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仙宫历史沿革
八仙宫原名八仙庵,始建年代不详。
据乾隆《西安府志》和嘉庆《咸宁县志》,宋时有郑生于长乐坊遇八仙显化,遂建庵祭祀。《历代真仙体道通鉴》说吕岩于唐会昌时在此遇钟离权为黄粱一梦所悟遂入道,为“八仙”故事渊源。元至元年间,安西王忙哥刺笃信道教,因“祷嗣获应”,令耶律总管奏皇妃吉利弥释降旨敕修庵。成化年间,秦府永寿王朱尚灴夜梦八仙,遂对八仙庵进行了全面维修,并亲笔题写了“蓬莱”匾额。明正德年间,因疾雷自庵中升起,云中现神异形象,道俗于此建八仙殿并增建雷祖殿。
明末,八仙庵毁于战乱。清康熙初,当地士庶集资兴复八仙庵,敦请著名道士任天然为住持,经数年建成。其时有陕西巡抚夫人祷神病愈,捐资增建了斗姆、龙虎二殿。道士李明阳以募集之资置地200余亩,后在李德吾主持下栽松柏数百株。1727年(雍正五年),道士高永勤、董清奇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维修。同治初年,战火焚毁了中殿及全部古柏。1871年(同治十年),道士刘永镇将被毁殿堂修复。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长安,曾驻跸八仙庵。光绪书“宝箓仙传”,慈禧书“洞天云笈”和“玉清至道”匾额。并赏给白银千两对殿堂进行全面整修。慈禧又封八仙庵为“万寿八仙宫”,此后遂以八仙宫为名。
光绪书“宝箓仙传”
辛亥革命期间,秦陇复汉军政府副统领钱鼎于渭南遇害,军政府曾在八仙庵举行公祭。民国初年,为了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八仙庵以庙产兴办义学一所,入学学生100余名。杨虎城主持陕政时,因推崇黄老之道,极力保护道教遗产。1935年,他带头捐资,邵力子、于右任、孙蔚如、戴传贤等积极参与,带动西安工商各界,共集资24000余元,帮助监院唐旭庵对所有殿宇进行了全面维修。嗣后,道士郭合喜又改木牌坊为砖牌坊。至此,八仙宫规模定型,计有中路殿宇、东跨院、西跨院及西花园等4组建筑。至民国末年,八仙宫仍是西安地区最大的道观,除了自身有土地730余亩、常住道士108人外,还将长安三角坡长春堂、会真庵和蓝田湘子洞等处小庙收为下院。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期,八仙宫建筑得到保护,1952年由政府拨款予以维修。在土地改革运动中,人民政府按照实有道士人数,留给八仙宫126亩地,其余分配给附近农民。1955年秋,以八仙宫为单位,组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次年改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为兴庆宫人民公社下属的一个生产大队。在“文化大革命”以前,该宫道士除从事正常宗教活动外,还进行生产自养活动。1957年,全宫粮食产量达到28600公斤,人均260余公斤,除道士口粮外,还完成了向国家缴纳公粮和出售余粮的任务。当年,该农业社被评为西安市农业生产红旗单位。至1958年,因部分道士去世、迁走和还俗(15人),八仙宫道士人数下降为63人。当年除因水利兴建有效,粮食继续稳产外,经济收入总额达到26000余元(其中农业收入18015元、房租4200元、香火4000元),人均400余元,基本上达到自养水平。到1962年,道士人数降至50人,各项收入总额近22000元,各项支出之外,年余8000余元。道士生活费收入每月平均最低7元、最高21元。
“文化大革命”初,八仙宫受到冲击,经籍大部被焚,碑石、造像也受到很大破坏,道士纷纷出走。其后,宫观建筑分别被西安机床附件二厂、新城区农副局综合厂等单位占用,留居宫内的15名道士均参加综合厂劳动,宗教活动停止。
1981年11月,西安市宗教事务处向上级报告认为,八仙宫“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市道教唯一道观,应予以保护,占用单位应予腾出,在西安市宗教事务处领导下,由道士管理。”次年国务院批准八仙宫列入全国重点宫观名单。1985年,占用单位全部迁走,并赔偿损失费10万余。此后,在道观管理小组领导下,对宫观建筑进行了全面维修,经过6年时间,耗资160余万元(其中国务院宗教局和西安市拨款36万元、银行贷款20万元、集资100余万元),共完成了8200多平方米的古建维修工程,还建成了总面积为2000平方米的商业街。除西花园尚待重新规划建设外,中路各殿及东西跨院均整修一新。1992年5月16日,八仙宫举行了修复落成、神像开光、监院升座典礼,为八仙宫当代历史的盛会。此后,该宫宗教管理体制臻于健全,设有监院和八大执事,现有常住道士40余人。
#p#副标题#e#
二.八仙宫殿堂布局
八仙宫总体布局为中庭各殿、东西跨院及西花园。中庭部分依次为(由南至北):大照壁、牌坊、商业街、山门、灵官殿、八仙殿、斗姥殿。东跨院有吕祖殿、药王殿和太白殿,西置库房、食堂、道士宿舍及陕西省道教协会办公室。西跨院有邱祖殿、云隐堂和西安市道教协会办公室及招待所。
灵官殿 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间重修,五楹。
八仙殿 明正德年间扩建,清康熙年间重修,五楹。
斗姥殿 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年间重修,五楹。
吕祖殿 创建于清康熙初,嘉庆年间重修,三楹。
药王殿 创建于清嘉庆年间,三楹。
太白殿 亦建于嘉庆年间,三楹。
邱祖殿 创建于清嘉庆年间,三楹。
云隐堂 同上。
西花园 原有水池、花厅、小亭,面积约5亩,正在规划修复。
三.八仙宫仙真崇祀
八仙宫崇祀以“八仙”为主,其名称是:李铁拐、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此外,还有如下仙真:
斗姥,即北斗之母。
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玉皇,即玉皇大帝。
三官,又称三元大帝,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
东华帝君,全真教北五祖之一,王玄甫。
王灵官,即宋徽宗时的王善。
太白金星,亦名太白、金星、启明、长庚、明星。
吕祖,即吕岩,吕洞宾。
药王,即“妙应真人”孙思邈。
邱祖,即“全真七子”之一,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
四.八仙宫现存碑文
八仙宫早期碑石久佚,据李子春《陕西道教志稿》,60年代初所存“尽清碑”。经“文化大革命”破坏,现存仅如下几通:
八仙庵十方丛林碑记 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刻,1834年立石,无撰人名,卢遁夫书。现立于斗姥殿前廊下。
光绪残碑 刻立年代不详,刘永镇等立。
升允奏文碑 约刻于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李宗阳立石。残损严重。
慈禧太后万寿碑 1901年刻,无撰人名,升允书,李宗阳立。现存八仙殿前东侧。
诗碑 1936年刻石,李宗阳刊于邱祖殿廊下。
重修西京万寿八仙宫碑记 1938年刻,冯光裕撰文,宋联奎书,唐旭庵立,现存于八仙殿前西侧。
旭阳邱监院遗德碑记 1948年刻石,王信明撰文、张翼升校阅、景梅九草书,本观道众同立。现存邱祖殿前西廊。
五.八仙宫教事传承
据《八仙庵十方丛林碑记》,八仙庵自宋代以后即辟为十方丛林,但缺少史料证明。现有文献表明,八仙庵出现高道,始于清康熙初年,由任天然住持,并辟为十方丛林。嗣后于乾隆间一度改制为子孙庙。继于1806年(嘉庆十一年)由赤脚道人董清奇恢复丛林体制。此后高道辈出,八仙庵丛林制度日趋完备,成为与楼观齐名的著名十方丛林。道光年间,留坝张良庙道众为地方恶霸欺凌,向八仙庵求助,愿将其庙作八仙庵下院。八仙庵知客任永真只身前往,历经艰辛,终由官府惩治了恶霸,庙产得以保全和扩大,并辟为与楼观、八仙庵并列的第三大十方丛林。自康熙年间至1924年,八仙庵丛林共设坛传戒8次,受戒1000余人。先后有任天然、董清奇、刘合仑、朱教先、刘永镇、李宗阳、陈圆心等历任方丈,高永勤、李德悟、李明阳、韩合义、邹永台、丁嘉惠、刘小蟾、周同尘任监院。1925年后历任监院职务的是:马理效、唐旭庵、郭合喜、翟圆阳、邱明中、姚永贵、崔法森、乔清心、王理仙、闵智亭、曾教风等。
六.八仙宫对外交往
新中国成立后,八仙宫多次接待外国宗教界人士,惜资料已佚。1985年以后,对外交往日繁。1988年,监院闵智亭应邀赴加拿大多伦多市讲学参访,是陕西道教界首次出访者。据张建新、陈月琴合著《西安八仙宫》一书记载和八仙宫管委会办公室提供的资料,1985年以后,八仙宫接待的国外和港台地区较重要的学术、宗教团体有81批,1690人次。
(以上资料来源:三秦出版社《陕西道教两千年》一书,第176页—181页,樊光春著,2001年6月第1版
图片提供:张永春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