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篇将南传佛教巴利佛经中的“arahanta”(汉译:阿罗汉)与汉语“圣”进行了系统对比研究:分别穷尽分析了它们在《老子》、《庄子》及郭店楚简《老子》和《长尼迦耶》具体用法,得出定量数据:“圣”字见于传世《老子》共有32次,《庄子》149次、郭店楚简《老子》12次,共有8种不同含义。“arahanta” 词干词产生于“araha”词根,在《长尼迦耶》中从“araha”词根生成的不同词类共有568个,共有5种含义。 基于以上量化统计,本文完成了如下研究内容: 一、系统对比了“圣”和“araha”词根的意义异同,并指出“圣”的6种义项中的3个可以跟 “araha”词根产生的“araha”和“arahanta”词干直接对应,即“圣”字具有“听闻”、“儒、墨家的圣”和“道家的圣”等义。 二、揭示了“圣”和“arahanta”(阿罗汉)在基本用法上存在的差异主要反映在本义、概念起点和“圣”和“arahanta”的标准判断等方面。 三、通过语境内容以及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把“道家的圣”和“儒家的圣”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道家的圣”具备“无为而治”、“无所偏爱”、“大公无私”、“纯真朴实”、“知识广博”和“内心宁静”等6种内涵;揭示道家心目中的“儒家的圣”具备“为大盗守”、“反害天下”、“毫无价值”和“推翻道德”等“恶性”;“圣”字更明显可以包容对立的意义,似乎应有反训现象。 四、以“arahanta”的深层内涵为参照,揭示了“圣”作形容词所具有的“明智”义。
正文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样,至今形成以儒、道为主的国际性思想主流。虽然在过去出现百家争鸣,甚至儒、道学派理论也千差万别,但儒家和道家终于演成中国传统哲学主流派别。两家对自己理想的人物现象看法虽然不尽一致,却共同营造了一个由“圣”字所涵盖的重要范畴。我们认为早期中国传统文化中“圣”的概念很特殊,不仅具有哲学含义,还有独特文化意义。所以得到不同学派在某种层面上的一致认同。与此同时,如今传统印度文化一直在变化之中,各个教派也一直保留对理想人物的不同观念。虽然如此,他们眼目中的理想人物也跟中国的“圣人”多有相似之处。古时候把他们叫作“适于被供奉的人物”,这是因为他们被认为对社会有着指导性作用。“适于被供奉的人”巴利文作“arahanta”(汉译:阿罗汉),由“araha”词根生成。据巴利文佛经记载,“arahanta”词的来源并不属于佛教本身。当时此词与“圣”同,各家都希望自己被称作“arahanta”,不过各家对该词也每有自己的独有解释。因此,研究“圣”和“araha”词根的语言、文化和哲学等层面,有利于挖掘人们洞察它们不易为人察觉的深层内涵。
一、 老庄之“圣”的意义系统分析
《说文解字》曰:“圣,通也。从耳呈声。”,意思是“圣,双耳通顺。从耳、呈声。”其字形甲骨文作“ ”,金文作“
在老庄著作中“圣”字的哲学价值是毫无疑问的。从词义或字数等方面来看,它是典型的哲学关键词。初步的研究结果《老子》共有32个“圣”字,《庄子》有149个。除此之外,郭店楚简《老子》也有12个“圣”字。尽管如此,传世《老子》和《庄子》等著作中,我们没有找到“圣”字的本义即“听闻”,但郭店楚简《老子》仍然保留着“圣”字的本义。这部珍贵的出土材料中只有1个“圣”字具有“听闻”义,如:
“视之不足见,圣之不足
之外,郭店楚简《老子》中“圣”字还有“声音”的意思。人人皆知耳朵被闻之乃声音。因此,“圣”字从“听闻”直接引申“声音”。传世《老子》已失去其义,却在郭店楚简《老子》中具有2个“圣”字已有“声音”义,如:
“音圣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郭店楚简老子•甲本》
“大方亡禺,大器曼成。大音祗圣,天象亡坓。”《郭店楚简老子•乙本》
听别人的指导并向他们学习是古代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古人认为越听越聪明。于是至今听闻手段受教育普遍被认可。实际上,听从前辈的是传统教育的基础,也是古代文化教育的特点。不难发现在上述背景下,“圣”字从“听闻”又引申到“聪明睿智” 。在老庄著作中“圣”字的意义源流研究展示该字包括两个层次的“聪明”,分别是普通“聪明”及儒家的“聪明”。《庄子》具有1个“圣”字包含普通“聪明”义,如:
“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桀士为夹。’”《庄子•说剑第三十》
其他“圣”字都具有儒家“圣知”的“圣”即儒家的“聪明”。聪明是人类跟其他动物分化的基本标准。但是,老庄学派否定儒家的聪明和智巧即“圣知” 概念。解释“绝圣弃智”时,陈鼓应先生指出“‘圣’字在《老子》书上有两种用法:一为圣人的‘圣’,乃是指最高的修养境界;另一为自作聪明的意思。这里的‘圣’即属于后者。” 在老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圣知”即“儒家聪明”的批判态度。“儒家聪明”的特点为“闻而知之”,指出了“圣”与“听闻”之间的关系。此义乃于普通“聪明”所引申。《老子》只有1列表示“儒家聪明”,如: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老子》第十九章
《庄子》中共有9个圣字含有儒家所指的“聪明”义。在字的用法来看,有的用讽刺儒家学说,如下面的第一列,但大部分用批判其学说:
“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庄子•胠箧第十》
“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矫矢也!故曰‘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庄子•在宥第十一》
“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庄子•天道第十三》
老庄学派认为其他学派即儒家、墨家等指的圣人是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但并非真正的圣人。他们的能力超越普通人,但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被坏人利用或者挪用他们的知识。特别是庄子认为所谓圣人的害处比好处更多。他们害了天下,成了大贼的助手,推翻了自然大道。总而言之,庄子认为推广圣之道对天下无有帮助。根据词义引申关系,“圣”字从“普通聪明”义引申“儒、墨等的圣人”。《老子》中没有“圣”字具有上述义,却《庄子》共有4个,如:
“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庄子•胠箧第十》
“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庄子•说剑第三十》
“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岛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槀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劳天下也如此。’ 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跷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庄子•天下第三十三》
这里我们特指说明大部分“圣”跟“人”或“者”一起表示儒、墨家的圣人,圣字在“人”或“者”前面拥有形容词性的作用。这也是从“普通聪明”义引申之义。《老子》没有相关例子,却《庄子》共有27个“圣”字表示此义,如:
“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企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庄子•马蹄第九》
“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庄子•胠箧第十》
“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庄子•胠箧第十》
“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其卒之也,子路欲杀卫君而事不成,身菹于卫东门之上,是子教之不至也。子自谓才士圣人邪?”《庄子•盗跖第二十九》
部分圣字直接不落出其含义,只有读上下文才可以断定其义。所以有时必须经文语流语境中查清关键词的准确词义,如说《庄子》中下面的例子都包含“儒家、墨家等的圣人”。
“士成绮见老子,而问曰:‘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而不敢息。今观夫子,非圣人也。鼠壤有余蔬,而弃妹,不仁也;生熟不尽于前,而积敛无崖。’”《庄子•天道第十三》
“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庄子•则阳第二十五》
“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庄子•天下第三十三》
虽然在老庄著作中,部分圣字关系到儒家或者墨家等指的圣人的意思,但是大部分圣字具有老庄哲学所说的“最高智慧和道德”的意思,就是道家所称“圣”。著作中只能看到一个“圣”字,但从根本上,道家圣人与其他教派的圣人完全不同。除此之外,字的用法来看,一个单独圣字或者加上 “人”,都可以表示道家圣人之义。根据词义引申关系,可以决定此义也是从“圣”字的“聪明”义引申的另一个词义。尽管如此,根据圣字的词义、字数以及各个圣字所在语境来看,道家圣人可以分几种层次,因为所谓“最高智慧和道德”的范围非常广。也就是说道家最高智慧和道德也包括不同类型。当然,只有一个圣字,或加上“人”等不可能包含更复杂的哲学含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老庄著作中,圣字的前后文成了可以解释“圣人”的重要成分。因此,著作中语境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道家圣人所在特征。不仅如此,其中也能看到在老庄著作中,为何应有对“儒、墨家圣人”的批判态度。
#p#副标题#e#
“道家圣”之多种内涵
在老庄著作中,“道家圣”由“圣”和“人”组成,字形方面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一个“圣”字也可以表示“道家圣”。因此,“圣”作“人”的形容词或单字都具有“道家圣”义。虽然老子和庄子不自称是圣人,但毫无疑问,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圣人。首先值得关注《汉语大词典》对“圣人”出的6个定义,分别是“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专指孔子”、“君主时代对帝王的尊称”、“泛称佛、菩萨等得道者”、“对有异术的仙道、方士等的尊称”和“清酒的别称亦指酒之清者”。 其中,道家指的“圣人”就是“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虽然如此,但我们认为其内在意义比较复杂,定义只是归结其复杂性。之外,著作中“圣”作“道家圣”之比例也相当高。如,郭店楚简《老子》有9个 ,传世《老子》有31个 ,之外《庄子》也有108个。其中,大多数用法为“圣人”如:郭店楚简《老子》的9个,传世《老子》的31个和《庄子》中88个,而只作“圣”字的占少数,如:《庄子》中20个“圣”字。
关于“道家圣”,近现代研究者没有很大的分歧。钱锺书先生说:“老子所谓‘圣’者,尽人之能事以效天地之行所无事耳。” 陈鼓应先生认为《老子》中有两个层次的“圣人”,他说:“圣人:这是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其人格形态不同于儒家。儒家的圣人是典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体任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以‘虚静’‘不争’为理想的生活,鄙弃名教,扬弃一切治,人生、宇宙的观点均不相同,两者不可混同看待。” 之外,李尔重先生也认为《老子》书中有两种“圣人”。他说:“‘绝圣弃智’的‘圣’,是心怀智巧的‘圣’应予摒弃;” “......是老子所认可的。这些圣人是无私欲如婴儿的,是以清心寡欲笃静之心,大有作为的;” 然而周琍先生把《老子》中“圣人”剖析三个方面,一、最高的智慧化身,二、最高的道德标准的化身,三、最高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者。
我们认为《老子》及《庄子》都属于同一个哲学系统的著作,必须一起考释两部著作中“圣”字的内涵。从文献中的内容来看,所有的道家圣人都达到最高的道德标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道的体现不只是一种。也就是说根据著作中语境,我们能够分得出道家之“圣”具有不同层次的内涵。所谓“圣”即圣人乃与众不同,具有种种德性。老子和庄子没有专门论圣人,也没有全面统计过其德性,但常把圣人的德性来证明某一种道理。因此,著作中常出现“是以圣人......”等用法。我们根据上述内容,归纳圣人具有的6种德性,分别是“无为而治”、“无所偏爱”、“大公无私”、“纯真朴实”、“知识广博”和“内心宁静”。我们也承认在分类的过程中,也有少数“圣”字很难判断属于哪一类,是因为其内容不只说明一方面或者不属于一种。人人皆知圣人效法道,其种种特征也归于大道,道亦归一。
1.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乃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我们知道效法自然是老庄哲学最重要哲学范畴之一。所谓“人为”就是不必要的作为或者勉强作为的成分。与此同时,“无为而治”的另一特点是效法圣人。通常圣人“行不言之教” ;“使民无知无欲” ;“治天下也,摇荡民心,使之成教易俗,举灭其贼心,而皆进其独志,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 。于是圣人具有“无为而治”的意义《老子》共有7个例子,如: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二章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第二十九章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
《庄子》中包含以上特点的圣字比较多,共有75个,如:
“故圣人,观于天而不助,成于德而不累,出于道而不谋,会于仁而不恃,薄于义而不积,应于礼而不讳,接于事而不辞,齐于法而不乱,恃于民而不轻,因于物而不去。”《庄子•在宥第十一》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庄子•刻意第十五》
“圣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众人安其所不安,不安其所安。”《庄子•列御寇第三十二》
2.无所偏爱
道家圣人顺乎自然,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他们处理事公平公正,但不会觉得办事必须公平,是因为他们的本性就是无所偏爱。这就是著作中出现的圣人的另外特点。《老子》共有2个例包含“无所偏爱”的意思,如: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五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第四十九章
《庄子》中也有4个,具有“无所偏爱”的意思,如: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庄子•大宗师第六》
“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已者亦乃取于是者也。”《庄子•知北游第二十二》
“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已;人之安之,亦无已;性也。”《庄子•则阳第二十五》
3.大公无私
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圣人与天地相同,由于无私而永存长在。天地可以长生不老,圣人也可以长生不老。主要原因是圣人退身无私顺应自然。“大公无私”也是圣人的特点之一,《老子》共有6个例具有“大公无私”的意思,如: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第七章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老子》第四十九章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第八十一章
《庄子》中只有3个有“大公无私”的意思,如:
“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庄子•骈拇第八》
“其为人也,上忘而下畔,愧不若黄帝,而哀不若己者。以德分人谓之圣,以财分人谓之贤。”《庄子•徐无鬼第二十四》
“故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
《庄子•徐无鬼第二十四》
4.纯真朴实
老子认为“朴”就是道的分散,就成了万物即感官的一切对象。通达此理即可成圣人。因此,圣人没有欲望,不会追求“朴”之万象。也就是说圣人不会追求普通人所贪求的物质上的满足如五色、五音、五味等。于是“纯真朴实”又不是有人所说的“老子指出物欲享乐生活的弊害,希望解决基本的温饱平静生活” 。圣人不会追求名和利,事实上他们是最真诚的人。《老子》共有12个例子表示“纯真朴实”的意思,如: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章
“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第七十一章
《庄子》中有6个词具有“纯真朴实”的意思,如:
“‘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庄子•齐物论第二》
“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庄子•刻意第十五》
“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其于人也,乐物之道,而保己焉。”《庄子•则阳第二十五》
5.知识广博
道家圣人智慧高超,超越普通人,但他的特点之一就是根据自然大道处理事物,不把博学当作处理事物的唯一手段。这即是道家圣人与儒家圣人的区别。《老子》中共有4个例子含有“知识广博”的意思,如: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老子》第二十七章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第四十七章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第六十三章
《庄子》中共有10个词含有“知识广博”的意思,如:
“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庄子•齐物论第二》
“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庄子•秋水第十七》
“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庄子•让王第二十八》
6.内心宁静
圣人的另一个特点之一就是内心宁静。他们处理事物顺从自然并无为而治,这样很自然就达到内心宁静状态。《老子》偶尔也谈到过有关这方面的事,如:“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不过我们认为《老子》中相关内容较少。与《老子》相比《庄子》对圣人的“内心宁静”更具体化,共有10个词,如:
“水静犹明,而况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庄子•天道第十三》
“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庄子•天道第十三》
“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魄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服物。’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庄子•天道第十三》
道家所言“儒家圣”之多种内涵
在老庄著作中多次谈到“儒家圣”。但其字形如“道家圣”同,由“圣”和“人”组成,一个“圣”字也可以表示此义。之外,也有“圣”和“者”组成的“圣者”等用法。“圣者”只作表示“儒家圣”,不含“道家圣”之义。研究界早就发现老庄著作中所谓两种“圣”的区别。我们之所以能够认得道家所言“儒家圣”之多种内涵,是因为,在著作中,很明显批判并摒弃儒、墨之圣。据前文所言,儒家“圣”包括两个词义,即“儒家聪明”和“儒家圣人”。两者都有利于理解道家所言“儒家圣”之多种内涵。初步研究表示老庄著作共有38个“圣”字具有“儒家圣”之义。其中37个字出现于《庄子》书中,且只有1个字见于《老子》中。庄子为“儒家圣”作了很深刻的批判及比较。老子却没有直接探讨关于他们。这一方面说明,在老子年代儒家对道家的影响要远小于庄子的年代。另一方面说明,庄子的“实话实说”的精神。总之,道家从根本上否定掉儒家“圣”之观。老庄哲学关于“儒家圣”的种种解释可以归纳为下列4个方面,即“为大盗守”、“反害天下”、“毫无价值”和“推翻道德”。
1.为大盗守
庄子严厉批判儒家之“圣”,谓“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庄子•胠箧第十》)庄子所谓“大盗”实际上是凶暴地侵犯民利,利用“圣”之法害百姓,贪求利益而忘记道德。他认为“大盗”服从“圣”之法。儒家圣人就成了他们的帮手。《庄子》共有17例,如:
“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庄子•胠箧第十》
“吾未知圣知之不为桁杨椄槢也,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也!”《庄子•在宥第十一》
“将军有意听臣,臣请南使吴越,北使齐鲁,东使宋卫,西使晋楚,使为将军造大城数百里,立数十万户之邑,尊将军为诸侯,与天下更始,罢兵休卒,收养昆弟,共祭先祖。此圣人才士之行,而天下之愿也。”《庄子•盗跖第二十九》
2.反害天下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所谓儒家“圣”乃反害天下,具体讲,害了天下百姓的利益,推翻“天下大治”,妨碍了他们的自由自在,并且使他们变坏。《老子》只有1例,但《庄子》共有12个,如: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老子》第十九章
“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辟为礼,而天下始分矣。”《庄子•马蹄第九》
“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庄子•胠箧第十》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庄子•胠箧第十》
3.毫无价值
总之,庄子认为儒家“圣”之法毫无价值,主要因为其基础位于错误的观念上。庄子谓:“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辟为礼,而天下始分矣。”(《庄子•马蹄第九》);“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庄子•天地第十二》)。《庄子》共有6例表示此义,如:
“始吾以圣知之言、仁义之行为至矣,吾闻子方之师,吾形解而不欲动,口钳而不欲言。”《庄子•田子方第二十一》
“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庄子•则阳第二十五》
“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其卒之也,子路欲杀卫君而事不成,身菹于卫东门之上,是子教之不至也。子自谓才士圣人邪?”《庄子•盗跖第二十九》
4.推翻道德
道家哲学“道德”跟社会道德观是有所区别的。其著作中,对“道”和“德作出了独有的解释,把主要哲学思想概括为“道”和“德”,是老庄哲学核心范畴。庄子认为儒家“圣”推翻“道德”。《庄子》共有2例表示此义,如:
“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庄子•马蹄第九》
“其知憯于虿蝎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庄子•天运第十四》
#p#副标题#e#
上述老庄著作中“圣”字的意义源流关系可以作如下归纳:
郭店楚简《老子》 《老子》 《庄子》
圣(听闻)
↓ ↓ ↓
↓ ↓ 圣(听闻) 1个 — —
↓ ↓
↓ 圣(声) 2个 — —
↓
圣(聪明) — — 1个
↓ ↓ ↓ ↓ ↓
↓ ↓ ↓ ↓ 圣(儒家指的聪明) — 1个 9个
↓ ↓ ↓ ↓
↓ ↓ ↓ 圣(儒、墨家的圣人) — — 4个
↓ ↓ ↓
↓ ↓ 圣(儒、墨家的圣+人/者) — — 27个
↓ ↓
↓ 圣(道家的圣人) — — 20个
↓
圣(道家的圣+人) 9个 31个 88个
总共词数: 12个 32个 149个
圣(道家圣) 《老子》 《庄子》
↓ ↓ ↓ ↓ ↓ ↓
↓ ↓ ↓ ↓ ↓ 无为而治 7个 75个
↓ ↓ ↓ ↓ ↓
↓ ↓ ↓ ↓ 无所偏爱 2个 4个
↓ ↓ ↓ ↓
↓ ↓ ↓ 大公无私 6个 3个
↓ ↓ ↓
↓ ↓ 纯真朴实 12个 6个
↓ ↓
↓ 知识广博 4个 10个
↓
内心宁静 — 10个
总共词数: 31个 108个
圣(儒家圣) 《老子》 《庄子》
↓ ↓ ↓ ↓
↓ ↓ ↓ 为大盗守 — 17个
↓ ↓ ↓
↓ ↓ 反害天下 1个 12个
↓ ↓
↓ 毫无价值 — 6个
↓
推翻道德 — 2个
总共词数: 1个 37个
“圣”字在老庄著作中分析有如下几点值得关注:
1.研究表明老庄著作中“圣”字具有8种不同含义,其中,4个是形容词性的,3个是名词性的, 1个是动词性的。形容词性用法之中,含道家圣人的“圣”可谓最多,共有128个。老子和庄子的讲话中,谈的主要话题之一是道家圣人。文献中另有他们跟其他学派理想人物比较。因此,在著作中,道家圣人所占的地位以及其理想价值直接影响到出现的字数量。其次,最多的是儒、墨家的圣人或圣者的“圣”,共有27个字。以上词义只见于《庄子》中。主要原因是,在《庄子》中,常出现道家圣人跟儒、墨家圣人比较的言论,但郭店楚简《老子》或传世《老子》没有很明显的例子。我们认为在老庄著作中,“圣”字的“聪明”义具有两种意思,其中,最多的是“儒家指的聪明”,共有10个,分别《老子》中1个,《庄子》中9个。所谓聪明即以博学得来,而不属于自然悟道。因此,直接受到庄子的严厉批评。所以,其义在《庄子》中出现得多。“圣”字在老庄文献中,第二种意思是“普通聪明”,只有《庄子》中出现1例。虽然如此,但“圣”字的“(普通)聪明”义是非常关键。字义源流关系指示在文献中出现的“儒家指的聪明”、“儒、墨家的圣人”、“儒、墨家的圣+人/者”、“道家的圣人”和“道家的圣+人”等义都来自于“圣”之“聪明”。表面看,上述5种词义似乎相似,但我们的研究表示文献中,“圣”字的以上词义和用法各自不同,必须分开来分析。也就是说不能简易称“圣”即“圣人”,“圣人”乃“品德最高尚、指挥最高超的人”。
2.在老庄文献中“圣”字的名词性用法者共有3个。据研究表明在《庄子》中,一共20个“圣”字具有“道家圣人”之义,但其他文献如传世《老子》或者郭店楚简《老子》等都没有“圣”字作以上词义。我们认为“圣”字的“圣人”义是后来引申词义之一,而早期文献,如郭店楚简《老子》都只是用“圣人”两个字。与此同时,“圣”字的另一个名词性用法者“儒、墨家的圣人”也只见于《庄子》中,共有4个。之外,“圣”之最早的词义之一“声音”只见于郭店楚简《老子》中,共有2个。在传世《老子》和《庄子》等文献中,“圣”字的“声音”义未见,这就意味着郭店楚简《老子》保留该字的早期词义,其中又出现“圣人”等词,说明郭店楚简《老子》中“圣”字在字义演变的过渡之中。
3. “圣”字在老庄著作中的唯一动词性用法即“听闻”只见于郭店楚简《老子》中,只有1列。我们认为“圣”字的本义是“听闻”。这部昂贵的出土材料恰好地证明了以上看法。
4.以下2个词义在传世《老子》和《庄子》未见,而仅见于郭店楚简《老子》中,它们分别是:
Ⅰ。圣(听闻)
Ⅱ。圣(声)
以下4种词义仅见于《庄子》,
Ⅰ。圣(聪明)
Ⅱ。圣(儒、墨家的圣人)
Ⅲ。圣(儒、墨家的圣+人/者)
Ⅳ。圣(道家圣人)
5. 总而言之,郭店楚简《老子》保留着“圣”字的本义即“听闻”和“声音”等最早的词义。“圣”字的8个义项中,郭店楚简《老子》有3个。传世《老子》具有2个,分别儒家指的聪明和道家圣+人。《庄子》即是内容丰富,文字多彩,采用了更多的义项,“圣”字的8个词义中其书共有6个,少了听闻和声音等词义。除此之外,三部著作都出现的词义只有一个,那就是道家圣人,说明很早就形成“道家圣人”的概念。
6. 虽然在文献中“圣”字的“道家圣人”义出现139次 ,包括“圣”字和“圣人”词,但其含义不只是一个普通圣人。根据老庄著作中的内容和语境,我们已把道家圣人分化为6个大类,分别为“无为而治”、“无所偏爱”、“大公无私”、“纯真朴实”、“知识广博”和“内心宁静”等。其中,《庄子》书含有每个类,却传世《老子》只少“内心宁静”。与此同时,道家心目中的“儒家的圣”也有“为大盗守”、“反害天下”、“毫无价值”和“推翻道德”等“恶性”。
二.巴利佛经《长尼迦耶》中 “araha”词根的词义调查
以上文,我们分析“圣”字在老庄著作中字义引申和演变过程。根据汉语“圣”字的字义引申和演变关系,能够可以对应的最合适的巴利文词就是“arahanta”词干。该词是从“araha”词根引申的不同词形之一。根据实际需要,巴利文“araha”词根可以变成不同词干,含有各种不同词义,正可与老庄之“圣”进行对比。因此,我们把“araha”词根当作“圣”字的对比对象。古代巴利文法者对“araha”词根的解释如下:
“araha ...... pūjāyam.arahati,araham,arahā.tatra nikkilesattā ekantadakkhineiyabhāvena attano katapūjāsakkārādīnam mahappha labhāvakāranena arahanīyo pūjānīyoti arahā khīnāsavo.
文义:“araha”......词根用于供奉(pūjāyam)。适合(arahati),阿罗汉(araham), 阿罗汉(arahā)。这里因为断尽一切烦恼 (nikkilesattā),应当被供奉(ekantadakkhineiyabhāvena),恭敬恭食即可获得重大果德(attano katapūjāsakkārādīnam mahapphalabhāvakāranena),肯定其适合性和供奉性(arahanīyo pūjānīyo),可谓阿罗汉(arahā)、漏尽者(khīnāsavo)。
“araha”词根梵语作“arh”,具有应得、值得和适合等义。而古代巴利文法者也认为“araha”词根据有用于供奉、适合等义。根据他们的解释和该词根在巴利和梵语用法来看,不难确定其本义乃值得或适合。
确定巴利文“araha”词根的本义后,我们可以分析该词根在《长尼迦耶》中各种用法以及其词义。研究表明《长尼迦耶》中由“araha”词根生成的不同词类共有568个。其中,还能看得到“araha”词根之本义的动词性用法即值得或适合。在《长尼迦耶》中常出现“araha”词干加上现代单数第三人称动词后缀“ti”即“arahati”。总之,具有“值得”或“适合”等义的动词性用法者共有118个,如:
“gacchanto vā hi bho gotama gacchantena brāhmano brāhmanena saddhim sallapitumarahati.thito vā hi bho gotama thitena brāhmano brāhmanena saddhim sallapitumarahati.nisinno vā hi bho gotama nisinnena brāhmano brāhmanena saddhim sallapitumarahati.”
(唯,喬答摩 ,走的婆罗门适合于走的婆罗门谈话。站的婆罗门适合于站的婆罗门谈话。坐的婆罗门适合于坐的婆罗门谈话。)
“na arahati bhavam sonadando samanam gotamam dassanāya upasankamitum”
(大德,种德(sonadando)不值得去拜见沙门喬答摩。)
“samano gotamo ñanavādo ahampi ñanavādo. ñanavādo kho pana ñanavādena arhati uttarimanussadhammā iddhipātihāriyam dassetum.”
(沙门瞿昙 有大智慧。我亦有大智慧。[大智慧比一比大智慧更值得于比一比神足通。])
#p#副标题#e#
古印度传统观念是修行者如沙门、婆罗门等值得被社会恭敬恭食。国家统治者认为修行者向社会宣传基本道德观。因此,在古印度社会里,沙门、婆罗门等的地位非常高,至今社会普遍欢迎各种教派的道德观。公元前6世纪印度宗教主流由两大派别即沙门和婆罗门组成。婆罗门主要在社会上实行印度教教义,作祭官或宫廷的主祭官,有本事的被立为国师、王师或老师等,却无本事的只能靠农业而生存。沙门派别众多,他们的基本特点是出家乞食,流浪传法。佛陀也属于沙门,所以外道称他作“沙门瞿昙”。当时印度社会普遍觉得沙门进入正道。虽然其各派教义不一,却他们大多进行苦行之道,所以被认为“阿罗汉”。这里“阿罗汉”的意思是“适于被供奉的人”。社会认为他们已脱离自身,悟道正义,有神足通,所以被称为“适于被供奉的人”。人们看到沙门立刻布施供养,因此,沙门成了社会最关注的焦点,从此可以看到,几乎每个教派都希望自己称作“阿罗汉”。上述“阿罗汉”巴利文作“arahanta”,是从“araha”词根的本义即“适合”等引申的词义。在《长尼迦耶》中“arahanta”词干的普通阿罗汉义即“适于被供奉的人”共有12个,如:
“so dhammam deseti ādikalyānam majjhekalyānam pariyosānakalyānam sāttham sabyañjanam kevalaparipunnam parisuddham brahmacariyam pakāseti.sādhu kho pana tathārūpānam arahantam dassanam hotīti。”
(为他说法。上中下善。义味具足。梵行清净。如此真人应往亲觐。)
“assoum kho setabyakā brāhmanagahapatikā:‘samano khalu bho kumārakassapo samanassa gotamassa sāvako kosalesu cārikam caramāno mahatā bhikkhusanghena saddhim pañcamattehi bhikkhusatehi setabyam anuppatto setabyāyam viharati uttarena setabyam simsapāvane.tam kho pana bhavantam kumārakassapam evam kalyāno kittisaddo abbhuggato;
pandito byatto medhāvī bahussuto cittakathī kalyānapatibhāno vuddho ceva arahā ca”
(我闻童女迦叶将五百比丘游拘萨罗国。至尸舍婆林。又闻其人有大名称。已得罗汉。耆旧长宿。多闻广博。聪明叡智。辩才应机。善于谈论。彼诸人等。群队相随。)
“sādhurūpo vata araham samano cātukundiko camā nikinnam bhakkhasam mukkheneva khādati mukkheneva bhuñjatī ti.”
(世间诸有阿罗汉.向阿罗汉道者无有及此。此尼干子其道最胜。所以者何。此人苦行乃能如是。除舍憍慢。于粪堆上伏舐糠糟。)
南转上座部佛教认为佛陀的智慧不可比,但认为佛也是阿罗汉,意思是佛亦悟到阿罗汉果。巴利文佛经中,我们普遍看到由“阿罗汉”形容佛或者佛亦被叫作阿罗汉。之外,佛有十号 ,“阿罗汉”乃其中之一。《长尼迦耶》出现的“araha”词根生成的词中大部分用为以上词义。巴利文词干是“arahanta”,却变格后有“araham、arahā”(主格单数),“arahato”(为格单数)等形,是从“araha”词根的直接引申义,“适于被供奉的人”引申的另外词义。在《长尼迦耶》中,佛之十号之一阿罗汉即“arahanta”词干的不同词形共有398个,如: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hddhassa.”
(南无薄伽梵,阿罗汉,三藐三佛陀。)
“ayam deva bhagavā araham sammāsambuddho amhākam ambavane viharati mahatā bhikkhusanghena saddhim addhatelasehi bhikkhusatehi.”
([大王,薄伽梵,阿罗汉,三藐三佛陀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 世尊今在我庵婆园中。)
“vipassī bhikkhave,bhagavā araham sammāsambuddho pātaliyā mūle abhisambuddho.”
(毘婆尸[薄伽梵,阿罗汉,三藐三佛陀]佛坐波波罗树下成最正觉。)
“yathā tatāgatā loke uppajjanti arahanto sammāsambuddhā,dibbā kāyā paripūranti hāyanti asurākāyā ti.”
(若如来出世[阿罗汉,三藐三佛陀]。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轮众。)
考释巴文“araha”词根的词义及古印度宗教背景显示“arahanta”即“阿罗汉”词原来并不属于佛教术语。当人们常看到苦行者或修道者,普遍把他们叫作“阿罗汉”。与此同时,南转上座部佛教巴利文著作记载释迦牟尼佛自称自己是阿罗汉,并且以佛法修行并成觉悟者亦称作“阿罗汉”。古印度文化之中佛教“阿罗汉”也是“适于被供奉的人”, 事实上,目前供奉上座部佛教的国家也就如此,但巴利文佛经中某些解释总结起来对“阿罗汉”的哲学含义,其中,以下解释更适合于理解巴利佛经中阿罗汉:
“sattannam bhikkhave dhammrānam ārakattā arahā hoti.katamesam sattannam? sakkāyaditthi ārakā hoti,vicikicchā ārakā hoti,silabbataparāmāso ārako hoti,rāgo ārako hoti,doso ārako hoti,moho ārako hoti, māno ārako hoti,imesam kho bhikkhave sattannam dhammanam ārakattā arahā hotī ti.”
(比丘们,断除七法者即可成阿罗汉。何谓七法者应断除?断除身见结(sakkāyaditthi),断除疑结(vicikicchā),断除戒禁取结(silabbata parāmāso)断除贪(rāgo), 断除瞋(doso),断除痴( moho),断除慢(māno), 比丘们,断除上述七法者即可成阿罗汉。)
这个解释充分反映上座部佛教对阿罗汉的理解。与此同时,在《长尼迦耶》中,“arahanta”词干专门有上座部 “阿罗汉”义。词义从“arahanta”的“适于被供奉的人”所引申,共有27个,如:
“aññataro ca kho panāyasmā citto hatthisariputto arahatam ahosī ti。”
([象首舍利弗(citto hatthisariputto)]即成阿罗汉[之一]。)
“kinti te ānanda sutam:vajjīnam arahantesu dhammikā rakkhāvaranagutti susamvihitā:kinti anāgatā ca arahanto vijitam āgaccheyyum, āgata ca arahanto vijite phāsum vihareyyunti?”
(阿难。汝闻跋祇国人宗事沙门。敬持戒者。瞻视护养。未尝懈惓不。答曰。闻之。)
“appako vata me santo kāmo vellitakesiā anekabhāvo sampādi arahante’va dakkhinā”
(本以小因缘 欲心于中生 展转遂增广 如供养罗汉)
“araha”词根加“tta”后缀成“arahatta”词干表示“阿罗汉性”。在《长尼迦耶》中arahatta即“阿罗汉性”专门用为上座部佛教的“阿罗汉性”。因此,不难确定其义从上座部“阿罗汉”所引申。巴文著作中“arahatta”在汉译佛经中作“阿罗汉”。“阿罗汉性”作“阿罗汉”或者“罗汉”是汉语习惯。于是汉译著作中部分“阿罗汉”词原本上是“阿罗汉性”。在《长尼迦耶》中其数量并不多,只有13个,如:
“na kho brāhmana evarūpam yaññam upasankamati arahanto va arahattamaggam va samāpannā.”
(婆罗门,以如此祭祀成不了阿罗汉或者达不到阿罗汉(性)道。)
“sotāpattiphalampi sacchikaronti,sakadāgāmiphalampi sacchikaronti,anāgāmiphalampi sacchikaronti,arahattampi sacchikaronti.”
(悟道須陀洹果,悟道斯陀含果,悟道阿那含果,亦悟道阿罗汉性。)
“kim pana bhante bhagavā arahattassa maccharāyati? na kho’ham moghapurisa,arahattassa maccharāyāmi.”
(善宿白佛言。彼是罗汉。何缘乃有此嫉恚心。我时答曰。愚人。罗汉何缘有嫉恚心。非我罗汉有嫉恚心。)
考察《长尼迦耶》中“araha”词根的词干、词义、引申关系以及语言背景后,其著作中“araha”词干的词义和词义源流关系可以作如下归纳:
《长尼迦耶》
araha词根(值得、适合)
↓ ↓
↓ araha词干(值得、适合) 118个
↓
arahanta词干(适于被供奉的人) 12个
↓ ↓
↓ arahanta词干(佛之十号之一) 398个
↓
arahanta词干(上座部阿罗汉) 27个
↓
arahatta词干(阿罗汉性) 13个
总共词数: 568 个
总之,“araha”词根的词义源流关系中有如下重点需要关注:
1. 在《长尼迦耶》中“araha”词根产生的词义并不多,只有5个。其中,4个是可以用为名词性或形容词性的。词形方面,有两个词干。其一, arahanta词干,具有适于被供奉的人、佛之十号之一和上座部阿罗汉等义。其二,“arahatta”词干,具有“阿罗汉性”的意思。根据巴利文语法,把“arahatta”可解释成抽象名词。除此之外,这项研究表示《长尼迦耶》中“araha”词根具有动词性的用法者。其词干乃“araha”,有着值得、适合等义。值得、适合等义也是该词根的本义。
2. 词数方面,在《长尼迦耶》中“araha”词根的名词性和形容词性用法最为多见,共有450个词形。其中,“佛之十号之一”的arahanta词干出现次高达398个。其原因跟巴利佛经的语言风格有关。经中提到佛时,常会看到由arahanta等几个形容词来形容佛陀,如“araham sammāsambuddho”(阿罗汉、三藐三佛陀)。所以在《长尼迦耶》中具有以上词义的arahanta词干出现率如此多。另外,表示上座部阿罗汉的arahanta词干出现27次。含阿罗汉性的arahatta词干只有13个,arahanta词干的适于被供奉的人的意思出现更少,只有12个。与此同时,araha词根另外有araha词干,专门用作动词。该词干具有值得、适合等义,《长尼迦耶》中出现118例。araha是个人们常用的普通动词之一,因此,其出现率也较高。
3. 《长尼迦耶》中有关araha词根的研究指示该词根只有5个含义。但其5个含义中,常用词义之一词根的本义即动词性用法。在araha词根产生的全部词中,动词性用法占20.7746%。不过,arahanta词干作佛之十号之一“阿罗汉”的比例为最高,占70.0704。
#p#副标题#e#
三.“圣”和“araha”的相对应关系
上文已揭示汉、巴著作中“圣”字和“araha”词根的意义源流系统。我们认为研究范围充分地表现出两者的意义源流关系,并在以上的基础上,我们将汉语“圣”和巴文“araha”词根的意义源流关系对比归纳为如下。(括号中加粗词表示著作中出现的词义,对应者列为一行,不对应者独占一行。)
义项号 |
汉语“圣” |
巴利文“araha”词根 |
1 |
圣(听闻) |
araha词干(值得、适合) |
2 |
圣(声音) |
|
3 |
圣(聪明) |
|
4 |
圣(儒家指的聪明) |
|
5 |
圣(儒、墨家的圣人) 圣(儒、墨家的圣+人/者) |
arahanta词干(适于被供奉的人) |
6 |
圣(道家的圣人) 圣(道家的圣+人) |
arahanta词干(佛之十号之一) arahanta词干(上座部阿罗汉) |
7 |
|
arahatta词干(阿罗汉性) |
“圣”字和“araha”词根都属于两个高度发达的语言,即汉语和巴利文,是道家和上座部佛教哲学载体。因此,值得关注两种文献中它们的实际用途。下面我们将“圣”字和“araha”词根的种种义项对比分析异同。两者的义项对比分析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在著作中能对应的义项;二、在著作中不能对应的义项。
一、在著作中能对应的义项
义项号 |
汉语“圣” |
巴利文“araha”词根 |
1 |
圣(听闻) |
araha词干(值得、适合) |
5 |
圣(儒、墨家的圣人) 圣(儒、墨家的圣+人/者) |
arahanta词干(适于被供奉的人) |
6 |
圣(道家的圣人) 圣(道家的圣+人) |
arahanta词干(佛之十号之一) arahanta词干(上座部阿罗汉) |
#p#副标题#e#
首先,我们认为“圣”字和“araha”词根的本义常被用为褒义。有关“圣”之造字意图展示其本义为“听闻”,郭店楚简《老子》仅有1处,作动词。而且甲骨文圣、闻、听等词在某一种意义上相同。当初,“圣”字也许没有“圣人”义,却可以肯定该字早已有褒义。故双耳通顺即听觉官能之敏锐引申聪明、贤圣等义。与此同时,巴文“araha”词根的早期情况也有所相似。当然,看来其本义与“圣”字并不相同,“圣”即“听闻”,而“araha”即“值得”或“适合”。不过,巴利佛经中araha的本义也只用为褒义。故从“值得”、“适合”等动词引申出“适于被供奉的人”。另外,我们能看到“圣”字的“听闻”义逐渐消失,仅见于郭店楚简《老子》中。araha词根的“值得”、“适合”等义普遍被用于巴利文佛经中以及后世巴文著作中。
其次,值得关注“圣”字具有超人的学问或技艺的意思。具体讲,“圣”字用为值得或适合于某种标准,如诗圣、圣手等。在老庄著作中,“圣”字没有“诗圣”、“圣手”等义,却作名词为“儒、墨家圣人”。据“圣”字的字义源流,我们已揭示“圣”有“儒家聪明”义。达到所谓“儒家聪明”的标准即“儒家圣”。跟“圣”字相比,巴文“araha”词根更明显含有值得或适合于某种标准的意思,如巴利著作中arahanta词干;该词干直接引申于araha词根,具有适合于被供奉或类似的人,是名词性用法。此外,至今上座部佛教僧人和信徒普遍认为值得听从阿罗汉的教法。 另一方面,我们已经掌握“圣”字的各种不同古文字形如,甲骨、金文等。都显示字的造字理据仅仅表示口和耳会意,其义似乎将在耳边说话时听着的意思。所以老庄著作中呈现“圣”和“智”的关系,即“绝圣弃智”即排除“儒家的教义”。
最后,无论是“圣”字或“araha”词根,都在著作中拥有很深的哲学关键作用,尤其从本义引申的关键词,如“圣人”和“arahanta”词。以上研究表明老庄著作中“圣”字出现193次,而《长尼迦耶》中,“araha”词根产生的词共有568个。两者比起来,虽然“圣”字的数量较少,但是在著作中“圣”字的引申义比巴文“araha”词根要多。也就是说在研究范围内,“圣”字具有8种不同义项,却araha词根只有5个。
老庄著作中“圣人”之“圣”或“圣”之“圣人”不仅标示道家“圣”,也表示其他学派如,儒、墨等的“圣”。当然,道家对于其他学派的圣人有着很强的批评态度。不过,在自己的文献中,道家至少承认其他学派也曾经用同一个文字符号来说明自己理想人物。说到这里,我们也必须强调“圣”字作儒、墨等的“圣”常见于《庄子》里。如,《庄子》有 4个单字,27个圣+人/者。与此同时,因种种原因,古印度社会把各种修行者也叫作“阿罗汉”。据《长尼迦耶》记载,修行外道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各种苦行者命名为“阿罗汉”。 他们对阿罗汉的看法或解释不一,但都认为所谓阿罗汉乃适于被供奉的人,可以拜见,共养并听从他们的教法。当时,印度宗教各派之所以希望自己被称为“阿罗汉”,是因为他们能够获得更多好处。“arahanta”词干根专门作外道的“阿罗汉”是在《长尼迦耶》中共有12个。我们认为古代中国圣人的地位并不低于当时印度的阿罗汉。因此,在老庄文献中“圣”如同巴文“阿罗汉”,但更明显可以包容对立的意义,即上文所言,儒、墨等的“圣”及道家“圣”。
虽然在文献中,圣人和阿罗汉的含义也许不完全同。两种不同古文明中,在没有相互补充或者没有直接交流的情况下,难以得到完全相同的语言因素。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上述两者在某一种情况下有所相似的观念。如,圣人和阿罗汉在社会、哲学和宗教等层面的作用。两者的来历、被受欢迎的程度以及在我们所研究的著作中,圣人和阿罗汉所占的地位等各方面都显示两种概念具有大大小小的共同特征。也就是说,虽然在中国“圣人”出于哲学背景中,却印度阿罗汉出于很强的宗教背景中;但古代中国“圣人”在社会里所扮演的角色跟古印度“阿罗汉”的角色应有相似的层面。根据古文献的语言记载,我们将挖掘已被历史遮盖的古代社会重要文化象征,尤其“圣”概念的起点“闻”与“智”明显有教学背景。从字义的引申关系看,“儒家圣”传承“圣”字的传统意义内涵。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应当可以称作“圣人”。但“道家圣”没有这个涵义。他们把“圣”字借用表示道家最高境界,正如佛教借用“arahanta”(适于被供奉的人)作“阿罗汉”。
老庄著作中,大部分“圣”字关系到道家圣人。如:《庄子》有20个单字含道家圣人义。之外,圣人之“圣”乃是更多,《庄子》有88个,《老子》有31个,郭店楚简《老子》有9个。一共128个“圣”字即有上述词义。也就是说,在老庄著作中出现的“圣”字当中85.906%具有道家圣人的意思。其原因很简单。老子和庄子常谈到道家圣人、其特点,或者跟其他教派理想人物进行比较。但在《长尼迦耶》中,专门含有“上座部阿罗汉”的arahanta词只有27个。比道家圣人的词数量要少得多。这并不意味着《长尼迦耶》中没有跟老庄著作中“道家圣人”可比的对象。因为,著作中“道家圣人”和“上座部阿罗汉”被用为“最理想的人物”是毫无疑问的。之外,我们的研究指示arahanta词干又作“佛之十号之一”,作为佛陀的形容词,也具有阿罗汉的意思。这是上座部佛教独有现象,也引申于arahanta词干的“适于被供奉的人”。两者在词义、变格等方面完全同。实际上,在这里“阿罗汉”词只是被作佛陀的另一个称号而已,即是“佛之十号之一”。再说,南传上座部佛教认为佛也是阿罗汉,觉悟方面,佛和阿罗汉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将两者即arahanta词干的佛之十号之一及上座部阿罗汉义放在一起。
在《长尼迦耶》中,arahanta词干作佛陀的称号的数量相当多,共有398个。该词干作上座部阿罗汉之义也有27个。两者总共是425个。也就是说,《长尼迦耶》中araha词根产生的词中74.8239%具有上座部阿罗汉的意思。当然,其中“佛之十号之一”已成为巴文佛经中固定词语。
我们知道老庄教义不把儒、墨等异教圣人当作真正的圣人。同样,上座部教义也不把外道的阿罗汉当作真正的阿罗汉。但,这用法都不是他们独创的,社会早就出现圣人和阿罗汉等概念。与此同时,这项研究表明道家和上座部佛教都以已有的理想词来形容自己所理想的人物。但是,至今在哲学及宗教领域上,道家圣人及上座部佛教阿罗汉都更著于其异教对象之中。也就是说,说到圣人,人们自然就想到道家圣人;说到阿罗汉,人们自然就想到上座部阿罗汉。
这项研究充分说明老庄著作所指的道家圣人全面超越普通人。简直讲“有最高智慧及道德的人”。同时,我们又认为上述解释并没有完全归纳起来老庄著作中道家圣人具有价值。于是,我们根据著作中语境以及“圣”字的含义,把道家圣具有德性分化为6个大类,即“无为而治”、“无所偏爱”、“大公无私”、“纯真朴实”、“知识广博”和“内心宁静”。此外,把老庄所言儒家圣也分为4个大类,即“为大盗守”、“反害天下”、“毫无价值”和“推翻道德”。虽然在巴利三藏中,常提到阿罗汉,有关内容也非常丰富,《长尼迦耶》亦如此,但是统计并分类具有阿罗汉特性也不简单。因为,巴利三藏乃世界现存最大而最早文字记录材料之一,《长尼迦耶》就是其中一部著作而已。尽管如此,我们也发现《长尼迦耶》中某些解释更好地反映上座部阿罗汉的部分特性。如,《长尼迦耶》记载外道学者对上座部阿罗汉的看法。汉译经曰童女迦叶大长老“已得罗汉。耆旧长宿。多闻广博。聪明叡智。辩才应机。善于谈论。” 其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部分内容与道家圣人特性相似,如,其“多闻广博。聪明叡智。”又如,其“梵行清净。” 跟圣人“纯真朴实”也相似。但又有跟道家圣人相反的特征,如“辩才应机。善于谈论。”除此之外,上座部阿罗汉断除贪(rāgo),瞋(doso),痴( moho)及慢(māno)。 上座部佛教认为“偏爱”及“自私”由贪(rāgo),瞋(doso)及痴( moho)生。断除前三者等于无私无偏爱。大体来讲,另一种“无为而治”。
“arahanta”(汉译:阿罗汉)概念起于“araha”即“值得”或“适合”,不同于汉语“圣”的“听闻”。“值得”及“听闻”的具体内涵差距明显大,但从词义的抽象义,可以分析“阿罗汉”和“圣人”概念起点的共同性。巴文常把“值得”加动词强调动作的适应性。“圣”字的造字理据也强调“听闻”的必须性,所以“圣”从“听闻”引申出“聪明”。因此,值得供奉的人称“阿罗汉”,值得听的人称“圣人”。
从以上种种方面来看,汉语“圣”字和巴文“araha”词根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也就是说,作为两种不同语系的“圣”字和“araha”词根在某一种层面有着相似的特征。两者的可比性和所关注点也许是语言的偶然现象,但是我们认为其内容有利于相互补充,对比研究或翻译工作。之外,“圣”字的词义包容度明显要大,拥有“聪明”、“才智胜人”等义,专拥道家“圣”,具有多种内涵,甚至可以包容对立的意义,如儒、墨之“圣”等,这与反训义有联系。
二、 在著作中不能对应的义项
义项号 |
汉语“圣” |
巴利文“araha”词根 |
2 |
圣(声音) |
|
3 |
圣(聪明) |
|
4 |
圣(儒家指的聪明) |
|
7 |
|
arahatta词干(阿罗汉性) |
“圣”字另有“声音”及“聪明”等两个词义。两者直接关系到“圣”字的造字理据。在词义方面,我们认为两者不能跟巴文“araha”词干直接对应。“圣”字具有“儒家指的聪明”也如此。之外,巴文“阿罗汉性”有别于“上座部阿罗汉”,主要在用法及语法结构方面,也不能够“圣”字对应。
前文所言,“圣”具三点值得关注,一、古文“圣”象人上着大耳,从口会意;二、听、声和圣三个是同源字;三、“圣”可以作学术知识的最高标准。“圣”为何自从“听闻”引申为“圣人”呢?古文有“
总之,“圣”字曾有“听闻学习”之义。我们知道,圣已有“最高智慧及道德”的意思。这是该词义的形容词性用法,也可以用为名词。此义引申于其“聪明”义。《庄子》中也有一个“圣”字具有“聪明”义。古人普遍认为多听多聪明,听的内容要有一定的价值即“值得听”。“值得”是“araha”词根的本义。由此可见,“圣”字曾有过值得听从“上师”或“智者”的意思。与此同时,佛之十号之一“arahanta”称号值得关注。巴利注释者对该词的解释如下:“tattha ārakattā arīnam,arānañca hatattā,paccayādīnam arahattā,pāpakarane rahābhāvāti” 文义:“防止敌人,破坏轮辐,适合被供,没有隐恶” 巴文注释明显应用音韵解释来分析该词义。以上解释总结就是佛陀很“聪明又适合(于被供)”。据“圣”字的字义源流关系,我们已指出“圣”应有“聪明”义引申出圣人的“圣”。“圣”从本义(听闻)引申出“圣人”的过程中必有“听从适当的内容”的内涵。“araha”词根的本义似乎补充了这个意思。因此,可谓“圣”曾有“又聪明又合适”(明智)义。我们认为庄子曾经拥有此义;他说:“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桀士为夹。”《庄子•说剑第三十》这里,“圣”字解释作“明智”为更适当。根据上述考察,我们在“圣”的字义源流关系层面探寻到了类同于“araha”的“值得”、“适合”的意蕴了。
(達默迪納
Ven. Dr. N. Dhammadinna,
Senior Lecturer in Chinese,
University of Kelaniya
Sri Lan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