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资料图)
讲道地点:古楼观说经台
讲道内容:《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讲道方式:(被动性地)答问
听道人员:尹喜及其他好道者
请看《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经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早晨起床后,尹喜打开大正门,只见天空乌云密布,狂风怒号,不会儿下起了暴雨……尹喜心想今日可能要呆在家里了,于是心情有点失落。老子见尹喜失落的样子,便安慰说:“尹喜,先做早饭,吃过之后,也许天会晴的。”
早饭后,天果然放晴了。尹喜很兴奋地告诉正在内屋闭目养神的老子。老子在尹喜的搀扶下,慢慢地向说经处走去……
待老子坐定后,尹喜便求教治国之道。
于是,老子对尹喜等人说道:“ 希言自然。”少说多余或无用的话,做到自然无为。
尹喜等人听后,点着头……
接着,老子说道:“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狂风刮不了整个早晨,暴雨下不了整个白天。
尹喜等人听后,点着头……
老子问尹喜:“孰为此者?”是谁刮狂风下暴雨的呢?
尹喜回答说:“天地。”是天地所为。
这时,老子严肃地说道:“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天地(所兴起的狂风暴雨)尚且不能长久,而更何况人(的妄为)呢?
老子继续说道:“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所以,能够遵“道”而行的人,则与“道”相合。行为与“道”之“德”相合者,则得道。行为与“道”之“德”不相合者,则失道。
尹喜等人听后,点着头……
接着,老子用肯定的语气说道:“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如果人的行为与“道”之“德”相合的话,那么,“道”也就会被人得到了;如果人的行为与 “道”之“德”不相合的话,那么,“道”也就会被人丧失了。
尹喜等人听后,点着头……
最后,老子严肃地说道:“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如果君主对老百姓不够讲信用而朝令夕改,于是就必然会有老百姓不信赖君主的后果产生。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资料图)
各位:老子首先提出论点——“希言自然”,并以飘风骤雨不能持久为据进行论证。其次讲人得“道”或失“道”取决于自身是否遵“道”而行。最后指出“信不足”——失于“道”,违背“希言”,实行“多言”的后果。
老子苦口婆心,劝诫执政者要做到“希言”,遵“道”而行,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尹喜站起来,向老子拱手后说:“圣人,您老人家讲得太好了!弟子要是早些遇上您,就会有意识地做到希言,以避免言多必失。”
各位:老子指出“希言自然”,旨在教人少说话。从治身的角度看,同样很重要,甚至关乎平安生存的大问题。《菜根谭》中云:“一言足以招大祸,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坠也。”又有熟语“祸从口出”。记得对《道德经》颇有研究的任法融道长曾说过:“不当说的不要说,当说的也要少说。”此语,可谓深得老子思想精髓。
各位:老子说:“言善信”(《道德经·8章》);又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道德经·81章》)。老子提倡:说话要善于守信用,要说真实可信的话,不要花言巧语。道祖老子还教人不要“轻诺”,他指出“轻诺必寡信”(《道德经·63章》)。并劝诫执政者:“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经·17章》《道德经·23章》)如果执政者对百姓诚信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就必然会导致老百姓不信任他。试想:如果老百姓不信任执政者了,那后果无疑将是非常严重的,甚至是不堪设想的。
各位:关于诚信的重要性,儒家与道家其观点是一致的,我们可以引用儒家典籍加以佐证。人们常听说的“无信不立”,便出自儒家重要典籍《论语》。《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中记载: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执政者要想取信于民,就必须对百姓讲信用。推而言之,做人亦“无信不立”,即无信用不能安身立命。讲信用的人必是诚实之人,因为诚是信的基础,诚和信是不可分的。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合而言之,讲求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东航感赋:
暴风骤雨一瞬间,
天地所为亦枉然。
为使天下得以治,
清静无为尚希言。
(作者周高德道长,系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