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之音上海讯 2021年4月24日下午,在“第九届上海民俗文化节暨三林塘圣堂庙会”即将举行之际,上海浦东三林镇崇福道院邀请了近二十位学者、道长、道教皈依弟子齐聚道院“圣堂庙会非遗展厅”,以“上海道教庙会文化”为主题,展开一场讨论。论坛由上海大学文学院黄景春教授主持。
上海市道教协会副会长、崇福道院当家张开华道长向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希望通过藉此论坛,集思广益,就如何充实庙会活动内容、打造文化型道观、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努力打造一个民俗文化特征明显的现代庙会而展开讨论。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仲宇教授以“庙会和戏剧”的话题开启了讨论。据《礼记》记载,中国古代有“八腊之祭”,人民在祭祀过程中扮演各种生物驱赶害虫的演出活动,成为戏剧的起源,并逐渐融合到庙会。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勤建认为,地方神和庙会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息息相关,在宗教上不能“崇洋媚外”,本土的宗教文化更需要得到保护。圣堂庙会要宣传道教教义思想文化,打造自身特色。
复旦大学中文系郑土有教授就“庙会”姓“庙”这个问题进行了剖析,从庙会“信仰、娱神、集市、时空、信众”等要素进行阐述,呼吁庙会要坚持以道观、主神信仰为核心的原则。
上海道教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王驰博士认为,庙会应该往“古今”中的“今”和“雅俗”中的“雅”上去靠而取得平衡点,发挥心理疏导功能,接地气,顺民意,适应当代社会,体现时代精神。
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祝逸雯博士对上海地区的东岳庙会的资料做了一个初步的整理,认为东岳信仰是道教与民间信仰活动紧密结合之纽带。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王全韬博士整理了崇福道院和圣堂庙会的历史,提出如何综合保护庙会文化的问题。认为真武庙会在上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李琦博士跟踪研究圣堂庙会十余年。她指出,庙会应以“庙”为核心主场位置,并辅以相应的民俗活动。
浦东三林老街曹琪能先生追溯了上海文化中的道教庙会,将近代上海庙会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传统庙会,即功能较为单一的区域性庙会,如高昌会、瞿真人会、刘老爷会等;第二类是具有都市化特点和多功能性发展的全市性庙会,除了宗教祭祀以外,其内容还包括商贸、食肆、娱乐;第三类是以神灵巡游为主的迎赛性庙会,如三巡会。希望现代上海道教庙会要更富有宗教性特征,与民俗文化交相辉映。
陈大霖先生通过文章表达了他对庙会的思考,如庙会应该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宝地,让人们能够体验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新时代的庙会能够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学者发言结束后,来自上海青浦、奉贤、浦东等区的道教界代表分别就各自道观的情况,与大家做了交流。道院皈依弟子邓已平、金鸿祥、金杲、赵红赞等全程参与论坛,并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庙会有信众的精神追求,希望能多为年轻人提供学习道教文化的机会,理解修道、修人、修义的真正含义。他们还热心地推荐自己家乡的剧团参与圣堂庙会,丰富庙会活动。
最后,刘仲宇教授为此次论坛做了总结。他提了四点感想,首先,道教庙会可以继续做下去,所谓民俗就是习惯“贵在坚持”;其次,要讲好自己的故事,从更高的站位来看庙会的发展;再次,希望其他道观的庙会、神像出巡活动能够成功举办;第四,庙会文化必须以神圣性为前提,华夏传统思想文化要慢慢教给信众。
在将近三个小时的热烈讨论后,“上海道教庙会文化论坛”圆满结束。这次论坛不仅仅是一次学术探讨,更表现了上海道教界融入现代社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上海崇福道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