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智亭1924年5月5日出生,河南人。1941年2月上华山出家修道,宗奉全真道华山派,先后挂单八仙宫、武汉长春观、杭州玉皇山福星观,研习书画以及古琴。1985年到中国道教协会道教知识专修班担任教学工作, 1998年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九届常务委员。同年当选中国道教协会第六届会长。 2003年当选为全国政协第十届常务委员,并任全国政协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3年10月29日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一天,他对身边的弟子们说:“天上的太清宫已经修好了,神仙召我早日归位。”弟子们说:“师父,我们还太年轻,我们离不开你,道教也需要你。”闵智亭说:“天不假年,我应归去。”像精彩镜头回放一样,许多重大事情的记忆一幕幕展开:在世界宗教与和平大会上的祈祷、《中华道藏》发布会上的自豪与自信,与傅铁山谈笑风生,转而变为临终嘱托:“我羽化后,丧仪从简,把骨灰撒在华山、八仙宫,重阳宫,明圣宫。”
2004年1月3日下午5点40分,协和医院的医生护士、闵智亭的弟子目睹了一个奇迹――闵智亭盘腿打坐、羽化登仙。镇静自若,坦然成真,带着信仰与思想结束了他的驻世年轮。
闵智亭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工作上,他留下的著作不多,仅有《全真正韵谱辑》、《五祖七真高道传》、《道教仪范》、《道教杂讲随笔》等道教专著,还有应邀提携而写就的序言。在这些著作中留下了他的思想,是极其可贵的。
一、道教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结晶:
道教思想是引领道教健康发展的灵魂,以杂而多端来评述道教,无疑是削弱了道教的神圣性,反之,将道教思想恣意哄抬到精神文明的顶峰,也是不切实际的。博大到应有尽有,将道教视为万能,这同样是削弱了道教的神圣性。“我以为,道教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结晶。道教把古先民万物有灵原始信仰、对祖先崇拜的鬼神信仰和老庄哲学思想融会于一予以继承和发扬,形成博大而系统的道教思想。道教信仰是具有理智的神仙信仰,相信人通过修炼能够健康长寿而得道成仙;相信人能有功于国,有德于民,死则会被奉祀为神。”[ 闵智亭《道教教义的现代阐释·序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万物有灵、鬼神信仰、老庄思想、儒墨之善、名法之要,都是中华文化,道教吸取了这些文化的精华培育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强化了神仙信仰,使道教信仰成为有理智的信仰。“有理智”说明还具有参考选择的余地,甚至是多次选择的可能。道教集合历史上百家之长、融汇于一。集百家之“一”,这不是1+1=2,不应该是>1而是<1,只有这个比一小的数字才能称得上结晶,我们姑且称之谓一。唯有这样理解,道教思想才不是大杂烩,采百家之长而组成的“一”是一个内涵丰富的集合体,称之谓博大,不同内涵体现的思想互相支持而影响人的理智与情感,称之谓精深。道教文化集天文、地理、人文、神鬼于一体,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的道教文化根柢说,这根柢就是根本,无有褒贬,旨在说明道教包罗万象,兼收并蓄,是多方面反映中国人的特性与共性。道教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闵智亭将道教思想心仪为中华文化的结晶,提升了对道教思想的理性认知。道家时代的老庄列淮的理想社会是个人的向往的空想,但残酷的社会现实不能不使人追求大同、和平、平等、自由的向往。所以到了道教初创时期,人们就造作经书来宣扬、揭露社会不平等现实,唤起民众,组织民众,来争取平等自由幸福,去造统治者的反。[ 闵智亭《道教仪范》278页 中国道教学院编印]道教的精华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去矿留金而积淀起来的。
有人认为,信仰是不讲理智的,讲理智的就不是信仰。信仰这东西信了就信了,没有什么理由。闵智亭认为“道教信仰是具有理智的神仙信仰”表现在“通过修炼”、“ 有功于国,有德于民,死则会被奉祀为神”,有功有德与修炼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道教徒的修养是建立在道教优良传统观念信仰上的自我完善道德、人格的修养,也就是道德操守的自我建設的修持作为。”[ 《道教杂讲随笔》闵智亭 引自网络]“具体說,道教的优良传统是重现实,重人生,不反对科学,力爭掌握生命的主动权,认为我命在我不属天地。在社會生活中,既不追求功利的入世,也不专注悲观的出世,而是牢牢掌握这兩种处世法來进行品德修养。”[ 同上]生命的主动权很大程度上还没有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自然界的种种灾难的肆虐、种种病痛的折磨还常常毫不客气地威胁着热爱生命的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要不断地探求。如果把“重人生”狭隘地理解为“贪生怕死”,久而久之就会丧失生命的主动权。只有入世与出世相结合地对待人生,才会有逍遥与自在。这些都是理智的表现。思想活跃会导致信仰活跃,反之,思想僵化则信仰失之于理智,两者都不利于道教信仰的确立,它的理智是“中和”的,不温不燥的。“有理智”更突出了道教思想对信仰的调控与引导。西学东移后把科学与迷信对立起来,倡导科学,反对迷信,把道教思想作为迷信来反对和清除,客观上反而制造了混乱。科学与迷信是自然社会的双生子,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解决了的称科学,尚在解决中的称实践,没有解决而正在想方设法解决的称迷信,执著于探求为迷信,迷信中有科学性。当然,泥沙俱下而难免染有想象与主观执拗而导致偏离方向。道教的不断实践的思想是不违背科学的。道教中的偶像崇拜是一种象征,她拉近了人与神的距离,是道教思想的一种解读。
“纵观道教历史,道教与国运兴衰息息相关这是道教的民族性。正是这种民族性锻炼培养成了道教容纳百川的胸怀,所以道教对外来文化不排斥,而是择其善者为我所用。道教继承道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思想,不墨守陈规,随时代的车轮而与时俱进。道教的这种优良传统思想,使道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道教教义的现代阐释·序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道教主张虚无为本,无论怎样的适应都不能偏离或放弃根本,否则将在适应中失去自身,在灵活的市场经济社会里,道教为了适应社会而市场化,那么信仰将受到亵渎,道教不再神圣。当我们轻松地赞誉适应的时候,回眸张望我们的主张是否还在,是外壳在还是本根在?说白了,就是我们的教义与戒律是否还发挥着作用。“虚无为本”不是口头上说说玩的,而是要下大力气去实践它。
国家强盛,道教担当起仙道贵生强民的教化责任,国家衰弱或者受到异族入侵,道教担当起拯救民族的使命,这就是理智的又一种表现,不断地修正自己,完善自己,是实践的需要,也是道教思想文化服务现实的需要。“发扬道教教义的积极因素,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裨益公民道德建设,是促进道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要求,是道教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亦是道教界的使命和责任。”[ 《新解道教格言·序言》王书献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一月版]道教的存在不光是为了自己,道教在适应的环境中有它独特的使命与责任,努力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是跟着社会前进,或者被推着前进。时下是社会兴旺的年代,道教也该进入兴旺时期,是文化“结晶”发出光亮的时候。
#p#副标题#e#
二、道教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当以历史地继承:
道教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有过辉煌的一页,这一页辉煌依然存在,给我们以自信、勇气和力量;有过耻辱的一页,这一页告诉我们道教要不断地调整自己演进的足迹,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文化自觉。鲁迅的根柢说如果是褒义的,道教必然要向前发展;如果是贬义的,道教更要向前发展。“道教历史,几经兴衰,终能生生不息,与它扎根成长于民族文化之中,既富有包容精神,又具有开放的胸襟是密切相关的。历代的仙真高道层出不穷,抱定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之旨,不断调整发展道教教义,以适应当时社会需要和发展。”[ 《新解道教格言·序言》王书献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一月版]道教遭到劫难的时候,经书被焚、宫观被占、神像被毁、道士星散,但是在人们心里的道教信仰是不会被轻易清除,虽经践踏,一遇春风依然春笋般蓬勃生长,原因是道教扎根在民间,是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法相难破,没有一种文化能在顷刻之间荡涤民族文化而标新立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关键是根在。历史上几次大的抑道事件都说明了这一点,关键在于道教早已根深蒂固。
与时并进是闵智亭对道教思想发展的根本认识。适应社会发展速度,在于道教自身的动力。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的道教不是说适应就能适应,终有许多难以适应的方面。自觉适应,社会包容,道教就兴旺。社会发生变革或者政局动荡,必须韬光养晦;死守教义或者冷落教义,对道教的发展都有不利。张鲁时期的道教,是政教合一的,政教合一不是道教发展的方向,所以寇谦之等改革应运而生。但不管历史怎么变化,“抱定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之旨”不能变,这是历代高道仙真的奉献,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所在。如果失却了仙道贵生思想,那么道教信仰就成为一句空话;如果淡薄了无量度人,那么道教就失去了社会价值。历代高道层出不穷,高道之高并非年高驻世日久,而是其对教义的认识与阐释,是履践教义后的成果。
以全真道创立的背景为例,“当北宋之末,北方少数民族崛起,尤以金人不断南侵,北宋政权岌岌可危,朝廷不图振作,一味沉迷於道教祈禳以求苟安,置国土沦丧、百姓疾苦於不顾,而有民族气节之士又无力挽救时政,徒叹奈何!”[ 《全真道祖王重阳传·序》郭武著,香港蓬瀛仙馆出版2001年12月] “一味沉迷於道教祈禳以求苟安”,统治阶级无所作为,变换手法,寄希望于祈禳求安,信奉道教,应该说这是凭借道教科仪赚钱牟利的极好的机会。但是大多数前辈道长却不是这么看的,他们想到的首先是民族危亡之际如何拯救民族。尽管儒释道三家根本宗旨不一样,王重阳却在这个关键时刻拉起了全真的大旗,倡导三教合一,教义得到更新,为全真派的萌芽既吸取了营养又减少了开花结果的不利条件。
认识历史才能认识自己:“在女真族统治下的北方汉民,深受其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全真派教义适合了不得志知识分子和苦难民众寻求精神解脱的心理,得到汉民族传统文化滋润形成的道教给予的精神慰籍。”[ 《道教全真派五祖七真金元高道传》闵智亭 中国道教学院编印]闵智亭认为全真道的出现“一洗当时传统道教之腐弊,使大量知识分子流入全真门户,全真门户成了避金之遗老遗少们的隐身逋逃薮。”“知识分子之涌入道教,自然使道教教风为之一新,这不但革新了旧道教进而发展了道教,同时还挽救了北方民族倒悬之苦,且保留了北方汉民族文化。”“全真初创时期的大师们,以无为为主的内修真功和清节苦行,舍己为人的外功真行,赢得了大批信徒,还赢得一些中下层官吏的敬信和保护。”[ 同上]一批知识分子成为全真道徒或成为全真道的朋友,客观上帮助全真道扩大了影响,提高了道教内部的文化水准,优化了全真道的知识结构。为全真道的风靡全国打下坚实基础。由此我们感觉到作为历史悠久、文化含量较高的道教在今天这样的社会里想图谋发展,不能不考虑教内外知识分子对发展道教的宣传与推动力。历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今天我们如能得到更多的知识分子对道教的关心,其幸莫大焉。
三、规诫、威仪、科仪三者不可或缺:
“道教的清规戒律,有一些不实用于现实社会,也不要求照搬实行,但是应该知道过去一些清规戒律条文。如果某位教徒自愿高标准要求自己,自愿守持,当然是可以的,但不要强加于人。旧的清规戒律中的有些条文不适用于新社会,也不要实行,但现在订的新规章制度,就要求道众必须遵循实行,否则就不是一个正派的道教徒,是不合格的道教徒”。[ 《道教仪范》272页]成就事业者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道教的苦己思想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作为道教徒每天必须注重规诫、威仪、科仪。其中规诫和威仪都不同程度含有苦己的思想。没有规诫的宗教是没有的,没有威仪的道士是没有的,不会科仪的道士是没有的,况且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是寄褐道士或者是冒牌道士。出入、事师、视听、言语、盥栉、饮食、听法、出行、起立、坐卧、作务、沐浴,时时处处体现威仪,这才是真正的道士。
闵智亭进京后承担道教学院的教学工作,为解决教材问题,他首先着手编写道教仪范,将众多的道教知识、规诫、科仪、威仪集于一体,著成《道教仪范》编印,时为1986年,至今成为不可多得的教材。在这本教材中体现着闵智亭的惊人记忆与卓然的道教科仪才华乃至智慧,更体现着热爱道教的拳拳之心。寄语年轻道友要做一个爱国爱教的新中国道教徒,要做精神文明的表率,要有中国道士的气派,要正确对待自己。臊鼠夸它自己香,刺猬夸它身子光。谁肯当场言己过,张口只说人不良。如此要走天堂路,神仙不值纸半张。显然是强调苦己修行,讲究威仪,力戒自夸。在《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注》的序言中,借道经之言述自己的心迹,强调威仪醮议的重要。《道藏》中《天皇至道太清玉册·晨昏朝修》说:“道众凡栖琳宇,当以焚修祀事为先。宫观之住持每日集众升殿焚香诵经,朝真礼圣,当体祀天奉教之心以罄修真学道之志。”这段文字似乎是对全真道士说的,其实对一位道心坚定的正一派道士也有警示作用。诵之成者则经明,行之笃者则法验。经明法验则道契于内,法验则术彰于外。经明法验而两全,内功外行而具有。
“道教继承了中华民族先民们的祭神、祈禳、祷祝等仪式,加以规范化作为宗教活动的定型模式,形成为道教仪范。道教仪范由于历代宗教大师们的演教所需,历代都有不同的增改。”[ 《道教仪范》1页]道教仪范文本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历史进程中根据需要逐渐创立的,是一种定型模式,也就是说不可随意修改的。那么“定型”与“增改”是否相矛盾呢?“定型”指的是一种模式,是仪式的外部存在,而“不同增改的”是其内容,是逐步完善,是大师所为。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同一仪式而稍有不同的科仪本。全真道兴起后继承了道教传统的醮坛之制,也注重科仪。“道教仪范是道教徒行为准则,进德修业之径路,故当遵而行之”“五乘之法皆有规范仪注,是以道人欲证道登真,必须以规矩范围身心,行持不懈,自然体道合真。”道教徒要在修真之路上以戒律来格致自己的仪范与身心。
“我们荐亡用的宝箓符,是一种荐亡升方超度亡灵离却地狱苦趣的凭证,亡灵持此箓就证明他得到了经功浩力的救拔,持此超生了。”[ 《道教仪范》3页]道由人显,道以术存。光有信仰而缺少与神沟通的手段,道士也难以取信于民,所以从道者的修行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能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行仪时,道士是沟通阴阳两界的重要人物,所以必须熟悉符箓及其他道术,便于更好地为信众服务。老子说:“君子得時則驾,不得時則蓬累而行。” “力行正义,苦己利人,抑恶扬善,謙虛忍让,寬宏大量,正身修身,戒除诈伪,行为端正,不謀私利,慈悲惻隐,导人向善。”[ 《道教杂讲随笔》闵智亭 引自网络]道教徒的修养固然重要,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偏废道术。“道人应该明白出世法和入世法这两重道理和关系,以出世补入世,以入世补出世,互为助长,才是道教徒的修养。”[ 《道教仪范》281页闵智亭]只有重视了规诫、威仪、科仪对道人自身的影响,才能较好较真切地影响其他的崇道者。
当然,规诫的松懈必然出现道风不正的现象。“道教的现状远非尽善尽美,其中还存在许许多多令人忧虑的问题。道教徒的文化素质普遍地有待提高,人才匮乏,难以肩负起弘扬教旨的重任;一些道教徒不注重自身道德素养和宗教修养,倾心于世俗名利,缺乏纯洁的宗教感情和虔诚的信仰,致使济世度人的功能微弱;教戒规仪不整;一些宫观管理混乱,散居道士管理涣散,道风不正,个别人还在附和巫筮术数活动,背道向利,假道谋私,致使道教含诟,道教宫观组织和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文化建设和交流联系,难以相互激发,彼此促进。”[ 《生道论》张继禹道教文化丛书203页]当代道教建设,规诫必须先行。扔掉了道装紧跟市场经济的步伐前进的道教或许难以久长。
四、书画炼性播道的理论及实践: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一个民族内忧外患时,文化必然受到冷落和歧视,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时候,才能给予民族宗教文化应有的位置。”[ 《中国道教书画集·序》闵智亭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年]这是一个道教徒对文化的民族性和重要性的清新认识。一个民族的伟大在于它的文化对本民族的影响,在于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一个晚上可以成就一个暴发户,但不可能成就一个文化人,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出某种文化。文化是积淀的,互补的,内在的认同使它成为纽带。近百年的历史足以说明,文化侵略是从心灵深处开始的,它比经济侵略更深层次,更可拍。结果是民族文化受到冷落和歧视。在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时候,宗教文化可以相当发达,可以有应有的位置。内忧外患可能催生一种新文化,当然这种新文化不是无根的,而是生根于民族文化。如果根被破坏了,枝叶也就枯死。道教思想这棵文化之树几经摧残,依然倔强地舒展着它的枝叶,这是得益于道教本身以及孜孜不倦的播道者,他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传播着道教思想。书画作为艺术样式,同其他文化艺术形式一样也能发挥播道作用。
“以书画形式表达道教教理和老子思想,由来已久。两千年来,道教的教理教义、道教的名山宫观以及道教经籍的名句名言,都为书画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和任他们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同时中国的书画也不断地受到道教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神行合一等独特审美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充满仙风道骨气息的艺术流派,为中国古老传统文化宝库增添了风采。”[ 《中国道教书画集·序》闵智亭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年]这段话聚焦于“以书画形式表达道教教理和老子思想”,灵感激发于名山宫观、名句名言,成为创作的源泉,成为表现的主题。“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神行合一”成为审美标准之一,成为创作的流派。历史上神仙人物画、山水写意画层出不穷,艺术品位高雅,许多作品至今犹在,成为国宝。“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神行合一”的审美思想依然是今天书画艺术的品评标准之一。不少道门中人,画梅绘竹,描松点蓝,泼墨流韵,以书画形式传递着他自己修心养性的感悟与不懈的求道情感。
艺术表现情趣,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界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 《无言之美》朱光潜 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10月版302页]修道生活是求真的生活,是返朴归真的生活,不是日暮途穷、气息奄奄的消极的生活而是充满活力的生活,这种生活同样能给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源泉,诞生这一在方土地上的艺术完全具有欣赏价值。道教思想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力。当然道教对人的影响力不是永远不变的。当道教思想受到重视时,反映道教思想的作品就会大量涌现;当道教衰落时,道教思想会余音绕梁般的继续影响生活与人们的情操。情见乎辞,情见乎画,有陶潜式的飘逸、庄子般的逍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有泪中不得相亲问,故遣青州从事来的矜持。道教思想就是如此的虚无,如此的有为。
闵智亭以琴棋书画的特长实践着道教教理和老子思想,这是已有公论的。
我们从闵智亭不太多的留世著作中感受到了他的道教思想,衷情于对道教的认识,历史地看待道教发生发展的背景以及使命,倡导规诫、威仪、科仪的兼修、书画炼性传道的见解是值得研究与发扬的。
原载香港《弘道》(特稿)2010年3期总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