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
宫观流派
道教图片
道教音乐
道医养生
道教书画
宗教政策
道教人物
道教仪范
道教组织
天地中道
天地中道

《中国道教》1989年第2期

1  中国道教协会第四届二次理事会议在京召开——黎遇航会长致开幕词 国务院宗教局赤耐副局长讲话  本刊记者;  3-4  2 ...

《中国道教》1989年第1期

1  云南道教调查  陈兆康;赵亮;  3-6  2  安徽道教概述  吴德良;  6-9  3 ...

夏天湿困 中焦按摩可助化湿

在夏天,一些人会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恶心、大便稀溏、全身乏力、舌苔白腻等症状,中医认为这些症状属中焦湿困,治疗应从脾胃入手。根据中医经络腧穴的理论,按摩手足阳明经有清热健脾作用, ...

灸罐疗穴保健

在家中自制灸罐配艾叶进行艾灸疗法,操作方便,还不失为一种简单易学的养生法。 艾叶,为菊科灌木状草本植物。中医学认为,艾叶,味苦、辛,能通十二经。《本草纲目》中称“艾叶能灸百病。&r ...

《黄帝内经》灵枢 ● 水胀篇第五十七(译文)

【题解】水,水肿。胀,胸腹胀满。篇中对水肿、肤胀、膨胀、肠覃、石瘕等病证的临床诊断做了鉴别,并且分别论述了这些病证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因文中主要阐述的是以水液运行障碍,导致腹部胀满、眼睑和肢体 ...

《黄帝内经》灵枢 ● 五味篇第五十六(译文)

【题解】五味,系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因文中主要论述了五味与五脏的配属关系及五脏病的五味宜禁,故称为"五味"。 【原文】黄帝日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伯 ...

《黄帝内经》灵枢 ● 水胀篇第五十七(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 岐伯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 ...

《黄帝内经》灵枢 ● 五味篇第五十六(原文)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 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 ...

总结赵朴老宗教思想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2007年11月6日,笔者应邀参加纪念赵朴初居士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在会上作了题为《学习赵朴老总揽全局、开拓创新的卓越品格》的发言,这是从赵朴老如何观察、认识和领导中国佛教的角度来讲的。当时 ...

李维汉的宗教观

今年是李维汉诞辰110周年。李维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统一战线和民族宗教工作方面的卓越领导人和著名理论家,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本文集中论述了他的宗教观,以表达对他的纪念。 李维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