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为积极响应号召,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立德树人目标,中国道教学院全体任课教师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基础上,于7月1日上午开展交流研讨,认真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探索道教院校特色育人之路。此次研讨活动由教研处组织,办公室、教务处、图书馆负责人及全体任课教师参加。
研讨中,老师们一致认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对道教院校人才培养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培养“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爱国爱教人才始终是道教院校的核心任务。
随后,各位任课教师结合自己所授课程,就如何做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展开交流。
思政课教学中,老师们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理论修养,适时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增加课堂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学院实际,不断创新授课的方式方法。例如,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学中,除思政课教师授课外,学院还专门安排宗教界教师参与授课,鼓励学生深入挖掘地方宫观和历代高道的爱国事迹,深切感受道教爱国主义传统,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创新思政课授课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受到学生们的喜爱,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成效。
文化课教学中,老师们结合课程特点,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注重发挥文学经典审美与教育功用,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在中国哲学的教学中,深入挖掘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在历史的教学中,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党领导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对比中西文化差异,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专业课教学中,宗教界教师以道教基本教义为载体、以道教信仰为依托,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鼓励学生在信众中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在学生个人修养和人格塑造方面,宗教界教师通过深入解读道教经典,延伸阐释新时代道教人才应具备的品质,鼓励学生成为正信正行、德才兼备的道教徒。教学实践中,老师们还善于从小处入手,将历史上诸多有功于国家和人民的高道大德事迹,作为引导学生的生动教材;将道教经典中的诸多理念进行现代化阐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道教中国化的深刻内涵;将道教规诫与当代规章制度的阐释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严守戒律、遵规守纪。
最后,学院办公室、教务处、图书馆负责人也分别就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协同发力、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交流。
此次交流研讨为中国道教学院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新方向与新思路。今后,学院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真正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道教人才而不懈努力。
(本篇图文转自中国道教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