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三元宫是岭南现存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道教建筑。据史书记载为东晋时南海太守鲍靓所建,明代万历年间重修时始称三元宫。三元宫坐北朝南,在越秀山南麓,依山而建,渐次升高,现存各殿堂建筑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布局以正对山门的三元殿为中心,殿前拜廊,东西连钟鼓楼。大殿后为老群殿,大殿两侧自南向北,东侧为客堂、斋堂、旧祖堂、吕祖殿;西侧钵堂、新祖堂、鲍姑殿等建筑。
广州三元宫是广州市最大的一座道教寺庙。它坐落于越秀山南麓,南临应元路,往前是中山纪念堂,北靠越秀山。
三元宫的前身因在城北之故,俗称作北庙。相传它是赵王庙,是为奉祀南越王赵佗而兴建的寺庙。据考古学家的推测,赵佗墓可能在越秀山越王台;而越王台则在观音山(孙中山纪念碑东面,镇海楼南部)上,它是南汉时的歌舞岗。北庙旧址在象岗,始建于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前后。南越国灭亡后北庙渐废。
到了东晋时,南海太守鲍靓信奉道教,公元319年,他在原北庙旧址建造了越岗院,用于传授道家学说。当时,葛洪投其门下钻研道术,并娶其女鲍姑为妻。
到了唐代,越岗院曾一度更名为佛教的悟性寺。宋代又复称为北庙。
明代洪武年间,即1380年前后,广州扩展北城,凿象岗而建北门。时北庙正当门楼位置,于是庙迁至今址。
明万历年间(1573年至1619年)改建北庙,恢复道教面目,才更名为“三元宫”,沿用至今。
(摄影:张永春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