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众所周知中医学与道家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和中医学的起源有着相近关系的韩国传统医学——韩医学,也当然与道家思想的关连非常紧密。
『东医宝鉴』是朝鲜中期许浚(1546-1615)著作的, 集中体现了之前的韩医学理论。(1596开始著作1610年完成,1613年发行) 『东医宝鉴』以『内经』为依据,大量采用了中国金元四大家的医学及朝鲜的 『医方类聚』, 『医林撮要』, 『乡药集成方』等内容。特别是『东医宝鉴』比之前中国或韩国出版的医书更具有道家特色。
与这方面关联的研究已有数篇论文,但还是没能得到系统的整理。所以想基于前人的研究,通过著者, 编制, 引用书, 内容等各个层面研究『东医宝鉴』和道家思想的相互联系。
2. 编制侧面的考察
『东医宝鉴』的道家特色在编制中最为明显。『东医宝鉴』大体以 「内景篇」,「外形篇」,「杂病篇」,「汤液篇」,「针灸篇」 等5篇内容构成,具体内容为下。
「内景篇」
卷一 :身形, 精, 气, 神
卷二 : 血, 梦, 声音, 言语, 津液, 痰飮
卷三 : 五脏六腑, 肝脏, 心脏, 脾脏, 肺脏, 肾脏, 胆腑, 胃腑, 小肠腑, 大肠腑, 膀胱腑, 三焦腑, 胞, 虫
卷四 : 小便, 大便
「外形篇」
卷一 : 头, 面, 眼
卷二 : 耳, 鼻, 口舌, 牙齿, 咽喉, 颈项, 背
卷三 : 胸, 乳, 腹, 脐, 腰, 胁, 皮, 肉, 脉, 筋, 骨
卷四 : 手, 足, 毛发, 前阴, 后阴
「杂病篇」
卷一 : 天地运气, 审病, 辨证, 诊脉, 用药, 吐, 汗, 下
卷二 : 风, 寒(上)
卷三 : 寒(下), 暑, 湿, 燥, 火
卷四 : 内伤, 虚劳
卷五 : 霍乱, 呕吐, 咳嗽
卷六 : 积聚, 浮肿, 胀满, 消渴, 黄疸
卷七 : 痎疟, 瘟疫, 邪祟, 痈疽(上)
卷八 : 痈疽(下), 诸疮
卷九 : 诸伤, 解毒, 救急, 怪疾, 杂方
卷十 : 妇人
卷十一 : 小儿
「汤液篇」
卷一 : 汤液序例, 水部, 土部, 谷部, 人部
卷二 : 禽部, 兽部
卷三 : 鱼部, 虫部, 果部, 菜部, 草部(上)
卷四 : 草部(下), 木部, 玉部, 石部, 金部
「针灸篇」 : 针灸
从整体来看『东医宝鉴』具有从内而外, 从人到自然, 从上到下的倾向。 首先记载了关于人体的内容(「内景」),「外形」),之后记载了关于自然环境的内容(「杂病篇」)的天地六气, 风寒暑湿燥火等)。比起疾病(「杂病篇」)关于人体生理(「内景」, 「外形」)的内容排在前面。整体上,相对于自然更注重人,相对于外形更注重内景的倾向非常明显。
这种编制在之前的医书中从没有被发现过,只有在『东医宝鉴』中才会出现这样的特征。许浚在「集例」中明确提出了采用这种编制的理由。
“臣勤按人身内有五藏六府, 外有筋骨肌肉血脉皮肤, 以成其形, 而精气神, 又为藏府百体之主, 故道家之三要, 释氏之四大, 皆谓此也. 黄庭经有内景之文, 医书亦有内外境象之图, 道家以淸静修养为本, 医门以药饵针灸为治, 是道得其精, 医得其粗也. 今此书先以内景精气神藏府为内篇, 次取外境头面手足筋脉骨肉为外篇, 又采五运六气四象三法, 内伤外感诸病之证列为杂篇, 末着汤液针灸, 以尽其变”
“道得其精, 医得其粗”, “精气神, 又为藏府百体之主”中突出表现出许浚的“道本医末”, “内本外末”的观点。『东医宝鉴』就是根据许浚的上述思想结构编制的。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篇名使用了'内景'一词。许浚指明'内景'一词是从『黄庭经』引用而来的, 『黄庭经』与『道德经』, 『参同契』一同被视为道家最高书籍,融合了医学和道家思想的精华。 『黄庭经』分为「内景经」, 「外景经」, 「中景经」三个部分,其中「内景经」更加被重视。 '内景'一词分析其义,梁丘子在『上淸黄庭经释题』中曰:“内者心也, 景者象也. 外象喩卽 日月星辰云霞之象, 内象喩卽血肉筋骨藏府之象. 心居身内, 存观一体之象色, 故曰内景也” ,即'内景'表示修炼中人体内部的形象。内容以主管着整个人体脏腑的神说为基础,联系了医学的脏腑理论。从此我们可以看出『黄庭经』在『东医宝鉴』的编制中起到提供线索的作用。
3. 作者背景的考察
在『东医宝鉴』的「序文」中,对于着书前期筹划阶段参与编纂的作者,许浚叙述如下。
“宣宗大王, 以理身之法, 推济众之仁, 留心医学, 轸念民瘼, 尝于丙申年间, 召太医臣许浚,敎曰近见中朝方书, 皆是抄集庸琐,不足观尔……,浚退, 与儒医郑碏, 太医杨禮寿, 金应铎, 李命源, 郑禮男等, 设局撰集……”
许浚在同参与编纂的人之中,首先提到郑碏,他对『东医宝鉴』的道家思想给予了重大的贡献。郑碏(1533-1603,字君敬, 号古玉)是对道家有着浓厚兴趣及造诣的朝鲜丹学派中的一人,也是导引中形成一家的人物 。他的行踪在『燃藜室记述』中是这样叙述的。
“碏, 字士敬, 号古玉, 少公二十七年, 碏亦异人也, 从兄得修炼之学, 独居三十六年, 不近女色, 嗜酒能诗, 又深于医方多神効, 年七十亦微病坐化”
郑碏跟随兄长郑磏(1506-1549, 字士洁, 号北窓)参加了道敎的内丹修练,郑磏是朝鲜内丹思想的实际先驱者,所以,许浚接触到内丹思想的可能性很大 。
17世纪朝鲜的洪万宗在他的著作『旬五志』记载了朝鲜历史中与丹学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
“檀君, 赫居世, 东明王, 四仙, 玉宝高, 金兼孝, 旵始, 金可纪, 崔致远, 权眞人, 姜邯赞, 金时习, 洪裕孙, 郑鹏, 丁寿昆, 郑希良, 南趎, 知異仙人, 徐敬德, 郑磏, 郑碏, 郑础, 田禹治, 尹世平, 汉拏仙人, 南师古, 朴枝华, 李之菡, 寒溪老僧, 柳亨进, 强汉雄, 南海仙人, 蒋生, 郭再佑等”
此处我们也能看到郑碏的名字。郑磏, 郑碏, 郑础是兄弟关系,郑磏与金时习一同都是朝鲜时代内丹思想形成中起到核心作用的人物。郑磏的内丹思想在他的著作『龙虎秘诀』中明确地体现出来。这本书以序文及闭炁, 胎息, 周天火候等三项内容构成,都论述了内丹修炼的具体方法 。他在本书的序文中云 “不知修丹于于气息之中, 而外求于金石, 欲得长生, 反致夭折者哀哉.”,即批判了外丹的副作用,又强调了内丹的重要性。
有关纪录在『海东传道录』还有记载。『海东传道录』是朝鲜时代韩无畏(1517-1610)记述,通过李植(1584-1647)流传的 。在此内容中,郑磏也以重要人物登场,还有郑希良, 金时习—新罗的慈惠, 金可纪, 崔承佑—中国的锺离权等等. 如果按师承关系年代历史向前追述,是朝鲜的郑希良和金时习, 再之前是新罗的慈惠, 金可纪, 崔承佑……, 最终可以追述到中国的锺离权。
根据一说,郑碏的师父是朴枝华,朴枝华是花潭徐敬德的门人,做诗出众,对礼学造诣具深,是当代数一数二的学者,为了摆脱庶孼出身的身份束缚倾倒于道敎思想,研磨仙术,炼造丹药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郑碏对内丹思想具有相当的造诣。
他身为精通道家内丹理论的编纂者参加『东医宝鉴』的初期著作,而且他的名字排在头衔,暗示了许浚以道家思想为中心编着『东医宝鉴』的意图。
#p#副标题#e#
4. 内容侧面的考察
与道家思想关连的内容在「内景篇」 特别是卷一的「身形」,「精」,「气」,「神」极为集中,关于道家的小题目大概整理如下。
【丹田有三】,【背有三关】,【保养精气神】,【古有眞人至人圣人贤人】,【以道疗病】,
【虚心合道】,【学道无早晩】,【搬运服食】,【按摩导引】,【摄养要诀】,【还丹内炼法】,
【养性禁忌】, 【精为身本】, 【精为至宝】,【精宜秘密】,【节欲储精】,【气为精神之根蔕】,【气为呼吸之根】,【胎息法】,【调气诀】,【神为一身之主】,【心藏神】,【人身神名】,【五藏藏七神】
从以上的题目,也可以推断其内容。
1) 精气神论
『东医宝鉴』非常重视构成人体生命的三个要素——精,气,神,『东医宝鉴』把身形,精,气,神编排在前面,由此不难推测出此三个要素在『东医宝鉴』思想中的重要性。
『东医宝鉴』中引用了『素问』,『靈枢』等医书,但是,关于精,气,神的内容大部分是道家系统的书籍。比如,「身形」的[丹田有三]条中引用了关于「悟眞篇」的薛式的注解,曰: “悟眞篇注曰人之一身, 禀天地之秀气而有生, 托阴阳陶铸而成形, 故一身之中, 以精气神为主神, 生于气, 气生于精, 故修眞之士, 若执己身而修之, 无过煉治精气神三物已.”,在「精」的 [精为至宝]条中又引用薛式之语,曰:“象川翁曰精能生气, 气能生神, 荣卫一身, 莫大于此, 养生之士, 先宝其精, 精满则气壮, 气壮则神旺, 神旺则身健.”。实际上,『内经』虽然认为 精、气、神能相互转化、相互滋生而不能独立地存在,因此为生死的关键,『内经』没有同时言及精、气、神, 但却分别论述了形和气、形和神、神和气的相互关系 。
精气神论在『管子』里已有其端倪, 但没有同时言及精、气、神,所以不能看做完全的精气神论 。 现在推测真正的精气神论由后汉末道家最早提出。韩国金洛泌教授说“精气神论由道家最早提出。 以精气神来解释人体生命活动的思维,何时定在道教思想里,尚搞不清楚,但是以后汉时候着成的『太平经』提出了精气神论 ,可推测这是汉末形成的” 。之后,精气神论在内丹思想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确立了重要的概念,内丹修练的煉精化气-煉气化神-煉神还虚理论都是以精气神论为根据的。
2) 丹田有三, 背有三关
『东医宝鉴』叙述了内丹系统的专用语:上丹田, 中丹田, 下丹田, 玉枕关, 辘轳关, 尾闾关。
"[丹田有三]仙经曰脑为髓海上丹田, 心为绛宫中丹田, 脐下三寸为下丹田. 下丹田藏精之府也, 中丹田藏神之府也, 上丹田藏气之府也."(「内景篇」)
"[背有三关]仙经曰背后有三关, 脑后曰玉枕关, 夹脊曰辘轳关, 皆精气升降往来之道路也."(「内景篇」)
"[背有三关]问背后三关, 答曰脑后曰玉枕关, 夹脊曰辘轳关, 水火之际曰尾闾关, 乃精气升降之道路也[正理]……脊骨兩傍, 三条径路, 上冲直至顶门泥丸宫, 下降复至丹田, 复连至尾闾穴."(「外形篇」)
三丹田是人体的上中下三个部位精气神各个聚集的地方,背部的三关可以理解为人体精气升降通路上的关门。这是与道教的周天修炼具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只是, 把精,气,神归属为三丹田与一般的观点不同。『东医宝鉴』是取『仙经』之说,归属了上丹田-气, 中丹田-神, 下丹田-精。但是,在『鍾呂傳道集ㆍ論還丹』中曰:"丹田有三, 上田神舍, 中田氣府, 下田精樞" 。
此外,许浚把玉枕关, 辘轳关, 尾闾关,在"身形藏府图"上清楚地标示出来,也突出表现出道家特征。首先, "身形藏府图"中特别强调了脐部位,这相当于下丹田,与内丹修炼中的胎息法密切相关。又把 "脑"部位标明为泥丸宫,是从古到今道家系统使用的用语。例如,『黄庭经』中写到"泥丸百节皆有神", "脑神精根字泥丸", "一面之神宗泥丸, 泥丸九眞皆有房"(「至道章第七」),这里泥丸所指的就是脑的形象或脑神。『素問遺篇ㆍ本病論』中也出现了泥丸宮一词,曰: "心爲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神失守位, 卽神遊上丹田, 在帝太一帝君泥丸宮下",这也是受到道家影响的原因。
3) 以道疗病, 虚心合道
许浚曰:"古之神圣之医, 能疗人之心, 预使不致于有疾, 今之医者, 惟知疗人之疾, 而不知疗 人之心, 是犹舍本逐末, 不穷其源而攻其流, 欲求疾愈, 不亦愚乎"(「内景篇・身形」),提出最高医术是治理人心,防疾病于未然,所以说 "欲治其疾, 先治其心, 必正其心, 乃资于道"(「内景篇・身形」)。他还指出了"虚心合道"的实行原则。虚心即无心,就是说没有贪欲。这与 『素問ㆍ上古天真论』中的“恬惔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道德经』中的 “恬淡为上(31章)”相通。‘恬’即静, ‘惔’即安, ‘虚无’指没有杂念及妄想的状态. ‘恬淡虚无 ’就是心情清静安闲而没有杂念.
老子云“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42章), 提示'道’为万物之根源. 又提到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25章),表达了人类最终追求目标是人与自然统一结合的思想境界。所以,合道是与自然为一体,实际上就是说返老还童,无病长寿。
许浚就是引用了道教的这种观点,通过无心与自然合为一体,以无病长寿为医疗的最终目标。
4) 具体的修行法
许浚还具体说明了导引按摩法, 呼吸法, 还丹内炼法等具体的内丹修炼的方法。其中 [还丹 内炼法]条的内容如下。
"仙经曰背后有三关, 脑后曰玉枕关, 夹脊曰辘轳关, 水火之际曰尾闾关, 皆精气升降往来之道路也, 若得斗柄之机斡运则上下循环如天河之流转也."
"易眞论曰大修行人, 旣得刀圭入口, 运已眞火以养之. 凡运火之际, 忽觉尾闾有物直冲, 夹脊双关沥沥有声, 逆上泥丸, 復自泥丸触上颚, 颗颗降入口中, 味如氷酥, 香甛软美, 觉有此状乃是金液还丹也. 徐徐咽归丹田, 常常如此不絶, 则五藏淸虚, 闭目内观, 藏府历历如照烛, 渐次有金光罩身, 此乃眞景象也".
这说明道家的小周天即子午周天。周天修炼是精气随着人体前后的任脉和督脉根据 下丹田-尾闾关-夹脊关-辘轳关-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的顺序循环的修炼法,可以说是修炼法中内丹修炼的核心。
此外,还引用了『养性书』, 『胎息论』, 『翠虚篇』等道家的书籍,整理了火候, 修炼时间, 注意事项, 聚集神光法, 回津法等内丹修炼法及有关内容。
5. 引用书侧面的考察
『东医宝鉴』引用的参考文献中有很多书籍与道家有关,特别是在「内景篇」中叙述的较为集中。『东医宝鉴』中引用的道教关联文献整理如下。
『老子』,『庄子』, 劉安的『淮南子』, 魏伯阳的『参同契』,『黄庭经』, 葛洪的『抱朴子』 (『东医宝鉴』中引用为『葛仙翁淸静经』), 张伯端的『悟眞篇』, 张君房的 『云级七签』, 陈显微的 『参同契注』, 陈致虚的 『金丹大要』, 萧廷之的 『金丹问答』, 李鹏的『延寿书』, 朱劝的『臞仙活人心法』, 白玉蟾的『白玉蟾语录』 , 陈楠的『翠虚篇』, 『还丹论』, 『仙经』, 『养生经』, 『养性书』, 『易眞论』, 『眞诰』, 『眞诠』, 『胎息论』, 『洞神眞经』, 郑磏的『郑北窓方』等等。
通过这些参考文献可以看出大部分引用了宋朝后期内丹思想的有关著作,特别是引用了很多中国道教南宗的书籍。悟眞篇的作者张伯端, 翠虚篇的作者陈楠, 白玉蟾和金丹问答的作者 萧廷之都是南派的主要人物 。金丹大要的作者陈致虚虽然不能断定是南派,但是,拜石泰的门人赵友钦为师事可以说受到南派的影响很深 。『东医宝鉴・内景篇・精』中还引用了象川翁的话语, 象川翁是薛式之号,也是属于南派的人物。 所以我们可以推测,『东医宝鉴』受内丹思想的影响很大,其中南宋以后兴起的南派思想的影响尤为突出,明显。
6. 结论
以上我们通过『东医宝鉴』的著者, 编制, 引用书, 内容等几个侧面论述了『东医宝鉴』和道家思想的关联性,结论如下。
(1) 『东医宝鉴』中「内景篇」排在最前,精,气,神排在前面,由此可以推测这是与许浚的“道本医末”, “内本外末”观点息息相关,而且以『黄庭经』为线索。
(2)在『东医宝鉴』中对初期共同编纂作者的叙述,许浚把郑碏排最前面,郑碏对内丹修炼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他的兄长郑磏又是朝鲜内丹思想的实际先驱者中的一员。暗示了许浚当初以道家思想为中心编纂『东医宝鉴』的意图。
(3) 『东医宝鉴』的精气神论或"丹田有三, 背有三关", "以道疗病, 虚心合道" 等观点都是积极借鉴了道家思想。『东医宝鉴』中也具体说明了道家的内丹修炼方法。
(4) 『东医宝鉴』中引用的道教关联书籍大部分是宋朝后期关于内丹思想的著作,特别是大量引用了南宗的书籍。
参考文献
1. 东医宝鉴
2. 黄帝内经素问
3. 道德经
4. 韩国人物大辞典, 韩国精神文化硏究院, 中央日报, 1999
5. 周楣声 疏注, 黄庭经医疏, 中国: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6. 沈志刚ㆍ劉亚丕, 行大道,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7. 李鎭洙, 朝鲜养生思想의 成立에 关한 考察(1), 道敎와 韩国文化. 韩国道敎思想硏究会, 韩国: 亚细亚文化社. 1988.
8. 李鎭洙, 朝鲜养生思想 成立에 关한 考察(2). 道敎와 韩国文化. 韩国道敎思想硏究会, 韩国: 亚细亚文化社. 1988.
9. 金洛必, 『东医宝鉴』의 道敎的性格, 科学과 哲学 第2集, 科学思想硏究会, 韩国: 통나무(Tongnamu), 1999.
10. 金洛必, 北窓郑磏의 内丹思想,, 仙道의 脉을 찾아서, 金仙学会, 韩国: 지혜의 나무. 2004.
11. 金洛必, 『海东传道录』에 나타난 道敎思想, 道敎와 韩国思想,, 韩国: 泛洋社, 1987.
12. 车柱环, 韩国의 道敎思想,, 韩国: 同和出版公社, 1986.
13. 孙灿植, 守庵朴枝华의 道敎的面貌,, 韩国道敎思想의 理解, 韩国道敎思想硏究会, 韩国: 亚细亚文化社, 1990.
14. 丁彰炫, 中国古代哲学和『黄帝内经』的人体生命构成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VOL.21 NO.1, 2001.
15. 金洛泌. 『东医宝鉴』의 哲学的基础. 第3医学 VOL3, NO.2, 玄谷学会, 1997
16. 李锡浩, 中国道敎ㆍ道家思想이 韩国 古代思想에 미친 影向, 道敎와 韩国思想,, 韩国道敎思想硏究会, 韩国: 泛洋社. 1987.
(作者:丁彰炫 韩国庆熙大学校、韩医科大学敎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