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之音上海讯 2022年3月24日下午,上海道教学院常务副院长兼教务长王驰博士做题为《学究天人道,修证三乘法——玄门学修要论》的专题讲座。海峡道教学院辛丑科(2021级)全体学员,通过网络形式线上听讲。海峡道教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张永宏博士担任主持人。
基于多年来的道教研究,特别是对道教教育暨现代道教人才培养的思考,王驰老师分享了有关道教教义体系现代建构的最新研究成果,亦即有关玄门学修体系的最新思考。
首先,通过引用明代《道藏》中相关经句,王老师从“道”“教”“道经”“道士”“修道”等概念分析入手,认为道教“大道→修持”所呈现的宏大体系完全可以逻辑自洽,道教的学修系统体大思精,可以切实支撑道教信仰。玄门学修是道教的内核,“灵根独发,大气天横”的玄门气象,值得我们重视与传承。
从老君爷、祖天师、葛洪真人、陶弘景真人、王重阳祖师和张三丰祖师等案例分析中,王老师提示我们重视“未有神仙不读书”的道门传统,建议我们高度重视玄门学修知识储备的重要性。王老师认为,不读经藏则无以明理,不明理则无以实修,无实修则不能证果。王老师分享了读道教书的三个维度:史、理、法,认为经由“史”的学习,可以了解道教的过去,分析道教现状,展望道教之未来;在此基础上,需要明道教立教之宗旨,穷修行度世之妙义;然后,通过笃定的实修功夫,体证大道,生发妙用。
继而,通过分享葛洪真人《抱朴子内篇·微旨》与孙思邈真人《千金方·大医习业》中有关学道次第与方式的认知,王老师将话题转向了道教的学修系统之历史发展。
在汉传佛教“三乘”教义与判教运动的启发下,六朝以来,道门开始出现了“三乘法”“三洞法”等思想。这些思想,经由北朝《无上秘要·修学品》、唐代张万福真人《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唐代义学高道吴筠《玄纲论》、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道教三洞宗元》等历代高道的弘阐,逐渐清晰、明了、丰富、完备起来。
伴随着唐宋变革所带来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唐末五代钟吕丹道为代表的金丹派兴盛起来,《钟吕传道集》“法有三成,仙有五等”的提法,《灵宝毕法》“小乘安乐延年法四门”“中乘长生不死法三门”“大乘超凡入圣法三门”的观点,《三论元旨》“上士”“中士”“下士”的论述,以及宋元雷法经典《道法会元·清微道法枢纽》“道中之道”“道中之法”“法中之法”的论断,已经逐渐更广泛地采用“三乘法”来分判道法,构建新型的道教学修次第体系。这一转变,在后来的全真道北宗与金丹派南宗中,以及元明时期张三丰祖师的思想中,均得以继承与发扬。
王老师认为,到了明代张宇初天师作《道门十规》,不能简单视作是正一派的戒律清规之作,而应当从判教与学修次第的角度来重新思考。其中,有关三洞经论的表述,说明张宇初天师尝试重归“三洞经法”的努力。
清代道教的创造性不足,但是在道教历史、文化、思想(包括学修次第体系)的整理与整合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刘一明真人《道书十二种·修真辨》阐法“龙门三乘”,非常接近丘祖的观点;李西月真人在注解《无根树》的过程中,也表明了明确的“三乘分判”主张;《大成捷要》所倡导的“三元丹法”(天元大丹、地元神丹、人元金丹)也可以看作是“三乘丹法”学修体系的最终总结版。这一学修体系,在清末民初内家武学的演绎中,也呈现了鲜明的“三乘次第”:(一)三层道理:1.炼精化气,2.炼气化神,3.炼神还虚;(二)三步功夫:1.易骨,2.易筋,3.洗髓;(三)三种练法:1.明劲,2.暗劲,3.化劲。由此可见其深远的文化辐射。
基于玄门学修体系的历史梳理,特别是宋以后兴起的所谓“新道教”,可见其核心道法基本不出三乘法门。但是,一个明显的现象是:这种道法已然不能与宋以前的“三洞法门”严丝合缝地对接起来,由此导致近代道教日益出现以偏概全、分离破碎、门派抵牾、徒有其表等弊端,成为直至今日我们仍然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在讲座的最后,王老师从四个维度来概括当代“玄门学修”的主要内容:1.遍览古今东西学问大略;2.深研道藏经义诸般技艺;3.修持玄门性命体用之法;4.参访洞府红尘积功累德。
在互动环节,学员们提出各自疑惑问题,王老师也都给与了细致的解答。整场讲座氛围愉悦,学员们都表示,将在课后好好阅读老师推荐的书籍和资料,加深理解,期待王老师的下次讲座。
最后,王老师分享了祖师遗教的一首诗,与各位学员共勉:劝君莫虑无知音,自有同心合德人。只管中流作砥柱,何愁孤树不成林。时来自有风云会,运转岂无龙虎吟。好个霾消天气朗,一轮红日照乾坤。
(本篇图文转自海峡道教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