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音文化 道音文化
  • 首页
  • 道教热点
  • 专题活动
  • 宗教政策
  • 道医养生
  • 道学经典
  • 道教书画
  • 道教人物
  • 道教仪范
  • 道教图片
  • 道教文化
  • 道教音乐
  • 站内动态
  •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返回旧版
首页 道教音乐 浙江平阳东岳观道教“十方韵”音乐

浙江平阳东岳观道教“十方韵”音乐

道音文化 14年前

 天籁仙音“十方板”

作者:张奋 张勤  来源:温州文化广电局  时间:2011-07-22

日前,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新入选项目有2项,另有8项被列入“国遗”扩展项目,其中就有作为传统音乐项目的平阳东岳观道教音乐。

东岳观,是温州地区现存最古老的道观,也是浙江省最有影响的全真派观宇之一,原名宋志观,宋绍兴年间改名广福宫,清光绪年间,因前殿崇祀东岳大帝而改名东岳观。东岳观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1986年被列为平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道教建筑精湛绝伦

东岳观创立于全国性崇道热潮方兴未艾的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平阳县的官员和百姓在城南的寿桃山山麓择地兴建道观,因此地有一口相传当年葛洪炼过丹的水井。

道观竣工时,已是两年后的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了。花了两年时间大兴土木,道观的规模自是不凡。为此,宋神宗专门为道观的山门御笔题写了“圣寿”二字匾额,道观成了“圣寿祝厘”之所。皇帝的钦赐使道观身价百增,道观的山门也因此得名“圣门”,经过道观前的文官要落轿,武官须下马。有了如此的显赫地位,道观自然香火日盛,名望日高。至今,在东岳观大罗宝殿的正柱楹联上,对道观昔日的辉煌还津津乐道:“广地隐真仙,丹井名传遗晋代;福地褒圣寿,赤书帝赐自宋朝。”

据史料记载,原先在圣门前左右各安装一个直径约五十厘米的扁圆形青石鼓,上饰浮雕,为“双狮抢珠”图案,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石鼓底部伸出部分凿有门臼,圣门的两扇门轴就安放其上。门槛为“水闸”式,高过人腰,人要入内,必须先有侍门者将“水闸门”提起,方能进入。这在全国的道观中是极为罕见的。可惜这独特的结构现已遭到破坏,只剩下了一只青石鼓,另一只据说被埋在观内的某一处地下,但至今未能寻找到。

步入“圣门”,便是一条通往东岳殿的露天通道,长约80米,宽1.5米左右,用长方形的花岗岩铺成,每隔七块花岗岩即改铺一块雕刻有出水莲花的青石,颇为清雅。当年的信徒进东岳殿时极其虔诚,凡步至莲花石即合掌跪拜,额贴青石,俗称“七步一拜,拜进东岳殿”。

1987年,经过近三年时间重建的大罗宝殿落成。大殿宽18米,深12米,高13.5米。其建筑风格及装饰仿明代北方格局,为重担廪殿式,而在建筑选材上则具有浙南地方特色,整个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巍峨壮观。叫人惊叹的是,大殿每条高七米的石柱都安放在磉子上以支撑整个大厦,其磉盘为白石,磉子为青石,石柱为白石,柱上饰以莲花,格外美观。在中国建筑史上,凡用磉子的,一般均为木结构,这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底端腐烂,另一方面是为了美观。而石柱一般都是直接栽植于地上,不用磉石。该大殿竖石柱而采用磉石,堪称建筑史上的一次成功之举。

道教文化传承久远

有宋一朝,东岳观备极兴盛。南宋灭亡后,宋遗民林灵真归隐故乡平阳,研究水南家学和“三洞”等道教经典,并创立了以其为领袖的“水南派”。平阳东岳观成为水南派的发祥地。明代,水南派第十八代嗣师林任贞在平阳东岳观修炼。明洪熙元年(1425),召天下道会赴京师修荐扬大斋,林仕贞代表东岳观应召赴会,受到皇帝的嘉奖。于是,东岳观的名声再度大振。

清光绪年间,东岳观道人见初擅长墨画,曾用手指泼墨绘就大幅墨水龙,颇有名气。这幅泼墨水龙作为珍贵文物原存东岳观中,不幸在“文革”中被人抄走,至今不知去向。

民国十四年(1925),闻理朴任东岳观住持。闻理朴(1892-1935)为温州梧田人,字达之,道号文素子。民国十三年(1924),闻理朴赴湖北长春观受戒,当时参戒者达五千余人,闻理朴经三场论文、道、经、律法考试,荣登魁首,称“天仙妙道状元”,长春观方丈刘敬义律师赞叹道:“子真吾道柱石也。”乃亲授大法。

闻理朴住持东岳观期间,以提倡积功立德为宗旨,其终生不慕荣华势利,自奉淡薄。尝作楹联以明志:“焚香静坐,抱膝长吟,幽兴闲情供我辈;拥资敌国,尊爵当朝,勋名事业让他人。”当时,东岳观在太岁殿设立“育真私塾”,为无力上学的儿童免费施教,前来就学的约四五十人。闻理朴羽化后,当年的受学儿童追念师恩,于东岳观后山竖立“闻理朴道人纪念碑”以作纪念(今已毁)。#p#分页标题#e#

闻理朴天资聪颖,不但对道学有很深的造诣,在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也都有相当造诣,著有《烟霞吟草》《文素子诗文集》等,可惜原稿在“文革”期间遭劫后散失。现存东岳观内的遗墨,仅有手抄经文数本、写意花鸟画一幅及“东岳殿”匾额一块。在永嘉县东蒙山天然观虎踞岩上,尚留有闻理朴的字迹“虎踞”二字,其书法蕴藉温厚,又潇洒流丽,颇见功力。1997年,平阳道教协会搜集其残存诗稿刊印《朴庐遗珠集》行世。

道教音乐流韵四方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千年道教丛林,东岳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其中最为世人瞩目的是流传在观中以“十方板”为代表的道教科仪经韵音乐。

“十方板”,又称“十方韵”或“全真正韵”,是东岳观道教音乐的主体,为观内历史较久,也是全真道乐典型的传统曲目。东岳观的“十方板”传自本省黄岩委羽山大有宫。大有宫是我省著名宫观之一,唐代已是道教圣地,元代开始成为全真道场。清初,全真龙门派第十三代太律师杨来基任大有宫方丈之后,大有宫便成为龙门派的圣地。清末,第十九代宗师林圆丹、薛圆顺从大有宫来平阳传道,被尊为平阳全真龙门派的始祖,而“十方板”也因此在平阳流传。

东岳观“十方板”音乐优美纯净,幽雅动听,有如天籁仙音,令人闻之忘俗,演唱时则板眼清楚,庄严大气,气势宏大。“十方板”用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二胡的音色平和庄重,利于养身。道教养身主张“清静无为”,但光静不动亦不行,必须借唱曲以运气,以达到动静结合,而“十方板”道乐正是以平和的音乐,结合运气演唱,达到身心动静和谐的养身目的。

1983年,黄信阳等道人将平阳东岳观的“十方板”带去北京白云观,1984年,中国道教协会又邀请东岳观马诚起道长前往白云观传授了一年多的“十方板”道教音乐及科仪。其后又有东岳观李诚松、董宗规等道长先后在白云观传授,使“十方板”取代了白云观内已近流失的“北京韵”。此后,“十方板”作为全国全真派道观的通用经韵音乐,开始在各地流传,曾经在黄岩委羽山大有宫一度失传的“十方板”原唱,又因此重新恢复起来。

历史总是富有戏剧性,当年,东岳观是从大有宫学来的“十方板”,在经过百余年的沧桑巨变后,又通过北京白云观辗转回归其发源地。与此同时,北京白云观还多次组团出国访问并演出“十方板”道教音乐,从东岳观走出的“十方板”成了传递中华悠久文化和友谊的使者。

1998年,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教授曹本治和浙江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徐宏图,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撰写了《温州平阳东岳观道教音乐研究》专著,为抢救和挖掘东岳观道教音乐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

近些年来,东岳观已先后集资修复了东岳殿、斗姥阁、东西厢楼等,重现千年道观的原貌。如今,游人来到东岳观,岁月在这里留下的诸多痕迹,无不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东岳观道教“十方韵”音乐

发布时间:2009-5-25

平阳县东岳观始建于宋,其道教音乐流传广泛,不但全国闻名,而且流传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各国。“十方韵”又称“十方板”“全真正韵”,是东岳观道教乐声乐部分的主体,也是全真道教乐典型的传统曲目。经最近发现,“十方韵”于清末光绪初年从黄岩大有宫传至平阳,目前在全国道观中保持得最完整,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该音乐被平阳县人民政府作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

东岳观中元普度道场仪式包括早课、发奏、开五方、礼忏、进表、诸真朝、五师供、焰口等。其中以《焰口》科仪为重点,把道场推向高潮,《焰口》科仪音乐丰富,除十方韵外,还吸收大量民间音乐及地方戏曲音乐,表演上亦颇有特色,如踏罡、捏诀、书讳等,既有神秘性又具有可观性。

东岳观道教音乐旋律独特,唱腔多样,以熟练的重复变奏手法在有限的音乐词库中取出适用的词汇以满足不同斋主对科仪的不同要求,艺术价值不可低估。

东岳观道教音乐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反映了本地的宗教信仰和民风民俗,是道教内涵向外延伸的演艺形式。在祭告神灵,祈求消灾赐福,炼度亡魂等过程中,道教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众通过外向行为的有声表现来表达其内向敬道悟道的宗教情感,以此来满足祈求、祝愿和悼念等心理需要。#p#分页标题#e#

 

2008年齐鲁文化与昆嵛山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浙江全真道龙门派及其道乐“十方韵”

作者:徐宏图 来源:山东牟平全真文化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10-4-19  

摘要:浙江全真道龙门派传自山东,元延佑间首先于台州黄岩县委羽山大有宫落脚。至清嘉庆元年,第十三代宗师杨来基主持本宫,大开戒门,玄风丕振,道化兴行,龙门派获得中兴,并遍布各地。至今依然主持全省道坛,道业兴旺。尤为难得的是:曾一度濒临消亡的全真道乐“十方韵”得以保存,并于上纪世八十年代初传至北京白云观,成为全国的主要道乐,并流传境外,为普及道乐作出卓越贡献。

作者:徐宏图,男,浙江平阳县人。现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道教与戏曲关系研究,已出版道教著作《浙江省磐安县树德堂道坛科仪本》、《温州平阳东岳观道教音乐研究》等六种、戏曲研究专著17种。
 

浙江道教,源于先秦,兴于汉,盛于唐宋。降至元朝,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清微等各派逐渐合流,归于以符箓为主的正一派。其支流又分为传茅盈的清微派、传许逊真君的净明派,传张天师的龙虎山派,以及玄武派、闾山派、神霄派等。此前,尚有金丹、紫阳、龙门诸派,其中紫阳派与龙门派分别称为全真道之南宗和北宗。龙门派传自山东,奉丘处机为祖师,于元延佑间传至黄岩委羽山大有宫,明、清间道脉渐盛,除少数道观属紫阳诸派外,其余大多属龙门派。如黄岩大有宫、杭州金鼓洞、葛岭抱朴道院、玉皇山福星观、温州紫霄观、平阳东岳观、苍南玉虚道观(燕窠洞)等。其中平阳东岳观还完整保存龙门派传承的“十方韵”道乐,后传至北京白云观,为龙门派的中兴做出卓越的贡献。

一、龙门派中兴于浙江黄岩委羽山

龙门派于元延佑间(1314-1320)传至浙江黄岩委羽山。委羽山位于浙江台州市黄岩县城南五里许,原名龟兹山,并有空明洞,系道教第二洞天。相传辟自东华上相青童道君,故奉为洞主,宫名“大有”,为修真之所。迨汉刘真人奉林来山,丹成九转,跨鹤飞升,委羽于山,遂以“委羽”名山。从此,仙迹代不乏人,大有宫便成为龙门派名宫,此为初兴。历经沧桑变迁,至清嘉庆元年,第十三代宗师杨来基主持本宫,大开戒门,于是玄风丕振,道化兴行,龙门派终于在浙江东、南一带获得中兴。先后分别于清宣统己酉(1909)、民国庚辰(1940)纂修、重修《委羽洞天邱祖龙门宗谱》。宣统《篡修龙门法派谱序》述其初兴如下:

按龙门派之谱系,肇于太上混元教主邱祖天仙状元之后以流演也。宣统元年己酉夏,有师祖明达真人命理臯、理勖、宗藩各炼师邀余纂修。余不敢以无文辞,爰稽邱祖履历详明,并稽旧谱,据云藏在山东龙门洞,惟有草录卷帙未就之册,与余披览,余照其草录而细核之。阅其行第,邱祖有诗一则,计百字为百代。阅其房次复字行起,曾有一十二房,复字行俱系十三代杨祖讳来基号国宁子之徒也。国宁子系浙江台州府黄岩县东乡黄林人氏,出家于南门外委羽山大有宫,嘉庆元年正月望日,传度大阐玄门香火。今十二房之传度,散播于邻邑外郡者良多,惟恐房次莫别后先,越而名分淆焉,非谱何以联之。阅世生人,而人之入于道者代有人也;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也。此谱系之修,诚可已哉。如龙门派者,仅存草录,年远代湮,若者续此,若者续彼,将何以溯本穷源也。今列之于谱图,则依夫横竖式,原遵乎欧苏,星罗棋布,炳若日星,因流以溯源,由枝以达本,厘订而辑修之。始于所自出之祖,重于所来迁之祖,想见道脉法派了然明矣,长幼尊卑肃然辨矣。何许人也,何处出家,秩然其不紊矣。后之览斯谱者,如亲声欬焉。圣经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是为序。

宣统元年己酉岁仲冬月吉旦纂修陈孔升日如氏拜撰

民国庚辰《重修委羽山大有宫宗谱序》述其中兴如下:

道不易闻,赖有仙后知道之足贵;仙难普渡,赖有教而后知仙之可修。世间奉道者固未必皆仙,而历代成仙者都不离乎道。试观秦汉以降至于近代,诸仙对于道教关系何若其故堪思也。浙省黄岩县南之委羽山,乃道教第二大洞天,历代仙迹昭著。洎乎清初赤马红羊劫灰几换白苍狗,世事靡常,遂至道统陵夷,坠绪欲绝。当时有杨来基真人者,黄岩东乡横林望族,皈依龙门派下第十三代宗师也。道法兼备,戒律精严,秉愿复兴本宫弘教以为已任。嘉庆元年正月,大开戒门,玄风丕振,教化盛行,迄今阅一百四十年,代代传薪,枝枝衍秀,四方徒众,源远流长。其创始也艰辛,其贻谋也深厚,不有当年,安能今是?杨真人之功可谓钜矣!兹□各房嗣师,恐岁久派繁或紊系统,因集议重修谱牒;且思有以光荣先辈,垂裕后昆。猥蒙不弃,征文于仆,窃惟仆虽慕道,尚未能脱俗;虽学仙又无缘入山。愧尘海之飘萍,似蓬壶之弃草,何足以□美杨公,更何足为诸师重。但以兴逢盛典,谨献愚忱,聊赘数言用伸颂祝耳。原夫洞天福地,皆古今仙侣所往还;了道登真,多借助山川之灵气。全国十大洞天,浙省竟有其三,委羽、赤城、括苍,胜迹标题已久。再考各小洞天,全国之数三十有六,浙江一省乃居其十;福地七十有二,浙省亦得十九;大小洞天福地合计一百十八,其中三十二处皆在浙境,山川灵气,独占全国四分之一,为浙人者固堪自豪,非浙人者能毋企羡。浙人而不成仙谁人当成仙耶?所冀诸山道友,共励玄规,后起高贤,克承先业,勿负洞天福地之佳名,齐发了道登真之宏愿,广龙门之祖派,继凤羽之遗踪,于诸君有厚望焉。#p#分页标题#e#

庚辰冬月皖江樱宁子陈圆顿拜序

自清嘉庆以降,至于今日,龙门派一直主持浙江道坛。尤以杭州及浙东、南一带为盛。至清末民初,第十九代律师薛圆顺、林圆丹,自委羽山大有宫来温州平阳东岳观传道之后,该观道业大兴,濒临消亡的龙门道乐“十方韵”,也借本观得以保存。

二、龙门派“十方韵”保存在平阳东岳观

龙门派道乐“十方韵”,散失已久,1979年却在浙江温州平阳县东岳观再现。平阳县隶属温州市,位于浙江最南端,与福建毗邻,素有“东南小邹鲁”之称。东晋时净明道始祖许逊以及许迈、郭璞等高道曾来本县传道。至唐代渐兴,高道有马湘、王延叟、温琼等。降至宋元,平阳道教大兴,除了出现道教史上以林灵真为领袖的著名的“水南派”及以林任真为首的“水南家学”外,尚有“金丹派”南宗的流行。南宗始祖张伯端,本为以内丹为主的炼丹家,递传至五祖白玉蟾时,则形成南宗教团,成为以修内丹为主兼擅道法的教派。本县金舟乡道士郑洞真曾礼白玉蟾为师,结茅斜溪,款留白玉蟾一年余,后又偕其游武夷山。元代除上述林任真研究“水南家学”外,由于隔绝百馀年之久的南北文化开始交流融合,北方三派新道教(太乙、大道、全真)势力最大的全真道渡江南传,平阳道士黄子久即较早地接受全真道,并在各地授徒传教,而融合南北二宗的代表人物则是刘修真,他先皈依横舟、虚白二真人,受南宗“东华上道”,后游江淮,又师从霞隐张真人,参北宗“全真内功”。乾隆《平阳县志》载其事迹曰:

刘修真,号静趣,自幼通涉经史诸子百家。年二十始慕入道,师事横舟、虚白二真人,受东华上道。游江淮,又从霞隐真人参全真内功,谒孤绝禅师,问竺乾的意,俱得其传。爱飞霞洞烟水之胜,即莲渚故址,构屋以居,水莲万柄,四围环绕,因号曰莲花博士。至元已卯夏日,容成洞天修斋事毕,归即沐浴、更衣、端坐,谓弟子曰:“古人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然清净心源,圆满广博,性含万法,体绝百川,生死去来,了无关涉。”有进笔求语者,笑曰:“有言,末也。”遂安然而寂。越三日,貌如生。[1]

清中后期,全真道龙门派在本县逐渐兴起。龙门派第五代自沈静园一系起,大都为江浙人,多活动于江浙一带。第十三代杨来基于嘉庆元年在黄岩委羽山大有宫大开戒门,共传十四位弟子,称十四房,其中第六房翁复泉、八房陈复朴二系与本县的关系甚为密切,时有道人绍林来本县于云台山建三元道观,炼丹清修。[2]第十九代律师薛圆顺、林圆丹,又来本县传教,分别栖于云台山和望州山,开创平阳龙门法派支脉。薛圆顺,平阳万全乡下薛人,出家大有宫,光绪三年(1878)重建昆阳东门外发春宫观,并分支于此;光绪十年冬,赴杭州玉皇山礼蒋永林律师,受三坛大戒,道号福禄子,授徒薛明德、郑明住、杨明洁、薛明道、白明亮、曹明松、宋明长、鲍明忠、曹明埭、王明善、鲍明中等十一位,其中薛明德最出名。[3]林圆丹,嗣师,浙江温岭人,出家紫云洞,礼江永长为师,来苍南后,先居金乡环绿观,后造白玉坛于玉龙山水帘洞,弟子有吴明善、蔡明全、梁明琴、吴明元、颜明堪等。[4]

民国以来,龙门道仍然兴旺,著名的道人有薛明德(1865—1931),本县八岱人,与其师薛圆顺同时在杭州玉皇山福星观受戒,一生为游方道人,徒步游遍五岳及各名山,肩负一铲,沿途掩埋人畜骸骨,共修建寺观九座,坐关入山九次,授徒三十馀人,高徒有吴至荣、石至鹤等。吴至荣,瑞安桃山施名人,出家苍南龙隐观,传徒王理湘等。王理湘,乐西盐盆埭头人,14岁出家苍南龙隐观礼吴氏为师,民国癸酉(1933)春于委羽山大有宫空明第二洞天受蒋宗瀚方丈三坛大戒,戒号“士衡子”。授徒73人,其中本县江南境内占70人,活动于天真观、龙隐观、凤仙观、清华观、三元观、环绿观等道观。高徒有董宗规、陈宗化。董宗规,名细枝,苍南望里白岩人,幼六岁母逝,十一岁父亡,当年即随伯父顺进出家龙隐观,二十一岁往瑞安东山下埠紫震观礼季则胜习玄规妙奥,三载后返回苍南东田灵岩道院,募建轩楼五间,炼行清修,再培玄功。后又不断募建宫观。1989年冬月,赴北京白云观受方丈王理仙律师台下三坛三皈五戒九真妙戒。陈宗化,俗名绍脑,苍南钱库望里新民宝山内村人,13岁出家龙隐观,多次募建宫观,先后于龙隐观、三元观、龙安观、东岩观五次担任演戒师,现住凤凰山静幽道观。石至鹤,苍南茶寮浃尾人,亦出家龙隐观,后于宁波镇海渊德观黄律师处受三大戒,于民国二十四年捞野荷有功,蒙平阳县府颁发匾额“功同圆蔓”一块,授徒陈理成、蔡理延等21人。陈理成(1889—1958),苍南大渔人,出家于望州山天真观,礼石至鹤为师,至民国丁丑(1938)叩募重建大殿石室,勤劳樵锄,敬奉香灯,住持一生,传徒李宗锦等。李宗锦传徒黄诚宝、张诚文、杨诚右、杨诚贵等。蔡理延(1879—1956)俗名可君,苍南金乡夏美人,出家望三州天真观,后到金乡云台山新建正殿三间石室修炼终生,传徒陈宗耀、林宗炉、邓宗蓬、洪宗凯等,其中陈宗耀最有名。陈宗耀,大师,苍南金乡新城陈处人,出家云台山三元观,次到天台桐柏宫,数年后,回苍南钱库新安燕窠洞,1968年冬曾任北京白云观戒坛大师,传徒李诚松、金诚扬等21位,其中李诚松最有名。#p#分页标题#e#

另有林圆丹的弟子吴明善传方至通、林至金、林至广等八人,其中方志通最有名。方志通(1877—1926),宗师,苍南上岗人,号空成子、敏达子,幼失怙恃,寄养舅父家,淡于世务,闻古有葛仙翁得道一事,遂出家水帘洞道观,皈依吴明善宗师,后多方访道,得传丹诀,乃遨游龙虎山,开辟紫云洞,建造斗姥阁,静修十年,于民国癸丑(1913)赴镇海渊德观受三大戒,得选“天仙状元”。是年,应邀接任平阳东岳观住持,即以振兴本观为己任,重建大罗宝殿、葺修斗姥阁等,使平阳道业中兴,平阳县知事熊钧闻其事,赐额“怀葛风高”。晚年,清修益进,无疾坐化,授徒二十五人,主要有陈理馀、闻理朴等。陈理馀,壮年丧偶,素于道,乃出家苍南紫云洞,投方师为徒,理事庙事,井然不紊,辛勤茹素,潜修数载,发心四方勤募,建殿宇,塑圣像,辟大道,置民田五亩为香经之资。后赖师之力,栖东岳观,得闻理朴方丈深契,举为住持,三年,循规身退,年过古稀尸于东岳观。闻理朴(1892—1935)字达子,道号文素子,温州梧埏人,民国七年(1918)出家,先隐居温州胜美尘吕公祠,越二年,到平阳东岳观礼方至通为师,甚得器重。为求深造,遂决意云游访道,先至北京白云观听经,后跋涉诸名山大川,到处参学,于民国十三年赴湖北长春观受戒,时参戒者达五千馀人,经三场论文、道、经、律法考试,荣登魁首,称“天仙妙道状元”。戒坛期满接法归来,仍居平阳东岳观。不久被推为住持,任职期间,以提倡积功立德为宗旨,带领道众自觉遵守清规戒律,积极参加生产劳动,自食其力,以免沿门募化之累,同时整理玄门功课、经忏、音韵、仪律,四方道友闻风向往,来本观常住者三十馀人,道风大振。于民国十七年(1928)卸任。著作有《朴庐诗文稿》、《朴庐味道吟》等。林至金传钟理藻,主要活动于本县紫云洞、环绿观、迎仙庵、水帘洞等道观。钟理藻(1883—1936),平阳木桥头人,出家苍南水帘洞,礼林至金为师,民国二年(1913)被方至通炼师请至平阳东岳观,筹划赎回典产,并赴四方劝募,重建大殿鼓楼,铸铜钟,添金圣像等。不久接任平阳东岳观住持,特建茅庵一座,邀俾有志于潜修者栖之东岳观,安心习道,渐至失修,他又竭力劝募,使之得以恢复旧观,焕然一新。最后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建东岳殿,了却心愿后于次年羽化,先后任住持凡八年,传徒黄宗和、潘宗林等。黄宗和传马诚起、杨诚昌、周诚聪、王诚钰、方诚会等。民国二十三四年(1935),龙隐观、紫云观、东岳观道人王湘、石至鹤、缪宗喜等高道,除静心清修外,还关心公益事业,组织道徒打捞江南方(岩)——金(乡)线等河道水荷,历时三年始告功成,受到当时的县长徐用的慰劳,并赠匾额3方,悬于3个道观中。近百年来,龙门派从十九代的薛圆顺起,至今已繁衍至27人,凡九代,道人从49年前的63人已增至250多人。[5]现将上述九代中林圆丹、薛圆顺二房的世系开列如下:

 

陈理馀—缪宗喜—林诚镜

 

方至通

 

吴明善闻理朴—叶宗靖

 

林圆丹 林至金—钟理藻—黄宗和—马诚起—陈信修—吴崇悦—潘高允

 

蔡明全(下略)

 

 

董宗规

 

吴至荣—王理湘陈宗化

 

薛圆顺 刘宗和

 

陈理成—李宗锦—黄诚宝—黄信阳等

石至鹤

蔡理延—陈宗耀—李诚松—邓信祈等

 

建国后,除“文革”时期外,平阳东岳观香火不断,法事不绝。法事所唱“十方韵”(本观称“十方板”)亦保存完好。本观“十方韵”系龙门派第十九代宗师林圆丹、薛圆顺于清末传自委羽山大有宫。为了弘扬道教,不使“十方韵”失传,1979年5月,本观曾举办了一次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班,教授龙门派经忏科仪及“十方韵”。由东岳观住持马诚起执教,参加培训班的学生有本县和外县的年青道士及部分信徒。学员中“十方板”学得较好的有黄信阳、黄信梁、吴成威等。从1983年起,马诚起等道长又携黄信阳等年青道士多次赴北京白云观传授“十方韵”及科仪。继而,黄信阳担任白云观道教音乐团团长,多次率团赴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区演出道教音乐。其后又有本观李诚松、董宗规等道长在白云观传授“十方韵”,取代了白云观的“北京韵”。其他道士如黄信成、吴成威、黄信梁、陈信初等亦相继赴白云观,他们熟悉科仪与道乐,唱念和敲打吹拉,样样精通,对白云观科仪和道乐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很重要的影响。#p#分页标题#e#

关于“十方韵”如何从平阳东岳观传至北京白云观,笔者曾于1996年7月6日,亲赴白云观采访时任该观监院的黄信阳副会长,他详细介绍经过如下:

我现年三十四岁,苍南钱库人。十二岁出家燕窠洞,礼黄诚宝宗师。1983年至今均在北京白云观,现任白云观音乐团团长,中国道协副秘书长、白云观监院。我最早是向陈宗耀师爷学唱“十方韵”的。师爷则是从桐柏宫学来的。1979年5月,马诚起道长在平阳东岳观教“十方韵”,我是其中的学员之一,其他苍南地区的学员还有吴信威、黄信梁和坤道口阿多、口永平等。从此,我的唱腔就更规范了。当时,我们在观内做早晚功课,玉皇宝忏、玄门诸赞以及其他一些科仪都是唱“十方韵”的,只有到农村去做斋醮才用“子孙板”。平阳、苍南一带道乐“全真派”,从前是唱“十方韵”的,以后才逐渐吸收“子孙板”。十多年前,金乡有两个正一道士,叫李良才、口九兵,他们原先都是戏班的乐师,后来跟我们做法事,当器乐伴奏,遇到一些经文词句与戏曲曲词或民间小调歌词相近的,就用这些曲调演奏。

我1983年来北京白云观时,观内的早、晚课做得不大像样,唱的是“北京韵”。全真派道乐唱腔有各种地方韵,只有“十方韵”是全国通行的。我刚来这儿时,观内的道士正在跟一位八、九十岁的老道长学唱“北京韵”,他们自已觉得不好听,也唱得不标准,都不大爱学。后由白云观的当家推荐我教“十方韵”。1984年,又以中国道协名义邀请马诚起道长(原平阳东岳观道长)到白云观执教了一年多法事,用的都是“十方韵”。就这样,从1983年起,北京白云观的道乐就改用“十方韵”,一直到现在。这个“十方韵”就是从温州平阳、苍南传过来的。1986年以后,苍南年轻道士陆续来白云观,最多的时候有八、九个,他们都做经忏,加上本观的年轻道士,共有二、三十个,使白云观的科仪音乐有了新的面貌。

关于“十方韵”的音乐形态、分类、功能、曲谱及其相关的科仪程式等,详见拙著《温州平阳东岳观道教音乐研究》一书,已由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

[1]乾隆《平阳县志》卷十七《人物·仙释》,第7页。

[2]王通渠等编篡民国《续篡龙门宗谱》(民国十九年刻印)卷一《篡修龙门法派谱序》,第1页。

[3]民国《续篡龙门宗谱》卷二《世系图》,第67页。

[4]民国《续篡龙门宗谱》卷二《世系图》,第137页。

[5]民国《续篡龙门宗谱》卷二《世系图》,第67—145页。

   

 

浙江平阳东岳观简介
浙江平阳东岳观道教“十方韵”音乐-道音文化

平阳东岳观道教宫观。在浙江省平阳县昆阳镇寿桃山麓。始建于宋治平三年(1066),初名宗志观,绍兴年间(1131—1163)改称广福宫。现存建筑有圣门、府门、东岳殿、大罗宝殿、斗姥阁、功德堂、斋堂、客房及厢房等,多为清代道光与光绪年间平阳知县沈茂嘉等人集资重建。主殿东岳殿,面阔五间,内供东岳大帝木雕坐像,额悬“爵与天齐”四字巨匾,殿前樟树二株,郁郁葱葱,浓荫蔽日;大罗宝殿为重檐庑殿式建筑,飞檐斗拱,蔚为壮观,内奉玉皇大帝像,配祀雷声普化天尊与太乙救苦天尊及三清塑像,殿前筑有醮坛,坛下左右各有一长方形水池,殿后树木苍翠,花草飘香;斗姥阁重建于清代光绪十七年(1892),因供斗姥元君,故名。登阁眺望,平阳城镇风光尽收眼底。

吴崇悦:

平阳县东岳观住持、平阳县道教协会会长

平阳县业余文保员,全省优秀业余文保员

平阳县道教协会

通讯地址:平阳县坡南观,邮编:325400

手机:13506775212。电话:63723161

道协成立于1985年,历经五次换届。

0
道音文化
道音文化官网的主编

猜你喜欢

  • 《清静经》古琴演奏(含琴谱)
  • 泰山道教音乐:灵应宫与碧霞祠的守望
  • 中国道教音乐-仙乐集—叹文
  • 孟圆辉《下水船》
  • 中国道教音乐 全真正韵 下水船(存铙钹)

推荐阅读

第二届宗教工作高端智库论坛召开
4周前
中国道教学院组织全体师生参会 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3天前
江西全省宗教院校2025级新生爱国主义教育周活动暨全省宗教院校优秀骨干教师培训班在井冈山举办
1月前
“强梁者不得其死”之我见
2月前
宁德市道教协会正一派第五次传度活动圆满举行
1月前
Copyright © 2009-2025 道音文化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浙(2022)0000881 浙公网安备33032402002320号 浙ICP备19052630号
友情链接: 国家宗教事务局 中国道教协会 北京市道教协会 陕西省道教协会 湖南省道教协会 江苏省道教协会 福建省道教协会 上海城隍庙 天然道观 邵阳玉清宫 西安八仙宫
  • 首页
  • 道教热点
  • 专题活动
  • 宗教政策
  • 道医养生
  • 道学经典
  • 道教书画
  • 道教人物
  • 道教仪范
  • 道教图片
  • 道教文化
  • 道教音乐
  • 站内动态
  •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返回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