殿宇的同时,从公元1262年开始,为其宗师,高道树碑立传,以志纪念,遂有今日之国宝“祖庵重阳宫碑林”。计立碑者按其先后顺序有杨明贞(1262)、尹志平(1264)、张志敬(1272)、王重阳、周全阳(1275)、高道宽(1278)、马丹阳(1238)、綦白云(1288)、李道谦(1306)、李无欲(1315)、宋披云(1320)、孙德彧(1335)等。此外,还有《重阳祖师仙迹记》(1276)、《栖云真人开涝水记》(1279)、《全真开教秘语之碑》(1306)、《皇帝恩封全真五祖七真敕辞》(1310)、《崇道恩命之碑》(1311)、《宸命王文》(1313)、《大元敕藏御服之碑》(1315)、《皇帝玺书》(1326)、《大元宸命》(1258)等封赐彰显全真教的碑石。这些碑石给我们留下了历史文化的精华。
五、风雨沧桑古道观
全真教在金、元时期虽曾遭受到两次短暂的抑制,但总的趋势是处于发展兴盛时期。元末,全真教上层出现了“末流之贵盛”的腐化现象,教务随之退步,渐显出人才凋零的景象。入明以后,明王朝对全真教采取了抑制的政策,明太祖为《大明玄教主成斋醮仪》所作的御制序文中说:“禅与全真务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已;教与正一专以超脱,特为孝子慈亲之设,益人伦,厚风俗,其功大矣哉!”表现出其尊“正一”抑贬“全真”的施政方略。其后,全真教出现了分门别派群龙无首的景象。由于全真教的逐渐失势,重阳宫亦由盛而衰。昔日恢宏的宫殿经历风雨沧桑,而变成一座破落的古道观。正如明正统10年(1445)所立《重阳宫主持候园方重修祖庭碑》所记:“祖庭中更多故,废兴相仍,昔之坚固壮丽者未免为风雨所凌,倾圯不振”。并记述了自永乐至正统年间对重阳宫的修葺事宜。
到清代,经明末清初之战乱“垣墉崩塌,殿宇倾颓,野居而露处”于乾隆年间,“镇堡士庶而修葺之”。此次维修“苦于盛极难继”而“以小就”,使其“尚留遗迹之守”。亦如乾隆四十七年《重修重阳宫记》碑文所述“从来天下事胜而衰,衰而复。盛者气数也,挽衰待盛不至泯灭失传者,人事也”。同治初年兵患使重阳宫遭到毁灭性的摧残。后虽有过几次小的修葺。但仅是维持保留着这座古道观。直到建国前夕,重阳宫仅残存老君殿、灵宫殿、祖师殿三座建筑和“五塔坟”、“祖师墓”及散落于庙宇遗址的碑石。
(二)重阳宫碑林
重阳宫元代的殿宇建筑,今虽无存,而所立碑石却多数保存了下来,才有今被列入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祖庵碑林”。
很久以来,祖庵民间留传着重阳宫七十二个蛟龙碑。为啥这些碑石到处有,是因为碑石会走,当驮碑子的神龟眼红了,就会驮着碑子走。其实,兴盛时期的重阳宫范围很大,加之周围属重阳宫管辖的宫、观的石碑,更显其分布范围之大。根据“石碑分布示意图”,原所立碑石均有一定的位置。到建国初,重阳宫碑石散置于近十里范围内的田间、坟头、宫观遗址,遭风雨浸蚀与人为破坏,面临灭失的境遇。引起了宗教界与政府的关注与重视,1956年,“祖庵石刻”列为陕西省名胜古迹重点保护单位;1962年,经杨自修副县长奔走呼吁,省政府拨专款,集中碑石,立于原玉皇殿旧址;1973年建碑房11间,建成重阳宫碑林。1986年11月,迁移位于马村的清阳宫、元马店、“仙蜕园”、祖庵镇等地的石刻17件,集中重阳宫保护;这些碑石具有元代石碑,形体高大,气势雄伟,龙首龟座,形象逼真的特点。碑厅现保存石碑31通,若按民间留传的“七十二通蛟龙碑”,尚有差数,推想可能是已被损毁或尚未发现。象这样大量集中保存元代碑石文字在国内实属罕见。切如重阳宫赵孟谦先生所言,重阳宫碑林有“四个唯一”:元代皇帝亲敕圣旨碑8通,全国唯一;道教“全真”的发祥地,作为“天下祖庭”,全国唯一;元代名士撰文、书丹保存之多,全国唯一;蒙古八思巴文与汉文对照合刻的圣旨碑4通,为全国唯一。
祖庵重阳宫碑林,现共保存碑石近40通(件)(其中碑厅耸立巨碑31通),共刻文33篇,诗词6组(首),画像二幅、题字两帖、图一面。其中著名的有王重阳及七真画像碑,王重阳手书《无梦令》词碑,元书法家赵孟頫书丹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和《皇元孙真人道行碑》、蒙汉文合壁的元五代皇帝圣旨碑、明正一教天师张与村题额“天下祖庭”碑及唐吴道子《钟馗戏鬼图》画碑。这些碑石文墨多出自名家之手。其撰书者声名显赫,在《二十五史》中有传的竟达17人之多,因之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与文化价值。
史料价值:碑林中的《十方重阳万寿宫记》、《全真教祖碑》、《重阳祖师仙迹记》、《重阳成道宫记》相当系统全面的记载了全真教和其祖庭重阳宫的创立发展、起落历史及祖师王重阳的身世与生平事迹。还有13位高道的道行碑,不仅记载了其各自的道行与全真教在元朝所居的地位,也记录了不少重要史料,可以正史与补史。
书法价值:首推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书的《敕藏御服之碑》和《孙真人道行碑》。《大元敕藏御服之碑》为奎章阁大学士、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撰文;赵孟頫书丹,翰林学士、秦国公李孟篆额;且此碑石拍之鸣声,谓曰“响石”,故人称“三绝碑”。赵孟頫《元史》本传称其:“书画绝伦……篆、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此二碑均为承旨中年以后所书,其书法已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碑贴叙录》在评《孙真人道行碑》书法云:“笔法圆腴,略似学虞世南,比他书尤为工整”。次则为溥光书的《敕赐大重阳万寿宫》碑,字大如斗,为榜书,笔法苍劲,神足韵胜,溥光为元僧,俗姓李、号雪庵,特封昭文馆大学士,是元代唯一可与赵孟頫相媲美的大书法家。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言:“溥光为诗冲淡粹美,善真、行、草书,尤工大字。国朝禁匾,皆其所书。”再次为斡冲书丹的《披云宋真人道行碑》,《陕西金石志》在斯碑按语中云:“书法模仿右军圣教序、颇圆熟可喜、元之嘉刻也。”另外《宸命王文碑》的汉字译文,《陕西金石志》评该碑书法云:“译字遒劲秀逸,以此为最,饶有山谷笔意。”《重阳仙迹记》书丹者姚燧,善文能书,明《石墨镌华》称该碑:“书全法颜平原,但波拂钩磔稍不及,因以知胜国时不乏能书者也。”李道谦书的《全真教祖碑》,明王世贞称该碑书法“精劲有法”。还有商挺用隶书题额的《玄门掌教诚明真人道行之碑》亦是书法的佳作。
文学价值:祖庵碑林碑文的撰写者,多是以文章名重其时的翰林官员,因之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圆明真人高公碑铭》为翰林学士姚燧承旨所撰,《元史》称燧:“为世名儒,为文闳肆该洽,豪而不宕,刚而不厉,春容盛大,有西汉风,宋末弊习,为之一变。盖自延以前,文章大匠,莫能先之……”。《宋真人道行碑》为翰林院直学士王利用(字国宾)所撰,《元史》云“方今文章政事兼备者国宾也”。《洞真于真人道行碑》为名士杨奂所撰。《阳述古编》云:“文杨紫阳(杨奂世称紫阳先生)先后所撰……紫阳先生为金、元时一大作手”。《诚明真人道行碑》为翰林直学士王磐所撰,《元史》云:“文辞宏放浩无涯。”《天乐真人李公道行碑》为集贤学士宋渤所撰,《元史》称其“有才名”。《全真教祖碑》为密国公金源所撰,遗山云:“密国公,百年以来,宗室中第一派人物也……文笔亦委曲能道所欲言。”诏书与圣旨碑中《成吉思汗皇帝赐神仙手诏》也是文采飞扬,据说出自元朝中书令耶律楚材之手。《重阳仙迹记碑》为翰林院修撰刘祖谦所撰。《王真人开涝水记碑》为翰林院直学士薛有谅所撰,其文章均为世人所重。
文字语言价值:碑林内存五通元代蒙汉文对照圣旨碑,其中一通为蒙古回鹘(畏兀)文字,四通为蒙古八思巴文字。四通八思巴蒙古文圣旨碑,是元世祖忽必烈令大喇嘛八思巴据藏文字母制造的新体蒙古字、形仿汉字方体,自上而下直写,于至元六年(1269)颁行,是元朝的法定文字。《中国大百科全书》云:“现存八思巴蒙古字碑已发现者约有20余通……内容均为保护佛寺道观产业及减免僧道赋税差发诸事,是研究元代宗教史及寺观经济的重要资料。已刊布的碑石颁于陕西周至(重阳宫原隶属周至)、韩城、甘肃泾川、山西太原……各地的八思巴字碑文纪录了许多元代文献译名的还原及演变,尤具重要价值。对于古蒙古语言的研究也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祖庵碑林这5通碑石的汉字碑文均被收入蔡美彪所编的《元代白话碑集录》(科学出版社,1955年2月)一书。20世纪初法国汉学家E·E·沙畹也曾收集中国一些地区的元代白话碑文并予发表。
气功养生价值:全真教与以往道教不同之处。在于不尚符篆,不事烧炼;提倡全神炼气。因之碑文中记载了不少有关炼气养生的内容。这些方法虽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但对养生延年有一定作用,因之受到当代气功界的重视。《马宗师道行碑》关于修道的方法云:“夫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静为基,节饮食,绝思虑,静坐以调息,安寝以养气。心不驰则性定,形不劳则精全,神不扰则丹结,然后灭情于虚,宁神于极,不出户庭而妙道得矣。”王重阳《无梦令》碑关于长生之道云:“大道长生门户,几个惺惺觉悟。铅汞紧收藏,方始澄神绝虑。心慕心慕,便趋蓬莱仙路。”《全真开教秘语之碑》关于炼功的方法云:“莫奖樽酒恋浮器,每向廛中作系腰,龙虎动时抛雪浪,水声澄处碧尘消。自从有悟途中色,述意蹉跎不计聊,有朝九转神丹就,同奔蓬岛去一遭。”
(三)重阳宫轶事
具有千年历史的重阳宫,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也留传着许多趣闻轶事。这是对历史的传说,是传说的历史。
一、祖庵地区与重阳宫有关的村名、地名。
经查阅史料和民间访问,祖庵地区有许多村名、地名与重阳宫有关。
1、祖庵镇名称的由来。
据周至县志记载:元代前,因刘、蒋二姓居于此地,故名刘蒋村。后因其地处甘河两支流间,且为商品交易之集市,曾改名为双溪镇。到金、元时期,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在此结庵传教,王重阳仙蜕后,其高徒马丹阳在其师结庵修道处筑一广庭,为环居之所。始称“刘蒋庵”,并题额“祖庭心死”。自此亦称“祖庭”、“祖堂”,四方尊称祖庵。祖庵之名由此而来。后遂改双溪镇为祖庵镇,迄今逾八百余年。
2、“成道宫”村名的由来。
成道宫村位于祖庵重阳宫东北约三里,属祖庵镇辖。该村原名南时村。1161年(金世宗大定元年)王重阳在此筑“活死人墓”炼真修道,“存神养浩全真性”、“活中得死是良因”(王重阳《活死人墓赠宁佰功》诗句)为创立全真教奠定了其“真性、真功、真行”。后刘蒋结庵,山东收徒,广传教义,使全真教一时盛行于北半个中国。高道园明子李志源遵其师周全阳“在祖师开化炼真之地——终南南时村,修建宫观,以彰仙迹”的嘱托,于1238年起建重阳成道宫。不数年,城道宫三殿五堂,殿宇壮丽,与楼观宗圣宫、甘河遇仙宫相仿拂。(《重阳成道宫记》碑)自此南时村改称成道宫,迄今已有700余年。今成道宫遗址尚有旧殿堂数间。
3、城角村名的由来。
城角村位于重阳宫东北约三里,今属祖庵镇辖。据传,1368年(元至正28年)前,于重阳宫原城墙之东北角居人成村,故名城角。
4、养老宫村名的由来。
养老宫,位于重阳宫东南约二里,今属祖庵镇辖。相传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前,元顺帝之姑母,出家于重阳宫“庆贞庵 ”(在今祖庵镇西北约六里之大庵村),顺帝为其姑母筑建修道宫院一座,人称“养老宫”。后宫旁居人成村,村取宫名。
二、民间有关重阳宫的传说与史实。
重阳宫,祖庵民间俗称“北宫”、“北极宫”。笔者是祖庵人,从小常听老人们讲关于“北宫”的“千年银杏树”、“七十二个蛟龙碑”、“重阳宫铁钟”、“三十一面锅”、“上九会”等趣闻轶事。
1、“凤凰单展翅”。
重阳宫原山门前,曾长着一根柏树,形似凤凰,却展开一个翅膀。每当旭日升起,红霞抹天,和风徐来,似凌空欲飞。故人们雅称其“凤凰单展翅”。此树建国初尚在,后被砍伐。
2、“三十一面锅”。
古镇民间留传重阳宫有“三十一面锅”。史实是在重阳宫兴盛时,道事、兴建等公众活动频繁,道俗人众,为解决做饭之难,用三石架起一口大锅,烧粥做饭,一次可供数百人食用,人们称其“万人锅”,趣称“三十一面锅”。后重阳宫渐衰,此锅闲置在银杏树东边,建国后1952年被砸毁。
3、“一口不敢悬撞的铁钟”。
民间传说重阳宫铸钟,一道士在附近村子化缘来到一户人家,那家施主怀里抱着孩子说:“要铁没铁,要钱没钱,你愿意要就把这娃舍给你吧。”那道士闻言扭头走了。铸钟时,有一豁口,复铸几次,总不能全。主事追究原因,那道士说了有个施主舍娃的事,主持者让人去索取了该童的一件衣衫化入铁水,孩童夭折,钟方铸成。后将该钟置于钟楼,悬而撞击,在悠长的钟声里,隐约有孩童啼泣曰:“狠心的娘,狠心的爹,你把孩儿化了铁”。其声音苍凉而悲惨,不堪卒听。故此钟闲置院落,很少鸣钟。这个故事虽为民间传说,而实有其。据《户县文物志》记载:此钟于元顺帝时为重阳宫铸造,置于通明阁东南高台上。1952年与“万人锅”同被砸毁。
#p#副标题#e#
4、“涝水绕宫”。
古镇民间留传重阳宫兴盛之至,涝河龙君西来,曾分涝水绕重阳宫。据《栖云真人开涝水记碑》载:1279年,元真人王志谨主持开挖渠道,引涝河水经宫东、北,西折注入甘水。使沿途“连延二十余里,穿林度落,莲塘柳岸,蔬圃稻畦,潇然有江乡风景。”“上下营区凡数十区,岁时丰登,了无旱干之患”。这是一件为民造福的事。
5、重阳宫庙会。
历史上每年正月初九为纪念重阳祖师所立的重阳宫庙会,也是祖庵古镇的古会,俗称“上九会”。庙会祭祀活动从大年初一凌晨去重阳宫抢头柱香,祭祀重阳祖师开始直到元宵节。期间,重阳宫正门大开,道士、居士忙于其间,四方民众前来烧香许愿,放鞭炮还愿者络绎不绝。伴之古镇春节锣鼓会,元宵节灯市、灯会,亲友拜年会等热闹异常,盛会空前,一直流传到今。
(四)盛世重阳宫
新中国建立后,重阳宫作为道教古宫观,得到保护与修复。特别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重阳宫得到较大规模的修复,成为全国著名的道教宫观与旅游胜地。
建国后,1956年,重阳宫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县文化馆组织实施集中重阳宫零散碑石,建成重阳宫祖庵碑林;1979年,征用祖庵北街村地3.14亩,修建围墙;1980年成立重阳宫文管所(后交道教协会管理);1982年,修葺祖师殿、灵宫殿,并改建耳门;1986年,新建飞檐翘角仿古式重阳宫山门;1993年,台胞黄胜德捐款修建王重阳纪念塔一座;1997年,香港青松观主持侯宝垣大师捐资援建新重阳殿与钟鼓二楼;2001年,祖庵重阳宫碑林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接受捐刻的“道德经”碑石立于山门左侧。
今日重阳宫,占地面积53亩,殿堂楼舍百余间,常住道士十多人,又有一批居士。终日香火繁盛,游人如织,呈现一派复兴繁荣景象。
“文革”期间,重阳宫道士被下放祖庵北街生产队劳动,“老君殿”被拆除,重阳墓遭毁,宫观备受冷落。结束了十年“文革”动乱后,国家转入了改革开放发展复兴的新时期,经济腾飞,中华崛起,百家争鸣,和谐社会,这座古老宫观亦得到复兴,重放异彩。
今日之重阳宫,位处秦岺北麓,座落于甘水之畔,依托祖庵古镇,南望终南毓秀,“望仙坪”突兀奇峻,甘水明珠“甘峪水库”雄坝碧水,汇入古都滋润春色;东有佛教圣地“草堂寺”;西邻道教宗圣天下第一福地之楼观台。交通便利,户祖路连接东西,重阳路贯通南北,西安—户县—祖庵(重阳宫)—楼观台旅游专线业已开通,是一日游的较佳选择。
“纸上得来终觉浅,深知此事要躬行”笔者为撰写此文,三访重阳宫,领略感悟到:重阳宫不是一般的观赏旅游景点,而是历史文化的沉淀,道教文化的精华。步入重阳宫,面对碑林,给人以肃穆厚重、茹古涵今之感。
1、古朴典雅的山门。
飞檐翘角仿古式的山门,正中镶挂着碑拓的元昭文馆大学士、高僧溥光榜书“重阳宫”几个苍劲大字的匾额。“胜地立宫挹终南秀气,澄源开派弘道教真传”一副楹联,为周至书法家杨隆山撰书。耳门楣书“正心”、“诚意”。老子的“道德经”巨碑竖于门前左侧。整个山门给人以古朴、典雅、凝重之感。步入山门,青砖便道,草花铺地,钟鼓二楼对峙,掩映于苍松古柏之间。晨钟暮鼓,似闻“天籁之音”、“和谐之声”。
2、姊妹黄杨。
院中明代正统年间培植的两株小叶黄杨并生,一大一小,枝叶交错,大的树高2米,冠幅7米,已生长600余年,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两株形同姐妹,互相依偎,与古树名木“百日红”交相辉映,笑迎客人。
3、重阳宝殿。
雄伟辉煌的重阳殿为重檐歇山式仿明建筑,是重阳宫的最大殿宇。手扶玉栏,登石阶而上,中间镶嵌的玉雕盘龙,栩栩如生。青龙头顶雕道家标志“太极图”。登高仰望,“重阳宝殿”牌匾横居正中,“大道光明”匾额竖重楼之上。两副楹联曰:“道德五千言衍化全真之圣地,祖庭八百载神明诞瑞乃奥区”、“一瓢满饮甘河水,七朵祥开大海莲”。进了大殿,中国道教协会原会长闵智亭所撰“正阳祖纯阳师 燕国海蟾是叔主 与和公玉蟾 李公灵阳 筑庵悟道 功成道备 去东海之滨 丘刘谭中寻得马 结金莲法眷 广开阐化 甘水仙源流长远;去妄幻全本真 不染不若葆自然 当诚心定意 抱元守一 存神固气 心明性见 更建功立德 济贫拔苦行方便 记与物无私 先人后已 祖庭教法永传铭”一幅长联顶天立地,跃然入目。
这几幅楹联函盖了重阳祖师在此修真悟道,创立“全真”与东渡蓬莱,收“七真”,立教会,为“全真”事业奔走呼号终生的业绩,以及“道衍全真”的承继关系。
举首注目,仰瞻祖师,正襟危坐,面南而王。乃文乃武,乃神乃圣,俨然一代帝君。与碑石“重阳祖师之图”那慈眉慧眼,两耳垂肩,双手过膝,长须垂胸,羽扇纶巾,衣袂飘动,仙风道骨的模样比较联想,顿生肃敬之心。笔者曾以《王重阳》为题赋诗曰:
生逢乱世弃功名,酹酒狂歌若害疯。
脱俗修真立教义,入世布道济苍生。
蓬莱东渡传七子,祖庭恢宏大道兴。
一代宗师乘鹤去,游客如织重阳宫。
4、重阳祖师墓。
重阳墓区包括古银杏树、祖师“脚印石”、白云灵祠、重阳纪念塔等,属祭祀纪念之所在。
重阳墓。自金大定十二年(1172),丹阳等搬祖师遗蜕安葬于师庵故地,至今已800余年。“文化革命”中,墓穴遭毁,1998年复修一新。座北面南,青砖墓冢,花草环绕。墓门刻一联曰:“九转神丹就;一灵真性存”。墓右前侧为古银杏树,左前侧置“脚印石”与新建的“王重阳纪念塔”;正前是复建的“白云灵祠”为拜谒祭祀之所。
古银杏树。相传为丹阳真人在为师守墓期间亲手所植,距今亦有800余年,人称千年银杏树。银杏树高约10丈,身阔数围,粗壮干枝笔直向上,四面伸展,尤显苍老遒劲;冠幅绿荫亩余。树身空心中曾生长出一棵柏树,故人们又称“千年银抱柏”。可以说这株古银杏树是千年道观兴衰的历史见证,是重阳宫的标志。在上个世纪的“文革”期间,这株弥足珍贵的古树无人管护,曾因村民环树堆围玉米秆而被顽童玩火遭焚。今已被保护于重阳宫围墙之内,挺立于重阳墓侧。近几年,这株古树又发新枝,结果实。
祖师脚印石。今置于墓左前侧。石高约2米,宽约1米,纭纹清晰、形状奇异,人称“祖师脚印石”。相传重阳祖师在“刘蒋庵”修行传道期间,常往楼观“说经台”听老子讲经悟道,一次听经归途,一沙粒落入鞋内,祖师归,脱鞋倾倒于庵前,岂知此沙粒日见生长,祖师初未在意。不经年,却长成一块巨石。一日,祖师端祥这个奇石言道:庵前一席之地,岂能容尔孽獐狂长。边说边踏了巨石一脚,至此此石再未增长,而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为什么沙粒会长成巨石?是因王重阳已得道成仙,沙粒受神仙之脚汗“灵气”,便狂长为巨石,故人们又称此石为“祖师脚汗石”。这虽是一个有趣的神话传说,而此石今在,脚印清晰。
5、古建筑与历史遗迹。
今之重阳宫,除保存的珍贵文物元及历代碑石外,还留存着幸存下来的古代建筑与历史遗迹。
元代鼎盛时期的建筑已荡然无存,现仅存清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的“灵官殿”、“祖师殿”(现改为“七真殿”)。重要遗迹有元代建筑“灵官殿”、“七真殿”高台遗址;“玉皇殿”遗址;“北极殿”遗址前遗存的石雕香炉,香炉上铭刻着“北极宫”三字,这就是附近人称“重阳宫”为“北极宫”的缘由。元代殿宇石雕柱基石;元代重阳宫掌教真人安放遗蜕之石函。这些元代石刻浮雕,精妙绝伦,留存极少。
“活死人墓”遗址。在距今重阳宫东北2里的成道宫村(金元时称南时村)原“重阳成道宫”遗址内。“活死人墓”是当年重阳祖师修炼成道之处,经过简单修葺的“活死人墓”,穿过陋旧的堂厅,里面仙境洞开。不大的庭院,祖师当年亲植的海棠婆娑起舞,树荫下立着“活死人墓”的木牌,一座砖砌的碑龛下面是地宫。
“遇仙桥”遗迹。在今之重阳宫北约10里之甘河村。桥为宋、金时期在甘水上所建三孔石拱桥。相传王重阳48岁那年,在此遇钟、吕二仙点化,而离家修道,创立全真教,终成正果。此桥遗存至今,桥梁尚好,拱石浮雕精美,桥洞之间有石雕龙头。相传其中一个为龙王小儿子,龙头下有一小龟口咬龙须;另一个龙头有玉兔卧于其下。人云:人人都从此桥过,不知玉兔那边卧。今游人站立桥上,浮想联翩,超然若仙。
昔日之重阳宫,经历了兴盛辉煌,风雨沧桑近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国宝级的珍贵文物古迹,值得后人珍惜。今日重阳宫,欣逢和谐盛世,在保护、修复与扩展中,作为道教文化圣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已成为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吸引着海内外游客与文化人。来日之重阳宫,其主持者介绍了重阳宫修复发展的总体规划,将按照“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理念,立足于集文物保护、宗教活动、园林旅游、环境保护为一体,力求大思路、大气魄、大手笔,多方筹措资金,逐步实施。设想是:殿宇复修仍为明清宫殿式风格,按道教规制,于中轴线布排殿宇。单体建筑继承元代高台式建筑风格,彰显祖师的神圣品格,以满足海内外道教信徒来祖庭朝拜的心愿。
殿宇两侧分别为碑林观赏区、祖师祭祀区、蓬莱仙园区。另外设建道教养生斋、重阳文化艺术研究中心,道众生活区、办公接待区等几大区域。整个景区,筑以山石水景,小桥、竹影、曲径通幽;松涛古柏,掩映殿宇;奇花异草,蓬莱仙境。使人移步换景,触景生情,以感悟道教“尊道贵德”、“慈爱和同”、“崇尚自然”的文化内涵与人性魅力,领会全真道教文化理念,恢复昔日重阳宫殿宇宏伟;“茂林修竹阴翳于其上,清泉白石秀萃于其中;诚神明诞瑞之奥区,国家民众祈福之圣地”的终南胜境,使道教“天下祖庭”再现辉煌。
(作者注:此文在撰写过程中,承蒙祖庵镇政府、重阳宫大力支持与赵孟谦先生的鼎力相助,在此深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