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引言
一直以来,道教乱象时有发生,很需要正道引领,正本清源,因此想身体力行的通过一己之力,以最直观、第一手的报道形式揭示当代道教现状,来照人、照鬼。孙子说过,湍急的流水可以冲走石头,何况商业化借了人类凶猛无比的欲望大潮呢?有鉴于此,这个社会更需要一面镜子,来照照道教或一些伪道教的本来面目,就如同李天王的照妖镜,无论白骨精怎么变化,都跑不了现出原形的结局。
只有照人,正道的教义才可以健康发展;只有照鬼,正道的传承才可以接续,并能去排除一切干扰。其实,这也正是我要迈出问道之旅万里行第一步的主因所在。而我选择采访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山东省道教协会会长、泰山碧霞祠住持张诚达道长,不仅因为他是闻名遐迩的泰山高道,事实上,张诚达道长在庙务管理上一向是雷厉风行,高瞻远瞩,早在2013年他即果断去除商业化流弊,实现取消门票和免费供香制度,向中外信众广开方便之门、利益众生,有效改善了信教群众多烧香、烧高香的诸多盲从和陋习,使绿色环保敬香方式逐步深入人心,并得到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他还在秉承全真理念,致力于泰山打造原汁原味全真道场,而不遗余力的身体力行。尤其值得一提的,还是在他担任泰山碧霞祠住持一职以来,始终以弘扬泰山道教为己任,带领着泰山道众重塑道风道貌,严肃清规戒律,使碧霞祠道众形象乃至泰山道教形象焕然一新,展现了新时期全真道士的精神风貌,从而向信众树立虔诚信仰、正信正行的良好榜样。
庄子说:“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庄子又说,光有镜子还没有用,要是落满了灰,你照什么?所以要注意保持镜面干净,抹布就是那些走在正道上的人。所以我将采访的镜头,聚焦在了这些在中国道教界颇有建树和影响力的高道大德身上,力求能让一切“尘归尘,土归土”,不仅仅要还我们道教的一个本来面目,更希望能在这个文化融合的时代,在维护正统道教的基础上,使之能与时俱进,继往开来……
泰山是弘扬道教文化的好地方
徐志波:张会长您好,很感谢您再次接受我的专访。众所周知,您是2015年6月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的,在此之前,您一直担任着山东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泰安市道教协会会长、泰山碧霞祠住持的职务。可以说,在您担任泰安市道教协会会长近十年的时间,不算太长但也绝对不短了,因此,最开始我想请您给我们描述一下泰山道教现状。
张诚达: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素有“五岳独尊”、“天下第一山”的美誉。因此,早在我来到泰山修行之前,泰山即是我内心里非常向往的一个神圣之地了。特别是来到泰山之后,使我更加感觉到泰山的古老与神奇。泰山驰名中外,誉满九州,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泰山是灿烂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泰山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尤其是泰山圣母碧霞元君的信仰是泰山独特的文化符号,是泰山文化的一部分。“登泰山,保平安”,可以说,祈福平安,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已经成为泰山文化的核心元素之一。在泰山文化囊括的范畴,平安无疑是一个关键词。尤其在我们国人的信仰里,最普遍、最虔诚的应该就是这个平安信仰吧。
道教是中华文化的根柢,泰山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走过的地方很多,但是我觉得能赶得上有泰山这么深厚文化底蕴和深厚文化传承的道教圣地的确是很少见的,所以一直以来给我的感觉,泰山不但肩负着道教文化的传承重担,同时还肩负着祈福国泰民安的重托。加之这里群众信仰基础广泛,无论是东岳信仰亦或碧霞元君信仰,其历史悠久,人文灿烂;在这里,无论你出身贵贱,还是身份如何高低,在泰山你都能找到精神的归宿。因此,在我看来,这里无疑是传承道教文化的一个好地方,是发扬道教文化的一个好地方,也无疑是能够更好的将道教文化发扬广大的一个好地方。
徐志波:毋庸置疑,随着全国各地名山大观的崛起,道教宫观管理以及道教文化如何有序传承,已是当前道教发展的重要课题。作为泰山圣母碧霞元君的上庙——泰山碧霞祠的“当家人”,您怎么看碧霞祠或泰山道教现在的发展环境和形势?您有没有感觉到压力?
张诚达:大家都或许知道,泰山既是世界双重遗产,也是世界地质公园,殊不知,泰山更是古今道家与道教名士修行和论经交流的中心,故而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道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做好泰山道教的工作意义重大。
泰山道教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当前道教发展亟需要我们提高全员素质意识,培养人才,预防断层。特别是人们对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宗教信仰、宗教发展越来越关切,八方来客越来越多,因此对接待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泰山道教全体道众,要一如既往的去爱护碧霞祠,去珍惜每一份工作、每一个岗位,善待每一个香客,这是新时代赋于泰山道士最大的幸福,最大的荣耀。所以说,当前以至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要把学习道教经典放在第一位,做到“在教言教”、“在教言经”,除每年向中国道教学院派员学习进修外,最主要的是让每一个在庙道徒都要深入研习道教经典,真正形成读经、学经、研经、解经、讲经的良好风气,以当代社会视角来审视道教文化,从浩如烟海的道家典籍中,深入挖掘优秀文化加以弘扬,实现传统道教与当代社会的双向互动;力争每个人都能面对香客游人讲经释经,我们还将陆续印制经典名著,向广大游人以及道协所属宫观赠送或派发,切实为弘扬好道教文化,为创建当前和谐社会多做贡献。仅此而言,规范立教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规范立教,就是要使宫观的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有机结合,走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严肃清规戒律,从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但是,依据当前的形势来看,我依然感到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尤其当前,我们道教的发展亟需要回归到原汁原味的道教,回归到原汁原味的传统,这是我们道教发展所面临的最大、也是最迫切需要改变的,还是回归到原汁原味的传统这个轨道上来。
泰山碧霞祠是山东道教的名片,是泰山文化的亮点,作为泰山信仰的中心,对于创造清静安祥、肃穆庄严的气氛任重而道远。要打造原汁原味的全真道场,就意味着现今宫观的不少做法需要改变,如改变适度商业化养庙的现状,而将庙观的功能转化到信仰立庙、修行立庙、文化立庙等更高层次上来。并围绕打造“原汁原味的全真道场”这一理念,重拾全真道优秀传统,秉持全真道济世利人,尊道贵德的弘道理念,从而在利物利人的基础上有所作为,有所担当。#p#副标题#e#
让道场回归自然清净
徐志波:刚才听您谈到了要改变适度商业化养庙的问题,我想这或许是目前各级政府及人民群众较为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了,我们想知道您个人是怎么看待“商业化”之风对宗教文化影响的,这和您出家的那个时候风气有什么不一样吗?
张诚达:我当初出家的时候,就是为了脱生死,这可以说是我当时对出家的概念。记得我还很小的时候,农村每当有老人去世时,亲人们都在嚎啕大哭,像这样哭丧虽然是农村的习俗,但是每每听到这样悲凄的声音,我总是会不自主的想到同一个问题,难道人的一生就这么短暂,生命难道就这样很快离开人世间。其实,我那时的理想,就是怎么叫人能够在世长年,不要这么短暂,以至于亲人如此悲伤的生死离别,这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后来,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宗教刚开放,我听说甘肃有个崆峒山,那里住着很多修仙的人,那里的人都在修道,上至几百岁高龄的人都有,我就感觉这可能就是人生最大的追求。所以,我就有了这个向往,有这个愿望来出家,这是我出家最早的初心,我那时就觉得,人生应该是在世长年。后来才慢慢感觉到,这个理念就像是那一粒种子,已在悄然间发了芽,尽管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初衷却不曾有过什么改变。
这一路走来,出家修行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使我感悟到在世长年其实就是要为社会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也是贯穿始终于我几十年的修行理念。当然,道教所追求的长生,并不是完全的使肉体在世长年,但是我当年出家时的初衷确是为了能够在世长年。我是在1986年出家的,出家以后,见到我的师父,还有我的师爷,老人家都很慈悲,他们恬淡的修道、过活,与世无争,在我眼里他们就跟神仙一样,我那时感觉到这应该就是我修道的目标了。自己入了道观以后,在我跟着师父修行的那些日子里,便愈加觉得自己与神仙是在咫尺之间,也愈加觉得咫尺之间就有神灵,那时候心中向往的就是好好修道,向往的就是有高人向我们传授修道之法。我们每天要炼功,尽管最初那个时候我还不会打坐,但是仍然去坚持每天打坐,坚持每天诵经,可以说那时的修道人纯洁无暇,纯净的一点瑕疵都没有;在那个时候,我们的心境都非常清静,信仰非常之纯真,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尤其是受经济社会的影响,近些年已在悄然间发生了变化。若说改变,不是我自己变得有什么不一样了,事实上,我个人没有变,而是现在的出家人变了。我愈来愈普遍感觉到,现在道观的修行风气正在减少,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在认真揣摩,深思熟虑,如何去回归到一个原汁原味的全真道场,回归到原来那种原汁原味的全真修道家风。
毋庸讳言,现在的道教风气正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就如现在我们所说的“商业化”。为什么叫“商业化”呢?其实,早在十多年前,甚至二十年前,宗教是没有什么商业化的;何况三十年前我出家那时,那就更无从谈起“商业化”之说。现在的商业化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戒律松散,我们全真教是以戒为师,但戒律松散了也就随之衍生了“商业化”。目前,我认为包括佛教、道教等宗教“商业化”的问题,追其根本原因,皆是因为戒律松散。所以我觉得,回归到传统,以戒奉行,持戒修行,这才是关键之所在,这才是我们今后发展选择的必然之路。我觉得道教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全真教发祥地的山东,我们更应该回归祖师立教的根本。祖师当年创立全真教,实行出家的制度,以及立观度人的制度,就是苦己利人,真正践行的是修行。而且,祖师发宏誓愿立观度人,这是修行追求的最高目标,证道成真,关键的还是济世度人,这体现的是社会的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我觉得,宫观的功能应该回归传统,回归真正的社会担当,以及社会的教化功能,这也是祖师立教的初心。
回归原汁原味全真家风
徐志波:说来很有趣,咱们华夏先祖曾创造了一些个成语或词汇,我认为在这里还蛮适用,那就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众所周知,山东是全真教的发祥地、全真七大真人的诞生地,还是丘祖万里西行的出发地,因此,自元朝起始,便在中国道教史上独领风骚数百年之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面对全国诸多仙山名观异军突起的时候,咱们山东道教却俨然固步自封了太久,无论是在规模,还是软实力上,我们山东和其它省市相比已经有了较大差距。但知难而进,可谓是任重道远了,作为新一届山东省道教协会的会长,山东道教未来的荣辱兴衰似乎都将与您或您们这一届山东道界的“领头人”息息相关。那么,在您看来,要打破目前这一发展“瓶颈”,您认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今后一段时间,您又将寻求什么样的突破之道,将山东道教真正引领到日益壮大的轨道上来,使之健康有序的得到良性发展。
张诚达:山东是全真教发祥地,但是近些年来,我们放眼全国,山东道教确实是一度滞后,包括文化传承等各方面,都滞后于全国一些著名宫观以及著名道场,因此我觉得山东道教当前亟需要改变的,还是要狠抓教风建设。因为山东道教,代表的是全真教的一面旗帜,一定要抓好教风建设;一定要重拾祖师立教的宏愿;一定要继承祖师立教的宏愿,与时俱进的去弘扬好祖师立教的精神。因为祖师立教的精神,祖师的修道精神,济世利人的宏愿,这是与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符合的。
这些年来,我们山东道教之所以滞后于人,就是文化传承上没有做好。因此,我们一定要下大力气把全真教的文化,把全真教祖师的修道精神、内涵,好好的传承好,好好的弘扬好。我们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齐鲁文化博大精深;同时,山东又是全真教思想的诞生地,所以说文化内涵非常深厚,我们要下决心改变当前的现状,要大力的培养真正的发心修道之士,将全真道的文化使之健康有序的传承好,这是我们当前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另外,我们山东道教还面临一个回归传统的命题,不管社会怎么发展,科技如何日新月异,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了祖师立教的根本和初心。一定要按照全真教的戒律去做,按照全真教祖师王重阳祖师,以及丘祖弘道的大愿去做。现在来看,我们山东道教亟需要推进和改进的,就是要将全真教的全真家风、全真文化,能够更好的传承,从而继承好祖师的遗愿以及祖师立教的初心。但是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由于近年来山东道教受商业化之风的影响,出现戒律松弛的现象,有很多的出家人,以及个别宫观也已经或多或少的陷入到“商业化”之风里面。甚至可以说,有好多出家人方向感都有所迷失,痛定思痛,我们就要下大力气抓好道教教职人员的培训工作。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我们在泰安已经连续三年先后组织了三届山东省道教骨干人士培训班,主要针对出家人进行系统的培训工作。但我觉得还是远远不够,包括近期针对省内全真教道观冠巾的乱象,我们都着力实施了相关举措。于此同时,我们山东省道协还积极做好广大道众普遍关心的全真弟子冠巾问题。目前已通知全省待冠巾的人员报名到省道协,再由省道协统一主办,统一进行冠巾活动。今年准备在阴历的11月15日组织一次冠巾,旨在重振教风,端正道风,首先是要把好这个入门关,并且要严把入门关,把教职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上来;其次,必须保持原汁原味。要求出家的,就要按照全真教的入教规定去做,所以我们山东今后计划每隔两年组织一次冠巾活动,今年在泰山,明年有可能还在泰山。通过组织冠巾,我们要把好入口关,还有教职人员的认定工作,对于颁发道士证的更要去加大审查力度,切实严把关口,力争在我们山东道教界,着力培养出一支真正的修行、修持、弘扬、传承道教文化的队伍。
我们必须回归原汁原味的传统,这个路不能走偏。可以说,不回归这条路,我们就会很容易走偏,这不是封闭自守,而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好、发扬好全真文化,就需要有真正立志修行的出家人来弘扬。今后,我们要着力培养真正的出家人,从而继承好道教文化,所以说山东道教当前的任务很重,很艰巨,我们一定要把全真教的这个大旗举好,责无旁贷,切实按照祖师立教的根本去做,去继承,去发扬,这就是山东道教在今后一段时间发展的方向。#p#副标题#e#
引领信教群众正信正行
徐志波:那么具体到泰山,就请您谈一谈对于泰山道教今后的发展思路问题。毕竟,在中国道教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泰山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道教三山五岳中,东岳泰山名列五岳之首,位置尊崇至极;道教洞天福地里,泰山又位居三十六洞天之第二位,名为蓬玄洞天;起源发祥于泰山的道教神仙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影响遍及全国。两千多年来,众多的高道、隐士在泰山修行得道;在封建社会,泰山高道还担负起朝廷封天禅地的重任。这些历史和传统因素,无不说明泰山是我国传统影响深远的道教神山、仙山,泰山道教无疑是在中国宗教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分量。因此,对于泰山道教今后的发展您又是怎么思考和把握的?
张诚达: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在若干年前的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有了山岳崇拜思想。登山即登天。人们无不期望通过登山的途径,与上天接近,实现潜意识里登天的心灵诉求和美好憧憬。尤其在封建社会里,大凡帝王都会自命为“天子”,是受命于天的。而要祭天,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莫过于到泰山封禅了,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泰山是最高最大的山,是万物始生之地。东岳信仰亦由来已久,《史记集解》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帝王们为了“报天之功”,常以雄伟险峻的大山为祥瑞,在峰顶上设坛祭祀,举行封禅大典。因此,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而且有史可考,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仅从泰城通天街到泰山极顶的碧霞祠,在这条长达十几公里的南北中轴线上,就星罗棋布的排列着上百处之多的宫观庙宇,有的建筑时间甚至超过了上千年之久。这是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绝无仅有的,也是其他地方的宗教建筑所望尘莫及的。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使气势磅礴的泰山,可谓与长城,长江,黄河齐肩,因此可以说,泰山与我们华夏民族的文明史同步。且古至今来,东岳泰山便一直是出家人修行的好地方,因为泰山的道教历史传承非常久远,这不仅仅因为泰山是帝王祭天的地方,同时泰山道教还肩负着祈祷国泰民安的重任,因为中国人自古崇拜泰山,所以自古以来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而宗教信仰,自古至今无疑已成为一种文化的定格。在泰山,泰山神——东岳大帝是神界的帝王,在中国民间传说中他主管世间一切生物的出生大权,诠释着植物、动物和人生死的真谛,被历代帝王所崇封,尊称为“东岳天齐仁圣帝”。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泰山者,乃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帝之孙,神灵之府也!”秦汉之前,古人认为泰山为“峻极之地”,是人与天相通的神地所在,对之特别崇拜敬畏,谓泰山之神即东岳大帝。
在泰山,碧霞元君是泰山信仰中所特有的一位神祗。碧霞元君是人们生活中的保护神,在道经中尊称为“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简称碧霞元君,人们亲切的称她为“泰山老奶奶”,只要有所祈求,她就会像老人一样呵护着人们。让人们心灵得到净化,生活充满信心,生命更具意义。而且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碧霞元君的影响力历经上千年,特别是在明清以后,对于中国北方地区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也因此深得中华炎黄子孙的敬仰和爱戴,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
当然,在民间信仰中,多神信仰也一直是我们的民族特色和历史传统,历经岁月沧桑,世代传承。而多神祗供奉在民众的生活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影响,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社会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我们道教的文化传承,我们道教的信仰有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信仰基础。因为在泰山,有着非常多的信众,无数虔诚的香客朝拜碧霞元君,人们在朝拜碧霞元君的同时,从而对道教耳濡目染,心生敬仰之情。所以说,泰山这个地方,相比其他地方的道教发展状况来说,发挥的作用是极其独特的,是能够更好的发扬道教文化,尤其是泰山道教的宫观作用方面可以说发挥的比较到位;同时,泰山也必将打造成为引领广大的信教群众正信正行的一个地方。
道教的普世价值
徐志波:自古以来,佛教和道教在传统上还是比较能相融的,在当今社会,道教和佛教有哪些普世价值?怎么更好的去弘扬?对促进社会安定和谐、世界和平,您认为从道教这个角度要凸显哪些方面的作用?
张诚达:佛教传入中国之始,泰山是最早接受佛教的名山之一。在过去,在泰山佛道同宫,儒释相依,“三教合一,合而不同”曾经达到了极致。即使在今天看来,道教和佛教仍然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我们重阳祖师在创立全真教的时候,首先是集儒家思想,即儒家的《孝经》,佛教的《心经》和道教的《道德经》,以三教合一的思想创立了全真教,所以说全真教的思想、文化,都和佛教有很多接近的地方,佛教讲因果,全真教也讲因果,即承负之说。诚然,道教更重视今生今世的修行与实践,全真教龙门派先祖丘长春真人是以重阳祖师三教合一之旨为基础,辅以三乘教理为实修行持印证而得性命双修真谛。
祖师立教,言其法有三乘,遵依本教而行,量力而进,立志而守,苦志而修,方为出家人之正路也。我们知道,《丘祖垂训文》是丘祖写给出家弟子的训示之文。丘祖慈悲,分三乘而说法,夫上乘者,修真养性,苦志参玄,证虚无之妙道,发天地之正气,除尘世之冤愆,广行方便,大济阴功,只候三千功满,八百行圆,然后身超三界,位列天仙矣!由此可知,修心、修身即修真养性,无疑是修道之人最上乘的修道之法了。我们不难感知祖师大慈悲,发大悲悯心开示后辈门人,凡具大根器清静法缘者修上乘之法了道成真的戒勉苦心。
夫中乘者,秉心演教,礼忏诵经,奉太上之科法,礼天尊之宝号,信心肯祷于圣前,虔诚戒斋于庙中,清净身心,阐扬大道,一念纯真,常存正法!祖师谆谆告诫我们,修中乘法者,当虔诚斋戒于庙内,礼经拜忏。而修自身之道,尤赖先圣之典。故祖师有云,诵上圣之金书玉诰,明自己之本性真心,非科教不能弘扬大道,非课诵无以保养元和。我辈当知,礼忏诵经是修行最基本的,也是尤为必要的。每日常诵早晚功课经,礼拜天尊之宝诰,讽太上玄教科仪于圣前,演法布道于三界十方。所以,祖师又云,是故道者,住丛林焚香火,三千日里勤功,十二时中无怠,朝夕朝礼圣容,当输自己之诚,殷勤祝厘国祚,必获升仙之庆。作为修道人,能否坚守住这一颗虔诚的向道真心,祈请祖师爷的慈悲加持,自然会有善神庇佑,使我们的灵魂不至堕落,而因我们今生所修的功德以及福报不同,而转世为人的富贵命运也就不同。这实是修中乘法、礼经拜忏、持诵天尊圣号的功德和福果。
夫下乘者,修宫建庙,印经造像,修桥补路,戒杀放生,施茶舍药,惟慈悲之本,绝悭贪之意。或周济穷苦,低下为心,尊师敬友,接待往来,爱老惜贫,以待功行圆满,自有金童接引,转化为人,得生富贵之家,一生受用无穷,岂不快哉!祖师又不忘告诫我们,修下乘者要以根基、福德、慈悲为基础,然而这一切的修行方法又都是立功德的根本。所以说,想要得道,必须要先修人道。人道不修,根基难立,大道终难成。而修宫建庙,印经造像,修桥补路,戒杀放生,施茶舍药种种之善,就是最基本的一种功德。
以上祖师说了三乘法门,句句分明。又如《太平经》所云:“人怀仁心,不复轻贼贱伤万物,则天为其大悦,地为其大喜。”常慈悲,常利益。持这种心态对待与自己相关的人和物,则天降其福,安康吉庆一生。所以说,道教思想终究是教人们珍惜生命,认真的用心去干事业,积极的去奉献社会,做好分内的工作就是好修行。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这是道教对社会的极大贡献,是道教的重要教义思想,也是我们道教信仰的核心宗旨,这充分体现了道教的鲜明特色。因为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教理和教义都植根于中国文化,首先,道教讲究功德成神,道教提倡人生在世就要广行方便,大济阴功,所谓三千功满,八百行圆,所以说,道教是一个讲功德的宗教。同时,尊重生命,平等的对待生命,追求长生,历来也是道教所主张的。我刚刚也讲过了,道教教人们珍惜生命,教人好好奉献社会,而且道教全真教讲究性命双修,长生久视,所以道教也是一个追求长生的宗教。事实上,道教还是一个讲忠孝的宗教,首先是敬天地,礼神明,这是道教固有的传统;当然,道教还注重教化人们要懂得感恩,感恩天地负载之恩,感恩国家水土的养育之恩,可见,道教还是一个感恩的宗教。所以说,道教思想对社会劝化作用以及对整个社会的引领作用都是非常大的,也是积极向上的,这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很大的普世价值。#p#副标题#e#
道教发展任重而道远
徐志波:我们知道,您是宁夏人,在来到泰山修行之前您想象中的泰山是个什么样子?现在身份发生了这么大变化,以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山东省道教协会会长的身份,再看泰山或泰山道教,心情肯定不一样是吗?现在回过头去看,您对于最初出家修行的理想愿景或抱负实现了吗?
张诚达:我是1992年来到泰山的,到今天已然26个年头了,在来泰山修行之初,我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道士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几乎道观的所有工作我都干过了,包括看守香火池,看殿堂,当执客,管财务等等,庙里大大小小的事务性工作也都从事过,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伴随着我个人的不断成长和进步,我见证了这个时期泰山道教的一步步发展。
以前的时候,我总感觉到有很多工作还需要自己好好的学习,还需要更大的提升自我,自己才能担当起这个重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重任最终还是落在了我的肩上。尽管在过去,我也时常思考泰山道教的现状与之今后的发展问题,比如还有哪些工作是亟需要提升和改进的,但是当担子落在我的肩上,我仍然感到任重而道远。尽管现在,随着我个人身份的变化,大家可能会觉得,泰山道教一片光明,一片祥和,但是我却觉得这与我的理想还差距很大。在我看来,泰山道教才刚刚起步,无论是从我们的道风建设,文化传承,还是发挥作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这是因为泰山在中国历史上所具的特殊地位,国泰民安,其意义非凡。在五岳之首的泰山道教,我觉得发挥泰山道教名山的作用还是远远不够,包括我们教职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当然了,或许在外界看来,随着我身份的变化大家可能认为目前泰山道教发展的已经很好,但是在我看来,今天的泰山道教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提升。我想,泰山道教在今后的几年里,在若干年内一定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尤其是泰山道教的普世价值,泰山道教为社会,为大众要做的事情有很多。这可能还需要经过未来若干年才能真正实现,但是我们一步步会向这个目标迈进。首先就是要将泰山道教的文化内涵做好,文化信教,文化立庙,把这些工作做好,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就是为当前和谐社会,为广大信教群众的引领作用要发挥的更好,把纯正的道教精神、道教文化传扬开来。
一言而概之,作为我本人来说,目前泰山道教的工作,与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国家要求的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标准,对于我本人而言还有不小的差距,所以说,我还要亟需提升。总的来说,需要提升的地方有很多,未来任务还很艰巨,但知难而进才有出路,我们今后仍要在有条不紊的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寻求更大发展。
回归经典就不会迷失方向
徐志波:我们知道,中国道教是我们华夏民族固有的本土宗教,是奉老子为祖,以《道德经》为教典,是道家学派的嫡传,在传承及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可谓是兼收并蓄,且融百家之所长。其中,它包括了儒家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一些精髓的理念。您能就道教经典对当代道人修行的影响谈一谈您的看法和理解吗?
张诚达:我认为,道教经典是一代祖师留下的宝贵遗产,因此无论社会怎么发展,科技如何发达,我们面临接受的新生事物如何之多,但是经典依然是给我们指路的航灯,我们依然需要依经奉行。道教经典就是我们脚下的路,是我们修道的阶梯,我们要靠着经典,靠着大道去走,我们才能走的更远。
祖师留下来的经典有很多,而我们平时读的可能只是早午晚三坛功课经,我们道教的《道藏(三十六部尊经)》内容浩瀚,包罗万象,可以说认真研读这些道教经典,对我们当代修行人来说尤其重要。在日常修行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汲取经典,不断地研习经典,不断地阐释经典,才能更好的为我们现代化社会服务,才能更好的为人民大众服务。我们道教界当前亟需要养成一个积极研习经典的学习风气,从而切实把经典学习好,把经典弘扬好;我们只有随方设教,身体力行的向信众、向香客讲经说法,把祖师的大智大慧以及济生济世、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理念传播出去,多向大众宣扬,这才是我们入道之门墙,修行之径路。
徐志波:我们国家实行的宗教政策是信仰自由,包括外来宗教在内的五大宗教已经形成了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格局,但不可否认的是,道教在历史上一直以来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中流砥柱,所以才有了鲁迅先生“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的精辟论断。当然,他所讲的根柢,不是单纯的指国家物质基础,而是指民族文化底蕴。因此,作为一名当代高道,尤其是身为山东道教的“当家人”,在弘扬民族文化,倡导民族精神上,似乎都有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是这样吗?
张诚达:对于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相信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了,这实际上是对道教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的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在过去,我们中国有两大家,就是道家和儒家。在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的时候,是儒道两家并立,所以历史上不鲜以儒家或是道家思想治理国家的现象出现,比如汉代,从汉文帝以及汉景帝,一直推崇的就是道家思想来治理国家,达到了历史上的文景之治。以至进入唐代,因为唐代是封老子为最高教主,最高祖师,加之唐王朝统治天下之后,把老子追溯为自己的祖先,曾经一度以道家《道德经》的思想治理国家,于是出现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所以说,鲁迅先生说“中华民族的根柢全在道教”是有依据的。而综观历史,道家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道家文化不论上溯到黄帝创始,还是老子著道德五千言,一直到今天,有几千年的传承,一直没有断代,因此,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先,从祖祖辈辈都留下了道家思想的烙印。
道家思想的传承,以及道家思想的普世,已经是深入中国人的心里。道家思想有着非常深刻的哲理,教人很好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之道,所以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还曾引用‘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古语向世界说明了自己的治国理念。所以,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还是有很多相近的地方,毕竟历史上孔子还问礼于老子,我们甚至可以说,儒家继承了道家思想;再比如道教中的《道德经》讲“道”、讲“德”,儒家也在讲“道”、讲“德”,虽然对于“道”和“德”的阐述各有千秋,但是儒道都推崇“道”、“德”。
而现在,我们还正处在一个逐渐把道教文化发扬广大的历史关头,这无不说明,我们中国离不开道教,中国文化也离不开道教。道家的玄学,博大精深,清静无为的思想博大精深,无为而治,我们现在更应该很好的提倡道家思想,更好的宣扬道家思想,也只有道家思想才能使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趋于安静,能够平和。只有人的内心平和了,社会自然就会安定了,这就亟需我们把这个道家思想传承好、发扬好;所以我认为,儒道文化对整个传统文化和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中华民族的根柢在道家,也在儒家。
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修行
徐志波:我们知道,您这些年也是到处奔波,对弘扬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也做了很多的事情,平时您自己的修行如何安排?或说如何兼顾的?
张诚达:这些年来,我的确是有些奔波,有些操劳。其实我是一个内心很清静的这么个人,喜欢少思寡欲,不愿去想些太繁杂的事情。修行人嘛,就应该恬淡处世,就不应该有那么多俗事与应酬,但是由于现在工作多、会议多、接待多,甚至是全国各地的四处奔波,但是在我心里,一直是泰然处之,并去遵循着我们道家经典里面的一句话,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我一直认为,我们不管是开会也好,接待也好,还是在外面弘法也好,这都是修行的功课。我向来认为修行的法门有很多,只要我们内心清静,念头放正,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修行;并不是说你坐在山里面,闭目养神打坐那才是修行。其实,我们日常里开会,做事,甚至是巡游,这些都是在修行,在检验修行,所以说要抱定一个念头才行。每日里,虽然事务性的事情总是接踵而至,但是我们不能去陷入其内,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清静的内心,要不忘自己修道之初心。《清静经》云“真常应物,真常得性。”“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吕祖百字经》中云“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事实上,修炼者在修炼中,炼心炼体,达到“真实”“常在”,做到万事万物不羁于心的境界,便算是“真常”境界了吧。所以,过去祖师早就告诉了我们,不是坐在深山里打坐就是修道,而是去济世利人,还要身体力行。现在,无论是开会,还是讲经,或是参加其他活动也好,这都是我们弘法的机缘,都是在弘扬道家文化,都是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中乘法门的一个修行。因此,我认为,个人平时无论再怎么忙,别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别迷失了方向,好好抱定念头的修行,这是至关重要的。
徐志波: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您在会议间隙接受《人民政协报》采访时,我特别留意到您的一段讲话“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要从传统道教文化中汲取有益养分,其中‘担当精神’不可或缺。”在您看来,“担当精神”包括在哪些方面?
张诚达:在今年两会上,我提交的议案是关于加强宗教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建议,编制全国宗教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规划,全面推进宗教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让更多的宗教文物物尽其用、为民所用。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为政府建言献策是人民赋予我的权利和责任,为切实履行好委员的职责,在工作中恪尽职守,可谓是如履薄冰,我想,这也是我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要有的社会担当。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延续,更是千年智慧在现代社会的高度凝练,作为道教界人士,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担当起应有的社会和历史责任。
我在2016年发起了一次‘全真寻脉’的活动,沿着祖师弘道路径寻访玄踪仙迹,带领道众更加深刻地领悟了全真道法本源,目的就是要把握当下、开启未来,用优秀的道教故事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道教界人士,我们应该要对社会有更大的慈悲情怀以及担当精神,我们出家修道不能看做只是个人的事情,而是要更好的济世利人,我们一定要按照祖师的立教初衷来严格要求自己。祖师修道就是担当。800多年前,丘祖当年在莱州居住修炼的时候,大概是金元之际,蒙古族已攻入了大半个中国,所到之处实行的是屠城政策,为拯救中原黎民百姓,邱祖以七十三岁的高龄亲携十八位弟子起程北上觐见成吉思汗,以“节欲止杀”,“内固精神,外修阴德”,“恤民保众,使天下安”,劝阻成吉思汗停止西征,止杀爱民,为中亚以西地区带来和平,并挽救大汉民族与存亡之际。丘祖自山东出发,大漠西行两万余里,最远到达阿富汗兴都库什山,来回往返历时四年,一路播撒慈爱和平的种子,促进了沿途各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化沟通与交流,体现了全真教对民族和社会的大担当。
进入新时代,道教界要积极地担当起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和践行济世利人的社会责任,一定要坚持不移的走中国化方向,努力进取、勇于担当,使古老的道教由玄妙神秘变为普惠大众、由隐遁山林变为面向苍生,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服务大众。道教从创教之初就崇尚“仙道贵生”,形成了一系列以尊生、贵生、摄生、乐生为核心的道家养生文化。可以预见,“仙道贵生”思想在应对当下恶性疾病频发、心理压力增大等全球性问题,将有更加实际的意义。
事实上,道教是我们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文化无疑成为构建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资源。因为只有建立在我们自己土生土长的文化基础上,我们才能有文化自信。当然,我们今天的文化是多元的,包含了很多内容,但是仅就道教而言,在今天文化自信的担当之下,必将会大有作为。#p#副标题#e#
人生原本就是一场修行
徐志波:现在有些道教人士认为,云游在当代已经不重要,他们觉得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信息高速发达,好象没有必要再去“行万里路”云游参访了,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张诚达:过去祖师留下的法门是云游、参学,这都是非常好的修行法门,这是践行修道的一个过程,我们修道,就是要身体力行的去做。现在的网络时代,只是一个空间,是现代科技的一个空间,而不能就以此代替我们真正践行的修行,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若没有了实践,那就不符合道教的理念,也就不符合修行的准则。当年丘祖为了磨练自己的心性,积功累行,他在磻溪背渡六年,龙门七载,在磨性山经常将一个大石头从山上滚下山,再托石上山,天长日久,那块石头经其长期摩擦,竟然成了一个混圆的石球。我们的祖师这是在磨练自己的心性,这能是今天你很快在网络上看到了就能够代替的吗?我认为那不符合修道的法则,还是要身体力行的去做。
徐志波:您是当今咱们道教界德高望重的老修行了,对于现在一些初入道门的青年后辈们,您对他们有哪些期许或是特别想要讲的?
张诚达:作为我来说,我是八十年代就出家的,虽然出家早,但我依然感觉自己还很年轻,我希望我们新出家的年轻道友,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修道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尤其我们新入道的年轻一代,一定要按照祖师的教诲,按照祖师留给我们的修道法门去做,按照祖师留的三乘法门去做,一定要抱定念头,不忘初心。出家就是修行,一定要在道观里清静身心,研习经典,好好的修行。我们祖师说过了,今生错过,大道难遇也。人生苦短,所以我们更要好好珍惜,要身体力行持续践行当前的社会与人生价值观,把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用一颗真心去传承,切莫在物欲的世界迷失了方向,从此找不到回归祖师的路。
采访后记
成己达人,成人达己
(一)
最初采访张诚达道长,是2016年岁尾。
再访张诚达道长,如今,已是时隔两年。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他一贯的从容温和中透出了些许踌躇满志,此时他的身份已变为山东省道教协会会长。
在笔者印象里,张诚达道长很少接受媒体采访,所以在采访之前笔者还是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有什么问题你就问吧,我都给你回答了。”看到笔者手中准备的几张A4纸采访提纲,采访开始前,张诚达道长会心的微笑着跟笔者打着招呼,言辞温和谦恭。也正是因为他的知无不言,才有了笔者“打造原汁原味全真道场”系列访谈的构思。
(二)
在采访中,对于当选为山东省道教协会新一届协会会长,张诚达道长的态度很鲜明:“山东是全真教的发祥地,山东道教的发展亟需要回归到原汁原味的道教,回归到原汁原味的传统。”
在“商业化”蔓延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回归传统何谈容易?但是,对于这个回归的内涵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深思熟虑的考量之后,审时度势,张诚达道长毅然做出了抉择。
改变!现在看来,无疑于壮士断腕;但是,却对泰山道教乃至整个山东道教,则更是一件困难和有意义的工作。
然而,关键时期高屋建瓴的决策,往往犹如拨云见日一般的神奇。
事实上,困难与机遇并存,恰恰就在这里得以彰显其选择的魅力。
(三)
居安思危,面对外界对泰山道教一致看好的大好局面,张诚达道长却“不识时务”地要泼点冷水,“泰山道教才刚刚起步,无论是从我们的道风建设,文化传承,还是发挥作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因为,他深感肩上责任重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危机意识,更使得张诚达道长无时无刻都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提高,不停地尝试超越自我,以臻完美。
张诚达道长认为,这对自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为此,他知难而进,勇挑重担,敢为人先。
但不能否认,对于发展中的泰山道教,乃至山东道教,改变是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臻于至善。
(四)
在采访中,笔者发现,作为一位出家多年的老修行,在其沉稳的外表下面,张诚达道长的思维是那么活跃,尤其是对于泰山乃至山东道教未来发展的方向,有些观点颇为耐人寻味,却又很显得是经过了岁月的打磨与沉淀。
由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尤其是他所倡导的那些政协提案,相继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认同与肯定,这已经足够成为这些观点的最佳佐证。
毋庸置疑,制度建设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然而,将先进的制度建设与自身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泰山道教,乃至山东道教已经走在了铸造自己坚强骨架的路上。
(五)
干事业的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泰山道教,乃至山东道教发展的基点,强调的就是这种“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知难而进的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
事实上,做任何一项事业都要通过组织一群人共同完成,作为领导者无疑要具有一种凝聚力,大家愿意围绕着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理念和愿望来实现集体和个人的奋斗目标。
无疑,这种精神在泰山道教,乃至山东道教,已然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这就是敢于付出、敢于奉献的社会担当。
从张诚达道长质朴的言语中,我们也许会有别样的感受,也许更能体会到他所殷切期许的:全真教的发展,在回归,更在传承!
事实亦如此!
马上又要进入新的一年了,经历了2018考验而更加成熟和丰富起来的山东道教将迎接什么样的未来,并且奉献给我们什么样的答案呢?
我们期待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