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之音山东讯 2015年6月5日,由曲阜师范大学与山东大学古希腊思想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苏格拉底相遇孔子”第三届中国—希腊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曲阜举行。来自海内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近50位哲学研究者对经典文本中所体现的东西方传统哲学思维与思想的差异展开对话。
对于东西方不同知识和文化传统中的哲学思想,我们应该如何开展比较与对话?美国罗耀拉马利蒙特大学终身哲学教授王蓉蓉认为,过去的比较哲学往往以西方哲学概念诠释东方古典文献,有一定历史作用,但最终不是处理比较哲学问题的方法。现在越来越多的哲学家提出应该以东方传统中自有的语言、词汇、概念来解释东方哲学文本。
然而这往往意味着东西方哲学很难开展对话,以中国哲学中“道”这一概念来说,西方有120多种翻译方式。对于中西比较哲学存在的困惑,王蓉蓉认为,其实不同的哲学传统往往探讨着共同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善”、“美”、“德性”,这些都是中西哲学共同关心的话题。学者可以在不同的经典文本中,对比中西哲人是如何认识并解答这些问题的。
如何实现善的生存是中西方哲学思想史分享的主要问题之一。山东大学古希腊思想研究中心主任谢文郁通过对柏拉图和孟子在文本中对“善”问题的处理方式的比较,发现柏拉图提出“人皆求善”与孟子的“可欲之谓善”都是对人类生存的善的思考,但针对求善却不能得善的难题,两者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前者提出的是“寻找真正的善”这一认识论路径,而后者却从推论本性之善走向生存体验的工夫论。两者在思想传统起点意义上的差异引导了中西方哲学完全不同的思维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