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在道教的神系中,太乙救苦天尊是一尊神格甚高的神。他位列三清尊神之下,而为“四御”(或六御)之一。从唐宋以来,对太乙救苦天尊的崇拜盛行於世,出现了一大批有关的道经,以及以奉太乙救苦天尊为主尊的众多施食炼度科仪,如破血湖灯仪、青玄济炼铁罐施食科仪、铁罐斛食科仪、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等。这裏,仅就太乙救苦天尊信仰的由来与发展以及影响而论。
主题词:太一崇拜 太乙真人 太乙救苦天尊 东方长乐世界的太一福神 人间救苦度厄的大慈仁者 地狱荐拔亡魂的日耀帝君
一、渊源甚古的太一崇拜
太一,为上古时期人们信仰的神灵。据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曰:“太一之名,不知始於何时。《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为太一常居。《封禅书》:亳人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太牢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於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长安东南郊,常奉祠如忌方。其后人有上书,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祠神三一,天一、地一、太一。天子许之,令太祝领祠之於忌太一坛上,如其方。此太一之祠所自起。《易乾凿度》曰: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郑玄注曰:太一者,北辰神名也。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於中央。中央者地神之所居,故谓之九宫。天数以阳出,以阴入。阳起於子,阴起於午,是乙太一下行。”[1]宋洪兴祖《楚词补注》巻二曰:“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2]丁山指出,汉以后所说的“太一”,先秦时多称之为“大乙”,亦即楚人所说的“东皇”。他说:“汤号大乙即东皇太一。汤号大乙,乙,於五行方位属东方。《明堂月令》:孟春,其日甲乙,其帝太暭,其神句芒。高诱注《吕氏春秋》曰:甲乙,木日也。太暭,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号,死,祀於东方,为木德之帝。郑玄注《礼记》则曰:……日行东道,名为甲乙,则商人自可尊大乙为东方大神。可是,东方的大神太乙,汉以后人颇多写作泰一或太一了。”[3]
太一,亦是宇宙的本原。《庄子·天下篇》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於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4]《吕氏春秋·大乐》曰:“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尽其行。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隂阳。”“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於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疆为之,谓之太乙。”[5]《淮南鸿烈解·本经训》曰:“帝者体太一,王者法隂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秉太一者,牢笼天地,弹压山川,含吐隂阳,伸曳四时,纪纲八极,经纬六合,覆露照导,普汜无私。”“是故体太一者,明於天地之情,通扵道德之伦,聦明燿於日月,精神通於万物,动静调扵隂阳,喜怒和於四时,徳泽施于方外,名声传於后世。”[6]由此可见,在道家看来,所谓“太一”,就是大道。
从战国以来,太一即是宇宙之大原,亦是北辰大帝的名号。《史记·天官书》曰:“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之。”张氏正义引《星经》注:“太一,一星,次天一南,亦天帝之神,主使十六神,知风雨、水旱、兵革、饥馑、疾疫。”《春秋元命包》曰:“中宫天极星,星下一明者,太一常居。《文耀钩》曰:中宫大帝,其北极星下一明者,为太一之光,含元气以斗布,当是天皇大帝之号也。”[7]《天文大象赋注》曰:“天皇大帝,一星在紫微宫内、勾陈口中,其神曰曜魄寳,主御羣灵,秉万机神图也。其星隐而不见。其占以见则为灾也。又曰:太一,一星。次天一,南天帝之臣也。主使十六龙,知风雨水旱兵革饥馑疾疫,占不明,反移为灾。”[8]丁山先生总结说:“这颗天空中心的明星,他的名号,由天一而天极,由天极而北极、北辰,即由东皇太一而转移为北极天一,以北辰代替了东宫苍龙,不但是泰皇神格的极大变化,也是宇宙中心论的极大变化。”[9]
从西汉武帝开始,朝庭即专设有太一祠,以祀其神。《汉书·郊祀志》曰:“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长安城东南郊,常奉祠如忌方。”“或曰五帝,太一之佐也。宜立太一,而上亲郊之。”[10]其后,历代帝王多有祀太一者。如晋成帝咸和八年,祀太一於北郊;南朝之梁、陈,以太牢祠太一;唐制祀昊天上帝於圆丘,太一从祠。《旧唐书》卷二四《礼仪志四》曰:“天宝三载,有术士苏嘉庆上言,请於京东朝日坛东,置九宫贵神坛。其坛三成,成三尺,四阶。其上依位置九坛,坛尺五寸。东面曰招摇,正东曰轩辕,东北曰太阴,正南曰天一,中央曰天符,正北曰太一,西南曰摄提,正西曰咸池,西北曰青龙。五为中,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上,六八为下,符於遁甲。四孟月祭尊,为九宫贵神。礼次昊天上帝,而在太清宫太庙上。用牲牢璧币,类於天地神祗,玄宗亲祀之。如有司行事,即宰相为之。”[11]
至宋代时,太一又演化为十位神灵。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曰:“宋朝尤重太一之祠,以太一飞在九宫,每四十余年而一徙所临之地,则兵疫不兴,水旱不作。太平兴国中,太宗立祠於东南郊而祀之,则谓之东太一。在天圣中,仁宗立祠於西南郊而祀之,则谓之西太一。在熈宁中,神宗建集福宫而祀之,则谓之中太一。”[12]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巻三曰:“太平兴国中司天言,太一式有五福、大游、小游、四神、天一、地一、真符、君綦、臣綦、民綦,凡十神,皆天之贵神。而五福所临,无兵疫。凡行五宫,四十五年一易。”又据《宋史》卷一百三《礼志六》记载:“《星经》:太一一星,在紫宫门右,天一之南,号曰天之贵神,其佐曰五帝,飞行诸方,蹑三能以上下,以天极星其一明者为常居,主使十六神,知风雨水旱兵革饥馑疫疾灾害之事。《唐书》曰:九宫贵神,实司水旱,太一掌十六神之法度,以辅人极。《国朝会要》亦云,天之尊神,及十精十六度,并主风雨。由是观之,十神太一,九宫太一,与汉所祀太一,共是一神。”“五福太一,自国朝雍熙元年甲申岁入东南巽宫,时修东太一宫。天圣七年己巳岁,五福太一入西南坤宫,修西太一宫。请稽详故事,崇建祠宇,迎之京师,诏建中太一宫,於集禧观。十太一神,并用通天冠,绛纱袍。”时雍熙元年所建东太一宫,八年始成。“合千一百区,凡十殿、四廊,图三皇五帝、九曜七元、天地水三官、南斗三台、二十八宿天曹、四司十精太一、五岳储副佐命、十二山神、八卦天丁、五行四渎、本命等神,及四直灵官,三十六神将,五百二十四躯天圣。”“十神太一,皆服通天冠,绛服,执圭,从臣梁冠,绛服,执笏,童子执红丝拂。请如其饰,及名诸殿。十八年正月癸未,又请上书其榜,太一殿曰灵休,殿门曰崇真,挟殿曰琼章宝室,三清殿曰金阙寥阳,火德殿曰明离,本命殿曰介福,斋殿曰斋明。三月宫成,凡百七十有四区,十太一位於殿上。”“宫之真室殿,五福太一在中,君基太一在东,大游太一在西,俱南向。延休殿,四神太一。承厘殿,臣基太一,在东西向北上。凝佑殿,直符太一。臻福殿,民基太一,在西东向北上。膺庆殿,小游太一在中,天一太一在东,地一太一在西。”[13]这些当是宋代皇室崇祀太一之神盛况的真实写照。
#p#副标题#e#
二、道教神系中的太一诸神
道教自肇立之始,即吸收了上古以来对太一的信仰,一方面继承了先秦道家对太一在理论层面的阐述,一方面奉太一为先天真灵,使之成为黄老道与太平道的最高天神,如张角太平道即崇拜“中黄太一”。《玄镜经》说:“太一者,长生之大主。盖教中有太一帝君、太一真君、太一元君、太一真人、太一尊神,此太一即非外神,乃上清大洞之太一也。形如始生之男,不著衣服,身长四寸,所谓大洞返胎始形之神。名务犹收,恒守人玉枕之下,人之初生,执符而混合百神也。”[14]《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说:“太一之精,起於太清,魂魄受化,形影为灵,摄御百神,拘制三阳,帝君玄烟,合真会昌,内安精神,外攘灾殃,却除死籍,延命永长,衣服老少,变易无常,治在六合,周旋绛宫,下达洞门,上至玄乡,混合三五,游息天京,呼引日月,运化雌雄,摄召符籍。”[15]《老子中经》曰“上上太一者,道之父也,天地之先也。乃在九天之上,太清之中,八冥之外,细微之内,吾不知其名也,元气是耳。其神人头鸟身,状如雄鸡、鳯凰,五色珠衣。”[16]《云笈七籖》卷八曰:“太一上元君者,万仙之司,主方岳真气也,主除死籍,刻书生简。”[17]在《真灵位业图》中,列有“玉天太一君”、“太一玉君”、“太一中黄”、“太一元君”的神位。其后,在道教神系中出现了众多以“太一”命名的神真,如太一真君、太一真人、太一救苦天尊等。
《中山玉匮服气经》曰:“夫太一真君,是北极太和元气之神,神通变化,自北极紫微宫,经过於天地间,滋育万物。在天则五象明焉,在地则草木生焉,居人则神识灵焉,在鉴则五行察,在化则四运变。听之不闻,视之不见,抟之不得,无状而与万物作状,故谓之玄,谓之象。所患无不应,所真无不证,所专无不用,所精无不动,是知道以真正为玄关,专精为要路,倚於此者,则无所不通也。”[18]由此可见,此太一真君,实乃大道之化身。
太一真人,或称“太乙真人”。自宋元以来,已有画像问世。宋初著名画家石恪所画《玉皇朝会图》中,即有太乙真人。宋人韩驹《题王内翰家李伯时画太乙图》曰:“太乙真人莲叶舟,脱巾露发寒飕飀。轻风为帆浪为戢,卧看玉宇浮中流。中流荡漾翠绡舞,稳如龙骧万斛举。不是峰头十丈花,世间那得莲如许。龙眠画手老入神,尺素幻出真天人。恍然坐我水仙府,苍烟万顷波粼粼。玉堂学士今刘向,禁直岧嶢九天上。不须对此融心神,会植青藜夜相访。”[19]元人李孝光《太一真人歌题莲舟图》赞曰:“太一真人挟两龙,脱巾大笑眠其中。凤麟洲西与天通,扶桑乃在碧海中。手把白云有两童,掣嬲二鸟开金龙。”[20]明宋濂题《太一真人莲叶舟》曰“华山青莲揺上清,白玉巨藕浸碧泓。太一真人来降精,黄须绀叶浮沧瀛。手披素书悄无声,坐喝眀月逆云行。蓬莱驾羽飊风轻,宛渠乗螺岛雪萦。芰荷裳衣挟仙琼,鱼鳖媵御神娲迎。大??小??按层城,君棊臣棊镇威狞。九宫五福莽縦横,祠官修爼灵爽呈。閟殿留鏁光岳争,欃枪遁芒天路平。蛟龙捧跌溘上征,夘金校雠欎万嵘。藜杖吹焌夺目睛,扶桑暘谷晓曜頳。龟台石室暮飞霙,东公西母拥廻旌。望中灭没曶若惊,海祗稽首西南倾,曷不从之学长生。”[21]由此可见宋元之际太一真人的神姿,他与莲舟相伴,挟龙往来於天地之间。
延及明清,太乙真人又成为十二金仙之一,他居住在乾元山金光洞,为哪叱之师,有“九龙神火罩”。《封神演义》卷四五《燃灯议破十绝阵》记载,他们皆为元始天尊的弟子,曾奉玉虚宫元始天尊之令,助姜子牙大破闻太师之“十绝阵”。“话说燃灯掌握元戎,领众仙下篷,步行排班,缓缓而行。只见赤精子对广成子,太乙真人对灵宝大法师,道德真君对惧留孙,文殊广法天尊对普贤真人,慈航真人对黄龙真人,玉鼎真人对道行天尊,十二代上仙,齐齐整整摆在当中,梅花鹿上坐燃灯道人,赤精子击金钟,广成子击玉磬。”尤为重要的是,对太一救苦天尊的信仰,亦是由太一崇拜演变而来。《道法会元》卷三曰:“东华青华大帝,亦名东极青玄上帝寻声救苦天尊。居东极青华宫,又名东极妙严天宫。”[22]
据《太一救苦护身妙经》载,在东方长乐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一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数,物随声应,或住天宫,或降人间,或居地狱,或摄群邪,或为仙童玉女,或为帝君圣人,或为天尊真人,或为金刚神王,或为魔王力士,或为天师道士,或为皇人老君,或为天医功曹,或为文武官宰,或为都天元帅,或为教师禅师,或为风师雨师,神通无量,功行无穷,寻声救苦,应物随机。“此圣在天呼为太一福神,在世呼为大慈仁者,在地狱呼为日耀帝君,在外道摄邪呼为狮子明王,在水府呼为洞渊帝君。”[23]这裏称他为大圣威德,在天上、人间、地狱,三处变化救生,在天界为东方长乐世界的太一福神,在人间是救苦度厄的大慈仁者,在地狱是荐拔亡魂的日耀帝君。他的神格与地位,类似於佛教中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
经中又言,太乙救苦天尊最尊、最贵、最圣、最灵,他於每月三、九日降临人间,普救众生。凡人在危急之时,只要念诵天尊圣号,天尊即随声赴感,前往解救,凡人遭疾疫,重病缠身时,只要念诵天尊圣号,疾病即愈,获得安宁;凡人求官寻职,而奸佞妄生时,只要念诵天尊圣号,自然嫉妒不生,步步高迁;凡人乘船渡江海,被波浪惊吓,受到鱼龙威胁时,只要念诵天尊圣号,便能到达彼岸,不受伤害;凡人碰到雷声霹雳,风雨交加,只要念诵天尊圣号,自能神清气爽,魂魄不动;凡人亲族生怨,兄弟不和,只要念诵天尊圣号,自感六亲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凡身为帝王君主,朝中叛臣偷生,兵火连绵,风雨失调,万民涂炭,怨天尤人之声,此起彼伏,只要念诵天尊圣号,就会风调雨顺,叛臣败露,国泰民安;凡人被邪精、恶鬼、匪徒伤害时,只要念诵天尊圣号,妖魁自止,鬼贼灭亡;凡人在山林中,被虫蛇禽兽追逐并受伤,只要念诵天尊圣号,禽虫自退,不敢近前;凡女子怀胎受孕,或难产时,只要念诵天尊圣号,自感真气护佑,且生下智慧之男或漂亮之女,六根具足,母子团圆;凡男人女子,慕道求仙,在家出家,养性修身,只要念诵天尊圣号,便能功行圆满,白日升天;凡人之七祖、九先、弟子、同学、夫妻、孩子,身死而未得托生时,只要念诵天尊圣号,自然脱离阴间,得以生天;凡被对头苦缠不休,只要念诵天尊圣号,便能化解恩怨。“但当存思,念诵圣号,便得解脱,出离囹圄。”[24]
自宋代以后,道教中人对太一救苦天尊的崇拜十分流行,深入民间,并得到朝廷的推重,从而成为“四御”或“六御”之一。所谓“御”,是指诸天上帝所居之“御筵”。南宋甯全真校、林灵素编《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四曰:“上御筵上层中列,玉清圣境虚无自然元始天尊妙无上帝,上清真境虚皇玉晨灵宝天尊妙有上帝,太清仙境万变混沌道德天尊至真上帝;上层第二列,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至尊金阙玉皇上帝,紫微中天北极大帝,紫微上宫天皇大帝,东极救苦青玄上帝,神霄真王长生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以上并奏请,三清称道慈,诸帝称天慈,后土称宸慈。”[25]其下左班、右班分列三百六十位神真名目,包括东华上相木公青童大道君、九灵太真金母、九天上帝、五灵五老天君、三十二天帝、五斗星君、二十八宿星君、三官大帝、三元真君、四圣元帅、雷公电母、风伯雨师、五岳大帝、十洲仙官、诸海龙王、丰都大帝、扶桑大帝、溟冷大神、地狱主者、执法功曹、直符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役使、城隍土地、六丁六甲、太岁司命等。这是一个相当庞大但又严然有序的道教神系,其后成为制作道教壁画及水陆画的主要依据。
“四御”者,为昊天上帝、救苦天尊、北极大帝、天皇大帝;[26]或玉皇上帝、紫微天皇大帝、紫微北极大帝、后土皇地祗。[27]“四御”、“三清”,道教又称为“七宝”。[28]“六御”者,指昊天至尊金阙玉皇上帝、紫微中天北极大帝、紫微上宫天皇大帝、东极救苦青玄上帝、神霄真王长生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29]
在甯全真《上清灵宝大法》卷十中所列“玄穹主宰”中,首列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次列昊天上帝、救苦天尊、北极大帝、天皇大帝四御,并解释说:“昊天上帝,诸天之帝,仙真之王,圣尊之主,掌万天升降之权,司群品生成之机,三洞四辅,禁经之标格,大梵至妙,无为之神威,乃三界万神、三洞仙真之上帝君也。”“太一救苦天尊,乃始青一气分形,九圣九真九仙之师,掌普度生气之元,曰东极青宫长乐世界,青玄上帝太乙元皇救苦天尊是也。”北极大帝,“为万星之宗主,三界之亚君,次於昊天,上应元气,是为北极紫微大帝,治中天紫微宫。”“天皇大帝,乃北极帝座之左,有星其形联缀,微曲如勾,是名勾陈,其下有大星,正居其中,是天皇大帝也。其总万星,为普天星辰宿曜之帝,位同北极。而北极却为枢纽,而天皇亦随天而转,上应始炁。三炁之下,万天之上,三界之中,莫不尊此三帝矣。”[30]
据道经所载,太乙救苦天尊又名为“太乙慈尊”,称号“东极青宫黄籙教主救苦天尊青玄九阳上帝”。他本是玉清境元始天尊之分真化气,历劫愿力无穷,为开三界之拔济接引,而应显十方之化号。他常为东方之教主,而开东方长乐世界,立东极之门庭。其属下的眷属神有:十方救苦天尊、救苦真人、大惠真人、普慈真人、普救真人等等。《太上三洞表文》曰:太乙救苦天尊,至圣至仁,极慈极爱。乘九师之仙驭,散百宝之祥光,接引浮生。十方救苦天尊,威神宏远,智慧圆通,应一念而拯拔重泉,满十方而提携阴爽,四生蒙惠,六道含恩。九幽拔罪天尊,炼真上景,拔罪下泉,放无碍之神光,照大千世界。朱陵度命天尊,尊冠朱宫,道司丹境,阐慈悲而救物,廓仁惠以度人。火炼丹界天尊,道冠南宫,主司赤帝,掷流金之妙用,使枯骨以成人,处处应机,方方设化。法桥大度天尊,大德好生,大德好生,至仁接物,布梯航於苦海,度群品於迷津,恒古恒今,挈日挈月。金阙化身天尊,以道为身,先天应化,垂亿千之名字,历浩劫之因缘,普育群生,广开常善。逍遥快乐天尊,体道化初,凝神物表,逈出妙中之妙,端坐天上之天,功破幽冥,恩覃生死。宝华圆满天尊,功圆六度,道证三乘,相好端严,福智具足,惟至诚而有感,实弘济以无边。[31]在此表文中称天尊有九,即太乙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九幽拔罪天尊、朱陵度命天尊、火炼丹界天尊、法桥大度天尊、金阙化身天尊、逍遥快乐天尊、宝华圆满天尊等,而太乙救苦天尊居九天尊之首。
关於太乙救苦天尊的形象,《太一救苦护身妙经》中说:“众仙观见童子化一天尊,足蹑莲花。圆光照耀。手执柳枝净水。九头狮子左右从随。乘空而去。又见天尊化一帝君。蹑莲花。手执如意。圆光照耀。九头狮子左右从随。乘空而去。又见帝君化一真人。足蹑莲花。手放神光。上通九天。下通九地。九头狮子左右从随。乘空而去。又见真人化一女子。身著火锦衬衣。披发跣足。蹑於莲花。手执金剑。圆光照耀。狮子口吐火焰。绕於身形,乘空而去。”[32]在《上清灵宝大法》中亦说:“东极青玄上帝太乙救苦天尊,骑九头狮子,化号十方救苦天尊,以度鬼魂。九头狮子吼声,能使地狱门开。”[33]这裏就把太乙救苦天尊的光耀殊胜的形象生动的刻画了出来:或於九色莲花之上,或骑著宝座九头狮子;手中拿著柳枝和净瓶或金剑,端庄、威严,祥光闪闪,其手中所持的柳枝净水,是医治世人疾病的仙药符水。现今人们看到的资料中,太乙救苦天尊大都是这样的形象。
今存世最早的太乙救苦天尊石刻造像,为四川安岳玄妙观第62号盛唐时所凿造的“救苦天尊乘九龙”。[34]救苦天尊为一站姿(头部损坏),其服饰简洁流畅,内着交领衫,外罩半臂衫,双脚站在莲台,台下有浅浮雕的九龙。其右边为裸上身下系短裙的力士(头部损坏),左边为一身着两当甲的护法神将,其手执兵器(似剑或鞭)。(见附图1)在四川原道文化博物馆收有一幅清代画太乙救苦天尊手持柳枝、净杯,骑坐九头狮子的圣像,为一相当标准的造像。
#p#副标题#e#
三、道教科仪中的太乙救苦天尊
宋元以来,道教中以太乙救苦天尊为主神的科仪,名目繁多。因为太乙救苦天尊的主要职责是度亡、救苦,这些都体现在各种科仪当中。如道教每天上殿念诵必读的经文《玄门日诵晚坛功课仙经》中,即收有《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下水船》、《救苦诰》、《升天经》、《解冤经》、《反八天》、《解厄真言》、《小赞韵》等与度亡有关的经诰。其《下水船》曰:“救苦天尊妙难求,身披霞衣累劫修。五色祥云生足下,九头狮子道前游。盂中甘露时常洒,手内杨柳不记秋。千处请师千处降,爱河常作度人舟。诵经功德不思议,孤魂滞魄早超升。”文中展现了太乙救苦天尊乘著九头之狮子,凭空而下,挥洒甘露,遍济幽冥,化无边之莲花,作接引之舟航,以拯救受苦众生。《小赞韵》曰,“青华教主,太乙慈尊,玉清应化显金身。大千甘露门,接引群生,永出爱河津。”《反八天》曰:“青化妙严,慈相亿千,身居长乐,尊座金莲,慧光无碍,照诸幽泉,甘露流润,遍洒空玄,朽骸枯骨,咸得光鲜,拔度沉溺,不滞寒渊。”《反八天》为道教晚课的中堂韵曲,滋因晚课以济幽为主,所以这首曲子是道众们请求太乙救苦天尊济度幽冥,救众生於苦海之中。
从道经的记述中看,太乙救苦天尊虽有天上、人间、地狱救苦三种神格,但自宋元以来,几乎所有的道经都强调太乙救苦天尊地狱救赎的神格。[35]在《太乙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灵宝炼度》、《九幽灯仪》等斋蘸仪式中,太乙救苦天尊都是以冥界的拯救主而出现。如专度女性亡灵的破血湖灯仪中,即以太乙救苦天尊下入地狱,破狱度亡为主旨。《元始天尊济度血湖真经》说:东北方壬癸之地有大荒溟渤,海水腥秽,无边莫测,“中有北阴丰都罗山,周回万裏,是阴气之主,九地枢机焉。分列诸狱,考罚世人罪恶,及飞禽走兽、胎卵湿化、鳞甲羽毛、动植飞潜,咸皆隶焉。中有一狱,在北阴大海之底,名曰血湖硖石大小铁围无间溟冷地狱,又分四子狱,曰血池、血盆、血山、血海。四狱相通,有神主之,号曰血湖大神。住在无极水底,水流其上,臭气冲天。”凡世间产死血尸女人,死后俱入血湖地狱,备受苦难,不得超升。元始天尊见此惨景,遂命太乙救苦天尊传琅函宝藏,出金籙赦文,“宣告三界十方,三官九署,十二河源,九幽血湖地狱,赦拔罪魂,得辞长夜,睹见光明。於是太乙救苦天尊大慈大悲、普济普度,时有救苦真人、大悲大惠真人、太上八十一神、天丁力士、青玄功曹、黄籙童子、玉女神王,拥从法驾。天尊放百亿瑞光,左手擎瑠璃宝瓶,左手执空青羽技,乘九头狮子金莲翠叶之座,乘空而至,敕诏九凤破秽大神,洗浣大神,无义断恩大神,正精火目大神,震雷鼓目大神,全形复体大神,解冤释对大神,清荡血湖,破除厌秽,告下元始符命,元皇曲赦,救度产死罪魂,时刻迁升。是时丰都北帝,及诸鬼官,牛头狱卒,威剑神王,三界大魔,九亿鬼王,血湖大神,咸遵敕命,赦拔罪魂。九幽黑簿,一时焚烬;血湖清荡,化为宝池;金鎚铁杖,变成莲华;饮血食秽,化为甘露;一切罪魂,须悟本真;乘光超度,皆得生天;地狱冥官,皆发善念;同乘惠力,证道成真。”[36]
在另一部《血湖大斋科品全集》中,讲述救苦天尊昔在浮黎国土五明宫内,集诸天仙众,为其演示血湖地狱、受罪因果。其曰:“丰都罗山之下,诸狱异名。九幽地狱,次有二十四狱,三十六狱,一百八狱,阿鼻地狱,岱狱锋刃,十八地狱,大小铁围,无间地狱,五湖四海,九江泉曲地狱,孟津黄波流沙地狱,应化牢狱,八万四千幽狱,凡遇上帝赦恩,皆准仁慈,普沾大泽。殊不知有血湖地狱,在铁围山之南,别有大狱,名曰无间之狱。狱之中有狱,号曰硖石之狱。狱之东北之狱,号曰血湖之狱。长一万二千里,周围八万四千里。下有一门,名曰伏波门,乃血湖大神主之。东岸名号血盈狱,南岸名号血冷狱,西岸名号血污狱,北岸名号血资狱,在中名号血湖狱。每日裏血水三潮,寒冷泼体。阳世之间,有等不信天地日月三光神明之妇,每遇经水过时,将秽污衣服,或在溪涧池沼,或在河伯井神,洗濯血水,污触水府龙神。甚至翁姑面前,欺骂丈夫,抛撒五谷,种种之罪,一切恶孽,不自忏悔。家中土地司命,同狱主五狱,传奏三官,三官转奏玉帝。玉帝旨下,血湖有食胎黄球之鬼,青姑黑齿之神,并六丁六甲,天狼天狗天蛇等众,检点人间善恶。罪轻者子死母存,罪众者母子俱亡。将血秽之魂,拘至地府,抛入伏波门,打下血湖狱,昼夜受苦,无有休歇。世间男子女人,夙世今生,冤对受报,兹生厄难,血尸绝命之魂,或枪剑射,刀刃分身,崖推血淋而死,身崩鼻衂而亡;或吐血疫痢,痈疽肚癀,种种血疾之厄,皆在血湖受罪。或有孝顺儿女,仁慈丈夫,抑或亡殁之后,延请清真羽人,於家设立斋坛,迎迓天眞地圣,奏青词於紫府,颁旨命于金阙,讽诵血湖尊经,拜礼血湖法忏,或三卷五卷乃至百卷。宣化太上眞符金籙,度命虚皇玉简各道,告下血湖诸狱,咸使闻知,抽拔亡魂,送入善地生方。坛下受荐亡者,今对三宝慈尊御座,九清上圣台前,解前生之罪孽。离血湖以生天。”[37]
其后,奉太乙救苦天尊为主尊的救赎科仪越来越多,并加入了地狱十王等内容。《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说:“皈命太上尊,能消一切罪。东方玉宝皇上天尊,南方玄真万福天尊,西方太妙至极天尊,北方玄上玉宸天尊,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上方玉虚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道言:十方诸天尊,其数如沙尘,化行十方界,普济度天人,委气聚功德,同声救罪魂。”[38]这裏所说的十方救苦天尊,乃太乙救苦天尊之化身。
为了治理九幽泉曲、冥府神鬼之事,他们又化为酆都阴府的十殿冥王。《地府十王拔度仪》说:“冥府第一宫泰素妙广真君,世人所谓秦广大王。其中地狱,长蛇吐焰,铁狗喷烟,亡人一七,先到此宫。”“冥府第二宫阴德定休真君,见世名曰初江大王。其中地狱,刀山剑树,火翳寒冰,亡人二七,须诣此宫。”“冥府第三宫洞明普静真君,世人所谓宋帝大王。其中地狱,吞火食毒,屠割身形,亡人三七,须诣此宫。”“冥府第四宫玄德五灵真君,世人所谓仵官大王。其中地狱,负沙运石,无有休息,亡人四七,须诣此宫。”“冥府第五宫最圣耀灵真君,世人所谓阎罗大王,乃北阴天君之上佐,诸大地狱之总司,号同九幽,位齐五斗。亡人五七,当至此宫,业镜现形,随缘报对。”“冥府第六宫宝肃昭成真君,世人所谓变成大王。其中地狱,金针拔舌,铁斧刳胸,亡人六七,当诣此宫,昼夜拷魂,被受诸苦。”“冥府第七宫泰山玄妙真君,见世名曰泰山大王。受上帝敕命,佐理北阴,昼居东狱,夜入冥府,亡人终七,须诣此宫,拷定因缘,校量罪福。”“冥府第八宫无上正度真君,世人所谓平等大王。其中罪人手抱铜柱,身卧铁林,死经百日,方到此宫,罪业太深,拘留此狱。”“冥府第九宫飞魔演化真君,世人所谓都市大王。其中地狱,锯解镬汤,万死千生,无有休息,死经周岁,方诣此宫。”“冥府第十宫五灵威德真君,见世名曰转轮大王。应诸罪魂,死经大祥,方至此宫。”[39]在成都私人收藏的一幅清代绘图的太乙救苦天尊像,即手持柳枝、净杯,骑坐九头狮子,头上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其下则为十大冥王,以及冥界奈何桥之景况。
太乙救若天尊还有一个化身,即“鬼王”,其圣号为“幽冥教主冥司靥然之鬼王硏孑大帝”。据说,举凡阳间举办济幽斋醮道场,久困于阴司受对的饿鬼穷魂因能难得施食赈济,便蜂拥抢食,秩序大乱,故天尊便化身为一相貌极其凶恶的鬼王,镇摄群鬼,维持秩序。故凡度亡法事,除了设立焰口台、亡魂案之外,必另设一案,供奉鬼王之像。
概而言之,作为地狱的救世主,太乙救若天尊以大慈大悲的心怀,拯救著冥界的众多罪魂,因此受到民众的普遍信仰,成为道教及民间信仰中千年享誉、香火供奉的尊神。
注释:
[1]见《四库全书》本。[2]见《四库全书》本。[3]见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第369—371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4]见《道藏》第16册第66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5]见《四部丛刊》本。
[6]见《道藏》第28册第58页。[7]见徐文靖《管城硕记》卷十四引,《四库全书》本。
[8]见宋洪兴祖《楚词补注》巻二引,《四库全书》本。[9]见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第463页。
[10]见《四库全书》本。[11]见《四库全书》本。[12]见《四库全书》本。[13]见《四库全书》本。
[14]见王希巢《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卷上引,《道藏》第6册第429页。[15]见《道藏》第33册第393页。
[16]见《云笈七籖》卷十八,《道藏》第22册第132页。[17]见《道藏》第22册第46页。
[18]见《云笈七籖》卷六十,《道藏》第22册第418页。[19]见《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第十六卷。
[20]见《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第十六卷。[21]见宋濂编《渊頴吴先生集》卷二,《四库全书》本。
[22]见《道藏》第28册第683页。[23]见《道藏》第6册第182、183页。[24]见《道藏》第6册第182、183页。
[25]见《道藏》第7册第50页。[26]见甯全真《上清灵宝大法》卷十。[27]见吕元素《道门定制》卷二。
[28]见《道德会元》卷三,《道藏》第28册第683页。[29]见《道门科范大全集》卷二四。[30]见《道藏》第30册第730、731页。
[31]见《道藏》第19册,881页。[32]见《道藏》第6册,第182页。[33]见《道藏》第30册,第654页。
[34]据其地6号龛所存唐碑记载,此乃开元十八年(730)七月一日弟子左识相为“豢侍养奉父母惠慈育之功”,乃营造的“救苦天尊乘九龙”龛。
[35]据初步统计,今《道藏》、《藏外道书》中收有关於太乙救苦天尊的道经多达116种,且大多数和太乙救苦天尊地狱救赎相关。
[36]见《道藏》第2册,第38、39页。[37]见《藏外道书》第14集,第718、719页。
[38]见《道藏》第6册,第283页。[39]见《道藏》第3册,第597—5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