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道家洞天福地,不因一块天地而有名,往往因神道所在而有之。而巍巍崂山,兀立古今,因为众多祖师“得道在崂山”,所以崂山就成为道人们情有独钟的风水宝地,其历代神仙祖师学究天人,证悟妙境,皆以清静心智慧力而在此传布道音,因之崂山道教底蕴深厚,高道大德名士辈出,宫观胜迹星罗棋布。欣逢盛世,国泰民安。道脉永固,薪火相传。
崂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
徐志波:李方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我们知道,崂山太清宫是崂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处道教殿堂,迄今已有2150多年的历史,加之崂山地处黄海之滨,岩幽谷深,素有“神窟仙宅”之说。事实上,崂山方圆百里,宫观星罗棋布,自古就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其中尤以太清宫最负盛名。所以,最开始我想请您给我们描述一下崂山道教现状及其发展脉络。
李宗贤:崂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云集长期从事养生修身的方士,至战国后期,崂山已成为享誉国内的“东海仙山”。古人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崂山之盛名,正是得益于崂山的道教。根据史料记载,最早来崂山修道的是西汉年间的江西瑞州府人张廉夫,他是黄老道的信奉者,曾任汉景帝朝大夫,后辞官归隐,修道于终南山。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张廉夫来到崂山,在老君峰下选择背山面海处建茅庵隐居修道,并授徒祭拜,具备了宗教形式,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基础。其时距离张道陵创立天师道的时间还要早282年。所以,张廉夫被奉为崂山太清宫的开山始祖,而崂山也成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罗浮山道士李哲玄来崂山太清宫,建三皇殿,供奉中国古代的三位传神人物:伏羲、神农、轩辕。事实上,崂山道教的兴盛开始于唐宋年间。唐朝末年,崂山太清宫迎来了第一位受过朝廷敕封的高道李哲玄,他曾被后周太祖郭威敕封为道化普济真人,是一位修道有成的长寿道人,在世112年,最后羽化于崂山太清宫。截至北宋年间,崂山有四处道教宫殿,即太清宫、太平兴国院、上清宫、神清宫。宋朝以来,崂山的道教宫观建筑一改前貌,建筑规模和气势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当时全国范围内堪称首座。南宋金元时期,身为全真掌教的刘处玄、丘处机相继东来崂山传教,使崂山各宫观正式归宗于全真派。刘处玄入住太清宫讲道谈玄历时两年,因而使得太清宫成为刘祖所创隐山派祖庭。其后,作为全真掌教的丘处机又分别于1205、1209年两次登临崂山说法阐教,影响深远。尤其是成吉思汗敕封丘处机为“神仙”,赐以金虎符令掌管天下教事后,崂山道教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自此,全真道大兴于天下,全真七子的门人弟子纷纷来崂山建宫立院,元朝所建庙宇有:华楼宫、玉清宫、聚仙宫、黄石宫、遇真宫、凝真观、大崂观等。其后,众多名道慕名而来,如明代张三丰、徐复阳、齐本守等都曾在太清宫居住修行。延至明代,崂山一派宫阁壮丽,气象庄严,晨钟暮鼓,信众云集,为一方之胜,使崂山成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崂山道教的“龙门派”中衍生三派,使教派总数达到10个,崂山及周边地区道教长盛不衰,遂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名庵”之繁荣,从而达到鼎盛。到清代中期,道教宫观已多达近百处,清代褚守持、王良辉、韩谦让等高道也都先后任太清宫住持。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崂山道教遭到严重破坏,道士被杀害,庙宇被炸毁,珍藏被掠走,崂山道教自此每况愈下。建国后,青岛市人民政府于1952年拨专款对崂山道教庙宇实施重点维修,崂山道教得到保护和生存。“文化大革命”前期,崂山道教作为“四旧”受到冲击,毁掉神像,遣散道士,崂山道教的宗教活动废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市人民政府逐步有计划地恢复部分崂山道教庙宇,落实宗教政策,召回道士,重修神像,返还庙产,崂山道教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目前,崂山相继修复并对外开放的庙宇有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和太平宫等。
众所周知,山东是全真教的诞生地,在过去,崂山太清宫一直是全真教的传播中心,可以说,崂山道教的兴衰与全国道教的发展历程是一致的。作为中国最大的海滨道观,崂山太清宫于1983年获称道教全国重点宫观;1989年由政府拨款对三清殿、东华殿和王母殿进行了修缮;2001年,崂山太清宫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增建了山门、钟鼓楼、元辰阁、元君阁、混元殿、文昌殿、财神殿等殿堂建筑;至此,崂山太清宫内的殿堂总数达到了十三座,供奉神像达一百一十八尊之多。今天的崂山太清宫就建筑规模而言已经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p#副标题#e#
道教方丈的选拔极其严格
徐志波:我们知道,您是2017年8月21日升座崂山太清宫方丈,同时担任丁酉年崂山太清宫全真派传戒活动传戒大律师,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对于道教“传戒”知之不多,因此,我想请您给我们谈一下道教“方丈”与佛教“方丈”有什么不同?以及再请您介绍一下在崂山举办传戒活动的意义。
李宗贤:大家去寺庙,或者看影视剧,经常会听到“方丈”这一称呼,但说到道教“方丈”与佛教“方丈”有什么不同,估计能搞清楚的人不多。在道教中,讲人心方寸,天心方丈,方丈是对道教全真派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的称谓,因此,作为方丈,必须持戒精严、威仪可法、功行两全,在道德修养、持戒守戒、学识水平、威仪规范等方面为广大道众作出示范和指引。方丈具有开坛传戒、普度弟子的职责。当然了,在道教中方丈的选拔也尤其严格,必须受过三坛大戒,而且接过“方丈法”,德高望重、戒行精严,受全体道众拥戴,方可选为方丈。在道经《三乘集要》中亦如是说:“方丈乃人天教主,度世宗师,演龙门之正法,撑苦海之慈航,作全真之模范,律门之纲领,非有道之师,不可立也。”不可否认,道教对方丈的推崇,代表的是华夏文化及正统道脉的延续。
而佛教之方丈则不尽然,甚至可以说是寺院住持的升级版。仅从字意来理解,我们不难得知,方丈是个名词,原指住持的卧室。因为印度僧人的居所一般都是一丈见方,所以佛教传到中国以来,住持的卧室或客殿就叫做“方丈室”、“方丈”,后来就逐渐演化成对寺内住持、师父的尊称。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印度佛家并没有“方丈”这一职务,佛教自唐代建立住持制度后,佛教方用方丈代表住于方丈之和尚,乃寺院最高领导者。由此可见,佛教“方丈”,显然晚于中国道教。甚至可以说,中国佛教“方丈”一词衍自中国道家。
在道教,传戒无疑是“全真派”修行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传戒加强道教自身建设,继承全真派仪范,规范道士言行,严持教义规戒,是以道人欲证道登真,必先依规矩范围身心,行持不懈,自然体道合真,故当遵而行之。丁酉年崂山太清宫全真派传戒,是早在2016年12月中国道教协会九届四次会长会议上确定的,这是中国道教协会建国后正式启动的第五届传戒活动。天真皇人说:既称道士,非道士之模范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规不习。所以道教授受戒律,源源流长,自太上降授科仪,即成道教之传统。目前全真道教已走在健康发展的快速路上,因此有序进行传戒活动对于发展中国道教,对于完善道教丛林制度建设,提升道士内在素质是必要的,更是提高道众社会主义道德观和正确行为规范的重要举措,以及传承道教优良传统都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事实上,根据全真派的传统,举办传戒的道观首先须是十方丛林宫观。十方丛林宫观在此即指管理规范、清规戒律已成为固有制度、有资格和实力举办大型宗教活动的道教宫观场所。今天的崂山太清宫在青岛市委市政府、中国道教协会以及国家、省市宗教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经过不断的整修重建,相继完善了宫观的软硬件设施,可谓具备了开坛传戒的所有条件。2017年岁在丁酉,时值国运昌隆,欣逢盛世,能够在青岛崂山太清宫举办传戒活动,这是对崂山道教的高度认同,可谓实至名归,不啻是我辈修真弟子之大幸,也必然会为崂山道教在今后的发展带来全新的修真气象。
做好自己是道教修行的真要
徐志波:您升座方丈无疑是山东道界的一件盛事和喜事,具有承续道统、教化信众、淳化世风的重要意义,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您终将成为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矗立在山东道教的历史长河。面对这么大荣誉,您是如何看待的?
李宗贤:尽管山东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但在过去的二千多年,没有出过一个方丈,也没有传过戒。2017年,在得到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道教协会,以及省市宗教部门的批准,我升座崂山太清宫方丈,同时担任丁酉年崂山太清宫全真派传戒活动传戒大律师。这在我看来,无论身份怎么变化,都是为弘扬道教文化服务的,所谓独善其身然后则兼济天下,这是每一个出家人所应该有的思想觉悟。《道德经》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其实,一个道人的生命升华,必将要沿着这样的修行实践“下学而上达”,由低而高,循序渐进。故经云“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唯有如此方大有可为。
实事求是地讲,我升座方丈更是得益于国家安定团结,人民生活富裕,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使然。因为,作为一个出家多年的修行人,在过去的若干年里,我做的都是一个出家人应该做的事情,国家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所以面对这个荣誉,我即感到高兴又觉得自己的修为还有很多不足,今后更须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只有老老实实的修行,安守本份,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忘初心,不负三宝。
徐志波:全真教是“以戒为师”,如同佛教讲的以戒为师一样,首先就要遵守戒律,但是现实生活中,我发现有个别的出家人却不以为然。在这里,请您谈一谈作为修道之人,持戒对于修行有哪些益处。
李宗贤:过去,我们常说的一句子话“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箓”。戒律是道教徒的行为守则,奉戒专一,可制止“恶心邪欲”和“乖言戾行”,为证道之阶梯,所以道教对持戒是非常重视的。道教全真派龙门祖师丘长春开创了全真传戒制度,传戒律坛定传戒秩序为: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称为“三坛大戒”。后自清初王常月复开坛演戒,删繁就简,是故三百余年来,一直为学道之士修道持身之规范,积功累行之径路。
持戒,戒的本是自己的身心清静。道祖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五色五音虽关乎物质,但归根结底仍然在人心。而修道最实际的意义,还在于以“修”的方式去磨除掉后天的某些品性,使众生从对形而下的关注回转到对形而上的参悟。在此概念下,“戒”便是“修”的一种常见表达形式。面对外欲,心中寂然不动,才是守住了本真。因此说,修道人持戒,一则是求身心清静,以通明之体上格高真,这是出于信仰的基本需求;再进一步讲,戒律中的诸多要求本是一种修行的目标,持戒精严者可以参照戒条及时修正修行中的方向偏差,使道人正身、正心并不断精进。益善止恶,皈真舍妄,莫不持戒精虔而渐进,而顿悟。故左仙公云:“学道不修斋戒亦徒劳山林矣”。不持戒,道无由得。所以,我们不难看出“戒”的重要作用。
(徐志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