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副主任。他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有《道教音乐》、《全真正韵谱辑》、《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研究》、《中国道教音乐史略》、《道乐论》、《天府天籁》等专著、合著,担任《中华道教大辞典》分科主编,《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宗教学)》、DaoismHandbook(音乐卷)专卷撰稿人。
■编者按:
道教音乐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音乐,无疑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一直乏人关注,是学界涉足不多的“冷门”。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诸多学者参与道教音乐的田野考察、资料收集、学术理论研究,以及将道教音乐引入剧院舞台作艺术性表演展示,这一“冷门”逐步形成了“热点”。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教音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且带来优美的艺术享受,它逐渐走向民众,走出国门。那么,道教音乐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面貌?本期读书版特邀请了刘红教授来谈谈道教音乐的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
■阅读提示:
■如果说现代流行文化装点的是人们的生活面貌,那么其所掩饰的因缺乏传统根基为依托而显得内心空虚的人们,则需要具有感召力的精神安抚。
■道教音乐的研究与展示,于更深层次上理解,不仅仅只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宣传,还给予当今人们以心灵上的触动、点化。
用“音乐”的耳朵听道教音乐
对于一般人而言,“音乐”是一个既具体又抽象的概念。说它具体,是因为音乐几乎随时随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说它抽象,是因为千姿百态的音乐形式,包罗万象的音乐内容,已经让人很难用“音乐”之名说“音乐”之事了。
概念上作解释的音乐,“是指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组成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某种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音乐是表演艺术,通过演唱、演奏,为听众所感受而产生艺术效果。”或者说是“指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由于直接而密切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着重于被用来欣赏的这一基本属性,音乐被民众看重的是其可供娱乐、观赏的艺术性,因此,无论是用具体的音乐概念去感受某件音乐作品,还是在抽象的音乐行为中体验某些艺术品质,在作普通音乐欣赏时,人们大多不会特别关注、考究被欣赏之音乐的创作(发生)背景、思想内容,以及音乐与自己的直接关系等。
我们知道,现今各种各类的音乐是有差异甚或是完全不同的。从广阔的人种、国家、民族等方面看各自的音乐现象,迥异的风格、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方式显而易见,某些在人们看来属于同一种(品)类的音乐,其风格特征也有着明显分别。例如,流行音乐有港台、大陆、欧美、日韩之分,民族音乐有汉族、各少数民族之分,民间音乐有东西南北地域之分。就连西欧古典音乐(或称严肃音乐),虽说在曲式结构、作曲章法、演奏形式等方面均有着较为严格、系统的规范模式,但因作品时代、作曲家个性特征而表现出来的千差万别是十分鲜明的。
然而,当人们面对这些林林总总被冠以音乐之名的现象时,在笼统的音乐这一概念之下,大家的观赏焦点集中在音乐的欣赏价值,不会特别注意音乐行为本身以及音乐发生环境与自己的直接关系,因此,作一般性音乐欣赏时,人们对音乐的概念没有太理性的追求,欣赏音乐的标准和要求也比较直接、朴素,这一标准和要求即是:音乐作品于直觉上的“悦耳动听”,表演者在音乐表现技术上的“精湛高超”。
音乐如此,那音乐名下的道教音乐如何呢?
道教音乐,是道外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学者们,或是体验过道教宫观、道场科仪活动的人们,以惯常理解和接受的音乐概念为基准,以音乐的基本要素,如音高、节奏、旋律等为基准,给予出现在道教仪式活动中,具有一定音乐特征的“念经”行为的一个称谓,这一称谓逻辑是:音乐是总结,而支配音乐的事象,是作为音乐这一总结的分类参照,如同使用在舞蹈中的音乐,称为舞蹈音乐;使用在宫廷中的音乐,称为宫廷音乐,以此类推,便有电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音乐等等,使用在道教之中的音乐现象,顺着这一逻辑就成了道教音乐。因此,道外所理解的道教音乐,是音乐概念,称之为音乐即肯定了其被用于欣赏的基本属性,因此,道外人理解的道教音乐,是艺术,是宗教艺术。
严格地从音乐概念上作解释,道教音乐与我们普通作欣赏的音乐是不尽相同的。原因是,道教音乐虽然有一定的乐音体系及相应的表现形态,但它不同于一般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组成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某种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也不完全是“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若将道教音乐当做一门艺术看待,道教音乐是宗教音乐艺术,由于它是宗教艺术,宗教内容便成为其音乐的本体特征和基本面貌,因此,道教音乐之乐音所组成的便不是艺术形象,其基本内容也不是以“表达人们某种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为核心,所以,人们用欣赏普通音乐的习惯而欣赏道教音乐时,部分层面可能会感觉到道教音乐其实与音乐不太相干。
其实,对于道人们来说,原本是没有道教音乐这一称谓的,后来,受到道外学者界定道教音乐这一概念的影响,才慢慢地接受并顺应了道教音乐这一概念和形式。道人将他们展现在道教仪式中被我们冠以音乐之名的活动,称为念经。念经在道人的心目中是一个广泛而抽象的概念。广义上讲,只要是道士从口中唱出或念出的都可以称之为念经;狭义上讲,念经又依据唱、诵、念的不同形式,称“赞”、“颂”、“偈”、“韵”、“咒”等。歌唱性较强的念经,道人们通常称之为“韵”、“韵子”、“韵腔”。唱诵这种“韵”或“腔”又称做“喊”或“喊韵”。因此,道内所理解的道教音乐,是仪式行为,是念经拜忏的具体程序。
念经作为广义“声音”的含义,其在仪式中具有的功能意义,是每一位道士入道之时就心领神会的。仪式过程中,道人们非常清楚念经于功能上的主次之分:与经文内容联系在一起的音乐,即人声诵唱经文的部分,在仪式中的作用是主要的;而经文之外的器乐演奏,则居次要地位,只作烘托道场气氛、调节道场情绪的作用。因此,武当山道士们称带有娱乐性的器乐为“耍曲”;在苏州、无锡一带则可见到道士表演类似杂耍性质的“飞钹”等。
于是,在道人看来,道教音乐可称之为艺术,但更是仪式本身。而在舞台上作艺术性表演的道乐活动,从一开始就是道外人在道内人的配合下,以音乐为标准而做出的一种宗教艺术行为。这类活动丰富了道教音乐的艺术性、观赏性,吸引和提高了人们对道乐的兴趣,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对道教文化的发扬和推广有实际的功用价值。道教音乐的发扬,是体现宗教精神的文化艺术活动,在今天各色文化争奇斗艳的环境下,道教音乐的发扬光大,除了道内人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一责任外,更寄望于道外各方专业人士特别是艺术家,发挥专业特长,善用各种形式,将道教音乐作为文化艺术推行得更为深广。
清新典雅的艺术韵味
道教音乐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体现出三个方面文化艺术特色:第一,道教音乐是斋醮科仪中所使用的音乐,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第二,由于祭祀的多是天神地祇等神灵,故道教音乐庄严肃穆,且颇多吸收有古代宫廷祭祀音乐的韵调;第三,道教广泛传播于民间,各地道教音乐与当地的地方音乐有长期的交融,因此,道教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民间传统音乐与地方性音乐的特色。
鉴于道教音乐深远的历史背景、广博的文化内涵,近年来,海内外相关机构和团体在道教音乐的艺术展示上做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1988年8月22日,北京白云观正式成立了白云观道教音乐团,并首次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了汇报演出。于此前后,湖北武当山、苏州玄妙观、江苏茅山道院等亦相继成立了道乐团,江西龙虎山于1991年成立龙虎山天师府经乐团;河北省道教协会于1996年成立河北省道教经乐团;上海城隍庙于1997年创建了上海道教乐团;山西绵山于1997年成立绵山宗教乐团;四川青城山及成都青羊宫于2003年分别成立了青城山仙乐团和青羊宫道乐团,等等。其中上海城隍庙、北京白云观、湖北武当山、苏州玄妙观、江西龙虎山天师府、江苏茅山道院、四川青城山、成都青羊宫等宫观的道乐团还多次应邀到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新加坡、加拿大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作专场道教音乐演出。大陆之外,1996年,由香港蓬瀛仙馆主办的香港道乐团正式成立;2003年,新加坡道乐团正式注册成立;2007年,澳门道乐团成立。
在各地道乐团各自作道乐表演展示的同时,道内近年来有组织地策划并实施了由海内外多个道教团体联合参与的大型道乐表演活动。2001年11月,香港蓬瀛仙馆、香港道乐团与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在香港联合主办了首届道教音乐汇演,北京白云观道教经乐团、河北道教音乐团、高雄文化院国乐团、新加坡道乐团、香港道乐团等作了专场道乐表演。为了增强此次汇演的社会参与性尤其是学术性,汇演特意选择在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进行,演出进行期间还特别安排了黄信阳、蔡文、曹本冶、刘红、黎志添、王忠人等六位道内外学者现场解答观众提问。
此后,此类道教音乐汇演,成为道教界的一项常规活动,每年例行一次,在不同的地区进行,至今已先后在台北、北京、新加坡、广州、成都、香港、南昌、武汉、江苏金坛、上海、兰州等地连续举办了14届。
2005年7月底8月初,中国道教协会与台湾相关机构首次在台湾联合举行了以“蓬莱仙韵颂太平”为标题的海峡两岸道教音乐会。音乐会在台湾共举行了三场,参演团体除大陆的苏州姑苏仙乐团、龙虎山天师府道乐团、武当山道教武术音乐团、青城山仙乐团和成都青羊宫道乐团等五个道乐团外,还有台北草山乐坊、台北市道教会科仪团、台北松山慈惠堂国乐团和台南市道教会科仪团。第一场演出于7月20日在台北国父纪念馆大会堂举行,虽受台风吹袭的影响,但2500多个观众席仍基本坐满;第二场演出于7月26日在台南市社会教育馆演艺厅举行,能容纳800多人的大厅座无虚席;第三场演出于8月3日在台中县立文化中心演奏厅举行,除800多个座位全部爆满之外,连走廊上也坐满了人,用台湾主办单位的话来说是一票难求。除三场正式演出外,大陆道教音乐团还应邀分别在高雄道德院、花莲港天宫和宜兰镇平宫进行了即兴表演。在高雄道德院演出时,该院组织了数千名信众前来观看,其场面之壮观不亚于正式演出的情形。
2013年9月至10月间,由中国道教协会组织、主办的“道行天下·2013中国道教文化对外交流系列活动”,将道教音乐展演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法国巴黎进行表演。表演团共57人,由北京白云观、武汉长春观、茅山乾元观、武当山道教武术团、苏州姑苏仙乐团组成。基于“传统、本真”的理念和主旨,包括玄门日诵早课经韵、苏州道教吹打、全真十方韵选曲以及武当内家拳等12个节目,均以原在、本真的样貌在舞台上展现。中场休息时,还别有趣味地安排武当山道士们与观众互动,体认道家养生功,观众耳目一新,响应强烈。
从艺术的角度作欣赏,道教音乐具有与其他品类音乐截然不同的韵味,其独具神韵的经韵唱诵,清新典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尽显尘外之趣;法器与乐器配搭而演奏的道曲,撞金伐革,丝竹呼应,琳琅振响,让人于庄隆整肃的气氛中,体验三清圣境之美妙,颇有心境空灵的感受。
道教音乐不仅可以作为艺术而欣赏,而且听道乐还有利身心健康。例如,听敬神礼仙、具有古代宫廷韵味的道曲,令人顺气凝神、心旷神怡,可感悟一番“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仙乐趣味。不怪得,古代文人雅士聆听道教音乐时赞赏有加,如白居易赞道“声随风飘,或凝或散,悠扬于竹烟波月之间者久之”;许浑也说“羽袖飘飘杳夜风,翠幢归殿玉坛空。步虚声尽天未晓,露压桃花月满宫”。
独特珍贵的文化价值
从文化价值和意义上来看,道教音乐不仅是传统道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道教音乐和道教音乐家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扬甚至人类文明的推广都做出过重要贡献。例如,获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的《二泉映月》、《大浪淘沙》,均是出自于江苏无锡雷尊殿道人华彦均(阿炳)之手的传世之作;又如,由川派琴家、四川青城山道人张孔山传谱的古琴曲《流水》,不仅广为流传,而且还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于1977年由美国旅行者2号飞船带入太空,在地球之外寻觅人类的“知音”。
道教音乐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文化意义是重要的,尤其是其独特、珍贵的学术价值更是引人注目。道教音乐文化的传统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献及实用价值: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曾进行过几次较大规模的道教音乐收集整理和研究,时值文化大革命结束,中断了几十年的道教活动刚刚开始恢复,各地道教宫观、组织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从道人员青黄不接,通晓经忏、科仪的老道长有的年事已高,有的羽化升仙,道教音乐濒临绝迹。一些宫观由老道长们口头传承下来的经韵、道曲,在道外学者们不失时机的收集整理之下得以保存,这些珍贵的资料经编辑整理成道乐谱集以后,更成为了后来年轻道长们学习经韵音乐的授受之本。例如今天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天师府等宫观之经韵的传授,以及“全真正韵”在各全真道观的传承,就是以当年收集整理出版的《中国武当山道教音乐》、《中国龙虎山天师道音乐》、《全真正韵谱辑》作为传唱之本的。可见,这一时期的道教音乐研究,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价值,更具有历史性的实用价值。
史学价值:面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代音乐,由于古代没有记录、保存音乐实效(音响)的技术和能力,我们只见其文,难闻其声,这是从事中国古代音乐研究的一大遗憾。道教音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对中国古代音乐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原因是,道教音乐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中,与古代宫廷音乐、文人音乐、民族民间音乐有过直接的关系,如唐玄宗李隆基、明成祖朱棣不仅崇道爱乐,而且还自创道曲。宫廷乐师、文人雅士为道教制乐度曲者亦不乏其人。明代更设宫廷“乐舞生”制度于武当山道观,成为道教音乐特殊一派。缘于道教超脱于尘世之外、不食人间烟火的宗教传统和环境,道教音乐在封闭式的道教宫观中流传和保存,维持着较完整的体系和固有传统,因此,从现今生动的道教音乐形态中,可以窥探出古代音乐的些许风貌和元素,有学者甚至用“活化石”来形容道教音乐的这一研究价值。辅助以《玉音法事》、《大明御制玄教乐章》等珍贵的道教音乐文献资料,看这些遗存古谱,听现实中的道教经韵、曲牌,或许可以为我们认识或解读古代音乐之奥妙提供参考。
人文价值:道教是中国人自创的宗教,反映出本民族独特的宗教观念和文化特色。与西方基督教、天主教由专业作曲家作曲相比较,绝大多数道教仪式中使用的音乐皆为无名氏的集体创作,这一特色展现出的人文现象引发学者们对相关问题的探索、研究和思考,即集古代宫廷音乐、文人音乐、民族民间音乐之大成的道教音乐,其独有的宗教特色和超凡脱俗的品格,是如何在土生土长的民俗环境和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道人音乐观念的独特性是什么?仙乐与俗乐,道人与凡人,民间与宫观,这些看似对立的现象是如何在彼此相互交融,互为影响的状态下巧妙生存的?生存机制和条件又是什么?对诸如此类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可以使我们由回答“道教音乐是什么”的形态描述和分析,逐步延伸到“为什么道教音乐会是这样”的关乎人文学层面的思索和研究,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中国人的人文精神。
现实价值:当今社会,人们面对各式各样、眼花缭乱的文化现象,用不知所措来形容不为夸张。当下年轻人还没来得及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到底是什么,就已被外来泛滥的多元文化冲击得晕头转向,莫衷一是。部分人不喜爱传统文化,很大程度上源于不了解传统文化,而不了解传统文化的原因又在于不愿意了解传统文化。如果说现代流行文化装点的是人们的生活面貌,那么其所掩饰的因缺乏传统根基为依托而显得内心空虚的人们,则需要具有感召力的精神安抚。道教音乐的研究和展示,虽然不奢望一时间使追随流行音乐文化的人们热爱传统音乐文化,但就精神层面而言,道教音乐所依附的道教哲学、义理,特别是道教神圣、庄严、被赋予超自然能量的宗教行为中的部分警世善言,正面触及了伦理、道德等众人关心、担心的现实问题,因此,道教音乐的研究与展示,于更深层次上理解,不仅仅只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宣传,还给予当今人们以心灵上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