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道教史上,陈撄宁以对“仙学”发展的独到贡献和他的爱国言行成为造诣高、影响大的道士兼学者。在时局动荡、国家危难的现实中,陈撄宁顺应时代潮流,探索、革新道教理论,集道教思想家和忠诚的爱国者于一身。
陈撄宁(1880年—1969年),字子修,道号圆顿子,安徽怀宁县人。父亲陈镜波以教书为业,受其影响,陈撄宁自幼熟读儒学经典。10岁时读《神仙传》,萌生对仙学的兴趣。陈撄宁自年少时起,因患童子痨而多方求医,先后学习过中医、道教仙学修养法、儒学修养法、佛教修养法等多种功法,通过学习对比,坚定了对仙学的信心。对“祛病延龄”的追求,引导陈撄宁走上仙学研修之路。他曾自述:“偶然看到一部医书上谈到仙学修养法,我甚感兴趣,姑且试做。起初毫无效验,颇觉灰心,只以自己生命已经绝望,除此别无良法,勉强继续再做下去。后来身体渐渐好转,生命方能保全。此时就是我平生研究仙学修养法之起点。”
在研究仙学的道路上,陈撄宁历苏州穹窿山、句容茅山、即墨崂山、湖州金盖山等处寻访名师,并于32—35岁间,用3年时间通阅《道藏》。36—55岁这段时间,陈撄宁专心研究仙学。陈撄宁提倡的仙学是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研修心得,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特别是道教中,提炼出来的一门关于人类健康长寿的养生学。通过炼养保生而延年益寿或长生不死是神仙道教的信仰核心,但陈撄宁的仙学并非这种道教理论的简单重复,而是注入了时代特点和个人的独特创造。
晚清民初时期,西方学术思想冲击着中国。陈撄宁在仙学中引入近代科学精神,认为仙学是一门可以实修实证、具有实验性质的学术。他除了钻研仙学修养法外,还广泛阅读各种科学书籍。他的兄长精于理工科,这也让陈撄宁有机会随其兄学习物理、化学、数学等知识,具有近代科学的思维和眼光。他首先涤除三教中的迷信成分,明确地说仙学不念佛、不画符、不念咒、不拜忏诵经,认为“符咒祭炼,遣神役鬼,降妖捉怪,搬运变化,三蹻五遁,障眼定身,拘蛇捕狐,种种奇怪法术,十分之九都是假的”。陈撄宁强调仙学的实证性,在《众妙居问答》中明白指出:“仙学乃实人、实物、实情、实事、实修、实证,与彼专讲玄理之事不同。”在修炼实践上,陈撄宁的仙学重视依照常人的情理健身养生,以顺欲节欲为准则,即反对纵欲,亦不主张夺欲绝欲。
陈撄宁提出的四大原则,即务实不务虚、论事不论理、贵逆不贵顺、重诀不重文,也体现出仙学所追求的科学精神。具备科学知识的背景让陈撄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道教理论,如他用物理学的“中子”“电子”“原子”等学术名词解释了至今还存在释义争议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生物学理论并以进化论视角解释了人是如何从“道”中而来,等等。
充溢着浓厚的爱国思想是陈撄宁仙学一个鲜明的特征。陈撄宁大半生处于民国时期,内忧外患,国弊民疲,他提出“仙学救国”,以振奋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强健国民体魄为仙学的最高目的,以使中国免遭外侮为仙学之最大动力。他在《论<四库提要>不识道家学术之全体》中说:“道教为中华民族精神之寄托……须知信仰道教,即所以保身;弘扬道教,即所以救国。勿报消极态度以苟活,宜用积极手段以图存,庶几民族尚有复兴之望。”面对国家危难,陈撄宁反对消极遁世,提出应发扬道教救灾拔苦的济度精神,以之为“今日团结民族精神之工具”。他认为学仙不是只为成就个人得道成仙,当自了汉,而应该利用实修得到的功法救国济世。
人们常以为道家“无为”“超凡脱俗”,不关心天下事,其实并不尽然。道家固然有追求平易恬淡的思想倾向,但这是就个体层面而言,在广阔的社会层面,则有“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这种对国家社稷的关怀。个人的平易恬淡与整个社会环境密切相连,以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基础;而社会环境的稳定则需要个人的努力、实践。仙学也同样如此,个人的修炼在动荡的环境中难以进行,进而就无法延年益寿。陈撄宁高度肯定“道教长于应变”的能力,提出“只有从道家入手,合精神与物质同归一炉冶之,将来或可以达到自救救他之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陈撄宁在仙学的倡导推广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他先后任上海《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等刊物的主笔,以之为阵地,大力推广仙学,公开发表对各方来信的答复,团结了许多好道之士。
新中国的诞生,把古老的道教带进了一个新的时代,道教界人士衷心拥护党的领导,拥护人民政府,成为党所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1956年,陈撄宁与道教界人士发起筹备中国道教协会,1957年,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第一届副会长兼秘书长,1961年,当选为第二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陈撄宁的仙学是在近现代科学思想的激荡中传统道教探索革新之路的一种尝试,以此回应新时代、新世界的挑战,探索道教现代化的路径,在道教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陈撄宁因此有“仙学巨子”之誉。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一个道教知识分子的爱国热忱,奋力挽救道教日渐衰落的局面,让道教发展重回正轨,为道教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古人云“若不仰范前哲,何以贻厥后来”,在我们探寻宗教中国化进程的今天,挖掘、整理陈撄宁这位近现代道教领袖人物的学术理论和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者:焦玉琴 唐磊,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本篇图文转自中国民族宗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