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修道而兼通医术者众多,在传统医学史上有重要历史地位。
葛洪:金丹理论的集大成者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人。葛洪撰《肘后备急方》一书,提出医生处方用药要以“价廉、简便、灵验”为原则,选择和实施医疗措施要遵循“救急、方便、实用”的临床治疗学要求。
20世纪70年代,我国集中了以中医为主的研究人员攻克疟疾,他们从古代医学文献中筛选了大量治疟方,也包括葛洪《肘后备急方》所传治疟方。但是,研究人员按常规加热法提取药物成分,发现临床疗效均不理想。后来,研究人员从葛洪著述中得到启发,《肘后备急方》卷三“治寒热诸疟方”所载:“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他们从“绞取汁”一句话中发现了古人用鲜药治病的玄机,因而采用了提取药物成分的新方法,即运用低温方法提取青蒿素,成功研制出比传统治疟良药奎宁更为有效的抗疟药物——青蒿素。时隔40多年,当年功臣之一——中国中医研究院屠呦呦研究员于2011年获得拉斯克医学奖临床医学研究奖,获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9年,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道教炼丹术有一整套药物炼制方法,如飞、升、抽、伏、制、煅、点、灸、浇、研、封、养、淋、渍等,这些方法对传统本草学的炮炙技术有深刻影响。葛洪作为道教史上金丹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在医药学领域的创新还突出表现在制药领域。葛洪在长期的金丹实验和济世行医活动中,重视五金八石等矿物性药物,并以此为主要原料炼制丹药。他在《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对一些矿物性药物的药效作了专门研究。
葛洪在传统医学史上还率先将金石类无机药物和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各种丹药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例如,以盐水用于霍乱、腹痛、伤寒、中风、胸膈上痰的引吐、疮疡伤口的清洗,水煮磐石渍足治卒死无脉,以芒硝、大黄、生地黄汁合药治“服石药”过剂,以水银、胡粉、猪脂合药治疮疱。葛洪还在《抱朴子内篇》卷十七《登涉》中指出,雄黄随身佩戴可以防蛇咬,并且“蛇若中人,以少许雄黄末内疮中,亦登时愈也”。
陶弘景:在药物学即本草学以及养生学领域著称于医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位著名道医陶弘景在药物学即本草学以及养生学领域著称于医史。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郡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一生著述甚丰,著有《本草经集注》《效验方》《药总诀》《补阙肘后百一方》《养性延命录》《古今刀剑录》等,但多已散佚。其中,《本草经集注》是陶弘景医药著作的代表作,是他在总结长期采药、用药实践基础上完成的。
汉代《神农本草经》是我国药学史上第一次对药物进行较全面、系统地分类著录的本草学著作。自《神农本草经》问世之后,又陆续有《蔡邕本草》《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等新的本草学著作面世。这些著作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之上,增加了魏晋以来所发现的新药,但其体例不够系统,内容也比较简单,并且有许多错误。因此,陶弘景下决心勘订整理。陶弘景在认真整理和校订《神农本草经》三百六十五味药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名医别录》所载的三百六十五味药,共计七百三十味药,“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分别科条,匹畛物类,兼注铭时用土地所出,及仙经道术所须,并此序录,合为七卷”。《本草经集注》所收录的药物品种比《神农本草经》多了一倍,其内容包括药物炮炙和配制方法、诸病通用药、中毒解救法、服药后的宜忌、药物不宜入汤酒、药物七情等,是对以前药物学的一次全面综合和总结。
《养性延命录》是陶弘景系统收集归纳前人养生理论和方法而撰集的一部重要的道教养生著作。该书在系统归纳总结前人养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养生理论和方法,堪称魏晋之际道教医学养生学集大成之作。其中所收集、征引的魏晋以前的养生著作多达30多种,内容十分丰富。特别是辑录了一些早已散佚的早期养生学著作,如晋代著名养生家张湛的《养生要集》,使其精华部分得以留存至今,泽被后世,弥足珍贵。
《养性延命录》突出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积极预防养生思想。陶弘景认为,人之天寿、性命长短操之在我。修道之人如果平时能加强身心修养,注重生活禁忌,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方法进行调理,就能使身心处于良好状态,防止疾患萌生。对疾病的预防要从身心两个方面入手,综合运用存神、服气、导引、按摩、服饵、食疗、房中等手段。陶弘景所提炼出的一整套养生理论和方法,既是对以往道教养生经验和思想的概括与总结,也为道教最终形成修性与修命并重(养神炼形,形神兼养)、动静结合、众术合修的医学养生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石。
其他道教医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中医学在针灸、外科学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这方面,道教医家作出了积极贡献。其中在针灸学领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针灸学家——鲍姑。鲍姑,名潜光,葛洪之妻。鲍姑擅长灸法,行医济世足迹遍及南海、番禺、博罗、广州、惠州等地,其事迹在当地地方志多有记载。鲍姑善用广州越秀山出产的红脚艾治疗赘瘤与赘淀,“效如桴鼓”。
南朝刘宋时期的道医雷斅系统总结了药物采集修治、加工炮炙的经验知识,汲取了道教炼丹术的药物加工技法,撰写了《雷公炮炙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探讨药物炮炙、制剂的专著,大大推进了传统制药学的发展。
另据《南史》卷三十二《张邵传》及《北史》卷九十《徐骞传》等记载,南北朝时期,浙江一带出现了我国医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医学世家,自徐熙以下至徐之才,共出了六七代、十多位载誉史册的名医。徐氏医学世家的道教医学色彩相当浓厚,其中以第四代传人徐骞为代表。徐骞,字成伯,与兄文伯皆善医药,能为人隔幕把脉诊疾,受到魏高祖器重。成伯擅长道教法术,常自制道符吞服疗疾,“年垂八十而鬃发不白”;成伯还“欲为孝文合金丹,致延年法”。这些都表明道教医学对徐氏医学世家的深刻影响。徐氏医学世家的出现则说明道教医家已经成为推动传统中医学向前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转自中国民族宗教网,作者系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