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道教精神 保护生态环境 福利人类——道教对世界环境保护的主张
一、导 言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是在继承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主要是道家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的历史非常悠久,从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时正式创立教团算起,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道教的思想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它与中华传统文化浑然交融为一体,但又具有自己的风骨与特色。犹如汪洋和大海。中国传统文化是浩瀚的大洋,道教文化则是这大洋中的一片辽阔的大海,道教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着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它的许多思想和观念,经千百年的延续阐发,已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都不同程度地含蕴着道教文化的因素。
正是道教这种深厚的文化根基及其深远的社会影响,才使它经历两千年的光阴流逝却一直绵绵弘传。道教至今仍然是中国的五大宗教之一,并在海外华人社会中保持和传承着.其宗教义理也早已超越了汉语的界限,对世界发挥着广泛的影响力。据我们近年初步统汁,现在全国道教(未含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已经正式对外开放宫观庙宇一千余处,有常住修持于宫观庙宇的教职人员万余人,还成立了全国性的道教组织中国道教协会,此外还成立了省(市)县各级道教团体一百余个,并开办了中国道教自己培养青年教职人员的几所宗教院校,发行了许多专门从事道教宣传的书和刊物。广大教务人员积极献身于弘扬道教精神的庄严事业,联系各方信众,发扬道教优良传统,净化人心,福利民众。
道教也和世界各大宗教一样,在其宗教意识形态中有其系统完整的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和终极追求;但又因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有其鲜明的特色。简而言之,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尊道贵德:道教基本经典《道德经》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道教徒毕生信道、奉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为事;德同于道,是道的体现,所以崇德就是尊道。尊道贵德是道教精神的核心。道教之所以以“道”为最高信仰。并要求务道者以道为事,是因为“道”的伟大和完美。道,它生育无限宇宙,创造和谐世界,是万物生化的元气。道不可言有,也不可言无,但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永恒内在于万化之中。道立形则为道祖太上老君,太上老君降临人间。教化世人。他告诉人们:“长而不为,持而不有。”真正的道教徒应当具有道的性质:任万物自然生长,完全按照事物的本性去成就它,却不存一一点私心邪念。道教教化的根本道理就是道的自然无为原则。在这个根本法则中。道还具有清静素朴、柔弱不争、虚怀若谷的精神,她的胸怀就像江海一样远大,纳百川而容藏万有,处低下而利育群类,慈俭而不为天下先。这种完美高尚的德性正是信仰道教者景仰、尊奉和不懈追求的理想精神境界。
二、仙道贵生。道教经典《度人经》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教信仰神仙学说,向往不生不死、自由逍遥、最终使生命和精神与所崇仰的大道合一的神仙生活。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道教徒十分珍视生命,以生命为最宝贵,追求长生久视。道教教宗张道陵天师曾说:生是道的又一个体现,修道。就是要修生命之道。故吾仙道贵生,并以此为根本教义。道教在这一教义思想的指导下,历代诸多高道大德对修炼生命之道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验。他们的不懈追求的结果充分证明:我命由我不由天,全在自家之调摄。人完全可以通过自我修烁,达到心身健康,成就仙道的目的。这种修炼包括心性品德修持和形体生命修炼两个方面。心性品德的修行就是要修成具有与道一样的情操和精神,通过修持磨炼自己的意志,摒弃一切功利私欲,并广作善事,积功累德;使自己的品德修养不断提高,精干串不断升华,做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道教认为修道必先修德,修德是修道的基础工程。生命的修炼则是在品德修持的基础上,在符合道的生命哲学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养生修炼,使身中精气神三宝长盛不衰,由后天返还先天,乃争复归于婴儿。无数事实已经证明,道教生命修炼法不仅可以延长生命。还可以使青春长驻。当然,这种对于生命长驻的信仰追求,还需要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作为重要的外在条件。
二、维护世界过程的自然本性
道教教祖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知止不殆,知足不辱。”
随着世界生态危机日益加剧,越术越多的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问题并不是孤立的由工业和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它还与某些世界观、价值观和知识体系有着深刻的联系。这些价值观体系和知识体系随着威力强大的现代工业和技术,传播到全世界,成为通行的思想方式。这些思维方式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关系,过分夸大人类主观意志的作用,把自然看成是可以任其肆无忌惮地索取而无需回报的奴隶。这种哲学在给人类带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的同时。也带给人类无限膨胀的自我意识,这正是世界上如此严峻的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在整个地球都随时可能面临毁灭考验的今天,我们不能不对这种世界观进行认真检讨。
从我们的立场来看,古老的道教教义完全呵以用来补救世界上现行价值观念的欠缺。道教认、为,宇宙间天地人物、飞禽走兽、草木昆虫等等一切存在物都是由道气所化的,只是由于它们各自禀赋的道气清浊不同,才各成形性,构成了多样性的世界。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而成的,是万物中最有灵气,最有智慧的物类,是宇宙间的四大根本之一 (四大即道、天、地、人)。作为宇宙间四大之一的人类,如何处理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呢?教祖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基本原理,即人类要以地为法则,重视其立身安命的地球;地要以天为法则,尊重宇宙的变易;天以道为法则,遵循客观规律。道的法则就是维护世界生长变化的过程的自然本性,而从不用人为的强制方式去破坏这个过程的本来面貌。人面对自然所要做的就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黄帝阴符经》(成书于昏公元六世纪之前)写道:“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合符自然规律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我们认为,必须在全人类的心灵深处培植起道性自然无为的信念,并身体力行,才能根本解决世界的生态危机,才能给人类带来永恒福祉。
#p#副标题#e#
道性自然无为是道祖太上老君给人类留下的宝训, “知和曰常”是道教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又一重要原则。《道德经》指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和曰常”就是要人们去用心认识世界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性,维护它的和谐之美,这样人类才能长久醚存。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含有阴阳两个方面的因素,有了阴阳的交和才产生了生命,也就是,只有和谐才会有生机,才能创造出一个可永远持续发展的世界文明。认识到这个常理的人,就算得上整是明智的人。相反,不明白和遵循这个常理,人为地胡作非为,破坏这个自然规律,即人为地毁灭一个物种,或人为地助长某种物质过分地增长,都是对道的旨意的违背。道教的另一部重要经典《抱朴子》(成书于公元四世纪)还区分了对待自然的两种本质不同的态度:一是役用万物,一是效法自然。该经写道,陶冶自然,造化万物,人是最灵巧的了。所以,对自然和人的关系了解得浅薄的人,就役使万物,让自然完全隶属于自己;而深知自然与人之间奥妙的人,不但能善待自然,还能从自然之中悟出人类长生久视的道理,向它们学习,如知道龟鹤长寿,就摹仿它们的锻炼方法强健自己的身体。显然,滥用自然的的方式,从长远效果来看,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甚至毁灭。对此,《抱朴子》写道:“弹射飞鸟,刳胎破卵,春夏燎猎,……凡有一事,则是一罪,随事轻重,司命(之神)夺其算纪(预定的自然寿命),算尽则死。”而人如果强作妄为太多,一旦算尽。就只有死路一条了。相反,“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扩大)昆虫,……手不伤生,……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将爱心扩大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必然福寿无穷。
“知止不殆,知足不辱”是道教在生态伦理学方面的又一重要主张。知止不殆,就是要求人类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界生态环境的承受限度,对那些破坏生态平衡的事情,即使是有极大的眼前利益,也要自我约束,不要去千。这样才能避免自然界的报复,避免因小而失大,今得而明失。知足不辱,就是要人们树立起正确的成就感,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能贪得无厌.这样才能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道教重要经典《太平经》(成书公元一世纪)提出了以保护物种多寡为富足的价值观念。该经写道:圣人“以教天下之人,助天生物,助地养形”,普天之下,世间万物都一齐生长,才是富足。所以上皇(时期)真气化生出来,一万二千个物种都生存繁衍,才是富足。中皇(时期)道气稍有减少,化生出来的物种不足一万二干种,就叫小贫。下皇(时期)的气比中皇的气还要少,化生而来的物种就要少,就叫大贫。如果皇气遮断,祥瑞不降,善物不生,就是极下贫。上皇万物俱出,是因为地养不伤,下皇善物少生,是因为地养大伤。对一个国君来说,能使万物齐备的,才是真正的富国;如果自然界的万物有一半都受到伤害,就是国运衰败之兆。道教这种以保护世界上物种齐备为富足的思想,不能不说是对世界生态伦理学的一大独特贡献。
简言之,道教道性自然无为的基本原则及其他诸多的道理对当今世界仍然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我们希望各宗教有益于人类的教义思想,都能得到所有信教或不信教人们的重视和发扬,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维护世界的永久和平与发展。
三、工作和计划
道教教义与修持规戒均规定道徒必须保护自然的生态环境,这便促使我们每一个道教宫观和个人要为保护生态环境去工作和努力。多年来,中国的道教徒以自己有限的力量,积极投身于宫观所在地的保护林果、植树造林、保护宫观文化古迹等环境保护工作,以建功立德。广大道教宫观密切联系信仰道教的群众,向他们宣说保护山林树木、飞禽鸟兽与信仰宗旨的关系,使他们明白 “道”造化万物与人类生存的一致性,在他们的心灵中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的信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住观的道教教职人员,还身体力行,为生态环境保护作贡献。如中国陕西省宝鸡市雷神山一位道长数十年如一日,精心地义务护理着八百多亩森林树木,受到社会好评。青海省乐都县武当道观的道众,十多年来积极在荒山中植树种草,使原来的黄土荒山变得绿树成荫,周围环境也得到大大改善。还有云南省一位老道长,用六十多年的心血精心培植、保护一种被国际植物学界誉为“活化石”的稀有植物“秃杉”,受到云南省林业厅的表彰。这类事例,不胜枚举。保护自然环境乃是道教修持的传统内容之一,为了发扬这一传统,中国道教协会曾于1993年召开全国道教界代表大会,鼓励全国道教徒在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等社会公益事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积极发扬道教自然无为等教义,发挥道教化人心的作用,促进维护人类生态环境的事业,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同承担起维护自然和谐的神圣使命。并将着手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宣传有利于优化生态环境的道教义理,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恪守道教自然无为的教义和不得杀生以自娱的戒规,维护大自然的和谐,营造人间仙境,实现我们的信仰追求。要在今后的宣教事务中,用道教维护自然界和谐的思想启迪世人,广泛宣扬贵生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提高社会各界对维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遏制人们对大自然过分攫取给人类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使之更适于人类生存。同时也要发挥道教非攻非战的思想,旗帜鲜明地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以免人类和环境遭到战争的损害。我们要利用现有的宣传阵地,努力做好宣传工作,并将积极筹备资金,开辟宣传生态环保专刊,团结国内外、教内外有识之士,宣传和开展维护生态环境的工作。
二、继续发扬道教植树造林、维护生态环境的传统,以宫观为组织,积极开展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的工作,把宫观建成真正的神仙福地。
三、有计划地在一些道教名山开展维护生态环境的系统工程,力争在下个世纪初取得更大成就。这个计划将由中国道教协会与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合会、国际宗教教育和文化咨询会合作实施,打算近期内对五岳,即山东泰山、河南嵩山、山西恒山、陕西华山、湖南衡山,另外加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等七座道教名山进行详细调查,摸清其环境现状和宗教文化情况及其与旅游发展、自然资源利用之间的动态关系,并向有关政府部门提出文化遗产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咨询报告。同时出版书刊,制作资料影片,在世界上发行,以引起国际关注。因为这七座名山中有的已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这项调查、宣传和教育计划也将取得联合国的配合。
总之,我们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做好自身的工作,加强与国际间生态环境组织的联系,协助我国政府做好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为维护大自然的和谐与人类生存的美好奉献力量。
愿我们的世界更加和谐美好
(原载《中国道教》199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