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4日上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遗产预防保护部主任张涛为中国道教学院北京市道教教职人员大专班带来一场题为《建筑遗产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的专业讲座。北京市道教教职人员大专班全体学生和学院本部部分师生参加。
张涛主任首先从国际与国内双重维度阐释了建筑遗产的定义。他提到,1975年《建筑遗产欧洲宪章》首次将历史城镇中的次要建筑群及特色村庄纳入保护范畴,而我国则通过《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规,将建筑遗产划分为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及其他具有保护价值的既有建筑三类。
在分类体系中,张涛主任重点介绍了按结构类型划分的五大类遗产:木结构、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夯土结构及钢结构。系统解析了木结构、砌体结构等多类型建筑遗产的保护要点。针对木结构,其病害涵盖:地基不均匀沉降、木材干缩开裂、腐朽蛀蚀、构件变形等,成因涉及环境扰动、材料特性及工艺缺陷。防治上强调数字化建档(如三维激光扫描)、人工与设备结合的监测体系,以及防腐防虫技术(如控制含水率、化学药剂处理)和结构加固工艺(如碳纤维箍、支顶立柱)。对于砌体结构,病害主要包括墙体开裂、结构变形、表层风化及污染,成因与地基沉降、材料风化、环境侵蚀相关。治理采用归安修复(拆卸清铲后原位复位灌浆)、表面清洗(去离子水、纸浆吸附法除盐)、化学加固(渗透型材料提升强度)及结构加固(墙体裂缝压力灌浆、增设拉结措施)等技术,遵循“最小干预”“可识别性”原则。针对道教宫观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张涛主任着重介绍了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及时发现并申请修复,非常具有实用性。
张涛,研究馆员、文物保护责任设计师,北京市文物局领军人才,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家库专家,现任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遗产预防保护部主任,主要从事古建筑科技保护研究。
(本篇图文转自中国道教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