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日行不离辎重”(资料图)
第二十六章
讲道地点:古楼观说经台
讲道内容:《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讲道方式:(被动性地)答问
听道人员:尹喜及其他好道者
请看《道德经》第二十六章经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尹喜在听老子讲道时,言“道”“寂兮”,就想到人应该法“道”而清静。特别是一国之君就更应该保持清静。
尹喜又想到,老子曾讲过“静”与“虚”……
于是,尹喜向老子求教:“圣人慈悲!您以前给弟子讲过‘虚’‘静’,教人持守虚静而不‘多言’。今日敬请圣人赐教,如何保持清静呢?”
老子从容说道:“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慎重是防止轻率的根本,清静是克服浮躁的主宰。
尹喜听后,对老子说:“圣人,您的意思是说要做到清静必须做到慎重,两者密不可分?”
老子点了一下头,然后说道:“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因此,圣人行事坚持以慎重为根本原则,犹如外出时自始至终不离所带的装有衣物的箱笼一样,犹如行军时自始至终不离运载着军械、粮草和营帐的车子一样。即使拥有富丽堂皇的宫殿,也要安居静处、超然物外。
尹喜听后,点着头……
“唉……”老子长叹一口气后说:“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为什么作为一个偌大国家的君主,而要用自身的浮躁行为去轻率地治理国家呢?
尹喜听后,皱着眉头……
最后,老子严肃地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浮躁就会失去主宰。
尹喜听后,频频点头……
各位:本章老子首先论述了重与轻、静与躁之间的关系。老子指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所谓“重”,这里指处事慎重;所谓“轻”,这里指处事轻率;所谓“静”,这里指处事沉静(即清静无为);所谓“躁”,这里指处事浮躁(即轻举妄动)。“重为轻根”,言慎重是防止轻率产生的根本方法;“静为躁君”,谓沉静(即清静无为)是防止浮躁(即轻举妄动)产生的主宰力量(决定因素)。慎重则可致沉静(即清静无为);轻率则必致浮躁(即轻举妄动)。接着,老子称赞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行事坚持以慎重为根本原则,“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清静无为;批评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最后,指出“轻”、“躁”所导致的不良后果——“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其旨在教人行事要慎重,并做到清静无为,不要轻率和浮躁。如此,大则可以治国,小则可以治身。
各位:本章中有一句经文:“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这一句,既是对“圣人”(这里指理想的执政者)行为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万乘之主”的忠告。盖当时各国诸侯国君奢恣轻淫,纵欲自残,沉溺于游猎玩乐。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2章)因此教人“为腹不为目”。(12章)在这里又教人“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换言之,即教人守静。此句与“静为躁君”相呼应。
各位:徐兢说:本章论“重”(静)的重要性,故河上公名之为“重德”。吴澄说:“此章以辎车喻重,燕处喻静,姑指一端而言尔。国势之居重驭轻,兵法之以静制动,与夫人之治心治身,皆当本之以重,主之以静也。”(《道德真经注》)动与静,是我国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老子“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观点,对医学和养生学的影响尤为巨大。如气功有静功,讲究放松入静;即使动功如太极拳等,也要求外动内静。宋明理学论修身养性,提出静中存养,动中省察,动静相济,而以静为根本的思想,除继承《周易》外,无疑还受到《老子》的影响。
各位:在这里,东航要特别提到本章中的“超然”一词,因老子“超然”的思想影晌深远,所以后世出现了“超然物外”这一成语。
东航感赋:
重为轻根静躁君,
慎重清静要持行。
人若以身轻天下,
必将失根又失君。
(作者周高德道长,系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