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道之为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分明在说“道”是“物”。可是,从庄子开始,就说“未始有物”。注“老”名家王弼,又说“道”“不可道,不可名”,以“无名”来定义“道”。其后,循循相因,直至现当代,诸多老子研究专家,有的说“道”是老子的“预设”,有的说“道是什么也不是的X”,还有说“道”只是“慕状词”……这与《老子》文本的真义,距离太远。老子所说的“道”是具有物质性的真实存在,极具现代科学内涵。
(一)老子从“宇宙生成”说“道”之实质
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新编影印本《道藏》第12册277—278页)“先天地生”的是“混成”的“物”,此“物”老子是言之凿凿,不是含糊其辞,也不是模棱两可。
按照现代科学“大爆炸”理论一般的表述认为,“爆炸之初,物质只能以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态存在。宇宙爆炸之后的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宇宙。”(引自“360百科”:“大爆炸说·产生原理”。)
乔治·伽莫夫的“大爆炸”理论,虽为假设,但后来经过哈勃望远镜的观测之实证,逐渐得到科学界的认可。老子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就是讲宇宙在形成之前存在之“物”,是“混成”在一起的存在。这些“混成”在一起的东西,在“爆炸之初”,“只能以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态存在”。老子的表述与“大爆炸”理论,何其吻合!
对于“先天地生”的这个“物”,老子用“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来描述。按照现代科学仪器的观察发现,原子有109种。原子是由中间一个原子核和外面围绕它旋转的电子组成。如果把原子放大到十层楼那么大,原子核只有黄豆那么大,围绕原子核旋转的一个或几个、十几个电子仅有微粒那么大,原子内部,空空如也。老子说“寂兮寥兮”,这样的描述,与现代科学仪器的观察发现,相互对比,非常精确!极具科学性、真理性。
(二)从物质构成说“道”之实质
第21章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新编影印本《道藏》第12册277页。后文所引《老子》文句,皆出自影印本《道藏》第12册王弼《道德真经注》物、象、精、信,都是真实的存在。“物”,是“其中有精”的“精”,而且是“其精甚真”,真真切切。
“精”,究竟是什么东西?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老子哲学思想大讨论”中,冯友兰先生根据诸多古文献资料证明老子所说的“精”是“极细微的气”。《管子·内业篇》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按照现代科学原理,气是分子组成,“气之精”,当然应该是“原子”之类粒子了。中国古人对物质的构成,已经追寻到了“精”的地步,实在是令人惊讶!他们没有用“粒子”来概括,是因为当时没有望远镜、显微镜,是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能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来解释?不用现代科学理论来解释,这是今天古典文献研究的缺失!我认为老子所说的“精”,就是老子“不知其名”的今天科学所测定的粒子,也就是第二十五章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物”。这个“物”,就是“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的“道”。所以,老子说“道之为物”。老子说“道”是“物”,确凿无疑。
老子在描述了“道之为物”的“象”、“物”、“精”、“真”之后,落脚到“其中有信”,可见“信”之重要。“信”类似现在的“信息”,这绝不是牵强附会。2016年2月21日“中国新闻网”有网文《2016年物理学家为什么会刷屏:新粒子或“现身”》说:“‘闭关’多年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终于在2016年听到了13亿年前两个黑洞相撞产生的‘巨响’以及探测到此过程中的引力波。”现代高能科学仪器探测到了13亿年前的宇宙存留信息,我们前文引《老子》第二十一章说“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甫者,始也,指宇宙万象之初始),二者说的是相同的宇宙物理现象。
(三)“道”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体
“道”之“形而上”这一面,其核心是人的意识、精神,“道”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也就是说“道”的实质是物质性的,具有“形而下”的内质;另一方面,又包含着意识形态,这是“形而上”。人的意识、精神,皆由人的心脑思维活动所产生、形成。心脑思维活动,实则是心脑细胞、神经组织的粒子活动,这实际就是一种物质性活动。思维活动的结果,形之于语言、文字,显现于书籍、荧屏等载体,也是一种物质性的转化与传递。这其间,意识、精神始终和物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近年,给机器人输入既定程序,具有了人的思维能力,可以和高明的棋手对弈,这无可辩驳地说明了意识的物质属性。
“道”的内质是粒子,因此“道”才具有了活性。意识、精神的活力,来源于粒子。由人的意识、精神活动所创造、生成的信息产品,就今天的网络来说,再由粒子来传递、传播,这一切实则皆是物质性的活动。从这一点来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第一”、物质与精神具有同一性的观点是一致的。“道”的“形而上”这一面,其“玄奥性”,今天的科学在不断探索。信息时代的粒子运动、粒子现象,也十分玄奥、十分神秘,人们只能感知表象。宇宙之大、历史之久远,更是玄奥、神秘,要说探索穷尽,谁也难以预言。因此,《老子》第二十五章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的“存在”,“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个“大”,包容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天地万物,古往今来,都包括其中了。形而上、形而下,物质与精神、意识,也都统统包容在“道”的概括之中了。
历来的研究者,大都是沿着《易经》 “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思路、定位,仅仅认为“道”是精神性的,就是个“形而上学”,没有看到老子的哲学论断是以坚实的科学认知为基础的。道,作为宇宙、万物生成的总根源、总根据,基本方面在于它的物质属性。而精神属性这一面,却是“道”的性能和作用,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得以体现和显现,是历世研究者最为重视、推崇的一面,应用范围极大,包含内容极其广阔、广泛。现在要说 “道”的实质是物质、粒子,人们必然是难以接受的,完全可以理解,但终归会理解。老子所说的“道”之实在性、科学性奠定了其哲理性、哲学性、真理性的坚牢基石,从而具有了其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地域恒久的历史生命力、概括性、包容性。老子以独特贡献,代表中国古典哲学,站在了古今中外思想的、哲学的峰巅。
中国新文化的先驱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这是哲学的根,是一面高悬着的镜子,是中国哲学的真正代表。中国有老子,这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思想源头。《道德经》现在是全世界发发行量最大、评价最高的书。细读网文《古今中外名人对老子和〈道德经〉的评价和感悟》,就会略知老子在古今中外的影响和地位。老子哲学思想在全世界的领先地位是已经确定了的。既定的历史事实已经更改不了了!老子所说的“道”以及围绕着“道”所构建的思想体系,其现代科学、现代哲学意义,应该给以充分的认识和评价,这是中国哲学界义不容辞的历史性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