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公元181-234年),山东省沂南县人。
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少年时父母双亡,一直随叔父生活。其聪颖好学,博学群书,精通道法,说他能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知人和,精于奇门遁甲,有呼风唤雨之术。
关于诸葛亮与道教的关系,从正史的角度阐述的不多。但有关他的“学术”及“宗教内容、思想”特征,在历史上记述流传的并不少。如“草船借箭”说诸葛亮在鲁肃的陪同下,用二十只船从曹操“借”走十万支箭。鲁肃问道:先生真神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其回答说道:“为将者,不通天文,不晓地理,不知奇门,不识阴阳,不看阵图,不研兵法,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经算到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
“借东风”,说诸葛亮与周瑜,决定用“火”攻曹营,遂于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沐浴斋戒,身披法衣,跣足披发,上到坛上开始作法祭风。其脚踏罡星,舞动宝剑以请神招将,口中默诵宝章咒语以达圣。不时,果有东南风大起,遂有赤壁之战,火烧连营而使曹操大败的残局。
“孔明秋夜祭北斗”说诸葛亮病重,自知天命将终,其在众将的一致请求下,答应为自己祈寿。遂在军营中“设灯七盏”(道教以南斗六星注生;北斗七星注死。此意义为向主管命籍的星宿神祈寿。此也为道教的科仪之一),并说如七日内此灯不灭,我命可延。后大将魏延慌忙入帐时,引风而入,将一灯吹灭,姜维大怒,欲杀魏延,后被诸葛亮阻止,并说:“此乃天意也”。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到功成名就时,依旧每日粗茶淡饭,不求奢华对君国鞠躬尽瘁,对将士则疼爱有加,从不居功自傲,反而勤俭为国,以身作则。
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病逝于北伐途中,此前曾留下遗嘱:“我死后,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坟,坟坑可以装下棺椁即可,穿平常衣物,不随葬器物。”
这充分体现了道教所主张的“敬天爱民”、“见素抱朴”的思想和超脱、豁达的精神和境界。
宋代大文豪苏轼在论及诸葛亮之时,说“诸葛武侯”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挡,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便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
诸葛亮的故事从古至今,上下近两千年,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关于他的身世和与道教的情结,如用通俗的、戏剧的表现手法则是,每天穿着八卦衣,手摇八卦鹅羽扇,头戴九梁巾,足踏青布鞋,显然一幅仙风道骨的“道士”形象。
本文转自清阳道人的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