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县位于我国西部的四川省北部山区,这里山川毓秀、生态良好,历代都是道教活动的兴盛之地。自东汉张道陵在苍溪云台山从事道教活动开始,道教在苍溪已有1860多年的历史。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无数高道大德和专家名流的足迹,孕育和积淀了厚重而深沉的道教文化,被誉为“中国道教之乡”。
一、苍溪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晚年道教活动的中心
张道陵在大邑鹤鸣山创立“正一盟威之道”(俗称“五斗米道”)之后,把他晚年道教活动的中心转移到了川北一带的苍溪县。据《云笈七签》等史料记载,张道陵在苍溪云台山学道炼丹、传道试法,七试赵升,“九丹遂成”,然后自掷深谷,对弟子王长、赵升授以要道。亲率三百七十弟子的庞大队伍住治上教化,这在道教史书的记载中十分少见。当年苍溪道教活动是何等的兴盛可想而知。
二、苍溪是张道陵的升真之地
众多的道教史书都指向同一个事实:张道陵及夫人、部分弟子均在苍溪羽化升天。张道陵于“永寿三年(公元157年)(有的记载为永寿二年)”“……九月九日……乃以盟威、都功等诸品秘录、斩邪二剑、玉册玉印以授长子衡……”,将余丹分发给弟子食之后,已至中午时分。此时,“群仙仪从毕至,天乐拥导云台峰,白日飞升,时真人一百二三岁也”。张道陵的夫人雍氏也于次年在此升天。他的弟子王长、赵升三十年后在此升天。位于云台山西边的张道陵墓穴至今遗迹尚存,墓内石顶上镌刻的“升真之域”四个正楷字还清晰可辨。
三、苍溪的道教宫观遍布城乡
距苍溪县城十七公里的云台山是道教最早的二十四治中的下八治之首治,是全国十八座炼丹名山之一。其山形为典型的阴阳鱼,围绕云台山内外分别由八个山头组成了内八卦和外八卦,特殊的地貌地形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太极八卦图。张道陵从公元143年设立云台治,至公元156年升真,他晚年间接或直接在此从事道教活动长达12年,可见此地确是修道炼丹的灵山宝地。云台观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一直都是崇道弘法的胜地。道场规模宏大,在道教最兴盛的时期,云台山有九楼、八塔、十一殿、塑像二百余尊。
位于县城东南角的中国西武当山因其形如笔架,古时叫“笔架山”,是中国西部罕有的以“武当”命名的道教名山。自西晋太康(公元280—289)年间修建玄帝庙,到明朝大兴武当道教的永乐年间修建真武宫并更名为“武当山”,历史上一直是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西武当山紧靠嘉陵江边,山势巍峨,突兀挺拔,在山里山外形成了两个阴阳鱼图形(山里的阴阳鱼:山梁部分为阳鱼,山弯部分为阴鱼;山外的阴阳鱼:杜里坝为阳鱼,嘉陵江转弯部分为阴鱼),阴阳相生,银水归堂的独特风水,实乃天造地设。西武当山悬崖峭壁上凿建的老君洞、天师洞、娘娘洞、二仙洞、八仙洞、牛王洞等道教景观,历史久远,仙气萦绕,为名副其实的洞天福地。近年来,苍溪县重视道教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决定恢复重建真武宫,打造“中国西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品牌。2008年1月3日,由广元市道教协会会长张绍国捐资1300万元,建设的集宫殿神像、斋堂单房、法物流通、文化陈列、办公培训、创收自养于一体,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道教活动场所竣工开光,使苍溪的道教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苍溪太康年间置汉昌县所在地的青山观一直都是道教场所,此外,还有位于月山乡烟丰山的真庆宫、运山镇境内的玉皇宫、八庙镇境内的三清观、三川镇境内的中华观等宫观,一直以来道教活动久盛不衰。历史上,苍溪境内的道教宫观遍布城乡,苍溪县城当时不足三千人,城内城外几乎处处有道观,因此民间有“一条长街七条巷,半城民宅半城道”的说法。在乡村,几乎每个村落都有道教场所,苍溪河西的近十个乡镇,村村都有道观。
四、苍溪是古今中外令人向往的道教圣地
由于苍溪的道教胜迹众多,令人神往,所以吸引了历代高道名流、专家学者至此修道传道、揽胜观光,考察探秘,甚至引起朝廷的重视。根据《唐全诗》中宋之问的《送田道士使蜀投龙》一诗中的记载,武则天曾敕命“田道士”到苍溪的云台山举行国醮,将文简、玉壁、金龙用青丝捆扎,投入云台山,以祈求社稷平安。东晋道教家、医药学家、炼丹家葛洪曾到苍溪云台山研习道书,《华阳国志》、《保宁府志》、《苍溪县志》等历史资料中对此都有明确的记载,史书中说历史上一直有葛洪的读书之所——书岩和稚川像存在。东晋张道陵,唐宋之问、马戴、蒲传正,宋张继先、宋祁,元廖寥,明曹学全(有单人旁)、郭文涓、杨瞻、清陈荩、任仪、纪纯、任维贤等均有写云台山的诗作流传于世。晋代画家顾恺之(公元348—409)所写的《画云台山记》,记述了张道陵在云台山七试弟子赵升的故事,把云台山“神明之居”的“幽、奇、雄、险”描绘得维妙维俏。美国学者史蒂芬、国际老子道教协会会长黄史、台湾大罗金仙府住持周秀梅、台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制作者赵大琛、台湾地区道教协会理事陈俊哲、德国博士欧福克,先后专程到苍溪县云台观考察。山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袁有根两次到云台观进行了详细察看,撰写了《神妙的云台山》一书。《张道陵究竟在哪座云台山修道》一文,是他在走完了全国所有的云台山之后,用史料和事实充分证明,“张道陵修道的云台山是四川苍溪县东南35里与阆中交界的云台山无疑”。袁教授还根据云台山周围的山形地貌,绘制出了天然的内外八卦太极图。全国人大常委、中国道学院副院长、中国道学研究所所长、中国道教协会协会常务副会长张继禹亲笔为苍溪云台观题词:“天师道二十四治之苍溪云台山”,去年张继禹会长又为我县道协主办的《道乡》杂志题写刊名和撰写发刊词,为“中国西武当山”题写山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王家祐、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研究所所长李刚教授等在国际国内享有较高声誉的道教专家,都分别在五十年代、八十年代徒步到苍溪考察研究道教。原广元市政协副主席周承瞻不辞艰辛,跑遍省内外查问档案资料,以大量的史实证实了苍溪县云台山确是张道陵天师创立的二十四治中的“苍溪云台治”,撰写了一本专著《天师道二十四治之苍溪云台山》。由全国道协副会长、四川省道教协会会长唐诚青带队的四川省道教协会“会长视察组”专程到苍溪进行视察指导。各级党委、政府和宗教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也陆续到苍溪云台观、中国西武当山等道观检查指导工作。众多的省内外的道教界高道大德都纷纷来到苍溪考察,无不为苍溪浓郁的道教文化氛围所叹服。
五、苍溪是川北乃至四川的正一道活动中心
苍溪道教一直传承着张天师创立的正一派道教,由于在做道场法事时必需敲打铜铃,所以当地老百姓称其为“叮当派”道教,其最大特点是生活化、民间性。道士除了信仰不同、按要求参加道教活动外,平时与常人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在苍溪,历代信奉正一道的民间道士较多。叮当派道教的主要精神是劝善保平安,道场的主要内容是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其表现形式和演教方式最能被广大老百姓所接受,也最能与当今社会相融合。因此,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正一派道教,在苍溪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泛的信众基础。近年来,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不断完善,广大信众和道士积极参与、鼎力支持,苍溪正一道教的活动逐步规范,道教工作有序开展,广元市道教协会驻地设在中国西武当山真武宫。正一派道教在川北乃至四川的影响越来越大,苍溪的中心地位越来越明显。
六、苍溪的道教文化氛围非常浓厚
有关能证明苍溪是“中国道教之乡”的文物古迹、美妙传说、养生文化遍及苍山溪水。云台观、西武当、玉皇观、中华观、真庆宫等道观的神仙石像、碑板石刻、仙道手迹被部分或完整地保存着;陵墓洞穴、亭榭书岩、练功道场等遗迹尚在。年愈七旬的原苍溪县道教协会会长李真灵(俗名李大宇)是苍溪正一道叮当派传人之一,他家祖宗四代都是民间道士,传承近两百年的道场全套法器和有关的道教书籍还保存完好。青山观的千年古柏上至今还悬挂着两只叮当派道教当年做道场时用的铜铃。明朝时西武当山真武宫铜质“照妖镜”还保存在县文物管理所。云台山发掘的罐、杯、碗等古陶器陶瓷文物现还保存在县委统战部。苍溪城乡与道教有关的地名、方言俗语比比皆是,如“白鹤山”、“紫阳山”、“洗脚溪”、“玉女村”、“中土乡”和“龟儿子”、“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等等。发源于苍溪云台山的“傩戏”(又称“鬼戏”)被挖掘、整理和重现,这一在苍溪正一派道教中孕育成长起来的民俗文化,在小平故里和第四届重庆三峡旅游节上演出时,一炮走红,引起海内外轰动。西武当存有大量国内知名书画家关于苍溪道教的书法和绘画佳作。道教的音乐、拳术表演融入了苍溪市民大众文化和健身娱乐的日常活动之中。历经数年编撰的《苍溪道教志》已完成初稿,即将付印。在“中国·苍溪梨花节”期间,举办“道教文化旅游周”,开展系列道教文化活动,集中展示道教文化魅力,强力推介道教文化旅游。
作者:苍溪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赵克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