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世应化图说缘起
碧洞老方丈王伏阳于辛未冬来游玉虚道院,适吾宗师说法梅堂,召其入,语之有缘,锡名“和绳”,且寓“兼祧犹龙”之嘱,当时固不知所谓也。迨癸酉元旦,总院孝翼子归真,和绳子承命膺职,院众咸争迎之,以和绳子曾主元都律坛,大振玄风于碧洞,得其总率院职,必可促进院务也。
和绳子夙抱宏道之愿,凡与吾道有关之事,靡不欣然助成。故其所获之缘,恒出意外,殆若天授之者。
碧洞藏有《正统道藏》一帙,因商务印书分馆罹回禄时将洞神部各书悉毁,和绳子欲成全璧,久觅不得,质师叩缘,答以“不必远之,江浙缘熟,仍在蓉城”等语。嗣见玛瑙经房之《八十一化图说》,以所载圣迹简略,且乏考证,难启信心,即有重订之意。旋得青城道友易心莹炼士之助,为博采群籍,逐化考订。自壬申仲夏编纂,历三载而脱稿,和绳子以协办。
甲戌,黄箓弭劫、罗天大醮,九十日之斋功,忽遘奇遇:商务印书总馆自沪运蓉,道书数箱。和绳子闻知即往查视,其中竟有《洞神部》全书!因市归庋之碧洞,合成全璧。盖沪厂被毁所遗者。又谋《化胡经》原本,去冬得华阳陈践室君,出罗振玉摄敦煌石室残卷,遂附于《图说》之后。
今和绳子已膺命主玉虚道院矣,孝玄遵奉师命,协校经说,深知缘熟机来,颇有至理,“兼祧犹龙”、“不必远求”之谕,岂无征乎?要亦和绳子之诚格也已。
丙子天中节玉虚道院弟子孝玄子谨识
重订《老君历世应化图说》序
王伏阳老方丈刻《老君历世应化图说》,嘱余为序。窃思太上之功德大矣、远矣!自化民以来,未见于书者不知凡几。此后,观太上之书而化度者,又不知凡几。此书特其一端,而救世之心,终不可没,故片楮零缣,皆精神之所寄也。至于三教同源之说,历考于书,是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兹不多赘。总之,三教之同,同此一心,万古精神,一仁而已。圣贤仙佛之济人,毫无畛域;雨露风云之成物,岂有纷争?仰泰山之高,同分云影;对江海之大,共挹清光。我辈下土蝼蚁,亦惟蠕蠕动化于其间耳。赞曰:
大道原无极,圣心宁有涯?
春风盈六合,何止入流沙?
谷庵空无物,中有乾坤大。
飞去一片云,慈光覆天下。
双江刘咸荥敬撰
序二
《太上老君应化图》者,薄关清庵居士令狐璋所传也。狐璋启迪旧闻,喻道于图,而通微史氏,引经为说,首冠制序,事在洪武七年,载彼混元垂教上下数千年已往之迹,与乎经戒法嗣具备。此书惜乎年湮代远,篇幅阙略,不可足读,匪资厘正,犹难问世。今依道典,参同史传诸书,详审舛谬,核实事理,盖将阐明嗣绪,丕扬玄范,则宗教渊源,赏大道之檗芽也,审矣。岂不信哉!
凡善信男女,修持、忏悔正法,礼拜真容,随时供养,一心信受不怠,则尘嚣涤尽,内外贞白,即离一切业障,馘灭灾迍,当得十善之道。籍此智慧之力,精进不碍,则道岸可登。或沉迷固执,自甘背堕,灭弃善根,不获离诸苦趣,常轮于三恶道中者,皆由人之所造。而资其究竟,顾为善获福、作恶降殃,则幽明之故,报施岂爽哉!明乎此道者,尚其勖之。
唯时有渠水王法师、高台马意良及心莹三人者,不谋意同,共味斯文,皆取则于王。或此书当幸,显绝灭以惠来学。不觉其僭,而识于书首云。
中华民国壬申仲夏心莹序稿
宋理宗皇帝御制化胡辨:
朕常观灭儒道诸书,胡人皆忌其老子有化胡之说,言老子生于定王之世,佛生于老子出关之前,在昭王之日。因与中国儒书所载不同,朕以儒典考之,《通鉴》内,当幽王之世,洛河竭,有老子叹河竭之说,皆载之史籍矣。幽王乃定王之十世祖也,在定王前,相隔十世之前!何先有“老子”之名也?又考之汉刘向所编《老氏传》载:老子在商为西伯之守藏史;又考之儒典,曰:“老、彭,商之贤大夫也”;又考之回回经书,皆载老子化佛成道事迹。以是推之,老子生于商可辨矣。盖当是时,受天命而君天下者曰“天王”,因以文王之德,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其德泽化彼万方,无思不服。是以万方来朝,皆沐天子之德泽所致也。其老氏,乃周天王之臣也。以天子之德化,西出函谷,化被羌酋。其治教,皆出于中国。如言“修道学者”,“道”之一字,乃老子所起,既曰“修道”,即老子所化而无疑矣,岂非老氏之徒乎?《中庸》曰“修道之谓教”,既言“修道”,即是老子之教也,复何疑焉?其佛也,载诸梁武帝与昭明太子所编文选,其佛生之日已有证矣。其文曰:“周、鲁二庄,亲昭夜景之鉴,谓恒星不见也;汉、晋两明,并勒丹青之饰,谓其教始兴也”。谓佛生于周庄王之九年,当鲁庄公之七年;佛法汉明帝时始来,其教晋明帝时始兴。故曰:“二庄而生,两明而兴”,此梁武帝载诸儒典,为天下万世之证。此万世之公论,不可改也。岂非天意之有在?是知中国圣人诞生之迹、化胡之事,天道有不可泯者矣!呜呼艰哉!
今故考之道释二教,函矢之生者,始于王浮。浮初为僧,因其聪慧绝伦,众僧妒之,酖之不死。浮遂蓄发为黄冠,升为祭酒。因与僧家有隙,乃改古本《化胡经》,增其伪说,互相抗压。于是,移老子生于定王之世;移佛生于昭王之时,在老子西化出关之前。自是,函矢之生,非一日也。
余谓其化胡之事,不可凭道释二家之书,当以儒典证之,则知何人为之立教,为何人所化也。其事见乎《括地志•四夷部》、《魏略•西戎传》、《隋史•西域传》、襄楷《上汉桓帝疏》及裴楷所注《三国志》、崔元山《濑乡记》、皇甫谧、嵇康等传范蔚宗书、宋《云南行记》、唐《太宗实录》、八学士《议状》、历代帝王之《赞》、唐玄宗、宋光宗之《序》,俱有载也。出于儒书及见回回谟素《儿马仪经》,事之虚实,昭如日星,不可掩也。此天下万世之公论明矣,吾复何言哉!
校其佛氏之教导之以慈爱;黄帝之教导之以仁义;老氏之教导之以道德,陈之以忠孝;孔氏之教导之以礼乐,陈之以纲常。此三教开化之本,莫过止乎一而已。岂可以同艺相妒而相攻耶!虽夷夏之不同,风俗之各异,而其为善一也。
自汉之先,中国止知有儒道二教,儒者尚以杨朱、墨翟为异端而攻之。至宋,亦以濂、洛诸儒为伪学,因其各立门庭,不循先王之轨辙也。盖圣人立教,必有妙理。如孔门,尚谓“理有未穷,知有未尽”,圣人尚尔,况庸夫俗士安能测识哉!岂妒其所长而毁天帝、贬孔子而嫉之也?是谓非圣人者无法,此大乱之道也。岂不然乎!
附图:老子化胡经卷一(局部)
唐高宗乾封二年戒谕争论敕:
朕承天命,奄有万方,敢不钦崇天道以宣天德?比者昊天观祭酒杨太玄、华严院僧人宗敬,争论后先,亦常戒谕,尚不遵行。朕常稽之古典,乃命儒生校其优劣,详知道佛后先,见夷夏之轻重。准今酌古、贯理、穷源——
且以天人论之:道乃天地万物之母,佛乃修道而成;道以天称,佛在人列。孰敢以人加于天地之上哉!
以夷夏断之:开道教者,朕中国之黄老;始佛教者,彼西胡之罽宾。黄、老,中国之大圣,佛乃西胡之善人。以夷夏论之,岂可以外夷加于中国之上哉!
又以先后论之:道乃先天而先地;佛乃后出而后兴。道始于盘古之先,佛于周庄之世。上下相距三百万七千余年!孰敢以周庄加于盘古之前哉!
又以朝代断之:道阐于轩辕之世,佛出于汉明之时。道在龙马之先,佛来卯金之末。孰敢以后汉为尊而以黄帝为卑哉!
又照僧家旧例,首明后先:先入寺者,虽幼必列于上;后入寺者,虽老必列于下。此清规不易之理、天地自然之势也。况道先佛后,又何疑焉!
朕今敷谕之后,二教咸体朕言,敢有不遵,仍前争论,重则加以极刑,轻则罚为城旦之舂!令下,有司俱从朕断。
谨按《唐书•艺文志》载《议〈化胡经〉状》一卷云:
万岁通天元年丙申,东都僧慧澄表乞除毁《老子化胡经》,敕秋官侍郎集成均监、弘文馆学士,详议《〈化胡经〉议》——
太中大夫守秋官侍郎上柱国刘如璿议曰:“李释元同,未始有异,法身道体,应现无方,降迹诞灵,各行其化。其老子发自东方,远之西域,虽莫知其终,而事见之前史。谨按《后汉书》云:‘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之化’;《高士传》曰:‘老子化戎俗为浮屠’;皇朝《实录》云:‘于阗国,西五百里有毗摩伽蓝,是老子化胡之所建。老子至是白日升天,与群胡辞决曰:我昔游天上,简定人鬼之录,寻当下降。因立此祠焉’。然则历考经典,焕乎可瞩。则知化胡是实,为经不虚。浮屠即佛陀也,化俗岂无经乎?但圣人设教,应物施行,况复中人上士,性分有殊,道释二门,随性开化,洪通两教,不宜亦乎?”
宣德郎行右补阙弘文馆学士张思道议曰:“老君见形东土,演教西方,事著前书,迹彰往谍,化胡是实,为经不虚。言包天地之先理,起文范之表,或则恂恂接物,爰开柔弱之宗;或则察察绳非,乃挫刚强之力。随机设教,妙旨难量;应病施方,圣功莫测云云。”
中散大夫行太子典膳郎上柱国张太元议曰:“道本中华,释垂西域。随方设教,同体异名。且老君变化无方,易形改号:或在天为帝,或在世为师。随物见形,灵应难测。纵使史籍无据,释教不异老君云云。”
成均监大学士王方回议曰:“《史记》云:老子过关为尹喜说道德经五千余言,而莫知所终。又刘向《列仙传》曰:‘老子好养气,重无名,久而入大秦,乃知真圣人也’。又《西域传》云:老子与尹喜俱至流沙,莫知所终云云。”
成均监大学士博士吴扬昊议曰:“《史记》云:老子楚人也,生于商时,为守藏史,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之所言者,其人骨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也。’孔子归,谓弟子曰:‘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老子出关,尹喜曰:‘子将隐矣,愿为我著书’,于是作《道德经》五千余言,莫知所终。或言老子一百六十岁,或言一千二百岁,罔知其终。又刘向《列仙传》云:‘老子好养气,重无名,久而入大秦,乃知其圣人也’云云。”
弘文馆学士赐紫金鱼袋员半千议曰:“谨按范蔚宗《后汉书•裴楷传》《魏略•西域传》兼《北史•西域传》及周、隋等十余家书传并云‘老子西入流沙’皆称‘化胡’云云。”
弘文馆大学士仍守诸王侍读崔悟议曰:“据佛《普曜》、《瑞应》、《长阿含》等经并《中元记》、《高士传》及晋、宋、齐、梁、周、隋等十余家书传,并云‘佛生周庄王九年癸巳岁四月八日’云云。”
万岁通天元年六月十五日敕旨:“老子化胡,典诰攸书,岂容僧辈妄请削除?故知偏辞难以凭据,当依对定佥议惟允。倘若史籍无据,俗官何以忍虚?承明知化胡是真非谬云云。”
《史记•自序》云:太史公授《易》于杨和,学道论于黄子。尝评诸家学术曰:阴阳、名法、儒墨、道德。其论道家,则曰: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依阴阳之大顺,包儒墨之善,总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中略)。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第一化、起无始
原夫浑沦之未判,神灵之未植,而为冥妙之本者,道也。夫道,莫穷其根本,莫测其津涯,而有大圣人禀之而生于其间。故谓之无始者,即太上也。太上生乎无始,起乎无因,为万道之先,元炁之祖也。无光无象,无色无声,无宗无绪,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弥纶无外。故称大道焉。
夫道,自然之妙本也。于微妙之中而生空洞者,真一也。真一者,不有不无也。从此一炁,三合成德,共生真老也。自真老而生下三炁,三合成德,共生太上也。自太上乃生前三炁,三合成德,共生老君也。老君乃大道之身,元炁之祖,天地之根也。鸿洞无边,合之为自然,离之为道德。故众圣所共尊,今古不能泯也已。
第二化、运自然
老君者,元炁之根,造化真宗,体任自然。自然者,道也。强为之容即老君。以虚无为道,灵元为性,清空寥廓,晃朗太玄,含孕于空洞寥落之外,莽荡玄虚之中,寂寞无里,不可称量。若言有,不见其形;若言无,万物从兹而生。八表穷窿,渐渐始分。下成微妙,以为世界,而有洪元,挺于空洞,浮游幽虚。故曰:吾生于无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长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卓然独立,大而无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所谓混元,由兹而始矣。
第三化、现真身
老君乃无生之至精,兆形之至灵也。于太空之中,结炁凝真。强为之容:体大无边,相好众备。上无所攀,下无所蹑。或在云华之上,身如金色,面放五光,自然化出神王力士、青龙白兽、狮子麒麟,列于前后;或作千叶莲花,光明如日,头建七曜之冠,身披九色离罗之帔,顶负圆光,手捧五明,巍巍胜相,难可形容。然上善之士,澄心尽虑,注想真容,则随机感格,祈无不应。故能周遍三界,救度无穷。且大道处于无形,则非凡所见,无非信念感通,通则非在一端。或示妙体仙姿,爰及肉身,随感精粗,应已则隐。洞有洞无,遍及一切。或现法身,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具足微妙,三界特尊。或显真身犹如虚空,圆满清静,不生不灭。若于此相未能明审,须凭图像,系录其心,写此真形,铸以紫金泥木铜彩,称力所为。殿堂帐座,幡花灯烛,随心供养,功德共等。若能洞观非身之身,非相之相,则图像真形,理亦无二。是以敬相随心,应感灵通,获诸福报,端在诚心。果能念念增进,自然成道。所谓“人能念道,道亦念人”,此之谓也。
第四化、秉教法
夫道不可无师资,教不可无宗主,故老君师玉晨大道君[灵宝天尊]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天尊生亿劫之前,为炁之祖,所以道君为天尊之弟子也。二圣既立,即老君嗣焉。而曰“老”,处长之称;“君”者,君宗之号。以老君先亿劫而生,后亿劫而长,天天宗奉,帝帝师承,故赐以“太上老君”之号。三圣相承,千古垂则。且道君、老君,皆具至圣之德,动息合道,岂假师承耶?盖以圣传圣,理自玄同。然起教之端,必资授受,为今昔之筌蹄,人天之鸿范也。
第五化、受玉图
老君于上皇元年甲子七月二日,出游西河,时见元始天尊乘八景玉舆,驾九色玄龙,三素飞云导从群仙,浮空而来,同会西河之上。天尊吐《洞玄内观玉符》以授老君三部八景并金书玉字二十四图,罗缕自明。老君即命主图上仙,依而画之。金书紫字,丹简玉章,于此成立。其图分上中下三部,部别八景。
上部八景:
一、《神仙沐浴东井图》。二、《五岳真形图》。三、《通灵诀精八史图》。四、《六甲通灵图》。五、《九宫紫房图》。六、《元始太清图》。七、《真道混成图》。八、《西升宝录图》。
中部八景:
一、《神仙通微灵化图》。二、《蹑虚九灵图》。三、《九变天图》。四、《常存图》。五、《守一养生图》。六、《守神含景图》。七、《寂嘿养真守志图》。八、《芝英玉女图》。
下部八景:
一、《神仙六阴玉女图》。二、《九九道仙图》。三、《导引图》。四、《洞中呜保图》。五、《变化隐测图》。六、《采芝开山图》。七、《明镜图》。八、《无极太一图》。
凡二十四图,皆修身长生之术并洞玄元始之炁成也。
第六化、登位统
老君以大圣之功,化导无始,位育灵根,奚有品位名称者哉?然上有元始之尊,次有道君之圣。老君次道君之位,演化立功。既以陶镕三炁,运行万天,周布众法。元功克著,乃登极道之果,继三真之位,嗣太上之任,为法王之尊也。所以上总群圣,中理众真,下辖九天。在太微钩陈六星中,号曰天皇大帝曜魄宝,以故乘三使六把九枢机,统摄万类出处各件;秉持仙箓,主领神人、真人、仙人、圣人、贤人。但见百千亿天王,拜手于前,恳求岁时施布。赏校善恶之事,游行万方,以洪道化。而一老君常在太清太极宫也。
第七化、历劫运
老君生于无始,起乎无因,独立于冥涬之前,周行于开辟之后。经历劫运,甚为久远。劫运者,天地成坏之名,阴阳穷尽之数。阳尽即生阴,故为大水;阴尽即生阳,故为大火。阳极于九,故云阳九;阴极于六,故云阴六(又作“百六”)。小则三十日为一交,十二交为一度,三千三百度为小劫,九千九百度为大劫,九九八十一万年为劫终也。以夫阳极于九,阴极于六,凡阴阳之数,极于九、六者,则三界荡然。此时天炁穷于太阴,地炁极于太阳。阳极为孛,阴极为否。阳极则其精化为水,阴极则其精化为火。先焚以大火,次漂以大水。上至九天之下,下至九地之内,金玉化消,毫末无遗。然后,元炁复合,谓之“混沌”。混沌剖判,再分天地,一起一伏,周而还始。老君行化,经历此劫不知其数。故经有云:“上世始以来,所更如沙尘。动则有载劫,自惟甚苦辛”是也。
《风俗通》曰:“十千曰万,十万曰亿,十亿曰兆,十兆曰经,十经曰垓,十垓曰载”。“载”者,谓地不能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