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刘宗周《人谱类记》有一则“王曾之父生平见字纸遗弃,必拾而以香汤洗之,然后焚化。一夕梦至圣抚其背日:‘汝何敬重吾字之勤也。恨汝老矣,无可成就,当 遣曾参来生汝家。’未几生一男即沂公也。三元及第,为宋名相。”王曾的父亲“见字纸遗弃,必拾而以香汤洗之,然后焚化”的行为叫做“敬惜字纸”。宋代元状 元、状元宰相王曾的故事在历史上广为流传成为家喻户晓的敬惜字纸的典范。
显然因果报应的迷信说法不足凭信,但研究敬惜字纸这种民俗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客观地认识这一习俗的消极与积极因素,对于今天的大众文化发展、文明建 设甚至学术的健康发展,恐或不无某些借镜意义。本文探讨的范围是纸这种文化现象的具体内容、表现形式、宣传提倡手段、现代遗存,等等。这种习俗在历史上的 功过以及对现实的某些有益成分也,作适当分析。
一、“敬惜字纸”是一种什么样的习俗
泰州下坝施家湾的敬惜字纸窟
我们今天认识“敬惜字纸”习俗,仍然要通过旧时代带有迷信色彩的一些宣传材料,如延表编的《丹桂图》、刘宗周的《人谱类记》以及各种《惜字律》、《惜字新 编》、《惜宁征验录》、《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过律》等劝善书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制定的《惜宁章程》等。根据这些旧的文献记载,可以发现,敬惜字 纸主要是指对带字的废纸的处理方法,一不能乱用乱放,二要妥善保管,三焚烧。
将废弃字纸妥善收藏,整理干净,焚烧埋于净处,或流人江河湖海,是人们敬惜字纸的重要内容。现在各地残留的或新建的敬字亭一类的建筑就是这一民俗民间习俗 的踪迹。《文昌帝君惜字功律》劝勉的善行主要有:生平以银钱买字纸至家香汤浴焚;生平遍拾字纸浴焚;多收字纸灰深埋净地;以字纸焚疏炉;以字纸漂净水中; 或急或缓,见字纸必浴焚;偶于秽处见字纸,即收起不轻忽,等等。《惜字条约》则倡议:衙门房科最多字纸,须刻刻留心拾藏字篓,多即焚化,不可抛弃糟蹋。
或买或捡拾,妥善收存,或香汤浴焚深埋净地或流人江河湖海,都属敬惜字纸。形式有简有繁,佛教里焚烧字纸甚至要念咒语,普通民众则不,甚或直接埋藏字纸而 不经焚化。据说密宗有一烧字纸专念咒语:“嗡,班则穆懿喜把,日阿(二字合读为一字)巡即乃苏,悉把轴。”边焚边念,并观想所烧字灰中一切法义与大地众生 结缘。新时期宗教人士面对新问题,即现代许多佛学写作的草稿和所谓的檀香等上面到处印的、被信众随手丢弃的佛菩萨像该如何处理呢?“遵照先贤的做法在万不 得已的情况下可以将这些没有保存价值的稿纸或佛像等焚烧,然后将字灰洒入溪涧大海中,与水族众生结缘,切不可将这些写有妙法善法的稿纸贩卖与人,而得亵渎 之罪。在烧这些稿纸,时应默念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心经》一遍以示恭敬。”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
对于书籍、账簿、书信等要妥善管理。《文昌帝君惜字功律》劝人不以字书放湿处霉烂并扯碎践踏;生平不轻笔乱写涂抹好书,等等。
对于其他有字物品的处理。《惜字条约》有如下繁缛的规定:石桥残碑,凡有字迹,需用铁凿凿去;不可任意践踏坐卧其上;布匹有字,须漂洗无迹方可染色。若不 能洗净,只可剪去字迹碎卖。切不可明知故作,染蓝青为男女衣服造孽。漆店改作旧招牌,凿碎字画,宜另贮焚化,不可抛弃污秽。扇中有字,不可扇前后与胯下, 及携放床上压卧。书籍及扇面有,不可杂房衣服箱内。场篮有字,切不可坐。钱文字迹,不可放床铺席下,及藏在身,倾倒压卧。钱文字迹,不可藏肚兜内出恭小 解。雨伞有字,不可携遮出恭小解,须买鸟油柄不刻字者。风灯有字,不可携照出恭小解,需另买无字画连环如意。鞋袜印有字号,须用水刷净,方可穿着。布匹绸 缎印有字号,须剪放字篓焚化。毯条印有字号,须用水刷净方可铺床上,及喜事行礼。笔管有字用残,宜藏字篓焚化,不可抛弃。有字茶杯及一切有字玩器破时,宜 收藏字篓,不可抛弃。银包米袋有字,货包不可跨越。面桶高脚桶底下有招牌,须刮藏字篓,方可取用。包药有字煎药时,须拆藏字篓,不可用封药罐,同药渣倒于 路上。街坊里社村墩,宜择总路洁净之处,公建惜字亭一所。凡官府告示招贴乡约等项,统归惜字亭张挂,稍久拾取字炉焚化,勿致风雨损坏,飘坠污秽。告示招 贴,不可贴于秽浊之处,致风雨飘坠污浊。若见庙内字碑卧地污亵,应移到清静的地方。
衡阳接龙塔
《惜字条约》甚至规定了一些文化事业如刻书、科考的细微末节:书坊书板,宜放高处,不可低叠亵漫。经文书籍并图像等板务,宜盥手开雕。雕毕,将此板洗净, 用布袋漉起字渣,晒干藏字篓中。其板不可放架下、床下、桌下等处。刻字新收门徒,先教随时捡拾零星字纸藏字篓中。场篮有字,切不可坐。乡试号舍、号被及小 试考桌,不可乱写。场中草稿,出场须收拾清楚,不可弃掷。
可以亲自去做,也可以雇人去做。宣传敬字得福信仰,劝诫亵渎行为,教育子女学生敬惜字纸,刻印、保存、散发惜字文书都属敬惜之举。《文昌帝君惜字功律》是 这样奖勉惜字行为的:见惜字文,留示子孙,及己身敬信供礼者,百功,安乐无祸;刊刻惜字文书遍传世人者,五百功,永无是非,多生贵子;抄写敬重字纸书训阖 门人令其珍惜者,三百功,子孙发达;劝世人惜字并焚怪异淫乱等书者,百功,本身增寿,子孙昌盛;化人银钱买字纸浴焚者,百功,增寿一纪,施财人永远富贵; 以有字幡帐做囊杂用能自戒劝人者,五十功,德名光显;见人作践字纸纸换焚或以他物换焚者,五十功,百病不生,转祸成福;禁人不以字纸拭秽者,十五功,其人 昌达;劝人不以字纸及钱放床褥下者,十功,得安乐;赞扬敬大功德者,五功,获福必多;代人收采浴焚字纸,万字一功,得享清福。
对于带字的纸或器物要敬惜,对于制造文字产品的人,也就有了进一步的道德要求,《文昌帝君惜字真诠》说:“下笔有关人性命者,此字当惜。下笔有关人名者, 此字当惜。下笔有关人功名者,此字当惜。下笔属人闺阃阴事及离婚字者,此字当惜。下笔离间人骨肉者,此字当惜。下笔谋人自肥、倾人自活者,此字当惜。下笔 凌高年、欺幼弱者,此字当惜。下笔携私怀隙故卖直道毁人成谋者,此字当惜。下笔唆人构怨、代人架词者,此字当惜。下笔恣意颠倒是非、使人含冤者,此字当 惜。下笔喜作淫词艳曲兼以书札讥诮他人者,此字当惜。下笔刺人忌讳、令终身饮恨者,此字当惜。”《惜字条约》倡导:“淫词艳曲、小说曲本、并损子堕胎,切 不可刻。”应即本乎此。
惜字得福的信仰得以流传,敬惜字纸的习俗得以广布,往往借助果报的宣传,也有官府的命令。在古人编的《惜字征验录》中或现生或眷属,因果报应感应故 事 不胜枚举。敬惜字纸可得的善报归结起来有:眼目光明、安乐无祸、德名光显、永无是非、多生贵子、子孙发达、本身增寿、子孙昌盛、增寿一纪、永远富贵、百病 不生、转祸成福、其人昌达、得安乐、获福必多、得享清福、转世富贵、科甲连绵、瞽者转明、愚者转智、求子得子、求寿得寿、功名富贵皆能有成、疾病不生、邪 魔不扰等等。
#p#副标题#e#
惜字塔
二、什么样的行为算作不敬惜字纸
在上面提到的那些文件,以及《文昌帝君惜字罪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行为属于不敬惜字纸,以及根据当时的说法,不敬惜字纸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文昌帝君惜字罪律》警戒的亵渎之举有:以字纸拭物拭几,揉搓弃地;以字纸引火打亮;以字纸漂污水焚秽;以字纸拭秽;以字纸及钱放床褥下;以字纸糊窗壁褙 屏褙书壳;以字纸剪鞋样;将家中破书废字纸换碗换糖;以字纸包药裹;以经书作枕及以钱与字放床褥下;怒抛书卷,掷字纸于地下;以字扇书启插鞋袜;以经书放 船舱底并马上骑坐;以字书夹鞋样;以不净手检阅经书;以旧书褙新书;将书籍放腿上阅读;将书籍杂放衣箱内;看病用书垫手;无用书薄任鼠咬虫伤;跨越书箱账 箱;书籍插靴筒袜内等等。《惜字条约》号召:书籍及扇面有字不可放衣服箱内;古寺内若有经书残缺,或经典毁坏,应将之修补保存,不可随意抛弃,若实在无法 修补,可建藏经阁供养保存。敦煌藏经洞封洞原因历来说法不一,其中废弃说即与敬惜字纸这一风俗有关。
《文昌帝君惜字罪律》还如此惩罚:己身不欢字纸经书,又不训教子弟,递相轻侮者,百罪,恶疮遍体;轻笔乱写,抛散不顾,及旋写旋涂者,五罪,减聪明,字篮 本为惜字而,设不可移作别用,违者公同议罚;见劝善书惜字文,不信不传人者,三十罪,穷年窘迫、生不孝子;骗人买字纸钱不买字纸焚者,百罪,恶病夭折;己 身不敬重字纸反又讪笑他人者,十五罪,多遭横非;见妇女剪宇纸作鞋样及为花垫盘盛盒男子不禁者,罪受枷锁刑;掩昧敬字功德者,十罪,不得吉祥;女眷以字纸 书夹鞋样男子不禁者,十罪,生逆忤子女;女眷绣字于荷包香袋扇插枕头上,不行谕禁反系带于腰间并将枕头枕卧,以致亵污者,五罪,得晕眩拘挛之疾。迎年门榜 不可贴于猪牛栏等处。《不敬惜字之报应》则说:“建宁县某妇年老孤贫,以先人魁匾作床板,一夕以火笼烘床,被火烧死,人以为亵渎圣贤无过于此。”
总之出恭之所、足下、元宝炉、床下、身下、腰问、胯下、猪牛栏等处皆不洁之地,书籍字画不可置于其间,废弃字纸也不可。
广西天峨县字藏石塔
对已经有字的纸张器物如此,更要敬惜在制造字纸之前、写字时,就注意不使文字落于污亵之地或易于沦为亵地的地方。按照《文昌帝君惜字罪律》的规定妇女绣字于荷包香袋枕头上,轻笔乱写、抛散不顾,及旋写旋涂,是不允许的。墙壁桌凳,不可闲写杂字,不可写字地上等。
亵渎字纸则得恶报,如:薄福受刑、蒙蔽慧心、穷苦受杖、生叉指疮、穷年窘迫、生不孝子、恶病夭折、多遭横非、受枷锁刑、不得吉祥、生逆忤子女、得晕眩拘挛之疾、变成瞎子、来世遍地愚钝、延祸子孙、招来杀身之祸等等。
三、敬惜字纸的习俗的现代遗存和海外影响
徽派建筑中的敬惜字纸
启原著《台湾客庄影像》中有一段资料:
大约在民国七十九,年第一次到万峦采访,就被朋友带往定祥伯的家,因为那天是农历十五号,也是定祥伯出外收字纸的日子。只见八十二岁的祥伯戴着斗笠,挑着 两个以红底黑漆写着“敬惜字纸尊古圣贤”的大竹篓,慢慢的从家里走向附近的庙宇。只见庙方人员将早就准备好的报纸、香袋等印有字的纸,恭敬的放入定祥伯的 竹篓。就这样,绕过大街小巷,走过了十几间庙宇,定祥伯的字纸篓也快装满了。最后他来到伯公庙旁的字纸亭,放下肩上的重担,脱下斗笠,拿起一旁的扫帚,轻 轻的扫净亭旁的四周。然后将字纸放入亭内焚烧。最后点燃一炷香,恭敬的朝着字纸亭膜拜。据说定祥伯这样收字纸、烧字纸的工作已经持续了十几年。最初,定祥 伯是挨家挨户去收字纸来烧,后来因为年事已高,体力不济,才改为只收庙宇的字纸。
台湾文林县文书院字纸亭
#p#副标题#e#
这即是敬惜字纸习俗的现代孑遗。定祥伯所做,是丰富多彩的敬惜字纸的行为方式之一。他焚烧字纸的字纸亭,在别处有不同的名称。今日台湾苗栗县西湖乡德龙宫 神殿旁有一似小塔的建筑物,用蓝胆石建造,分三层下层,四方形,底座为石刻平面造形,平面上分别雕以龙凤、狮、象、鹿。中层也是四方形,只有三面为石刻主 题,分别为“老子问礼”、“天官赐福”、“天送麟儿”。正面留门,中空;上层是供奉仓颉先圣的小龛,两侧铭文“绍羲皇以制文字,先尧舜而育人才”,门上横 批“始制文字”。这个建筑物就是客家敬惜字纸习俗的产物,当地叫“敬字亭”。中层中空,作用即是燃烧字纸叫“惜字炉”。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敬惜字纸的风俗较为普遍,敬字亭随处可见。只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建筑略异、名称不一、建造位置不同而已。或称圣迹亭、或称敬文 亭、或称惜字亭、或称字纸亭、敬字所、字库等等。官府衙门、书院、文庙等处都有惜字亭的设置即使是一般村落、一般庙宇、民宅有时也有。成都惜字宫街和字库 街就是因此得名老街坊。
敬惜字纸并非仅仅是燃烧字纸。这一民间风俗,有着丰富多彩的女人。从上述苗栗县的敬字亭上的石刻内容页可约略见出一民间信仰的复杂性,这一习俗里的文化多 元性。历史上,人们因惜字得福的信仰,曾对如何敬惜字纸做出详尽的规定,逐渐形成的一整套的对待带字的废纸、书籍、西的戒律,日常生活中、宗教寺庙里、儒 生考试时,广为三教人士和普通百姓所遵循。
现在仍能见到的南宁下楞敬字塔、台北市东吴大学校本部的惜字炉、台湾部分客家村落问的有惜字亭、泰州涵西街12号门墙上的字纸窟笼、崇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 文物保护单位--字库成都惜字宫街和字库街等,仍然活著的民间习俗。仓颉的故乡白水的“清水祭”,台湾高雄县美浓镇的“选字纸上天”,旧时代北京东岳庙庙 会期间各行各业组织的善会中的敬惜字纸会、天津每年三月三日到文昌宫文昌帝君前焚化字纸的崇文社、广善社、德文社、拾遗社等敬惜字纸会社;鲁迅在《琐记》 中对故乡关帝庙里的化纸炉的描述,文怀沙、费孝通等人对幼时家乡风俗的回忆等等;展现了惜字得福信仰的悠久历史、普遍传播、绵延不绝以及敬惜字纸的丰富性 多样性。
刘伯骥《美国华侨史》中记载:
尊重文化、敬惜字纸的习俗也传入了美国的华人社区。在旧金山文华社的墙壁上悬挂着题词为“敬惜字纸神明显悦”的镜框,以提醒人们敬书惜字,旁边放置了许多 书有“文华社字纸灰”标志的灰色布袋,以供集装字纸灰之用,并在僻静处建有焚化字纸的“圣炉”,相当于中国的“字库”、“字纸亭”。社里专门雇了工人,每 天沿街收集字纸包括废旧书报、手稿、文件等将字纸运往“圣炉”火化,然后将字纸灰装入布袋,运送金门港口投之于海。非常认真,一丝不苟。在华人社区根本看 不见一张上被人践踏的字纸。
惜纸的习俗也曾传到日本,清朝末年,他们也建有惜字会。据说这种的风气在伊斯兰教国家并不是罕见的。往往有穆斯林在大街上拾起一它,塞在墙洞眼里,因为那张字纸上或许有真主的尊名。
四、如何评价敬惜字纸的习俗
首先应当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来认识这种习俗。我们以为惜字得福的信仰,敬惜字纸的习俗,是汉字崇拜观念的演变,也与宗教因果报应思想中国知识分子惯常守持的节俭、谨慎、整洁的生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
在文字初创时期文字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这种状况使文字与权力之间发生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容易使人们产生文字崇拜的心理。大概从汉字作为一个系统初步 形成之日起,我们的祖先就给它涂上了一层神秘的、尊严的色彩,并且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崇拜的对象。相传仓颉造字,破解了天地的秘密,以致“天为雨粟,鬼为 夜哭”出现惊人的异象。古人受到此一重大发明的震撼,崇拜文字,衍生了敬惜字纸的传统。圣经崇拜、圣人崇拜是敬惜字纸说教中最常见的理由,应该算作文字崇 拜的一种变形。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每读圣人之书未尝不肃静对之。其故纸有五经词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秽用也。”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物质贫乏、知识不普遍,读 书识字不是件容易的事,加之纸张产量有限,处于匮乏的小农经济社会中的惜物心态,使人们对于纸张也就特别心存敬重爱惜,对写有文字的纸更是充满敬畏与尊 重。这也是这一习俗的形成原因之一。
在科举时代金榜题名、状元及第是读书人最高的奋斗目标。读书人十载寒窗,终日与书卷为伍,对于重视文字的观念也就特别强烈。他们相信,若能敬惜字纸,必有 种种福报。敬惜字纸与否,攸关科举前途自然不敢等闲视之。 对于字纸不敢稍加亵渎,即使是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之中,也身体力行,不敢怠忽,从而衍生为旧社会读书人最重要的一项习俗。
惜字得福,敬惜字纸习俗的形成原因大致如此。
以往人们对文字采取一种神圣珍重的态度,对书籍的崇拜,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是中华文化得以数千年不坠的物质基础。但是对字纸崇拜到迷信的地步,以为稍一越轨,就罪过匪浅,终遭天谴,时时用心,恭恭敬敬捡拾字纸就可疗贫疗饥医无子,则是荒唐愚昧的。
透过劝善书中关于敬惜字纸的繁琐有时甚至荒唐的规定和旧时代人们的实际举止,可以看出这一习俗重文尊教、临文严谨的精神实质。今天我们重新考量惜字得福这一民间信仰,敬惜字纸这一民间习俗,最应重视的是这个精神实质。
台湾苗栗市建功国小的二位老师挖掘客家敬惜字纸的风俗民情,拍摄台湾各地现存的惜字亭,展示给学生。纪录现在,追溯既往,借着思古幽情,教育孩子敬重知识、爱护环境、珍惜资源,让古老的民俗再发文明的新光。应当是有很好的正面意义的行为。
2006年2月西安古文化爱好者自发举办“珍惜汉字签名活动”,得到诸多学者、省历史博物馆、《西安晚报》社、《华商报》社以及佛教协会等单位的积极响应 和大力支持,活动得到佛教界赠送的《膳字集》、《弟子规》、《三字经》等书籍,活动的目的是弘扬祖国传统汉字文化保护汉字、传承文明。且不说签名是否与旧 的《陪字律》、《瞄字条约》的要求相左,至少活动是对这一传统的回忆、注视和利用。
文怀沙、费孝通等回忆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均从号召学者谨于著述、对社会负责的角度出发。费孝通说“纸上写了字,就成了一件能为众人带来祸福的东西,不应轻 视。……我一生对字纸太不敬惜了,想写就写,还要发表在报章杂志上,甚至编成了书,毫不经意地在国内外社会上流行。‘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字报上攻击我到 处放毒,罪该万死。事后想想不无道理。如果我确是发表了一些有害于人民的文章,不能不说是贻害了人。”又说“文章千古事,并非虚语。一个人的思想一旦写 下,通过文字媒介送人了别人的头脑,也就成了社会事实,发生社会影响因而有功罪可论。”费孝通先生重新提出“敬惜字纸”是希望学者能以严谨的学风、务实的 态度去做能行世流传的学术文章,不做出版、化浆、再出版、再化浆的拼凑机器。希望学者能平心静气、刻苦研读已有的成果在积累、继承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进 行新思考,形成新思路,作出新成果。不在不急之事,无用之言上耗费精力,这似乎是更近惜字真诠。
从海峡两岸当代人民对“敬惜字纸”的态度,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这一传统习俗的合理因素仍然具有继承与发扬的必要。这也是笔者写这篇小文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