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结合中医药与道家的文化渊“源”、使命机“缘”和如何画好道医偕行同心“圆”,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共同推进人类健康事业与大家做个分享交流:
一、中医药与道家“源”于同宗共祖的文化根脉
中国自古便有“十道九医,道医同源”之说,古之初,道者必兼修医术。道教文化是中医文化的源头活水,中医药是道教发展的重要载体,道家入世,多以医传道。道医发展思想同源、文化同源、理论同源,形成了共生共息、相依相存的发展根脉,结成了医道一体、亦道亦医的统一关系。
中国医学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医药学家,如陶弘景、葛洪、孙思邈、费长房等,他们也信仰道教,喜欢炼丹制药,对弘扬“医道、医德、医术、医理、医学”等道医文化,传播“道、德、善、静、安”等道教文化功不可没。我毕业南京中医药大学,深受道医影响,工作之初经常往来于连云港云台山脉,采集中药,研究药理,提取精粹,研发新药。
受“重生、重人、以人文本”思想熏陶,我更加充分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而珍贵的价值,更加注重“尊重生命、关爱他人”。也正是这种机缘和情怀,为了更好关爱生命、情暖百姓、济世惠民,我们在云台山下创立了江苏康缘药业。
二、中医药与道家“缘”于悬壶济世的初心使命
葫芦是古代道者行医的重要标志,犹如当今医者的“红十字箱”,里面装有治病救人的“灵丹妙药”,正是“缘”于“济世安民”的仁爱情怀,让医道之间有了共同的使命追求。
道家修长生、重养生,探究社会和人自身的规律,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养生理论和科学的养生方法,遵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理念,将疾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无事之前”,其防微杜渐的前瞻性、顺应自然的规律性和阴阳调和的平衡性,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起到了指引和推动作用。为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我们充分融合道医文化,在钟灵毓秀的茅山,打造了以中医药文化为灵魂,集“寻医、问药、纳福、养生”于一体的“养生谷”,是国家首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道教圣地茅山,因为两个人和一味药,令无数采药人神往。一个是被誉为“小仙翁”的葛洪,一个是被尊称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一味药就是被陶弘景誉为“味重金浆,芳逾玉液”的茅山苍术。“小仙翁”葛洪认为“修道者医治人们的疾病,救人于危难,使人避免灾祸,这是最好的功德。”“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也是中医药从业者的神圣使命。
三、中医药与道家“圆”于健康人类的伟大梦想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传承振兴、对道医高质量发展的殷切期望。随着时代进步,道教与中医药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携手并进、融合发展、协同发力,画好健康中国、健康人类的同心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据权威媒体报道,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世界196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已有注册中医师10万人。随着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的独特优势,使其在海外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后疫情时代,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
道教医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在长期发展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诊疗方法和药物体系,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提取青蒿素技术环节就是受到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两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交融互渗,形成了医道相通、医道不分的整体。为此,我们要发挥中医药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医行道、以医载道、以医传道,开启中医药和道教国际化合作先河,设立中医药国际大科学计划,以针灸大科学研究为先导,拿出国际公认的针灸临床疗效的证据,在现代科学语义框架下构建现代针灸理论,以经络的研究为突破口,运用新技术认识经络,发掘规律和防治疾病的作用,争取在生命科学领域有新的突破。发挥茅山“养生谷”效能并进行孵化,打造集医道文化精髓于一体的国际合作基地和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品牌,探索道医文化传播新路径。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新的伟大征程上,让我们聚焦“崇道尚德、与世偕行”主题,为推动道医文化传承发展、走向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建设健康中国、健康世界贡献力量。
(本文作者:肖伟,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本文为肖伟院士在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所作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