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音文化 道音文化
  • 首页
  • 道教热点
  • 专题活动
  • 宗教政策
  • 道医养生
  • 道学经典
  • 道教书画
  • 道教人物
  • 道教仪范
  • 道教图片
  • 道教文化
  • 道教音乐
  • 站内动态
  •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返回旧版
首页 道教文化 格物致知 正心修德——访山东省道教协会副会长霍怀虚道长

格物致知 正心修德——访山东省道教协会副会长霍怀虚道长

道音文化 6年前

格物致知 正心修德——访山东省道教协会副会长霍怀虚道长-道音文化

泰山道教音乐成功审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泰山道教发展史上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它对泰山道教、乃至山东道教未来的发展大计,对其要顺应历史潮流,在历史的大潮中不断自强革新和实现道教中国化方向的使命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使古老的道教音乐与新时代发展相得益彰?近日,泰山道教音乐传承人、山东省道教协会副会长霍怀虚道长接受笔者专访,并就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徐志波:霍道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借此机会请您就道教音乐,特别是咱们泰山道教音乐挖掘与整理的缘起,以及相关的问题谈谈您的看法,因为据我个人了解,您还是咱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道教音乐的传承人是吗?

霍怀虚:是的。泰山道教音乐审报全国性道教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去年就已经成功通过了,此次入选的,全国一共是有七家。泰山道教音乐是从2004年开始运作的,起初是成立了一个艺术团,演奏咱们的道教音乐。而泰山道教音乐的正式挖掘、整理时间,确切的说应该是在1990年,我那时还在泰山碧霞祠,由我的师父张常明道长带领泰山碧霞祠的道士学习道教音乐谱,连续学习了三年,后来因种种原因这事就被中断了。

提及我的师父张常明道长,就不能不说一下尚士廉道长了。那个时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尚士廉道长任岱庙及岱顶碧霞祠住持。当时,张师父是1962年到北京中国道协参加道教人员培训班,原本学习结束后回青岛崂山,因为师父是15岁就在青岛崂山明霞洞出家的,但是等到1965年10月培训班结业后,尚士廉道长把他留了下来,并派他上了泰山碧霞祠。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期间,张师父被驱赶出了泰山碧霞祠,道观遭到强行关闭,宗教活动也就此完全停止了。直到1983年国家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宗教组织活动,泰山碧霞祠被列为全国21处重点道教宫观,到了1985年6月,师父才又被重新请出,主持筹备碧霞祠恢复开放工作,并出任住持一职。他以弘扬山东道教事业为己任,不遗余力,鞠躬尽瘁,在其领导下,不仅主持了泰山碧霞祠道观的对外开放工作,同时还主持筹备、建立了山东省道教协会、泰安市道教协会等机构,可以说是开创了泰山道教历史,也是山东道教无可争辩的山东道教开放以来第一人。尤其是他老人家,特别重视道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大约是在1988年前后,师父邀请须旅帮助整理道教音乐,并资助其去北京翻译《玉音仙范》。因为这个《玉音仙范》,是1981年泰安市文化局在清理岱庙藏书时才被发现的,这个九册名叫《玉音仙范》的手抄本乐谱,这些乐谱,都是用一种宋代俗字谱的谱式来记写的。后来,须旅在北京方面老师的帮助下,从中翻译出了七十二首曲目。毕竟以前古人唱的乐谱和现在的谱子不同,要把古代的工尺谱译成五线谱,使古代的音乐在今天也可以演奏出来,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当时翻译工作的困难程度;即使是现在,《玉音仙范》仍然成为许多专家学者探寻的奥秘和研究的课题,它仍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我们也由此可见,泰山道教音乐源远流长,其发展与传承的历史更可谓之悠久。

直到2004年,我又开始着手挖掘泰山道教音乐,并组织排练泰山道教音乐。起初,我是想着成立一个泰山道教音乐团,在泰安市宗教主管部门有关领导的热心支持下,很快组织了二十多个热爱音乐的人,他们大多来自文艺战线的退休人员,于是就成立了香梅艺术团,开始正式演奏泰山道教音乐。2004年的下半年,时任泰安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的赵成道部长还亲自带队参观了一次演出。2008年,泰安市文化局主动联系到我,告诉我泰山道教音乐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在了市里的一个项目,自此,这个艺术团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的安排演出活动,其演出人员的规模也一直保持在十五、六人左右。到了2014年,泰山道教音乐由泰安市文化局上报到省里,审报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泰山道教音乐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徐志波:在您看来,有的经乐失传,或者说传承断档,这都与哪些方面及因素有关系?

霍怀虚:只要有道士,经乐它就不会失传;只要有道教活动,经乐同样就不会失传。所谓‘失传’,它只是临时的被搁置,也仅仅是短期的不合时宜罢了。因此说,这不是失传,这只是停滞了,或者说是它停留下来的一个状态。可以说,从解放以后泰山的道士就没有再从事练习它,它就停滞了;有了道士后,继而练习,这就是道教音乐。再者,音乐是音乐,经韵是经韵,我们都不能去混为一谈。这个道教音乐,是演奏的时候用的,不是用来唱的,自古至今它已成为我们道教仪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再者,道教音乐它具有烘托、渲染宗教气氛,增强信仰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神仙的崇敬。众所周知,道教音乐吸取了中国古代宫廷音乐与传统民间音乐的精华,融入了道教的信仰特色,从而形成道教音乐的独特艺术风格,可以说它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古代,音乐是给上级或是统治者演奏的时候用的,比如皇帝接驾时演奏用的节目,是以演奏为主,道教音乐就是以演奏为主;至于经韵,那是道士上殿诵经时用的,诸如《澄清韵》《步虚韵》《吊挂》《下水船》等等。有接驾的谱子,有送驾的音乐。在古代,凡有大型仪式,或者接驾、送驾都有道士来演奏,因此可以说,道教音乐不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民间传统音乐,它以其强烈而又独特的宗教信仰色彩,彰显出我国道教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的魅力。

我们根据史料记载知道,兴盛时期的泰山道士曾多达500余人,仅泰山就有80多处庙宇,但是目前大多都已经被拆毁掉了。玉皇阁也拆了,以前是玉皇庙有上、中、下庙组成;泰山奶奶庙是有上、中、下庙组成;东岳大帝庙也是由上、中、下庙组成。而咱们的这个泰山灵应宫,是泰山奶奶下庙的第一个行宫,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建有三千多处泰山奶奶行宫。

所以古话说的好,道有多久,乐有多长。作为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音乐是不可缺少的,它与道教各类大小科仪活动相辅相成,同系一脉。比如说,这个‘打醮’,以前的道士叫‘打醮’,就是要去到各个村子里为人做法事的。#p#副标题#e#

徐志波:过去的道士还要到各个村子里去‘打醮’?

霍怀虚:对,打醮。打醮是道士设坛为人做的法事,即求福禳灾的一种法事活动,以此来消灾免难、祈求上苍的赐福与庇佑。这在古时,朝廷都是允许的,打醮期间,在这个村子打几天,再去那个村子里打几天,或者村子集中到某个地方打醮,就是现在所说的做阴事道场。所谓‘打醮’是打什么,就是在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一做超度道场。那时老一辈的道士都称之为‘打醮’,现在不说打醮了,改称为阴事道场了。

事实上,道教音乐与道教是永远不可分离的;或者说,只要有道教,就有道教音乐。知道、学道、修道,这应是有道之士的必修课,其实这也是开拓智慧,精修妙行,增长善芽。道教音乐多以二胡、云锣、大管、小管、笙、笛、箫等乐器进行演奏;它没有扬琴,弹的是琵琶,韵律优美,缥缈飞翔,可以说是能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一种精神与心灵上的抚慰。

徐志波:在您看来,泰山道教音乐的挖掘,对当下社会都有哪些积极作用?

霍怀虚:泰山道教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得健康有序的传承下去,并大力弘扬好,这对社会也是一种正面宣传和良好促进。泰山道教音乐,它清纯、质朴,不仅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仍然要有,相信它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福气。就如我刚说到的这个《玉音仙范》,在它收录的这七十多首曲目中,就有《山坡阳》《小开门》等,它不仅保存了泰山道教音乐的原始面貌,而且保存了泰山民风习俗的灵魂,让我们可以体会到广大老百姓喜乐哀怒的真生活、真性情,从而感受到传统宗教祭祀典礼的真场面、真境界。所以说,这个泰山道教音乐,我们当下需要不遗余力的去挖掘好、保护好,使之能代代传承下去,才能不愧于历史,不愧于我们这身上的三宝衣。

徐志波:通过您的详细叙述及讲解,我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将会对泰山道教音乐更多了一分了解与认知,以及较之经韵的诸多不同。接下来的时间,您能和我们再谈谈您的修道经历吗?我们想知道您最初是怎么接触道教的,又是什么机缘入道?

霍怀虚:我不是入了道门才学的道,我在家时就学道学了十五个年头。一开始学道,是以前在家时跟我一个姑学的。确切的说那是1972年,我不知道怎么回事,当时只是觉得很惊奇,她那里道家的书有很多,因为我平时就喜欢看书,在那里一看就产生了想要跟她学道的想法了。

说起我这个姑,她是从12岁就出家在庙里常住,因为我奶奶经常到庙上去,所以一来二去这么熟识了,后来全国解放后才被遣散回家的。那时候我奶奶知道她是哪个村子的,在哪里居住,即便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这个姑还一直在家烧香磕头来着。去她家的那一年,我好象刚毕业没两年,我是1970年从平原(属山东省德州市)四中毕业的,我这个爱好道教音乐的基础就是在学校的时候练的,因为我懂乐谱,所以那时就经常跟着老师在一起拉《沙家浜》《红灯记》什么的,我和另外一个同学拉二胡,老师拉京胡,我们仨个人——一个老师带俩个学生就在学校宣传队里,那时候还经常去外面演出和宣传,直到毕业我就回家务农了。有一次我娘让我骑自行车送她到邻县的高唐县(属山东省聊城市)我这个姑那儿去烧香,高唐县距离我们家所在的平原县足有五十多里路,于是就见到了她老人家,那时她差不多有六十岁的年纪。其实,我娘对神仙的虔诚信仰,也是跟着我奶奶学的,她们那些老太太每逢大的节日,都是步行着走五十多里路去她那儿上香礼神,也是当天去当天回来。后来,我就经常送我娘去我这个姑那里,《玉皇心印妙经》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学会的。那时,我整天在家里就念这个经,学习了有好几年时间。后来,我这个姑又让我上济南去找她的俩个师父,当时只知道他们住在济南南关的玉皇庙,至于他们还在不在那里她就不清楚了。

1980年我从平原县骑着自行车来到了济南,那个年代还很少乘座汽车,我一到济南没费多大周折就打听到了李元成、钱元贵俩位师父。其实,我现在会的这些道教经韵,比如《早晚坛功课经》《三官经》《北斗经》等基本都是这俩个师父教授我的,那个时期的出家人,很多人都不会这些经韵。1985年6月份,俩位师父又把我推荐给张常明道长,我就来到了泰山。当时,我们在一起的是七个人,其中崂山太清宫来的就有六个,刚开始是先在山下住着,因为那时山上还没有道士,要准备接管泰山碧霞祠。到了同年9月3日才上的泰山,正式将碧霞祠接管了过来。之后,我就拜在了张师父门下,1987年在泰山碧霞祠冠的巾,冠巾师是崂山太清宫住持匡常修道长;1989年受全真三坛大戒于北京白云观方丈大师王理仙名下,戒号‘洞玄子’;在泰山碧霞祠期间,我先后担任过会计、副监院、监院等职务;在2005年马来西亚砂拉越州美里市三清观传授全真三坛大戒时,被中国道教协会聘请为玄都律坛八大师之一的纠仪大师;2010年任泰山灵应宫管理委员会主任、监院;2015年任中国道教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咨议委员会委员。

徐志波: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道教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当然,这也是道教与所处社会文化的深度融合,是道教传承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这些似乎都说明一个道理——只有充分尊重中华文化、自觉融入中华文化,宗教才能在中华大地上立根生长,不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我们又该怎样理解中国道教与当下时代的关系,以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呢?

霍怀虚:道教在社会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甚至可以说,咱们中国离不开道教,尤其是道教文化亟需我们代代相传。现在,有的大学不是也已经有开设易经、八卦等等的课程了吗,这都是关乎道的文化。这道文化就是一种符号,比如我们常用的这个汉字,虽然咱们都认识,但是外国人就不懂得了,所以说,这个道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的。

尤其当下,人人都应该学习这个道教的精神,就是吃苦耐劳的精神。道教不是享福的,是吃苦的,持之以恒修炼,不要在意寒冷酷暑,方是出家人真心修炼的事儿。为什么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呢,事实上,道教是咱们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祖辈传留至今,而在数千年之前,那时是没有庙的,这些老祖师走到哪里吃到哪里,四海为家,这道的精神博大精深,这也正是提倡人们要真正学习的地方——艰苦朴素,不贪图享乐;再就是,道教里面还有很多的医药,给人们创造出很多有益的东西,留给社会,留给人类。

除此之外,社会上那些不良的东西或者习气,道教都不存在。因为什么呢?只要是道教徒虔心学道,就必须要去排除一切不好的因素,就是要离诸染着,这是道教的真精神。所以说,鲁迅先生说的是有其道理的。这些精神,都是过去老祖宗辈辈传留下来的,不是咱现在一代才有的,你看看咱这道教文化馆里关于道教的那些历史,以及道教音乐是怎么记载的,又是如何流传下来的,你就会更加明白了。实际上,过去的道士非常艰苦朴素,他不贪这,也不图那,没有这个贪嗔痴的心,以前的老道士都是这样的。修行可谓是清苦,那他为什么还住庙呢,这就是一种境界,一个修行人的最高境界。

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所谓博大精深,指的就是这‘道’,它可以称之为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社会上的人进到庙里,他们都很尊重庙里的气氛。至于为什么设这个庙,我们的老祖已在留给世人的经上说的很明白了,它是救苦救难的——如果这一方有灾有难,有道教的法器一敲,铃锣鼓一响,音到哪里灾障就消除到哪里。可见,它是消灾解难的,这在古代,从国家到地方皆如此。因此说,道教的最大利益,就是‘离诸染着’。

徐志波:是‘离诸染着’还是‘离诸染浊’?

霍怀虚:这个‘着’,其实是着相的‘着’。离诸染着,就是所有不好的都要离开,这也是老祖师修行的最高境界。佛家也讲‘一着相’,这是一个宗教术语,意思是执着于外相、虚相或个体意识而偏离了本质。‘离诸染着’就是少得病,甚至不得病,但客观的讲,人有病以及三灾八难也实属正常,不可能说绝对没有。因为我们要在这个社会当中生存,心里有总比没有要强,记住总比不记住要强;何况你还根本不能离开它。

人活着总得要生存,还得过日子,还得吃饭,所谓离诸染着,就是你不应该干的事,你就不要去干就是了。打个比方说,本来是晚上睡觉的时间了,你就不要出门去跳舞了。当然了,若是参加公务活动,你不去还不行那就另当别论了。若是到了晚上正常休息的时间了,你却无缘无故的出去喝酒,或是打麻将赌博什么的,这就是‘染着’。刚才我为什么说离不开这‘染着’呢,因为生存在这个社会当中,这‘染着’是无孔不入的存在着,甚至说没有离开的时候,但是只要我们不去招,不去沾染就好;更多时候,咱管不了别人的事情,那就先管好自己好了。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己之见,因为你问起我了,我也就这么简单浅显的一说吧。

徐志波:我们知道,道教经典是道教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经藏卷帙浩繁,包罗万象,可以说,道教经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您能就道教经典对当代道人修行的影响谈一谈您的看法和理解吗?

霍怀虚:毋庸讳言,经典对当代道人修行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只要是当道士,必须先通读《四品经》。因为,经者是开路的;学经可以提高人的智慧,也是求道修行的第一步。诵经,更要明经义,就要懂得这经文的含义和道理。所谓经者,它里面有很多的精神食粮,对将来的传承有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经典著作,是对当下出家学道者最好的指导,不能懈怠,不能当“公事”去敷衍了事,要从心里出发才行,也既是入心。再者,光自己懂了还不行,还要去身体力行的度众生,因为会的目的就是度众生。如何教众生,所谓众生,就是大众,能教会进庙的人都能通读道教经典那是最好的了。因为,通读道教经典的意义,不是度自己,而是度众生。毋庸置疑,一部好的经书,引人向善,可以度人者以无数,譬如《三官经》无疑便是这样的一部能使人活得更吉祥、更智慧、更成功的大乘经典。

而如何让大家能静下心来读一读,这对人们的健康有极大的好处,对家庭有好处,对孩子有好处,对社会有好处。这个经卷里面,就包括了不打、不闹、不恶、不起嫉妒心,这经卷里面还能排除一切灾障和疾病,我说这个经卷对后学的好处、对将来今后学道的人都有着积极作用。

当然了,相对于宫观的管理者而言,要促进和谐,就是把自己的宫观搞好,依法依规,让所有来宫观的信众、香客、游客都能够高高兴兴的来,高高兴兴的去。事实上,老百姓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留传下来的的磕头、敬拜,这也是一种文化,一种民俗文化;而且通过悔过愆尤,它可以让人的精神有归属感。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我们这些出家的道门弟子,如能熟读经典之后,能有所悟,能有所行,立志去做一个俯仰无愧于天地的修行人,必定能为推动当前社会安定祥和,人人和睦共处,国富民安,和谐发展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徐志波供稿)

0
道音文化
道音文化官网的主编

猜你喜欢

  • “观妙入真”:再现700年前的永乐宫“真貌”
  • 李绍华道长:道教戒律建设的时代意义
  • 七月有感(两首)
  • 北大学堂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研修班举行开班典礼
  • 退养周岁歌

推荐阅读

四川省道教协会举办2025年玄门讲经活动
2周前
淮安市政协调研组赴都天庙开展“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淮安实践情况”专题调研
2月前
台州大有宫组织开展第二季度消防培训
2月前
“之江同心·正信正行”2025年平阳县道教协会学习会暨玄门讲经活动圆满成功
3月前
每日一道:人生修行路,度己与度人
1月前
Copyright © 2009-2025 道音文化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浙(2022)0000881 浙公网安备33032402002320号 浙ICP备19052630号
友情链接: 国家宗教事务局 中国道教协会 北京市道教协会 陕西省道教协会 湖南省道教协会 江苏省道教协会 福建省道教协会 上海城隍庙 天然道观 邵阳玉清宫 西安八仙宫
  • 首页
  • 道教热点
  • 专题活动
  • 宗教政策
  • 道医养生
  • 道学经典
  • 道教书画
  • 道教人物
  • 道教仪范
  • 道教图片
  • 道教文化
  • 道教音乐
  • 站内动态
  •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返回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