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道德经》的无为思想遍及成玄英《道德经义疏》的各个章节,本文以第五十九章、第六十章和第六十一章为依据,从修身、治国和处理国际关系三方面,尝试分析其中运用无为之道即能自利又能利他的奇妙功用。
关键词:治身、治国、接物、长生、和谐
《道德经》所主张的治国和修身的核心思想就是“无为”,认为“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如第三十七章中“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五十七章中“我无为而民自化”,第三章中“为无为则无不治”,等多处阐述了无为而治的依据和理由。其 “无为”当然不是消极被动的无所作为、无所事事,而是指遵循“道”的准则处事,不做违反自然的事或胡作妄为。
成玄英《道德经义疏》对其“无为”做了充分的阐释。诸如:第二章“显无为之能,有为之弊”,“圣人慈悲救物,转无为之妙法,治有为之苍生”;第四十三章“柔能破刚,无能遣有,是以知无为之教,大益修行之人”;等等;其“无为”思想被融入各个章节。然而,笔者发现其中第五十九章、第六十章和第六十一章是成玄英对《道德经》中无为含义和功用的归纳性阐释,分别从修身、治国和处理国际关系三方面综述了无为的主要功用,尽管在这三章原文中并无“无为”一词。成玄英认为第五十九章主要阐述了无为对治身可达长生久视的功用,第六十章为无为治国可达安定太平的功用,第六十一章即用无为处理国际关系可致社会和谐;运用无为之道首先会使自身获利,可得长生久视之福报;从而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前提基础,以达各国内部的稳定发展;个人的长生久视和国家的稳定发展自然会促使天下各国的和谐共处。
一、无为治身则长生久视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的首句,在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中皆为“治人事天莫若啬”。河上公注:“啬,爱[惜]也。治国者,当爱惜民财,不为奢泰。治身者当爱[惜]精气而不为放逸。”意为,治理国家的人应当爱惜人民所创造的财富,不奢侈妄为或求享安逸。修身立德的人应当爱惜自己的精气神,不能放荡淫逸。《韩非子•解老》为“治人事天莫如啬”,注曰:“所谓事天者,不极聪明之力,不尽智识之任。苟极尽则费神多,费神多则盲聋悖狂之祸至,是以啬之。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故曰治人事天莫如啬……知治人者其思虑静,知事天者其孔窍虚。”可见韩非子不但从正面说治人事天要爱惜自己的精气神,还从反面阐释了不珍惜精气神的危害。王弼对此句的解释更加具体形象,他用农夫种植庄稼的道理来形容保养精气神和驱除不必要的淫欲的重要性,并认为此法是上顺天理下抚民心的自然法则;注曰:“啬,农夫。农人之治田,务去其殊类,归于其一也。全其自然,不急其荒病,除其所以荒病,上承天命,下绥百姓,莫过于此。”
可是成玄英《道德经义疏》第五十九章首句却为“治人事天莫若式”, “天,自然也。式,法也。莫若,犹无过也。言上合天道,下化黎元者,无过用无为之法也。”他已将此句从个人的自我“啬”的修身行为发展到“摄化苍生,莫先用道”顺应宇宙万物自然规律“无过用无为之法”的高度。
针对无为的功用,在注疏第二句经文时成玄英顺理成章地提出了无为可以“自利利他”的新理念,“用之治身则诸魔试,用之治国则远荒归伏”。其经文在河上公本和王弼本皆为“夫唯啬,是谓早服”。河上公注:“早,先也。服,得也。夫独爱[惜]民财,爱[惜]精气,则能先得天道也。”意为只有爱惜民财和自身精气才能首先获得天道。王弼注:“早服,常也。”可见王弼认为驱除不必要的淫欲就是天然之常理。然而成玄英本却为“夫唯式,是以早伏”,认为只有无为之法才能自利利他,不会与文明之邪产生共鸣而制伏一切邪魔的考验,并使远近人们皆来归服。对其“重积德”解释:“其德深重,方可远伏”,“其德深重,自利利他,无所丧失,内外制伏,无不获胜”,因为思想的交流都是双向的,只有德行深重的人(觉悟者)才能即自利又利他,于人于己皆无损伤,自然就会无所不胜。
成玄英对经文“无不克,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之语的注释亦与河上公和王弼的注释有所不同。河上公注:“无不克胜,则莫有知己德之穷极也”,“莫知己德有极,则可以有社稷,为民致福”,“身国同也,母,道也。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人能以气为根,以精为蒂,如树根不深则拔,蒂不坚则落。言当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深根固蒂者乃长生久视之道”。可见河上公在此着重强调,人应当使元气深深地埋藏于身中,并不断固守之,不能使之漏泄于身体之外,如是才能长生久视。王弼注:“道无穷也”,“以有穷而莅国,非能有国也”,“国之所以安,谓之母。重积德,是唯图其根,然后营末,乃得其终也”。可见王弼在此强调的是顺道积德,认为积德才是国安之根本。成玄英注:“能所相应,理无不契。道深功远,莫能知其穷极者也”,“既理无不契,深远无极,故可以有国莅民,为王侯化主也”,“既为帝王主,慈育苍生,视物如子,故云之母。德行虽高,功成不处,无为虚淡,故可长久”,“根,本也,蒂,迹也。根能生蒂,以譬本能生迹。迹而本,曰深根;本而迹,曰固蒂。夫根不深,则倾危;蒂不固,则零落。只为根深,所以长生;蒂固,所以久视”。成玄英认为个人积德内省只属自我身心的净化,真正的圣人应当具备王侯和化主双重身份,必须将个人内省与投身社会相结合,视万物如自己的子女,全力抚育万物却从不惦记自己的功劳,“无为虚淡”,方能深根固蒂、本迹俱妙。
通过以上的对照,我们不难发现,河上公在此章着重强调保养精气、爱惜民财、固守本元的在修身和治国中的重要性;王弼在此章认为积德去妄、以无穷之道莅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而成玄英认为个人生命的存在才是一切长治久安的前提,在继承二者积德培元的基础上提出了“无为虚淡,故可长久”—— 无为治身可长生久视之身国同治的统一认识。
二、无为治国则国家安定
在唐前,对《道德经》第六十章中“治大国若烹小鲜”一语的解读,大都集中在“不扰民”的观点上。如《韩非子·解老》云:“工人数变业则失其功,作者数摇徙则亡其功。⋯⋯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其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扰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河上公云:“鲜,鱼也。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治国烦则下乱,治身烦则精散。”韩非子指出,正如“烹小鲜而数扰之则贼其泽”(即失去其光润的鳞次) 一样,治理一个大国而政策反复无常,也会令民众无所适从,深受其苦。河上公将治国与治身等同,认为妄为治身与政令繁琐一样会使精气无所适从而漏泄。成玄英虽然遵从了前人去妄的见解,认为“煮小鱼挠之则糜烂,任置即自全,喻国无为则太平,躁动即荒乱”,但将原文里“鲜”字改为“腥”。“腥”不但有鱼类的意思,还可指鱼类发出的臭气,若烹之不慎,不但会使之糜烂,其臭味还会使烹煮之人躁动荒乱。里面蕴含着世人皆知之理,烹腥光有全鱼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各种各样的佐料伴随适时恰当的翻动,才能而将鱼与各种不同的佐料一起烧制出味道鲜美的鱼来。所以他在疏中说此句为“举譬明用道之能”。
作为一个得道的化主圣人、国家的统治者,不但要积行累功用自己的慈悲之心去引领那些具有慧根之善人,还要去感化那心怀邪恶之类之妖孽。所以成玄英在解“其鬼不神”时说:“言用正临于天下者,使邪魅之鬼不复能为妖孽之患。”其论述对象由治国到鬼神、宇宙万物,认为宇宙万物,包括鬼神,必须服从唯一绝对的无为之道,得道之化主必须具有驾驭鬼神之智慧。故疏曰:“鬼处于阴,人处于阳,幽显得所,不相损害,既而各守其分,两无仇阋,遂乃人施德于鬼,鬼恩惠于人。恩惠往来,故交相归附也。”成玄英这种相互协作、和谐统一的无为思想,其侧面也反映了大国之难治。
三、无为接物则社会和谐
在成玄英之前,一般注疏《道德经》的认为第六十一章是阐述国与国的正确相处应以谦下为本。作为大国,就应该像居于江河下游一样,安居天下百川共同交汇的低处,用雌柔一般的气度去接纳百川。雌柔者常常以安静胜过雄强者,因为其安静表示谦下。要想维持理想的国与国和谐相处的方式,必须以谦下不争为前提。如果争胜好强,那么小国必然会被灭亡,大国也就会由于战事的消耗而难以维持其长久。然而,小国谦下相对比较容易,大国谦下就相对比较困难。因此,《道德经》特别强调指出: “大者宜为下”。
成玄英将此章分为三层:“第一明接物谦和,以静摄躁;第二明小大守分,各用雌柔;第三示高者抑之,以息夸企。”首先他指出了大国何以成就大国的理由是因为:“大国即虚容,譬于江海,江海处众流之下,故百川竞注;大国用道谦柔,故万邦归往,朝宗慕义,满于郊墎也”,“大国所以能令诸国款附而交会者,当用谦和雌静,故能胜于雄躁也。”大国之所以大,是因为它具有江海般广纳百川的心胸,虚心学习他国的优点,包容接纳他国的缺点,从不躁动、指责这个国家、挑战那个国家。因为矛盾的双方是相互影响的,思想的交流也是双向的,所以成玄英将接下来的经文归纳为“大小守分,各用雌柔”,认为各国和平共处的理由是“大国所以用谦者,更无余意,不过欲兼爱畜养,小国用柔者,亦无余心,不过欲入大国之中,慕德接事”,如是则“大小二国,兼畜入事,各遂其心”。然而“夫物必以大轻小,未赏以小凌大”,所以成玄英将本章最后一句概括为“高者抑之,以息夸企”,认为大国和小国之间能不能和平相处,能不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关键在于大国。只要大国不要居高临下,不要以强凌弱,不侵略小国,那天下就会平安无事,百姓就可安居乐业;然而现实中“小国自知卑下,守分雌柔,聚于大国之中,钦风慕义”是极其容易而自然的事,可“大国用小”去取“万国之欢心”是难之又难的,因此只为“息心夸企” 驱除妄为(运用无为之道),所以他在后面的第六十六章又说:“人能退身谦下,虚柔容物者,亦为苍生之所归也。”
结语
虽然在《道德经》第五十九章、第六十章和第六十一章原文中并无“无为”一词,成玄英却从治身、治国和处理国际关方面将运用无为之道可自利利他的功用做了集中阐述,认为只要运用无为之道,就能使一些本来对自身有害的东西起不了危害的作用,从而获得个人自身之和谐以及长生久视之福报;个人自身和谐会使人与人之间不相互伤害,从而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提基础;国家内部各地区之间的和谐稳定,就会促使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朝宗慕义),天下自然就会太平昌盛、无所不利(自利利他,无所丧失)。
(原文题目《用道无为 自利利他——浅谈成玄英<道德经义疏>的无为之功用》,文章曾发表于《凝眸云水》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