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怀荣(1965—),男,山西岚县人,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
摘 要:二十世纪以来,崂山道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和现场采访的基础上,梳理各阶段的发展历程,清点著名道长们的贡献,考察目前道众的基本情况、日常修炼及在管理、法事、道乐等方面的特点,不仅对深入了解崂山道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中国道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关键词:崂山道教;道长;道众;道乐
二十世纪以来,崂山道教的发展较为曲折。 抗战和文革时期,崂山道教几乎停滞不前。近三 十年来,在政府扶持和道众的共同努力下,崂山道 教逐渐发展壮大,面貌一新。为了全面了解崂山 道教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我们翻阅了大量 文献资料,并数次到太清宫实地考察,与高明见等 道长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 资料。本文拟从崂山道教的发展历史、崂山道长 的风采、崂山道教的现状等几个方面,对崂山道教 在二十世纪以来的发展做初步的梳理。不当之 处,祈请方家教正。
一、崂山道教的发展历史
二十世纪以来,崂山道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 三个阶段: 1900—1949年,发展缓慢,日寇侵占期 间,损失尤为惨重。1949—1978年,短暂发展后, 即遭受重创; 1978年至今,在政府支持下,逐步恢 复元气,再次显出蓬勃的生机。
(一)1900至1949年
以抗日战争为界限, 崂山道教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可分为较为明显的两 个阶段。 前一阶段在道长们的惨淡经营下,崂山道教
得到了缓慢的发展。1930年至1937年期间,金 山派、随山派和龙门派作为崂山全真道教的三大 主要道派,活动的中心分别是白云洞、太清宫和百 福庵。1934年,崂山白云洞道士邹全阳建成青龙 阁; 1938年,太清宫隐居的道长萧贤升,捐资创建 了台东镇圣清宫,宫内供奉老子和“三太爷”神 像; 1936年,千山斗母宫的蓬莱派道士叶蓬瀛到
华楼宫挂旃,见到宫观破落,道众四散,便积极招 收徒弟,奔走募捐,修复宫观,主持道事。
后一阶段是崂山道教的第一个停滞期。抗日 战争的爆发,使本来发展缓慢的崂山道教遭到沉 重的打击。日军焚烧庙宇,杀害道众,抢掠文物。 1938年3月15日,日军冲进塘子观,烧毁两间配 房,枪杀裴道士; 1938年3月16日,烧毁白云洞, 杀死邹全阳道长及道众5名,邹道长徒弟王真吾 出外背柴,归观后悲恸万分,于17日在刁龙咀海 崖投海身亡,白云洞道事遂绝; 1938年3月16 日,日军焚毁明道观和神清宫; 1939年日军扫荡 鹤山,枪杀道长姜茂阿和徒弟于惟新,一把大火焚 尽幽雅壮丽的“朝海仙居”遇真庵; 1942年,日军 飞机轰炸百福庵,炸毁房舍15间,藏书和藏经幸 得保全。此后,道长唐志同离开崂山,不知所终; 1943年,日军飞机炸毁崂山先天庵。日本海军在 太清宫前小码头登陆,冲进宫院和殿堂,掠走大量 古玩,捣毁许多有价值的碑碣文物。在这样的情 况下,崂山道教的发展无从谈起。
(二)1949至1978年
这时期崂山道教发展 也可分为较为明显的两个阶段,即战后短暂发展 和文革时期的毁灭性打击。
抗日战争结束后,在一些道长的苦心经营下, 崂山道教获得了短暂的发展。如1950年,叶蓬瀛 道长至玉清宫,募资修庙,使这座崂山惟一用琉璃 瓦建成的宫观焕然一新; 1958年,傅家埠通真宫 道士韩信奎到玉清宫,与叶道士合力经营道事。 但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使崂山道教遭受空前重创, 进入了二十世纪以来的第二个停滞期。1966年 至1968年春,道观中人被遣离。太清宫随山派最 后一任住持徐惟毅,明道观的匡常修、孙真淳、朱 四红,明霞洞的叶蓬瀛、韩信奎、谢祥云,上清宫的 冯茂柱,凝真观的刘子志,太平宫的道姑崔静一 等,均被迫还俗。与此同时,大量道教文物遭到毁 灭性破坏。太清宫的古碑、藏书、古玩、古画、历代 皇帝的赐物(包括万历皇帝的手谕等);①刘墉、王 羲之、王渔洋、赵孟頫等名文人的字画;韩谦让、薛 一了、韩泰昌等历代道士演奏过的古琴11张以及 古乐谱,大部分被“造反派”捣毁烧掉,残存无几。 1968年春,造反派将百福庵焚烧一空,蒋迪南、养 艳姬、蔺婉玉亲笔书写的字画、琴谱同时被毁。值 得欣慰的是,不少有识之士和相关单位竭尽全力 保护珍贵的文物。如万历皇帝赐予太清宫的《道 藏》,被青岛文物局抢运转移,得以保存至今;又 如崂山外山的百福庵,是崂山藏书最多的庙庵,庵 中的图书一直由惜福镇的中学教师保护,但到了 1968年春,这部分图书还是全部被烧毁。太清宫 则是由于解放军进驻,才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 下来。
(三)1978年以来
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文革 的磨难,古老的崂山道教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崂山道教及其文 物古迹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79年,中共 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参观太清宫,提出相关建议。 青岛市成立“崂山风景点恢复领导小组”。1980 年,在青岛市和崂山县党政领导的支持下,原太清 宫住持徐惟毅指导对太清宫和太平宫等殿宇进行 重修。原金山派道士匡常修与孙真淳主持太清宫 的道事,并招收道士数十名,崂山道业得以承袭。 “文革”期间遣散的许多道长被重新请回道观。 崂山道教一步步发展起来。1982年11月,青岛 崂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风景 区,太清宫等被列为市级保护单位; 1983年,崂山 太清宫被国家确定为“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 寺观”之一; 1985年,青岛市道教协会筹办委员会 成立,会址在崂山太清宫; 1989年,青岛市道教协 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太清宫召开,正式成立青岛 市道教协会,会址在崂山太清宫,第一任会长为匡 常修,副会长为孙真淳、刘怀元; 1990年农历三月 初三,太清宫为重塑神像举行开光典礼,中国道教 协会率北京白云观十七位道士参加了开光仪式。 1992到2003年之间,在中国道教协会等部门协 助下,太清宫修缮了藏经楼、道舍,扩建钟鼓楼、混 元殿等,这些都为崂山道教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2006年,华楼宫、蔚竹庵等道教庙 宇恢复为道教活动场所并对外开放。 这一时期,崂山道教也比较注重学术的发展。 2006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青岛崂山太清宫
与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联合主 办首届“崂山论道”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初, 青岛市道教协会投资的崂山太清宫藏经楼、讲经 堂等正式破土。2008年8月,讲经堂、藏书阁等 建成。崂山道教以崭新的面貌进入到全新的发展 时期。②
二、崂山著名道长的风采
二十世纪以来,以匡常修、刘怀元、李宗贤为 代表的一批崂山道长,全心全意经营道事,勤勤恳 恳地致力于崂山道教的传播,为崂山道教乃至中 国道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崂山道 教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匡常修
匡常修(1904—1993),俗名匡桂林,字华泉, 号山原,别号卧云居士。入道后取道名匡常修,字 和阳,道号圆觉子,别号一炁道人。原中国道教协
会理事、山东省第六届政协委员、青岛市第七届政 协委员、山东省道教协会名誉会长、青岛市道教协 会会长、崂山太清宫主持,是崂山金山派第二十一代玄裔,二十世纪崂山道教杰出的道长。
匡道长武艺精湛,武德高尚。他的武术不但 在胶县一代负有盛名,在全国道教界也是首屈一 指,素有“南郭(武当派郭高一)北匡”之称。匡道 长以武当内家功法为主,自己开创了武当崂山拳 系,这套拳包括“崂山玄功拳”、“崂山龙化拳”、 “崂山龙化剑”等拳术套路及刀、枪、棍等器械套 路。匡道长桃李满天下,在道教内外的武林弟子 不可胜数。他的不少弟子现在已成为各地的武术 教练,传播着武当崂山拳的精髓。[1] 匡道长还通晓气功养生,这使得他即使到了 88岁高龄,依然身体健朗,步履轻快。他对先天 气功的炼养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和方法,比如炼精 化炁之法等,这些方法至今仍被很多气功练习者 所使用。上世纪50年代匡道长经常在青岛疗养院授课,传播气功。1980年回庙后,他整理编写 了《先天炁功筑基要诀》一书。1988年,还把自己 的养生秘方———崂山道饮,无偿献给了青岛黄海 葡萄酒厂。[2]
#p#副标题#e#
匡道长自幼学习中医,在几十年的行道生涯 中,医道结合,救助百姓,经常日行百里行医,甚至 有时一天给120多人看病。许多外地病人慕名而 来。匡道长曾著有《玄真篇注解》、《乾元丹指》、 《先天气功筑基要诀》、《吕祖百字碑》、《武当别 传》、《本草诗编》等书稿,可惜除《先天气功筑基 要诀》、《吕祖百字碑》目前尚有流传外,其他著作均在“文革”中遗失。
1979年,匡道长回太清宫担任主持,致力于 整理和传授道教音乐“崂山韵”,为崂山道乐录制 磁带,及时地保存了道乐的相关资料。他还积极 修缮庙宇,恢复宫观的执事制度,完善原有的宫观 管理、财务、学习制度。先后开放了崂山上清宫、 明霞洞、太平宫等道教庙宇,恢复殿堂,重塑祖师 真身,为太清宫的恢复做出了贡献。
匡道长羽化于1993年1月17日晚,羽化后 丹田温热长达36个小时,[3]这是他高深修为的又 一体现。
(二)李宗廉
李宗廉(1915—2008),俗名李宗章,号秉洁 子,山东即墨人,历任中国道教协会第七届理事, 青岛市崂山区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届人大常委。 李道长自幼父母双亡,被叔父收养,后来得到家族中的师傅所传武功,苦心修炼,膂力过人,一只手 臂能举起二百斤的石锁。日寇侵华期间,李道长 去鞍山探亲,被日寇挟持,成为日军的铁矿劳工, 后来以镐把击倒数名日寇宪兵,逃至本溪九顶铁刹山八宝云光洞入道。住持收他为弟子,委以重 职,将内丹之法传授于他。后来铁刹山遭土匪扰 掠,李道长与主持迁至沈阳太清宫。
1948年,道长到崂山太清宫,后迁住华楼宫, 并任监院,其间有十余年,闭关深造,功夫大进,丹 田之火可以使蜡烛在手心熔化,鸡蛋在掌心变熟。 “文革”期间遣返还乡,1981春,应青岛市政府邀 请,重返崂山太清宫; 1989秋,在北京白云观受三 坛戒,号秉洁子。李道长生活俭朴,终年食素,夜 里静坐,从不卧床,数十年如一日。直至90岁时 仍然精神矍铄,童颜鹤发,声如洪钟。2008年6 月5日夜,起身更衣毕,命弟子更换法衣,趺坐 而化。
(三)刘怀元
刘怀元(1945—),1985年来崂山太清宫出 家,是全真金山派第二十二代玄裔。刘道长现任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山东省和青岛市道教协会 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常委。刘道长立 足现状,注重实际,是当代崂山道教的重要道长 之一。
刘道长注重道众的学习教育,强调修身正己, 以点滴之努力,促进崂山道教的发展。从1999年 冬天开始,刘道长让道友们每天晚上研读道教典 籍,他还经常与道友们一起交流学道体会,鼓励他 们坚定信仰。1997年冬,刘道长组织太清宫道众到青岛火车站帮助打扫站台卫生,让道友们在实 践中感悟各行各业的辛苦,也唤起人们对公共卫 生的重视。每年冬天,他还安排道友探望王哥庄 镇的孤寡老人,帮助他们清扫房间,并送去钱物。 刘道长注重崂山道教的基础建设。他制定整 修道观和绿化环境的详细计划,并付诸实践。在 他的不懈努力下,十多年来,崂山太清宫维修了三 清殿、三皇殿、三官殿和道友住房一百七十多间, 并新建混元殿、元辰阁、元君阁、石牌坊等景观,植 树栽花数万株,太清宫逐渐成为全国一流的道教活动场所。[4]
2011-01-20 12:22:59 沉睡的历史 第27卷第2期 刘怀荣,等:二十世纪以来崂山道教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四)李宗贤
李宗贤(1959—),为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三代 玄裔。曾任崂山太平宫监院、青岛市和崂山区人 大代表、山东省和青岛市道协副会长、太清宫管委 会主任等职,是当代发展崂山太清宫的重要道长 之一。
李道长非常强调信仰建设,注重人才培养。 他认为崂山道教中人要严格奉行全真教“功行两 全”的教旨,以入世之身积功累德,以出世之心修 身炼性,把生活本身也作为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把《道德经》作为道教的理论基础、行为准则, 要求道士能够背诵。他还投资建立图书室,购置 道教文化书刊。目前讲经堂已经建成,内设400 平方米的藏经阁和300平方米的打坐圜堂。为崂 山道教的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他的努 力下,2008年完成了《崂山道士》纪录片的拍摄, 并在10月举行了第二届“崂山论道”学术研 讨会。
李道长重视宫观建设,致力于宫观修缮与扩 建,道观的绿化,使太清宫的面貌焕然一新;他关 心改善道众的生活,为道众盖起了单房楼,15平 方米的单房内,家具、闭路电视、空调、网络一应俱 全,为他们提供了优越的清修环境。李道长的辛 勤工作,得到了道众的拥戴与政府和中国道协的 好评。
(五)田诚阳
田道长是山东单县人,高中毕业后赴东海崂 山师从李宗廉学道,为全真龙门派第二十四代玄 裔。曾任崂山太清宫副监院、中国道教协会教务 处秘书等职务。
田道长在道教经典研究方面颇有心得,著书 丰富,是当代崂山道教中的学者型道长。他阅读 了大量道教经典,1989年担任中国道教协会教务 处秘书期间,研读明版《道藏》。1992年调入中国 道教协会研究室,专心从事道教学术研究,并先后 出版《道家养生秘库(仙学解秘)》、《道经知识宝 典》、《中华道家修炼学(上、下)》、《仙学详述》、
《修道入门》、《道教格言集》等专著,参与《道教大 辞典》、《中华道教大辞典》等近十部著作的编撰。 2003年田道长用西班牙语撰写并出版《认识道 教》。(《CONOCER ELTAOÍ: SMO》)。
田道长还是将中国道教传出国门的第一人。 2001年5月田道长联合西班牙弟子创立西班牙 道教协会,自任会长。2001年12月,道教丛 林———清静宫在巴塞罗那建成,这是第一座由中 国道士在欧洲创建的中国道教道观,成为中国道 教传入欧洲大陆的里程碑。2007年8月古巴清 静宫创建,中国道教有了南美洲信徒。2007年8 月,田道长联合西班牙、法国和瑞士等国道教组 织,筹备成立“欧洲道教联盟”。2008年4月,田 诚阳道长赴巴黎,为法国三元道教协会、法国道教 协会和瑞士道教协会主要负责人讲道。田道长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中国 道教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p#副标题#e#
(六)高明见
高明见(1970—),俗名高诚仙。为全真龙门派第二十四代玄裔。现在主要负责崂山太清宫的接待工作,是当代发展崂山道教的重要道长之一。 高道长生性淡泊,1995年第一次来到太清 宫,就为青山碧海、远离世俗的环境所吸引。之后 他了却俗务,于2000年正式入崂山太清宫。
高道长喜欢读书。他一方面做好道家必须的 修炼和自己负责的事务,一方面广泛涉猎道教及子、史类著作。提出了不少独到见解,如他认为全 真七子并没有都来过崂山,真正来过的是丘处机 和刘处玄;葛玄早在三国时就已经到过崂山,这在 《道藏·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中就有记载。[5](第24册,P671)高道长积极探索的态度,反映了新一代崂山道长的文化素养和水准。
2007年8月,高道长出版了《道教海上名山———东海崂山》[6]一书,资料翔实,是了解崂山 和崂山道教的重要资料,也是第一本由崂山道士 自己撰写的崂山和崂山道教方面的书籍。
此外,孙真淳(1924—2003)、王自臻(1916— 2005)、坤道崔静一、刘洪升(1962—)等道长,或 有深厚的功力,或为崂山道教的发展做出过重要 的贡献,在二十世纪以来崂山道教的发展史上,均 占有一席之地。①本节部分资料由崂山太清宫提供。
三、崂山道教的现状
今天的崂山道教在经历了战争、文革等波折之后,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发展前进。其道众数量、 日常修炼、管理和法事、道乐等,在继承以往优秀传统的同时,均有一些新的变化。
(一)道众基本情况 崂山太清宫属于道教全真派。全真道有较为
严谨的体系,三教合一,以道为主,讲究清心寡欲, 避开世俗的干扰,终生不婚,吃素、蓄发、以庙为 家,通过潜心静修,达到超凡脱俗的全真境界。崂 山道士都是全真派的清修弟子,他们常年过着集 体生活,监院与道众一样排队打饭,道士的饮食、 住宿和衣冠都由庙里供给。 崂山现有道众近100人,其中近70人在太清 宫,其余居住在华楼宫等处。四方区海云庵以坤道为主,荒草庵正在恢复中。每年有几十名道士到太清宫来挂单,①经过半年的考验,表现良好的道士可以留在太清宫修行。新出家者要求更为严格,必须是年满十八周岁,未婚,家庭同意,本人自愿,且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道教信仰,没有不良社会行为的成年人,方可留在太清宫修行。
(二)道众的日常修炼
道众的日常修炼包括心性和身体两方面。心性修炼重视善心善德与悲悯情怀。周宗颐在《太清宫志》中对入太清宫学道的道徒提出如下修身修心的要求:“既入玄门,异姓同居,须要谦恪虚怀,尊师敬友,淡泊明志,服苦任劳,体仁利物,舍己济人,常思己过,莫论人非,居身直朴,洗心清湛,久持励行,庶近道人。”[7](卷二《本宫旧有规则·惩罚》)这些要求现在仍为太清宫所沿用。当代崂山太清宫在发展中,一直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位,发扬道教慈悲利人的传统,积极参与教育和慈善事业。身体修炼主要是练功。道众的作息时间非常规律,一般早上五点起床,五点三十分早课。早课 诵经之后,自行练功。七点吃饭,七点三十分,道 士们走向各自的岗位,开始接待游客,下午自己静 修。道教的修行讲究“静”,琴棋书画有助于静修,道众一般进行选择性修炼。打太极拳是崂山道士修身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习练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的太极拳,来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打坐是道士常用的修炼形式,得道成仙的必由途径。田诚阳道长在《崂山道士的练功生活》中写到:“我们崂山(道士们)的练功生活:月夜习武,旭日餐霞,‘步月廊’下推手,‘聚仙台’上吐纳,不仅增强了体质,更重要的是学到了道教宝贵的养生之法,继承了‘仙道贵生’的优良传统。山上练功的场地也很多,有时个人趁旭日初升之际,登上山头,望海吐纳。”[8]
(三)日常管理和法事、道乐等
周宗颐的《太清宫志》记载以前太清宫的管 理体制:长老之下设道长,道长之下是监院,监院 之下是执事,执事之下是道众。为了适应时代的 发展,现在的管理制度有所改动。现在太清宫日 常管理主要由李宗贤道长总负责,李道长之下,有分管接待、教务、戒律、后勤等各位道长,道众们各 有分工,有的看殿,有的负责经乐,有的在山门接待游客,有的在厨房负责伙食等,管理有序,分工明确。
崂山道士有一项重要宗教活动就是做道场, 这由经师班专职道士负责。道教的道场(法事) 是举办道教活动、展示道教文化、联系信教群众的 一种重要形式,分为阴事和阳事,主要用于庆贺祝 寿、祈福消灾、超度亡灵等。每逢国家和道教的重大节日,社会的重大活动,太清宫必做大法事,以 表达道教爱国爱教、关注民生的拳拳之心。 传统的崂山道乐乐种古老、乐曲多、曲调美, 从不同角度体现着道家所推崇的清、虚、简、远、雅 的品格。但经过多次的劫难,传统曲目多数失传,2005年太清宫重新组建了崂山道乐队,一般在重大祭祀活动中进行演奏。2008年6月,崂山道乐 正式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在崂山道乐的演奏乐器多种多样,在传统的管子、鼓、木鱼等基本乐器的基础上,扬琴、古筝、琵琶、二 胡、编钟、阮、箫、笙等民族乐器也逐渐融进了道 乐,演奏曲目也有增加,经曲更加富于感情和 韵味。
①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有20多人,2005年有50多人,以前并没有详细记录这些挂单道士的相关情况,现在已经对其进行记录备案。
#p#副标题#e#
综上所述,二十世纪以来崂山道教虽历经曲 折,却能够不断发展,目前已迈入一个新的繁荣 期。我们相信在政府、道长道众及社会各界的共 同努力下,崂山道教必将发扬其优秀的历史传统, 为中国社会和中国道教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逸山。武当拳崂山传人———匡常修道长[J]。中国道 教,2006,(5)。
[2]孙华民。匡常修道长献出健身秘方[ J]。中国道教, 1988,(3)。
[3]郭清礼。忆崂山匡常修道长[J]。中国道教,2006,(5)。
[4]开掘传统精髓展现时代风范———记崂山太清宫主持 刘怀元道长[J]。中国道教,2003,(3)。
[5]道藏[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6]高明见。道教海上名山—东海崂山[M]。北京:宗教文 化出版社,2007。
[7]周宗颐。太清宫志[M]。青岛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 局,1987。
[8]田诚阳。崂山道士的练功生活[J]。中国道教,1988,(3)。
The Development and StatusQuo of
Laoshan Taoism since1900
LIUHuairong,SONG Yali
( College ofLiberalArts,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266071,Shandong )
Abstract:The developmentofLaoshanTaoism hasmainly undergone three stage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is thesis intends to discuss its differenthistorical stages,tries to outline the contributions
made by famousTaoistmasters,and to collect the information of presentTaoists,their daily practice,Taoist
managemen,t Taoist activities and Taoistmusic。 All of the above have been done on the basis of the docu-
ments,on-the-spot investigations and interviews。 What this thesis discusses is a partof researches in Laos-
han Taoism and itwillbe of some value to thosewhowant to understand Laoshan Taoism better。
Key words:Laoshan Taoism;Taoistmasters;Taoists;Taoistmusic
成吉思汗的手谕在白云观,文革时同样被焚毁。
本节相关内容参见周至元《崂山志》,齐鲁书社,1993年版;高明见《道教海上名山———东海崂山》,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