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在上学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提到我的理想。我在文章里说,以后最大的梦想是想要做一个道士,云游天下,逍遥四方。大约从那时候,我心中就已经种下了道的种子。很多年后,我终于穿上了道装,“光荣”地成了一名道士。
曾有一次在庙里值殿,一位阿姨关切地问我:“小伙子,你们当道士每天都做什么?你为什么要当道士?”
那时候我还是一个道士小白,用着自以为正确的思路,回答说:“当道士每天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啊,比如念经啊、值殿啊、洒扫啊、学习啊!道教有那么多的经典,天天学也还怕学不过来。”
阿姨又问:“都有哪些经典?学了些什么?”
我支支吾吾地回答说:“比如《易经》《道德经》,学的就是祖师爷的话。”
阿姨没有再问下去。我知道,她的下一个问题一定是“学这些经典有什么用?”可惜的是我已经对这样一层深似一层的提问失去了招架的能力。我相信,今天仍然有很多初入门的道人们如我当初一样,面对着祖师爷留下来的浩瀚宝藏,一边疲于收集各种各样典籍的电子版本,一面又让它们安静地躺在电脑和手机里,很少再去问津。如果一名修道人,连自己要修什么、如何修等等基本且关键的问题都无以言对的时候,那么我们的修行就有可能是盲目的,甚至是可能走向歧途的。
回顾这么多年来学道、修道的历程,其中有过辛酸、有过艰苦,然而更多的是喜悦的时光。我常常反问自己,今天这样的言行是否符合祖师爷对我们后辈的教化,是否与我自己心中对“道士”这个词的定义一致呢?然而,这样问题常常没有答案。我知道,关于什么是道、什么是道教、什么是道人,这是很难用三言两句就概括总结出来的,甚至可能需要我用一生的时间不断地去践行和验证,最终才能得出属于自己的答案。尽管如此,在学修的过程中,我遇到的所有的师父、道友及同修们,仍然教会我很多事情。今日,且以半个过来的人身份,说一说道教教会我的两件事:
首先,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秉承的是我们华夏文明中十分精髓的内容。学习道教的过程,根本上是在不断地对本民族的文化与文明产生深入认识的过程。因此,学道的一大意义便在于加深了学修者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以我是道人我骄傲、我是华夏子孙我自豪的态度,带领着更多人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力。
这一份自信,往往需要表现在更为具体的物质载体上,如三洞四辅十二类的经典中,如道教中道人的常服、法衣等服饰的礼制上,如琳琅振响的道场音乐和充满了神仙意境的唱颂赞词中,等等。道教,在以多种多样的方式给信仰者一种关于文化和审美的熏陶。因此,爱国爱教,在本质上是同一不二且圆融不分的。作为一名道士,哪怕仅仅只是把祖师爷留下的这些宝贵的东西完整地传承给后代,这就已经堪称是很好的修行了。
其次,道教是一个历经了千年传承的宗教,其一方面表现为个人的修行追求,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宗教集体的社会追求。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体现了道教内在的真精神。
从个人方面来讲,道教讲的神仙信仰、丹法修炼、性命双修等等理论,都旨在给予信仰者和修行者更加乐观地去面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道教是一个“重生”且“乐生”的宗教,虽然我们这一生必然要经历很多苦难,但道教教给我们的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要能从有无、祸福等因果中参悟到更高一层的境界,从而可以找得到淡然面对并且从容前行的力量。
尤其是在面对我们终将逝去的肉体死亡的时候,道教告诉我们的是生灭皆自然的义理,从而可以使人们在坦然接受死的前提下,还能够把全部的热血和精力投入到该怎么好好活的问题中。而道教信仰的神仙,便是把自己有限的肉体生命活出了无限的精神可能的典型代表。
须知,修炼成仙并不是妄谈,但脱离了今生的生命与生活而去追求往世的逍遥,不免也会多出几分虚诞。如何辨证地看成仙与做人,也是道人们需要多做思考的命题。
从集体与社会方面来讲,道教向来推崇“普度人无量”的理念,以众生皆得度、方能做真仙的信条,去教化人们要语善、视善、行善。唯有人心安定,社会才能和谐。从这一点上讲,道教作为我国五大宗教之一,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是深深地写进了教理教义中的。道教的“早晚功课经”和斋醮科仪中,都有大量的祝嫠国祚的词汇。祈求盛世太平,祈愿民众安康,这既是道教的信仰和追求,也是道教中以救国救民的形象而被奉为仙真的祖师们留下来的鲜活教化。
脱离了家国、社会、集体的繁荣富强,自然也谈不上个人的安稳修行;每个个人的人心若是不得清静教化,那必然会在欲望的牵引下而“令人心发狂”。虽然暂以个人和集体的角度来区分,但实质上每个人若是能够因为信仰而实现了自度,那么这便是宗教教化中最大的度人。我们所谈论的度人功德,则是能够让每个信仰者都找得到自己内心中安定且坚强的力量,勇敢地去热爱,无私地去奉献,慈悲地去携手与共、风雨同舟。这份力量,我们称之为“道化”。
又或许,我们真的不必要去定义什么是道教、什么是修行,谨以此生尊奉祖师教化,这一世的风雨路就是对我们所修之道的最好阐释。
(道教之音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