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东医宝鉴》是朝鲜中期医家许浚(1546-1615)所著,此著系统整理并从新的角度阐述了韩医学理论(自1596开始著书至1610年完成,于1613年发行)。《东医宝鉴》以《内经》为依据,大量汇总了中国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病集朝鲜的《医方类聚》,《医林撮要》,《乡药集成方》等内容。尤其是与之前在中国或韩国出版的医书相比《东医宝鉴》更具有道家特色 。
笔者曾于2007年第1届国际道敎论坛上就《东医宝鉴》与道家思想的相关性进行发表,对其编制、作者、内容、参考文献等方面逐一进行了考察。本文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对《东医宝鉴》里阐述的养生法观点及其特征进行分析。
《东医宝鉴》中的养生法主要集中在「内景篇」卷1部分,另一些内容散在记载于「外形篇」、「杂病篇」等其它部分。「内景篇」里有关“周天火候”、“按摩”、“导引”、“胎息”、“叩齿”、“咽液”、“鸣天鼓”、“六字诀”、“七星步”、“神枕法”等的论述中均融会了各种道家的养生修炼法。此外,「内景篇」卷2论述了“廻津法”;卷3分别论述了关于五臟的各种修养法与导引法、“膽腑导引法”等;「外形篇」还具体论述了与耳、鼻、齿相关的修养法、面部按摩法、腰部导引法、脚气按摩法、前阴导引法等;在「杂病篇」则论述了“内伤导引法”、“息积导引法”、“邪祟导引法”等,从各个角度阐述了不同的养生修炼之法。
此著列出如此之多的修炼法,而本文认为在探讨这些具体的修炼法之前,有必要先对《东医宝鉴》在阐述养生法时其所依据的思想理论做出分析。故本文以此著的「内景篇」卷1为中心,就《东医宝鉴》中的养生法编排体系及其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考察。
2.“精、气、神”养生法
《东医宝鉴》里论述的养生法主要集中在「内景篇」卷1部分,而「内景篇」卷1所记载的内容主要是「身形」、「精」、「气」、「神」等四部分。这种编排在反映许浚的人体观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依据很好地体现在由他亲自撰写的「集例」中。
文中记述:“臣勤按人身内有五藏六府,外有筋骨肌肉血脉皮肤,以成其形,而精气神,又为藏府百体之主,故道家之三要,释氏之四大,皆谓此也。”
从此论点可以看出,他将人体结构由内分为五脏六腑;于外分为筋、骨、肌肉、血脉、皮肤等,而且阐发这些结构的功能归根结底是由精、气、神三种要素相互作用所致的主张。
许浚指出“精气神,又为藏府百體之主,故道家之三要”之观点,特别强调了‘精’、‘气’、‘神’是构成生命活动的三种要素。因此主张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关键在于如何保护好精神。他的这一观点很好地体现在「内景篇•身形」的论述中。
他指出:“悟真篇注曰人之一身,稟天地之秀气而有生,托阴阳陶铸而成形,故一身之中,以精气神为主,神生于气,气生于精,故修真之士,若执己身而修之,无过炼治精气神三物已。”
“养性书曰:凡人修养攝生之道,各有其法,大槩勿要损精耗气伤神,此三者道家谓之全精全气全神是也。”
许浚在此很明确地主张养生的目的在于保护‘精’、‘气’、‘神’,使之维持正常状态。
介于这种思想,他将「身形」列于篇首,其后各列「精」、「气」、「神」篇。因此可知《东医宝鉴》之养生法实际上就是“精、气、神”养生法,「身形」实为“精气神”养生之总论部分;其后的「精」、「气」、「神」为“精气神”养生之各论部分,具体阐述了养精、养气、养神之内容。
「身形」篇依次论述了[身形藏府图]、[形气之始]、[胎孕之始]、[四大成形]、[人气盛衰]、[年老无子]、[寿夭之异]、[形气定寿夭]、[人身犹一国]、[丹田有三]、[保养精气神]、[古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论上古天真]、[四气调神]、[以道疗病]、[虚心合道]、[学道无早晩]、[人心合天机]、[搬运服食]、[按摩导引]、[攝养要诀]、[还丹内炼法]、[养性禁忌]、[四时节宣]、[先肾格言]、[养性延年药饵]、[单方]、[神枕法]、[炼脐法]、[熏脐秘方]、[附养老]([老因血衰]、[老人治病]、[老人保养])等内容,从编撰体制上看先论述了人体解剖结构、宇宙的形成、人体的诞生、人类的寿命、人体脏腑机能等,进而强调了精、气、神的重要性,接着提出“内丹法”、“按摩”、“导引”、“药饵”等具体的养生方法。
在「精」、「气」、「神」各门则分别强调了三者的意义与重要性,并叙述相关疾病及其修养法、导引法、药饵、针灸法等。
#p#副标题#e#
3.养精法
《东医宝鉴》阐述“精为身本”、“精为至宝”,将‘精’视作人身之根本,认为在人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精又分为禀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元精)与源于五谷的水谷之精。这些精渗入骨空,补益脑髓,且向下流入阴器可成为精液(交感之精) 。尚且五脏均藏精,而且男女交媾之前精是在血分中,待交感时,相火启动乃至命门,以化精而排泄到体外 。先天之精以成形,而后天之水谷之精则维持所成之形,濡养五脏,填骨髓与脑髓,且可变化为生殖精。
这里所言的‘精’极为精微难以获取,故“最貴而甚少”,于全身也不过‘一升六合’而已。一次交感便会失去‘半合’,此时若未能及时补充‘精’却再度泄漏,将会使人体之‘精’枯竭 。
因此主张养精的关键在于“精宜秘密”,即要防止精液的泄漏,特别强调“六十者闭精勿泄” 。另外还强调“节欲储精”之观点,为防止精液漏泄,提出要节制欲火。指出并无直接的男女交感亦可导致精泄,如梦泄、遗泄等,此亦属心中欲火,扰动精所致。
除了上述观点之外,还列出有关养精的修炼法如下:
“炼精有诀。炼之之决,須半夜子时,即披衣起坐,两手搓极热,以一手将外肾兜住,以一手掩脐而凝神于内肾,久久习之而精旺矣。”(「内景篇•精」)
“又法夜半子时,分阳正兴时,仰卧瞑目闭口,舌顶上颚,将腰拱起,用左手中指顶住尾闾穴,用右手大指顶住无名指根拳着,又将两腿俱伸,两脚十指俱摳提起,一口气。心中存想,脊背脑后上贯至顶门,慢慢直下至丹田,方将腰腿手脚从容放下。如再行照前而阳衰矣。如阳未衰再行两三遍。此法不惟速去泄精之疾,久则水火既济,永无疾病矣。”(「内景篇•精」)
4.养气法
《东医宝鉴》阐述“气为精神之根蒂”,明确指出了‘精’、‘气’、‘神’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人体的气,其根在于肾间动气(即原气、元气),其所在位置是气海及丹田 。依“正理曰:人受生之初,在胞胎之内,隨母呼吸,及乎生下,剪去脐带,则一点真灵之气,聚于脐下。”之论述可知人降生而剪脐带的一刻便使一点神灵之气聚集于脐下,此即为先天之元气。元气可由五谷补充其源(“气生于谷”),并扩散到全身(“周流乎一身以为生者气也”),可以温煦身体,且防止外邪入侵(“气为卫,卫于外”)。
根据《东医宝鉴》之记载,元气在出生之前是随母亲的呼吸而升降;出生瞬间,其气便聚集于脐下而成;降生之后,其气之根源在脐下,气上下出入便可呼吸。因而气由呼吸所生,亦是呼吸之根本。有关此内容之论述如下:
“凡人唯气最先,莫先于呼吸”(「内景篇•气」)
“气之呼,接于天根,气之吸,接于地根”。(「内景篇•气」)
“阖闢往来见之鼻息”(「内景篇•气」)
“人之有息,盖刚柔相摩,乾坤阖闢之象也。”(「内景篇•气」)
“呼则气出阳之闢也,吸则气入阴之阖也。盖人身之阴阳,与天地阴阳相似,若能御呼吸于上下,使之周流不息,则阖闢往来之妙,尽在吾身中。”(「内景篇•气」)
从上述内容可推知,此著认为随呼吸而升降的气就如同天地自然间乾坤阴阳之阖闢,如能调整好自身的呼吸,自然而然可以明白天地自然之道理。
因此可见《东医宝鉴》中的养气之核心在于调整呼吸。「内景篇•气」中论述“养性曰:人身虚无,但有遊气,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故善攝养者須知调气方焉”,即主张调整好呼吸便可无病长寿。
《东医宝鉴》中还介绍了胎息法 、闭气 、踵息法 等各种呼吸法,大部分属于深呼吸、慢呼吸、均匀呼吸及腹式呼吸(脐呼吸)的范围。
此著中论述的“六字气訣”如下:
“噓肝气,呵心气,呼脾气,呬肺气,吹肾气,嘻三焦气,其法以口吐鼻取,能去病延寿。春噓养肝,夏呵养心,秋呬养肺,冬吹养肾,四季呼养脾,不时嘻养三焦,切忌出声闻于口耳也。臞仙。肝病大呼三十遍,细呼十遍,心病大呵三十遍,细呵十遍,脾病大呼三十遍,细呼十遍,肺病大呬三十遍,细呬十遍,肾病大吹五十遍,细吹十遍,皆須左右导引,然后乃为之。”(「内景篇•气」)
#p#副标题#e#
5.养神法
《东医宝鉴》阐述了“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一身之主,清净之府,外有包络以罗之,其中精华之聚萃者,名之曰神,通阴阳,察纤毫,无所紊乱。”、“心者神明之舍”等内容,将‘心’视作神明所寄之所,而神明即为生命活动的主体。所以认为人体的营卫气血都是在‘神’的支配下起到作用。
此外,书中引各医家之说,阐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之观点,提出五脏各藏其‘神’;同时还引用道教之说,指出头部的泥丸、全身各节均藏有各种‘神’。对此论述如下:
“泥丸百节,皆有神,神名最多,莫能枚举,上部八景……,中部八景……,下部八景……,身中有九宮真人……,又有元首九宮真人(脑有九辨故头有九宮……)……,又有金楼重门十二亭长,身外有一万八千阳神,身内有一万八千阴神,所主者为绛宮真人即心主也。又有三身神,四智神,三魂神(爽灵胎光幽精),七魄神(尸狗伏矢雀淫飞毒天贼除秽臭师),七元八识神,假名异字,难可悉数,心主乃一身之君,万神为之听命焉,故能虚灵知觉,千变万化。”(「内景篇•神」)
这一论述同时引用了医家及道家之说,两者的主张,其共同之处在于均认为‘心神’主宰所有的‘神’。
而此著在「外形篇•头」中的论述又与此主张略有相异之处:
“头为天谷以藏神。谷者天谷也。神者一身之元神也。……其谷,藏真一宅元神,是以头有九宮,上应九天,中间一宮谓之泥丸,又曰黃庭,又名昆仑,又谓天谷,其名颇多,乃元神所住之宮,其空如谷而神居之,故谓之谷神。”
“人身中上有天谷泥丸,藏神之府也,中有应谷绛宮,藏气之府也,下有虚谷关元,藏精之府也。天谷元宮也,乃元神之室,灵性之所存,是神之要也。”
从上述记载可知:头有九宮,其位居中央者为‘泥丸’,认为其处藏有元神;同时指出人体中央为绛宫,此处为‘气之府’。而「内景篇」中记载的内容则将绛宫视作‘藏神之府’,脑为‘藏气之府’ 。由此可见两处的论述不相一致。
此相异之论述,是因医家与道家之说中对‘神’的认识截然不同之故。因此可以说「内景篇」中的论述是将医家与道家的共同观点引用而整理的 。其依据是:《东医宝鉴》本是一部医著,其观点不可能脱离《黃帝内经》的理论体系,而传统思想自古视‘心’为君主,此著的观点也恰好与此相符;且「内景篇」所述主要是关于养生方面的内容,因而认为将人体的精神活动之核心视为‘心’比与脑联系在一起更合乎情理。
《东医宝鉴》认为七情六欲皆由‘心’生,心得到宁静,元气得以坚固,故无病;然一念即起,便使‘神’动摇,随之营卫气血亦紊乱,故万病可生。此方面的论述多如下:
“心藏神,为一身君主,统攝七情,酬酢万机,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惊恐也。”(「内景篇•神」)
“凡七情六欲之生于心皆然,故曰心静可以通乎神明,事未至而先知,是不出戶知天下,不窥有牖见天道也。盖心如水之不扰,久而澄清,洞见其底,是谓灵明,宜乎静可以固元气,则万病不生,故能长久,若一念既萌,神驰于外,气散于内,血隨气行,营卫昏乱,百病相攻,皆因心而生也。大槪怡养天君,疾病不作,此治心之法也。”(「内景篇•神」)上述内容说明了心神不调即可引起躯体的疾病。因此应达到“心静可以通乎神明”,很明确的指出“心静”是养神的重要前提。
另外在「杂病篇」中论述了火动亦是由心所致,欲遏制火须静心,这就是儒家所主张的正心、收心及养心之观点;同时也是医家提倡的恬淡虚无,即与‘静心’一脉相通。
“儒者立敎曰正心收心养心,皆所以防此火之动于妄也。医者立敎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亦所以遏此火之动于妄也。”(「杂病篇•火」)
“火不妄动,动由于心,静之一字,其心中之水乎。”(「杂病篇•火」)
“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杂病篇•火」)
此著在「神」门并没有像「精」门及「气」门那样另列出导引法或修炼法,但在「内景篇」各处均可以见到有关养神法的论述。如:
“抱朴子曰: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内景篇•身形」)
“太乙真人七禁文曰:一者少言語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精液养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内景篇•身形」)
“嵇康曰:养性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虚精散为五难。”(「内景篇•身形」)
“少欲终无累,神静自常安”(「内景篇•身形」)
可见其引用‘抱朴子十二少诀’、‘太乙真人七禁文’、‘嵇康养性五难’等内容而汇编的养生诀中,尤其提倡养心宜少欲、少思虑、少喜怒哀乐。
#p#副标题#e#
6.《东医宝鉴》中“精、气、神”养生法之特点
1) 以道家之见为中心,结合佛敎理论
许浚在亲自撰写的「集例」中提到“道家以清静修养为本,医门以药饵针灸为治,是道得其精,医得其粗也。”即指出“道精医粗”之见解,其意在于强调“治未病”之预防思想。即道家重视未病先防,而医家则是治已病。“治未病”显然比“治已病”更高一筹,故可以说道家比医家更通达精髓。因此他倡导的养生法也是积极接受并融会了道家的养生观。
性理学被视为统治理念的朝鲜时代,由于儒林极力的反对,道教较前代已极度衰退。当时道教的昭格殿被降为昭格署,之后不久消声灭迹,连国家主管的斋醮也被废止。基于这种时代背景,许浚在自己的著述中将道教思想编入书的最前部分,可以说是冒了很大的政治风险。在这种坎坷的过程中,他之所以能够坚持己见,将道教思想融汇在自己的著述中,推断其缘由正是因道家的养生法在其实用性方面无可非议。
实际上在朝鲜时期,儒学家中就有许多人物曾专研并致力于修炼道教之内丹修炼法,当时的代表人物有金时习、徐敬德、郑磏、权克仲等。特别在当时名望很高的大儒学者退溪李滉编著养生专著《活人心方》,此著是效法中国明代朱权所撰写的《活人心法》而成,书中介绍了‘四时养生法’、‘导引法’、‘八段锦’、‘六字诀’等道家养生法,证明当时道教虽已丧失了其宗教价值及政治地位,但它在养生学方面的实用价值却得到广泛的认可。由于这种社会状况,许浚得以果断地将道教养生法积极纳入自己的著述中,并将其内容编在书的前部分。
另外,《东医宝鉴》论述有关养生内容时,同时叙述了佛教理论。如在「身形」中提到人体由地、水、火、风等四要素组成,此即为佛教主张的‘四大成形说’ ;又如在「气」门阐述到“眼耳鼻舌意(是谓六欲)皆由是气,非是气则声色香味触法都不知觉”,此即相当于佛教之六根、六尘等观点;且在「身形」中还阐发了“人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之论点,其‘六欲’或‘三毒’均引自佛教的概念。此外在「内景篇•气」中还记叙“释氏面壁,仙家坐观,皆筑基炼己,苦行以防耗此神气,便是长生之术。”之内容,提出佛家之‘面壁’或仙家之‘坐观’实为同类的主张。
虽然所占篇幅不多,但朝鲜社会,当时儒教的性理学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正式提及佛教理论实为不易,面对这种现状,勇于引用佛教理论的行为,足以证实佛教思想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反映出韩国历史上很早就已渗透着‘儒’、‘佛’、‘仙’三敎统合之精神。
2) 注重“内丹修炼”
《东医宝鉴》非常注重内丹修炼之养生法。
首先,《东医宝鉴》收录记叙了有关呂洞宾、钟离权、葛洪、马自然、刘海蟾等中国内丹修炼方面的著名人物。如:
“呂纯阳,六十四岁遇正阳真人,葛仙翁,六十四岁遇郑真人,马自然,六十四岁遇刘海蟾,皆方修金丹之道,而成仙。三仙皆于晩年修道而成。”(「内景篇•身形」)
“昔马自然,到六十四岁,怕老怕死,汲汲求道,遇刘海蟾,传以长長生之诀,遂得寿于无穷。”(「内景篇•身形」)
其次,「内景篇」中记载了‘周天火候’、‘按摩’、‘导引’、‘胎息’、‘叩齒’、‘咽液’等修炼法,这些均基于内丹修炼法。
在[还丹内炼法]条中还具体说明了内丹法的修炼过程,这也足以明确证实《东医宝鉴》论述的养生法彻底以内丹思想为依据。有关此方面的论述可见于下文:
“易真论曰大修行人,既得刀圭入口,运已真火以养之。凡运火之际,忽觉尾闾有物直冲,夹脊双关沥沥有声,逆上泥丸,复自泥丸触上颚,颗颗降入口中,味如冰酥,香甜软美,觉有此状乃是金液还丹也。徐徐咽归丹田,常常如此不绝,则五藏清虚,闭目内观,藏府历历如照烛,渐次有金光罩身,此乃真景象也。”(「内景篇•身形」)
上述内容阐述了道家的小周天,即子午周天。周天修炼是使精气随着分布于人体前后的任脉及督脉循行,即依次按下丹田-尾闾关-夹脊关-辘轳关-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的顺序循环往复的修炼法,可以说是修炼法中内丹修炼的核心 。
“夫修此理者,不若先炼形,炼形之妙,在乎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丹成,丹成则形固,形固则神全,故宋齐丘曰: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只此忘之一字则是无物也。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其斯之谓乎。”(「内景篇•身形」)
又据上述内容可见“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便是由‘炼精化气’至‘炼气化神’,进一步发展到‘炼神还虚’的内丹修炼不同阶段。
“邵子曰:天之神发乎日,人之神发乎目。愚谓目之所至,心亦至焉。故内炼之法以目视鼻,以鼻对脐。降心火入于丹田,盖不过片饷功夫而已。”(「内景篇•身形」)
而上述内容则是引用邵康节的主张来说明聚集宇宙之神光的秘法。
此外,还引用了《悟真篇》、《养性书》、《胎息论》、《翠虚篇》等道家的书籍,整理了‘火候’、修炼时间、注意事项、咽津法等有关内丹修炼法之内容。
综上所述,《东医宝鉴》之所以能如此深刻地反映内丹思想,追朔其根源主要是与最初参与此著编撰的郑碏有着密切的关系。郑碏是当时在内丹术方面造诣很深的人物,《东医宝鉴》中记载初期参与共同编纂的人物时,许浚把郑碏排列在最前 。况且郑碏的兄长郑磏,又是朝鲜内丹思想的核心人物。从这些角度分析可以推断,许浚当初编纂《东医宝鉴》时已抱有引入道家内丹术的意图。
3) 强调‘神’之重要性
《东医宝鉴》对‘精’、‘气’、‘神’三要素在人体所起的作用都非常重视,而尤其强调了‘神’的作用。此论据可见于如下叙述中:
“又曰至人治于未病之先,医家治于已病之后,治于未病之先者曰治心曰修养,治于已病之后者曰药饵曰砭焫,虽治之法有二,而病之源则一,未必不由因心而生也。”(「内景篇•身形」)
“古之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致于有疾,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捨本逐末,不穷其源而攻其流,欲求疾愈,不亦愚乎。”(「内景篇•身形」)
“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必正其心,乃资于道。”(「内景篇•身形」)
可见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最先强调了安定心神。此著尤其强调‘心神’之重要性主要是与性理学的传统有关。
7.结论
本文通过考察《东医宝鉴》所论述的有关养生之内容,得到以下结论:
其一,《东医宝鉴》中的养生法是‘精、气、神’养生法,「内景篇」之「身形」内容属‘精、气、神’养生的总论部分;而其后所列的「精」、「气」、「神」则属各论部分。
其二,此著主张‘养精’的关键在于勿使精液渗泻;‘养气’的核心是调节呼吸;而‘养神’的关键则在于是静心。
其三,《东医宝鉴》之‘精、气、神’养生法理论依据是以道家思想为主,且结合了佛敎理论;同时注重‘内丹修炼’,而在‘精、气、神’中尤其强调了‘神’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东医宝鉴》
备急千金要方
本草纲目
医学衷中参西录
丁彰炫,《东医宝鉴》和道家思想的关联性,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上卷,宗敎文化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