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周高德道长
时间:2017年12月23日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
我今天带着这一美好愿望,以期抛砖引玉。为讲座时方便起见,我以东航自称,希望大家能和东航产生一种共鸣。今天的讲座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探讨:
一 老子是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讲道的?
二 老子讲道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三 老子所讲之道对当今人类社会的影响如何?
老子《道德经》的影响
首先,我们分享老子所讲之道,也就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道德经》,对当今人类社会的影响如何?
在现代中国,老子《道德经》研习之风,日益浓厚,特别深受在校大学生的青睐及企业界人士的关注。有不少大学生以《道德经》的思想指导生活、解决疑难,甚至将《道德经》视为“一贴慰藉心灵的良药”(引自《从“端午风波”说到大学生青睐〈道德经〉》,《中国青年报》,2004年5月15日);有不少企业界人士积极探索《道德经》中的管理思想,并运用于企业管理实践中。笔者在学习老子《道德经》后,亦深切地感悟到:道,乃人生通往成功与幸福的路,而这条通往人生成功与幸福之路的基石——便是德。人若行道养德,则善矣!但愿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们都能够成为善行“道”者,并永不停步,前行不止……
在东方世界,如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一些学术团体和学者,他们带着极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了解和研究老子及道教文化,其学术成果相当丰硕。日本学者卢川芳郎说:“《老子》有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以一种神奇的力量。”(引自丹明子:《道德经的智慧》,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毫无疑问,这是在研习老子《道德经》之后所获得的一种人生体验。在西方世界,亦同样流行《道德经》。从16世纪开始,西方学者就已经把老子《道德经》翻译成拉丁文、德文、法文、英文等。据西方学者统计,从1816年至今,各种西文版的《道德经》就已有250种之多。荷兰学者克努特·沃尔夫(k nut w aif)教授著书介绍:截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老子》西文译本总数达有252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其中英文本83种、德文本64种、法文本33种、荷兰文本19种、意大利文本11种、西班牙文本10种、丹麦文本6种、俄文本4本、波兰文本4种、瑞典文本4种、匈牙利文4种、捷克文本3种、芬兰文本3种、冰岛文本2种、葡萄牙文本1种、世界语本1种。这些外文译本,极大地激发了外国人士学习中国文化、老子道学思想的热情。(引自《“弘扬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学术综述》,《光明日报》,2005年11月24日。)
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之外,即为中国的《道德经》!叔本华和海德格尔是现代西方最著名的哲学家,他们都曾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专家指出,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哲学和悲观主义的生活态度,都是从两千年以前中国道教的创始人老子那里获得了精神支柱。西方哲学家之所以如此深入研究老子的思想,其实质就是企图从中获取拯救西方文明危机的良方。因为《道德经》中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理解、为人处世的中庸态度、德性培养的修行方法,无疑对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强权意志,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此外,据有关文献介绍:在英国伦敦街头,一些青年人的衣服上还出现了“道”“静”“无为”等老子《道德经》中的文辞。
总而言之,老子思想已渗透于当今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之中,并日益为当今人类社会各界人士所崇尚。所以,无怪前苏联汉学家李谢维说:“老子是国际性的”;美国<<时代>>周刊推选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十位作家,老子名列首位(引自《老子集成》序第5页。该书2011年5月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 2005年11月,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举办的“世界哲学日”前夕进行的调查显示,老子《道德经》荣膺最受欢迎的哲学著作第一名。由此可见老子及其《道德经》的地位之崇高。
2007年4月,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道教协会共同主办的首届“国际道德经论坛”,于陕西西安和香港举行。此次论坛由内地与香港道教界携手联办,在西安开幕,于香港闭幕。论坛的成功举办,既彰显了《道德经》的现代价值,启发人们从传统文化中探寻适合当代需要的思想智慧;也彰显了道教的文化内涵,引导道教徒回归经典,阐扬教义,为促进社会和谐作贡献。
中国(西安·香港)国际道德经论坛开幕式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现代社会意义,人们的认识亦越来越深刻。如一位学人认为:“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将《道德经》当作解决新世纪人类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睿智之书,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帮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好地生活和工作,从而使我们短暂的生命获得无尽的快乐与成功。”(丹明子:《道德经的智慧》,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笔者亦深刻地认识到:老子《道德经》是一部论“道”的书。老子所说的这个“道”就像人们脚下所行的道路一样,谁也不能离开她;但老子所说的这个“道”与人们脚下所行的道路又不完全一样,她虽无形,却又告诉了我们——人类是从何处“走”来的?人们应将向何处走去?毫无疑问,只要人们走在这条“道”上,就会幸福,就会达于理想境地。
不难而知,老子《道德经》之所以震古烁今、两千几百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毫无疑问就是因为——其思想博大精深,其境界引人入胜,其魅力经久不衰,其作用无穷无尽!#p#副标题#e#
老子《道德经》的问世
各位,现在就让我们一道走近2500多年前的老子,分享其《道德经》中的智慧。关于老子,今天我不从宗教的层面来介绍,我想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的记载来介绍: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为方便大家理解,我们使用其译文:
孔子去了周地,要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且君子生逢其时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容貌看起来却像愚钝的人。去掉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还有情态神色和过份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去捕它,会游的可以用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它是乘风驾云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就如同龙一样吧!”
孔子问礼于老子(资料图)
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其中,有两句话对我们的人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这两句话是:“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什么意思?我换成孔圣人的发扬者亚圣孟子的一句话,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接下来,我们来谈《道德经》是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问世的?
关于《道德经》的问世有两种说法。我首先介绍大多数人比较熟悉的一种说法,当然我也不反对这种说法。在此,我们引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面的记载: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为方便大家理解,我们使用其译文: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
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强烈地请求您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资料图)
通过这一段记载,我们可以了解老子当年讲《道德经》的有关情况。
如果有一天,本人到了函谷关,一定和许多人一样,会想起司马迁《史记》中关于当年老子在此传道的记载,本人将创作一首诗,题为《拜谒函谷关》,其内容只需如实道来:
紫气东来满函关,
圣人留下道德言。
不知行踪何处隐?
妙音回荡数千年。
这一首诗就是我的想象,有点像当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他并没有到过岳阳楼,只是滕子京画了一个岳阳楼的草图给他看。
其实,这首诗是我今年11月18日上午在参访道教圣地——终南山古楼观说经台之后返程途中写的。
为了这一次讲座,我亲临当年老子传道的地方以获得灵感。所以,今后大家如果要写《遥想当年老子讲道》这本书的话,建议到两个地方看一看,一个是函谷关,一个是现在的楼观台道观。楼观台道观主体建筑的所在地就是当年老子传道的说经台。
当时,我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了终南山楼观台道观,慢步在当年老子传道的说经台,遥想当年老子讲道的情形,于是感赋一首,题为《拜谒终南山古楼观说经台》:
紫气东来出函关,
老君慈悯说玄言。
不知仙踪何处隐?
妙音回荡数千年。
关于《道德经》问世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呢?与刚才所提到的楼观台道观,也就是当年的说经台有关。现在的楼观台道观最前面的牌楼上有六个字,“终南山古楼观”。这种说法,我引用的是《楼观本记》这本书:
尹喜为函谷关关令时,见东方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将至。不久老子驾青牛薄板车至函谷关,迎入官舍,北面师事之。居百日,尹喜以疾辞官,复迎老子归楼观本宅,斋戒问道,并请老子著书,以惠后世。于是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之。老子遂去,不知所终。 之后,尹喜乃弃绝人事,按老子所授经法,精修至道,三年后,悉臻其妙。乃著《关尹子》九篇,发挥道德二经。
此时,大家就知道了东航在这里虽说是遥想,但也是有依据的。《楼观本记》中所讲的“紫气东来”的典故在神州大地可谓家喻户晓。讲的是当年函谷关的关令尹喜,在现在的函谷关瞻紫楼,看到东方紫气缓缓向西移动,便知道一定有圣人将至,就命自己的属下清扫街道,以迎接圣人的到来。果然,一位白发长者骑着青牛来到关前,关令尹喜忙下楼迎接,然后把老人家请到函谷关内,迎入官舍,让老人家坐在正北方,自己给老子三叩首,拜老子为师。#p#副标题#e#
在函谷关,老子讲道没有?答案是肯定的。正因为老子在那里讲了道,尹喜就深深地知道老子太有道了。因此,尹喜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做出一个重要抉择:我是继续在这里做官呢?还是去学道呢?尹喜毅然地选择了后者,于是写了辞职报告,决定告老还乡。这样就把老子请到了他住的地方——终南山古楼观,斋戒问道。为了表达对老子的尊敬,不是让老子在自己的小茅庵里讲道,而是在其南边的山岗上面筑台而恭请老子讲道。为什么那里不叫“讲经台”而叫“说经台”呢?大家也要去思考。这些记载在我们遥想的时候,都要我们去思索。我的理解是,“说经台”中的“说经”,就是对在函谷关时所讲的“道”(也就是《道德经》第一至三章内容)的解说。
终南山古楼观说经台(资料图)
上面,我们谈了《道德经》问世的两种说法。在我看来,人们不要一味地说《道德经》就是在函谷关或者就是在古楼观说经台写的。
现在,请大家欣赏这幅《老子出关图》,并请大家浏览此图两旁的对联,上联是“此去函关八百里”,下联是“今传圣典五千言”。由此可见,《楼观本记》中所记载的关于老子在说经台说经之事是深入人心的。
老子出关图(资料图)
接下来我们分享当代的一个佳话,提提精神,这也是说明老子在楼观留下五千言是有依据的。当年,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末,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率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到陕西考察。一天来到了楼观台道观。该道观住持是当时的全国政协委员任法融道长。任道长喜爱书法,也知道李瑞环主席书法造诣很深,于是请求题字:“李主席,请您给我们留下墨宝。”李瑞环主席风趣地说:“当年老子已经在这里留下了五千言,我还能留下什么呢?”我引用的这个当代佳话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说明今日的楼观台道观、当年的说经台是当年老子留下《道德经》五千言的地方,这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广为人知。
总而言之,东航的观点是函谷关和古楼观说经台皆为老子讲道之地。刚才,我和大家分享了本人的两首诗,对照一下,其中只有八个字不同,而所述之事是相同的。我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函谷关和古楼观说经台皆为老子讲道之地。有人认为《道德经》是在函谷关留下的,其依据是《史记》的记载。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关,行以师礼,恳求老子为其著书,老子便在此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为了纪念这件事,后人便在老子著经的地方修筑了太初宫,是一座道观。太初宫,在函谷关东城门右侧。有人认为《道德经》是在古楼观说经台留下来的,其依据是《楼观本记》的记载。我们今天遥想、遐思,是游离于学术和传说之间,但我们的中心目的是弘扬老子的思想,为当今的人类社会服务。
各位:东航认为当年老子传道的方式是口述,而不是书写。
大家就奇怪了,说东航也太能想象了,《史记》里不是说“写下道德经”吗?你怎么说是讲道呢?但大家可以想像,老子急于要过关,出关以后要继续西行的,老子压根儿不想留下什么著作,尽管尹喜特别强烈的期待,也绝对不会直接端上笔、墨、砚以及当时书写用的竹简,递给老子说:“圣人请您写吧。”那不成了一个学生为老师布置作业了吗?不会的!根据《史记》记载,那个时候老子的年龄是多少呢?有两种说法,或曰160余岁,或曰200余岁。大家不妨想一想,谁会忍心让一个一两百岁的人去写作呢?因此,当年老子传道的方式是口述,而不是书写。#p#副标题#e#
老子《道德经》的内容及结构
整部《道德经》五千余言,其内容是什么呢?我也曾经尝试过去概括,后来我发现再怎么概括,也超过不了古人。司马迁只用了五个字便概括了《道德经》的内容——“言道德之意”。自古以来对《道德经》进行极其简明扼要概括的,还没有一个人超越司马迁。接下来我们就要问,《道德经》一书的主旨是什么呢?我经过苦思冥想,照顾到学术,又照顾到自身的身份,将《道德经》的主旨是这样表述的:老子《道德经》一书,通过“言道德之意”,旨在教人“尊道贵德、超凡入圣”。
整部《道德经》就是围绕“道”和“德”来展开论述的。许多人一般把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称为“道经”,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称为“德经”。我通过学习,感受到整部《道德经》言道和德,这是百分之百准确的,但非得要说一至三十七章论道,三十七章之后论德,我持保留意见。我的体会是从第一章到第八十一章,每章都在论道,德蕴含其中。
现在,我们写论文在正文前面,写有内容提要、主题词(或关键词)。那么,《道德经》一书的主题词(或关健词)是什么呢?通过研习,本人以为最重要的就是——道、德、圣人。“道”在五千言里出现过70多次,“德”出现过40多次,“圣人”出现过30多次。
《道德经》中的“道”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全给我们揭示了。第一章是论大道;第二章的前半部分,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到“前后相随”,是论天道;下半部分,从“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到最后,是论人道,也就是圣人之道。第三章是论“道”的运用。
因此,我把前三章(即第一章至第三章)的内容定为全书的总论或者说是总纲;后面的七十八(即第四章一直到最后的第八十一章)是分论,是对前三章的阐述。
为方便大家研读《道德经》,东航绘制了下表,可供参考。
各位:现在,让我们一道来遥想当年老子讲道的情形……
(作者周高德道长,系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