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元帅名温琼,无论是道教还是民间信仰中都有其地位。温元帅,为道教四大护法元帅之一。道教四大护法元帅的名号有数说,一说为“马灵耀、赵公明、温琼、周广泽”,二说为“岳飞、赵公明、温琼、康席”,流传最广的是“马灵耀、赵公明、温琼、关羽”。1无论哪种说话中,都有赵公明、温琼两人。赵公明出现,一般都是以武财神及门神的身份出现的,所以民间俗称“元帅”,不特加姓氏的话,都是指温元帅温琼。
在道教中,温琼也称为温太保,为北岳麾下地衹上将,后世的雷法以神霄派雷法最为著名,其余清微派、天心派及南宗自陈楠起,都有雷法传世。以神霄派雷法所奉神真来看,基本上继承了唐代邓紫阳北帝派以北帝为首的神仙谱系。故温元帅也称为雷法中所召请的神将。
一、 道教中的温太保
《道法会元》卷之三十六有“地衹上将阴雷大法”,其“师派”为“宗师金阙昭凝妙道保仙祖元君”,该“祖元君”即祖舒,是清微派的实际创始人,清微派以清微雷法名重当时。则该“地衹上将阴雷大法”是清微派的法术。其所召“帅班”之首即为“地衹上将亢金昭武显德元帅温琼”。之后又“召法”,“念召咒”之后,称“地衹上将阴雷主者亢金昭武显德温将军合部官将闻今召命速至坛庭。”也就是“帅班”所列都是温将军之部将与鬼兵。则温将军的部众有“铁毕黑方四雄上将、薛许徐郝四大猛将、刘张赵史周五雷使者、听令郎君小亭侯张元帅、传令直符张使者、三千精兵、五百铁骑、五方鸦使。”2
《道藏·洞神部·谱箓类》收有署名为“天一靖牧羊遗竖黄公瑾校正”之《地衹上将温太保传》及署名为“虚白室养素下士黄公瑾纂集”之《温太保传补遗》。也就是《地衹上将温太保传》在黄公瑾之前已经存在,而黄所作的贡献就是校正。而其《补遗》则是黄公瑾汇集的。黄公瑾之所以校正、补遗《温太保传》,与其师刘玉所传地衹法有关。
《道法会元》卷二五三载有南宋刘玉所述《地衹法》曰:“地衹一词之法,实起教于虚靖天师。次显化于天宝洞主王宗敏真官,青城吴道显真官,青州柳伯奇仙官、果州威惠锺明真人相继而为宗师,……后则有苏道济派、温州正派、李蓬头派、过曜卿派、玄灵续派,如此等类,数之不尽,千蹊万径,源析支分。3”又曰:“地衹法诸符如丙丁生鬼符、急捉符、治病符,皆是虚靖天师所传。”这里的“地衹”,即北帝麾下地衹上将温太保。此外,刘玉即习地衹之法,又师承卢养浩、徐必大、盛官椿、李守道、吕希直等修北帝黑律法诀,同事得神霄派金火天丁大法,名震当世。4
刘玉(1257~1308)为宋末元初人,则黄公瑾也是该时期人,则《温太保传补遗》应作于元初,而《地衹上将温太保传》应早于此时,黄公瑾对《地衹上将温太保传》所作的是校正,一般来说,文献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的流传,才会要作校正,故《地衹上将温太保传》所作时间至晚应在南宋时期。
据《地衹上将温太保传》:“太保姓温,名琼,字子玉,乳名卓郎,温州平阳县人。”温琼为温州平阳人。《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则称温元帅姓温名琼,字子玉,浙江温州人,生于汉顺帝时,东岳大帝闻其勇,招为东岳十太保之一,故温琼又称温太保。“东嘉之名敬而畏之”。后封为“正福显应威烈忠靖王”。这是温元帅的又一传说。
据《地衹上将温太保传》,温琼为唐代人“身长九尺二寸,长大有志,武勇敢为。”先“随汾阳郭子仪出站”,而后“逃归岱山下,屠牛卖酒。一日炳灵公化为道人语琼曰:观子之相,骨气通神,他日必有香火万世,岂可冒法宰牛,深犯天律。”“炳灵公”即东岳大帝第三子,如此则温琼与东岳大帝拉上了关系。此后温琼“遇黄衣蓬头道者,长揖琼曰:今日岳帝书上汝名,若天年终,则为岳府太保。”而后“至五月初九日劫下,肉身不倒,亦不变动。劫封显德大将军。……炳灵公奏岳帝曰:温琼自去年三月十五日归充太保,有功可赏。……岳帝遂诏为地府冥司急取人案大典者。人之生死,皆由所掌。”
之后“至皇朝艺祖登极,次年,温州大旱,有吴思敬者,诣岳祠祈祷。是夕,有旗见云端,上有温琼二字。雨迅风飞,民卒兔旱。”则温琼与温州有了关系。
之后,“宣和年间,虚靖游东岳,炳灵公郊迎虚靖。……虚靖曰:向者温州百姓保奏汝于天廷,云有救旱之功,不以庙食国封为荣,而有归依正道,扶持宗师之志。吾面对岳帝为汝作地衹一司,正法符箓咒诀。谓琼曰:汝化于三月十五日寅时,此为木老火初之节,故木生火,火旺于丙丁。鬼为万物之灵者,故只此篆为汝真形足矣。虚靖作其符为丙丁生鬼四字。以应其时,而成真篆。然后又以云篆而书画诸符,地衹一词之法盖始于此。虚靖教主曰:地衹之神,奉命玉清,是谓灵宝侍卫送迎之官。故度人经中有劫制地衹,侍卫迎送之语。又谓弟子曰:法部至灵,无出温琼。”5此段则是说明了地衹法的来源,合于刘玉所称“地衹一司之法,实起教于虚靖天师。”
#p#副标题#e#
二、 民间信仰中的温元帅
称瘟元帅,是温琼与行瘟有关,事见《温太保传补遗》:“温将公忠正直既为岳神,水护玄帝香火,岳帝嘉之。一日,北帝降下瘟药千丸于东岳,敕令遣使行瘟,检察世间不忠不孝、杀生害民、损物之人。岳帝受诏,召琼行瘟,琼奉命领药,再三以思:一丸之药可杀及千人,千人之死害及于千家,况且气候传流,借毒行疾,又在此外余殃及人何可数计,甚失太上好生之德。不若我以一身以代千人,救得无限性命,又何所恨。乃仰天面北,一吞而尽,须臾,腹痛身热,不可支持,乃焚香真诣岳帝前,变作一大猛鬼奏闻其事,俯伏待罪。适北帝敕下催督检察。岳帝只得直述温琼不职之罪奏闻,北帝遂下右胜院督过。玄帝嘉其用心,保明奏上,丐赦琼之罪,北帝可其请。就敕令专奉玄帝命令,阐化诛魔。由是威名愈震。”6
在民间信仰中,各地温元帅之身世行踪各部相同。“温元帅在宋代被视为是一位可以预防传染病及扑灭瘟疫的区域性神祗,该信仰缘起于宋代浙江温州平阳县,后传至温州及杭州,北至嘉兴、湖州、绍兴、苏州及湖北,西至四川,南至福建和台湾,今日台湾盛行的王爷信仰即与温元帅信仰有传承关系。”7
温元帅信仰向南发展到福建泉州府的同安县,虽然当地称之为池王爷,但从其神传与图像看来与温元帅极其类似,所以两者应属不同形式的同一神祗。8
杭州也信奉温元帅,温元帅的作用也是驱除瘟疫。如《申报》所称:“杭州例于五月十六日赛元帅会。升平时。斗胜争妍。务极炫耀。……李制军抚浙时。途遇事会。见[有]十数骑皆穿黄马褂。戴孔雀翎。不禁勃然大怒。立石元帅庙门外。永远禁止。杭人遂改于永宁院敬神祈福。然犹未敢异神出游也。至二三年前。始以驱逐瘟疫为名。出游各处。”
虽然杭州的温元帅也姓温,但其传说与各地都不相同。也就是杭州的温元帅也有自己的传说,《杭俗遗风》曰:“地衹元帅封东嘉忠靖王,姓温。传说系前朝秀士,来省中乡试,寓中夜闻鬼下瘟药井中,思有以救万民,即以身投井,次日人见之捞起,浑身青色,因知受毒,由是封神。五月十八诞辰,十六出会,名曰:收瘟,由来旧矣。其井在羊市街,地方随后起庙,井即在神座下,庙名旌德观。9”也就是在杭州的温元帅传说中,温琼死于旌德观下的井中,而于其上建了旌德观。杭城元帅庙有数处,而以旌德观为老庙。“旌德观,此为老元帅。城中尤有数庙,惟旌德观称为有财有势老元帅。忠靖观在仓桥,为督宪香火院,为有势无财仓元帅。童乘寺在清和坊,为有财无势童元帅。甘泉寺在府前,为穷凶极恶甘元帅。尤有活脓倒臭10皮元帅,以其庙在皮市也。”11前已所述,杭城民间所称元帅也是指温元帅,故省去温姓。文中所称之“老元帅、仓元帅、童元帅、甘元帅、皮元帅”是杭城当时的俗称,其实所指的都是温元帅,根据地点不同加了不同的别称而已,并不是杭州有各姓元帅出现。
目前所见最早的温元帅庙是浙江平阳县由1210年进士林镗夫所建的广灵庙,《隆庆平阳县志》曰:“广灵庙,在城西隅,姓温名琼,[字]永清,唐人,世黄泥桥口。宋林镗夫建,庙立后,宋景濂记。”12《乾隆平阳县志》曰:“忠靖王庙,在城西,即广灵庙”13,也就是乾隆时,广灵庙已更名为忠靖王庙。温州其他地方也有忠靖王庙,据《乾隆温州府绸至》引《永嘉县志》载永嘉县的忠靖王庙“一在八仙楼巷,元延祐间建,一在华盖下,明洪武初建。”14
温州的温元帅传说,见明宋濂《温忠靖王庙碑》曰:
东嘉道士储祥曦新作温忠靖王庙,成后十有一年,太史氏濂为之记曰:……王姓温氏,名琼,字永清,温之平阳人。父民望,尝中明经甲科,年耄无嗣,与妻张道辉昼夜祷于上帝。一夕,张梦巨神手臂[擎]火珠,自天门飞下,谓曰:吾乃大火之精,将降胎为神。张觉赤光被体中,犹熹熹然,因有妊。
以唐长安二年五月五日午时生,其左腋有震篆二十四,右半之。七岁习禹步为罡,十四岁通五经百氏及老释家言,二十六举进士不第,抚几叹曰:吾生不能致君泽民,死当为泰山神以降天下恶厉耳。复制三十六神符授人曰:持此能主地上鬼神。言己,忽幻药义象屹立而亡。
蜀叶天师后用其符,禜除沴气之为人菑者,彷佛见王衣赭袍,握宝剑,乘追风骏,下之劾召之家,遂皆祠王以祈灵响焉。王初翊灵武将军正佑侯,其曰正福显应威烈忠靖王,则宋季之累加也。
民众信仰温元帅的主要形式是赛会,目前所见温州,杭州温元帅赛会活动的最早记录同时在十八世纪,但元帅会的兴起应在晚明时。杭州地区的赛会是在阴历五月,《杭俗遗风》曰:“五月十八诞辰,十六出会,名曰收瘟,由来旧矣。”16杭州元帅会巡游声势浩大,“诚有不远千里而来者,此为杭城第一大阵场也。”17其为第一大阵场的原因是“出会,惟旌德观老元帅各衙门均助大班一起,抚台以下皆然,惟杭捕府有大肚皮刽役四个。本庙仪从无役不备。助会有打本庙衔者,有各庙时衔约有四五百起之多。”旌德观老元帅出会,有官方的支持,都会“助大班”一起,也就是官府自抚台以下各衙门均出仪仗一队,加入巡游队伍。甚至还有真正的刽子手也加入巡游队伍,而不是由人假扮的,这也是杭城赛会巡游不同与其他城市的地方。本庙及各庙也都会有队伍加入,每个队伍扮一个故事或典故。各处相加竟然有四五百组人,巡游队伍人数“何止万千人”,可见其巡游的声势是多么浩大,难怪有“不远千里而来者。”
温州有东岳庙会,时间是阴历二月初一,从东门康乐坊开始,道三月十六府前街为止,时间长达四十多天。中间以三月三迎温元帅作为活动的高潮,“民间必请王出庙,巡行城内外,以驱瘟疫。”
在庙会期间,温州各街巷分段轮值,张灯挂彩,红幔遮天,遍搭彩楼,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百戏横陈,弦管竞作,商店趁此出售货物,街头摊贩遍地,各种土特产和风味小吃,比比皆是。届时,各乡赶回群众,数以万计,涌进城内。他们穿着新衣、手提礼包,扶儿携女,走亲访友,俨如过节。此俗始于宋,盛于清,直传到民国,世代沿袭,延续了六百多年。据《乾隆平阳县志》卷十七《仙释》《忠靖王》曰:“宋宝庆间,迎王像立观苏堤,徙建曰旌德。”《浙江通志》卷二百十七“永嘉忠靖王”也有类似记载。也就是说杭州于南宋宝庆年间将温元帅请至杭州,可见温州至迟在南宋时已有祭祀忠靖王的信仰民俗。此事黄汉《瓯乘补》记载更详:“楌旌德观记,忠靖王旧庙祀于浙之温郡。……其祀于钱塘则自宋宝庆二年始。时灾厉盛行,群有司迎王瑩除患立巳,杭人德王,将????还郡,??夫百像弗为动,人谓王愿歆斯土,府尹袁韶??请于朝,初立观于杭之苏堤,后徙建于城之东保安坊,额曰:旌德,昭王仁也。”18
在清代,每年夏历三月初,都举行迎东岳活动。人们请忠靖王偶像出庙,巡行城内外,以驱瘟疫。神出之日,同行大道多设布棚,张灯挂彩,灯烛辉煌,男女杂沓。道清嘉庆年间,迎东岳已发展成为温州民间信仰活动中的大俗。由于温州温元帅巡游是在东岳庙会期间,有人称温州的东岳庙神俗称:“温忠靖王”,这是将忠靖王与东岳大帝混同了。黄汉《瓯乘补》卷八曰:“每岁上己迎巡,灯幔香花,牲醴戏剧,率遍忂巷。且相沿数百年,敬而无懈,益见王福泽瓯民,深而且洽。惟王诛蛊神示称温某,与庙碑称温同。……抑王宋季加封忠靖,与东岳本无涉,今俗加东岳字,其或以王生前有死为泰山神,以除天下恶厉一语而附会之耶?今民间乃竟讹为东岳帝,未免过谬耳。”19
#p#副标题#e#
注释:
1、范思君:《道教神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120页。
2、《道藏》第29册第4页。
3、《道藏》第30册第557页。
4、《刘真卿事实》,《道藏》第30册第558-559页。
5、《道藏》第18册第91页
6《道藏》第18册第95页
7、此观点来自:Paul R.Katz(康豹).Demon Hordes and Burning Boats:The Cult of Marshal Wen In Late Imperial Chekiang(厉鬼与送船:中国帝制晚期浙江的温元帅信仰)。
8、《杭城盛会》,《申报》光绪十三年五月甘四(公历1887年7月14日)
9、[清]范祖述:《杭俗遗风》(手抄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五二七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32页
10、“活脓倒臭”为杭州方言,四字连用,形容“很臭”。不过方言中根据其发言应该为“活龙倒臭”,其作者或为用字与臭的意思相近,故用了“脓”字,也或许是声母“L”和“N”不分,故称“脓”字。
11、[清]范祖述:《杭俗遗风》(手抄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五二七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32-33页
12、《隆庆平阳县志》(不分卷《祠祀·庙祠·广灵庙》,清康熙手抄本。
13、《乾隆平阳县志》卷九《庙祠》。
14、《乾隆温州府志》,第111页。
15、《乾隆温州府志》,第111-112页
16、[清]范祖述:《杭俗遗风》(手抄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五二七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32页
17、[清]范祖述:《杭俗遗风》(手抄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五二七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33页
18、[清]黄汉:《瓯乘补》卷八,第58册,第724页。
(原文作者系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 韩松涛,道教之音 朱亮亮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