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夏元鼎,字宗禹,号云峰,活动于十二至十三世纪的永嘉人。其主著有《紫阳真人悟真篇讲义》(以下略为“《悟真篇讲义》”)以及《黄帝阴符经讲义》(以下略为“《阴符经讲义》”)。《阴符经讲义》是用《阴符经》注的形式来主要论到天人关系,《悟真篇讲义》却专门论到炼丹思想,两《讲义》的主要内容不同。要理解夏元鼎整个思想,须要适应于他的关心而读解两《讲义》之内容。众所周知,对于宋代以降的炼丹(内丹)思想,五代彭晓以及收录于《钟吕传道集》、《西山群仙会真记》等的冠以钟离权、吕洞宾之名的炼丹思想所留下的影响相当大 。夏元鼎也重看钟吕炼丹法,但我们值得注意的是,他并不是单纯地继承钟吕炼丹法而是想要从自己的观点来重新解释其法。夏元鼎《悟真篇讲义》是近世《悟真篇》受容之一例,也是当时炼丹家怎样对待于炼丹思想源流的一个好例子。作为夏元鼎整个思想的研究之一环,本论主要论到《悟真篇讲义》的炼丹思想。
一,夏元鼎
除了两《讲义》之外,夏元鼎撰有〈南岳遇师本末〉(以下略为〈本末〉),记载他的炼丹修道的经历 。据〈本末〉,经“羽流”推荐实行“导引吐纳之法”来治愈疾病之后,他认识到“药在吾身,不假外物”。嘉泰壬戍(1202年)由“关西先生”传给“三田还返入道丹基”,其实践之结果,获得了治好宿痖等不小的效果。之后,受到龙虎山正一眞君的“四十修真学道”的启示,嘉定庚辰(1220年),在南岳祝融峰遇见来自赤城山的周真人,周真人是继承西蜀铁风洞“圣师”的金丹大道的。夏元鼎向周真人请教以平时所怀疑的事,即云房钟离权所说的“真阳果”之所在、“金丹果”之实体、“三千六伯门”之意义等周真人怕传授“道经秘文”惹夏增加迷惑,所以先要用“儒书”来解除他的迷惑。可是,夏却视它们成只不过是“治国平天下”之教,还要求道教的奥秘。能知,后来夏元鼎理解到“三教虽殊,大道则一”的境界而主张三教一致,但在此时还要分清“儒书”与“道经”。周真人说;教法有两种,有如有关“性”的佛教“参禅”般的,能自己实践的;还有如有关“命”的道教“金丹之大道”般的,须要跟著师来学习的。周真人说“虽曰二事,其实一理”即佛教与道教之间的区别只在于传授、实践的方法上,在本质上它们之间却没有差异。而且对于要求金丹大道的夏元鼎,周真人先以“儒书”来答应,这证明在本质上儒教也与其它两教没有差异的。周真人接着说《庄子》“混沌”故事的真真的意思是;“倏”(=“火中之水”)和“忽”(=“水中之火”)融合于“混沌”(=“中央之宫=“土”)之中而完成内丹。在此虽没用坎、离之词,但明确地讲到上下即水、中央即火的坎卦与上下即火、中央即水的离卦的一体化。周眞人还说;“涕唾精、津气血液”均是属于“阴”的,一旦向体外排除,它们不能再回到体内;“心肝脾肺肾口鼻”也均是受肉体限制的。因此假如依据它们的话,绝对不能达到道之完成。这般理解与夏元鼎在《悟真篇讲义》各处提到的钟离权之立场完全一致的。修身不应该是只依据不可靠的肉体,而须要依据我门平时不认识到的“一点灵明”。弄错这一点的养生法,即被他批评称为“曲径旁门三千六伯“。他还对于禅宗的某种修道法加以批评说;“何在于面壁打坐,行气道导引乎”、“打坐无为,谩尔阴神出窍”。对于禅宗的这种批评,在《阴符经讲义》之中详细论到,本文不讲了。总要之,〈本末〉提到的周真人的立场与从两《讲义》来能知的夏元鼎的立场基本上一致。因此,即使有关周真人的故事出于夏元鼎之手的虚构,我门也从那里能理解夏元鼎之立场 。
次之,付于《悟真篇讲义》的真德秀〈序〉(南宋1227年)说 ;“云峰夏宗禹,自永嘉来游幔亭,示余所为悟真讲义”,夏元鼎带著《悟真篇讲义》而从永嘉来到真德秀之下,还说“年未五十,顾欲捐弃轩冕,从安期羡门为海山汗漫游”,五十岁之前,他要放弃俗世生活而以得道为志。曹叔远的〈序〉(南宋1228年)也说在山东过苦生活之中不容易完成志愿,因此他不得不撰写“药镜、阴符、悟真三书”的注释。《阴符经讲义》的楼昉〈序〉(南宋1226年)也说“夏君宗禹自浙来闽,手一编示予,则所著讲义也”,也带著《阴符经讲义》而自永嘉来到福建楼昉之下。
这些〈序〉的记载以及〈本末〉末尾记著1224年,还有《悟眞篇讲义》说“其详已具遇仙本末”其说已详于阴符讲义矣”等,我们能知道,首先撰写〈本末〉,然后,先撰《阴符经讲义》后写《悟真篇讲义》 。即可以说;经过以跟周真人的遇见为象徴的经验而加深的关于钟吕内丹法的理解,展开于两《讲义》之中。
二,师传
夏元鼎《悟真篇讲义》屡次说“金丹大道”须要由师口传。关于师传他再三引用“圣人传药不传火,不将火候著于文”、“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也”之句。前者,《悟真篇》正文有“契论经歌讲至真,不将火候著于文”(《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南宋翁葆光注(1173年成书)也说“是以圣人传药不传火”,是比夏元鼎早一点的例子 ,可能是关于金丹当时脍炙人口的。后者,《悟真篇》正文有“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师传莫强猜。只为丹经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对“圣人传药不传火”,夏元鼎说;玄妙颠倒之说,其义详于前矣。火里栽莲,虽平叔以外事托喻,实是内丹作用工夫。学者不得师传,谩劳注解。…不知内丹火候在一己。圣人传药不传火,不将火候著于文。故平叔使之守真抱一,以契天地造化,自然阴阳升降。若合符节,群阴剥尽,体为纯阳,不生不灭,超出物表,何樊笼之可拘,何寿数之可期耶。表现上《悟真篇》托于“外事”,但实际上即“内丹作用工夫”。可是未得“师传”的“学者”不能正确理解,其注释也以徒劳告终。比如“火候(=火加减)”应该是炼丹者的内面概念,但修道者往往会把它弄错为外在东西。相反,如果获得了“师传”的话;得其传者,立跻圣位。非其人者,父子不传。吁,非金丹之难也,乃火候之难也。圣人传药不传火。…而火候一节,不曾明言于文字间。须遭遇圣师,口传心受,则一得永得,至道不繁矣。况火是火,候是候,世人懵然不知。然火候虽二事,而实一理,虽一理而实二用。若不得口诀,何以通玄。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故须共神仙子细论也。由于“圣师”传给正传的修炼者会立即升到“圣位”,而其效果会永远继续的。所以,金丹大道并不是繁琐的。也说;“苟得师传,则目击道存,赫赤金丹一日成矣”,如果得到“师传”,只要一天金丹就能完成。但如果没得“师传”,即使比“颜、闵”更聪明多的人也并不简单地理解金丹大道。
#p#副标题#e#
三,颠倒法
夏元鼎的炼丹思想之核心是颠倒法。且离,南,午也,为阳为火。坎,北,子也,为阴为水。阳火炎上,阴水润下,上下若睽而不交也。然离中一爻为藕,是外阳内阴之象,则阴负阳而趋下,阴降而阳亦降矣。坎中一爻为奇,是外阴内阳之象,则阳负阴而趍上,阳升而阴亦升矣。虽然此阴阳升降之义,非颠倒坎离法也。世人徒泥于此,往往以心为离,以肾为坎,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便执为金丹作用,非也。此特安乐法也。盖心肾有形有质,有盛有衰,何以为道。惟神仙能虚坎实离,以为颠倒之法。何者,太极未判,有物混成,孰为离孰为坎。自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水火既分,坎离始画。故二阴抱一阳,为坎 ,坎中满,外象水也,而阳火生于其中,神仙必炼,此阳以虚其中,而起其火为金丹之用。二阳抱一阴为离 ,离中虚外象火也,而阴水生于其中,神仙必炼此阴以实其中,而联其爻为纯阳之体。故坎之虚则为坤 ,离之实则为乾 。此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取将坎位心中实,点向离宫腹里阴者是也。若夫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何关于此哉。
在“阳=离=南=午=火”与“阴=坎=北=子=水”的结构下,“阳(=离)”会上昇而“阴(=坎)”会下降,两者怎么也融合不起来。不过,因为“离”卦之中央爻即偶,整个卦即“外阳内阴”,所以“阴”包“阳”起来的话,“阴阳”会一块儿下降;“坎”卦之中央爻即奇,整个卦即“外阴内阳”,所以“阳”包“阴”起来的话,“阴、阳”会一块儿上升;其结果,两者能融合起来。这种“阴阳昇降之义”一般称为“颠倒坎离法”而认为“心火(离)”下降、“肾水(坎)”上昇,两者一体化而完成炼丹。可是夏元鼎认为;这般理解是错误的,这般炼法只不过是“安乐法”而已 。之所以然者,阴阳来自根源“太极”,在根源“太极”的阶段,所有的存在混吨未分,“坎、离”也还未分裂。后来“太极”分裂起来而达到形而下的阶段,“坎、离”也才分开;所以将“心、肾”配于“坎、离”的方法只留在于形而下境界,不能超出“盛衰”。因此,真的“颠倒法”应该是追求回复于更根源“太极”的。即,
坎 :二阴抱一阳,中满,外象水→阳火生于其中→炼阳为虚→坤
一体化→颠倒法
离 :二阳抱一阴,中虚,外象火→阴水生于其中→炼阴为实→乾
将“坎”之中央爻换为“虚”,将“离”之中央爻换为“实”,两卦就变为“坤”“乾”,接着使两者一体化而回复到“坤、乾”未分之根源境界。这就是夏元鼎所理解的“颠倒法”。这虽然意味著“水、火”的融合,但是与内脏“心、肾”之结合毫无关系的。
这般“颠倒法”,作为“五行颠倒”也这么讲到的。大朴既分,东震西兑,木金间隔,无因相会为一。今以丹法炼之,须用媒人勾引,乃黄婆匹配之义,以中宫土爲用也。盖土能生金,金能克木,木能克土。三姓异质,相吞相啖,却能相亲,此五行颠倒之法。为了将“东震、西兑”或“木、金”的分离状态回复于根源“大朴”,须要依据“丹法”而经过称为“媒人”、“黄婆”的“中宫土”来将它们一体化。普通五行相生即土生金,五行相克即金克木、木克土,但是按这般“五行颠倒”,“木、金”会一体化的。分离的两者将土为媒介才能一体化,是《悟真篇讲义》屡次说到的;如上面提到那样,这般想法是来自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卦之楔形构造;《悟真篇讲义》还说;且莲生于水,火生于木。今以水中之物而种于火,岂理也哉。亦以人身中一物如莲之状,生于真阳之火。虽曰火也,其实水也。虽曰水也,其实火也。以水言之,则不流湿、不润下,以火言之,则不炎上、不就燥。火气藏于水,名曰内阳。水气藏于火,名曰内阴。阴阳聚精于水火,故有象如莲之质。
按普通五行相生的关系,植物“莲”(=木)应该是从“水”生出来的,“火”是从“木”生出来的。不过,夏元鼎以为;《悟真篇》认为“莲”(=水中之物)是从“火”生出来的。这意味著;“人身”里具有相当于“莲”的东西,是从“真阳之火”生出来的。就是“水”里包藏“火”之性质,它称为“内阳”,“火”里也包藏“水”之性质,它称做“内阴”。因此,“水”即“火”,所以不如普通水般的“流湿、润下”;“火”即“水”,所以不如普通火般的“炎上、就燥”。即阴阳精华凝聚在“水、火”里,所以说“有象如莲之质”。且说,如已经看过那样,夏元鼎对于作为“心火、肾水”一体化的“颠倒法”加以批评,而且,如〈本末〉说般的,过去的夏元鼎就这点大伤脑筋。《悟真篇讲义》也引用钟离权〈指玄篇〉之话而明明白白地讲到依据属于“阴”的“涕群精津气血液”不能完成炼丹;可是,“无知”者却贪恋“熊颈乌伸、餐霞服气”之导引术或“心、肾(金、汞)”、“肝、肺(龙、虎)” 。这些术不能完成将“返本还原”为大原则的“大药”。不管如此,夏元鼎他自己也在“入道之初”贪恋这些术,修炼二十多年,滥读《灵源大道歌》、《太上七宝无漏经》等文献,但文献只说“真铅真汞产在先天”,他还不能理解到金丹精华的“真阳”究竟是什么。后来,在龙虎山遇见了“圣师”给传授了“真阳秘诀”的“口传”。即“(真阳)其用也无内无外,其得也无圣无凡。百姓日用而不知,圣人能究其本原”,“真阳”是超越于内外之别,不区别圣凡而具备于所有人,不管成为日用活动的基盘而人家不觉到其存在。
“无圣无凡”意味着作为本来面目的“真阳”是所有的人共有的,“无内无外”也暗示须要并修外丹与内丹。《悟真篇讲义》说“炼日月之华,聚元神之正,乃返本还原上道也”,“内丹”是“返本还原”之教,回复于根源混沌之法。“外丹”却是“取真铅真汞,火候抽添,以成长生药物也”外丹”是用“真铅真汞”来达到“长生”之“药物”。而且,“有内丹以炼神,必有外丹以炼形,使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为了达到形神俱妙须要并修两者 。世人不能守真抱一、反求诸已,内竭精气,外服灵丹。是扬汤止沸,抱薪救火,未有能生者也。固非谓丹之不灵、服之无益也。平叔曰,里面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畠空铛,是也。且三黄、四神,乃真仙内丹已成,积功累行,厌居尘世,将欲解化,奈何躯殻本是父母遗体,因其精血臭腐,生为神奇,必当赖外丹点化,使之改形换骨,补足阳神,方能乘虚歩气,跨鹤腾云。…盖有内丹方服外丹,以我纯阳之身,赖彼纯阳之剂,是得类也。
我们不能否定外丹。先修“守真抱一、反求诸已”的内丹而获得“纯阳之身”之后,花上较长的时间而修“纯阳之剂”的外丹。因为从父母受来的肉体是“精血臭腐”,我们须要依据外丹而蜕变肉体而维持“阳神”。不仅依内丹内省修道,还要正当地并用外丹,才能获得包括肉体一块儿的永远存在。不然,外丹却会损害我们的肉体。还说“黄芽白雪,乃古圣九品上丹,取元君木精,以水火鼎器,不计歳月,久久炼养,自然英华结瑞,离于砂汞凡质”,外丹的完成需要较长的时间,与不一定需要较长的时间的内丹不同。就内丹;颜子之如愚,曾子之一唯,香岩之击竹,善财之弹指,儒释尚尔。况平地登仙,超凡入圣,岂非一日可成乎“金丹大道”遍在所有之处,所以一天之内应该达到顿悟。“颜子、曾子、香岩、善财”等 均表示三教之间没有差异的。与外丹不同,之所以内丹是可以顿悟的,因为内丹的完成就是本来面目的显现。下面要对这本来性加以探讨。
#p#副标题#e#
四,本来性
夏元鼎《悟真篇讲义》认为我们赋有个本来性才能修炼内丹。《悟真篇》正文说“人人尽有长生药”,《悟真篇讲义》也说“然是药非外求也。所谓人人自有长生药者也。特不遇师
以指明之耳”,这“长生药”、“大药”均不是外在的药而是人人本来具有的本来性。但是如果未得“师”之领导,不能理解。其实体是;虽然,婴儿之结,岂自外来。皆由太一之真、先天之气,返本还原,归于自己而已。其初也,天施地生,得父母之遗,以十月而胎养生身。今也,返本还原,夺阴阳之造化,亦以十月而超凡入圣也
“婴儿”即是炼于中央“土”的丹。这个“婴儿”不是从外界带来的,却是依据人人赋有的“太一之真、先天之气”而将它回复到根源状态的。这“太一之真、先天之气”就是担保人家能修道炼丹的本来性。之所以称它为“返本还原”,因为我们的生命是自“本原”开始,经过“十月”而借“父母”之肉体才诞生的,把这个生命重新经过“十月”而回复到“本原”状态。这就是霸占“阴阳之造化”而从“凡”回复到“圣”的。这种“本原”是人人应有的姿态,“至真至妙,初非外假,本来面目,百姓日用而不知”,也称做“本来面目”。所有的人赋有这般本来性,就意味著不管其环境如何,所有的人应该能修道。得此道者,无贵无贱,无市无山,志士若能修炼,不妨在帀居朝也不管贵或贱,也不管在市或在山,只要修其道就能得道 ,有志之士,若能精勤修炼,初无贵贱之别,在朝不妨为治国平天下之事,在市不失为士农工商之业因此,所有的人不用改变其社会生活的状态,就能完成炼丹。
作为本来性的这般“一点真阳之炁”是相当于〈本末〉所说的“一点灵明”。“其生生化化,本本原原,无仙无凡,无贵无贱,皆受一点真阳之炁,自当三才并立而长生住世也”,人人平等地赋有“一点真阳之炁”,所以天、地、人应该一样地能达到“长生”。“一点真阳之炁”即是更根源未分阶段的“大朴”、“太极”,从那裡生出来的万物均将“大朴”等作为本来性。“真阳之宝,有生咸具,无贵无贱,无小无大,无僧无道,无凡无仙。如吾儒谓有物有则,秉义具存,即是至宝家家有之说”,依据《诗经•大雅•烝民》,说;“真阳之宝”是个具有形态东西的存在之大前提。有些学者指出,在《悟真篇》解释史上有一个议论,就是这般“真阳之炁”是人人本来赋予的还是从外界拿进来的 。如〈本末〉说那样,夏元鼎也本来大伤脑筋于“真阳果”之所在,有可能夏元鼎也当初苦于这般议论。不过,到撰写《悟真篇讲义》时,他既然理解到万物未分的混沌就是赋予万物的本来性,他应该理解这般本来性超出于内外、凡圣等对概念的外延。不管如此,这种本来性,惟人之爱河欲海流浪滋深,昼夜摆抛尾闾,不禁一时咨情快乐,那知百岁修真,真愚迷亦甚矣只有人家由于“爱河欲海”来随着心之所欲,使得这个本来性会丧失的。
五,神仙术批判
如本论开头提到那样,夏元鼎认为“师传”是不可缺少的;不得“师传”,很会将非正当之教法误会为金丹大道。比如,“御房闭精”、将气流传于“尾闾”上等的教法视错成“道”,把“以十二支神从子数至申为九还,自寅数至申为七返”看错为“道”等等 。包括它们在内,夏元鼎对于与自己不同立场的神仙术再三加以批评。最多的是“小法旁门三千六百”、“三千六百之旁门”、“旁门小法”等,“三千六百门”就是杂而多端的神仙术之总称。这句话早已见于《西山群仙会真记》里,太上隐书曰,法本无法,理归自然。心因境乱,法本心生。立法之意,救补已失,而防于未萌。故三千六百法,养命数十家。三千六百法者,十年之期。养命数十家者,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法”虽然本来没有具体姿态,但适应人家的理解能力而具备千差万别的姿态,而发生“三千六百法”之差异。“法”是让由“境”给乱的“心”所失掉的东西恢复的,也是以防其于未然为目的的。因此“法”并不是应该否定的,不过,还只不过是次要的。钟离权之句说;又曰,世间无有二乘得灭度,惟一佛乘得灭度尔。释迦之不取二乘,即我教之不取鬼仙也。奈何。人之根器,分量不同,所以释氏说三乘之法,道家分五等仙,三千六百傍门法也。钟离真人云,妙法三千六百门,学人各执一为根。岂知些子神仙诀不在三千六百门。此正释迦所谓惟一佛乘得灭度之意。
为了适应于人“根器”之差异,教法会为个别化。道家教法也分为“五等仙、三千六百傍门法”。这般想法与《西山群仙会真记》的一样,既然说“傍门法”,它应该不是根本的。“学人各执一为根”,所以适应于人之数而“傍门”也多起来,但是真的“神仙诀”并不在于“傍门”里。这与佛教只要“一佛乘”才达到得悟、“二乘”不能得悟同样的。钟离权之句更明确地说“三千六百法”只不过是权宜方法 。夏元鼎《悟真篇讲义》也说“我有些子神仙术,不在三千六百门也”,即继承钟吕之立场,就是因为他的“颠倒”之法将从个别具体阶段回复到更根源未分阶段为目的的。
次之,“三千六百门”之内容,如上面看到那样,还未遇见周真人的时,夏元鼎所贪恋的养生术不是“返本还原”而是被批评为“曲径三千六伯”,所以这些养生术应该是相当于“三千六百门”的。还有说;大道无为,旁门多事,世人徒知不近女色、不食烟火,或烧炼丹药,或餐霞服气,或吐故纳新,或存心想肾,以为道之,奥妙尽在是矣。殊不知强制不出于自然,有为未免于妄想。况铅有真有凡,有祖有宗,诚未易识。…平叔之意,非尽扫旁门之无益,持以重形容金丹之道耳。学者不可以文害意“大道无为”,即真的金丹大道并不是繁琐的,“旁门多事”、“小法旁门”却是非常繁琐而不是根源的。“近女色”、“食烟火”、“或烧炼丹药、…或存心想肾”等应该是属于“旁门”的,这些不是让人家的本来性显现出来的“自然”教法,而从外来强逼压力的 。不过,夏认为;《悟真篇》并不完全否定这些“旁门”教法。
盖三峰者,乃阴丹之术,固形住世之方,非神仙之道也。是世人气血未定,对境不能忘情,心虽慕道,嗜欲难遏。古仙垂慈,于三千六百门中,亦有闭精之术,使夫人知生生化化,以精、气、神为主。操之则存,舍之则亡,施之于人,可以生人。留之于身,可以生身,非剧戏,非可咨也。作为“阴丹之术”的“三峰”,只不过是留在俗世而只追求肉体不灭的。这是为了还没舍弃贪俗的人,“古仙”给他们讲到的“三千六百门中”之一的“闭精之术”。这些不是正当的教法,但是作为为了他们的权宜方法,具有一定程度的意义。
#p#副标题#e#
结束语
以本文论到的为止,吾妻重二指出《悟真篇》具有下面的特质 。对于坎之中爻与离之中爻加以点化的“坎离颠倒”、“五行颠倒”可能是依据《钟吕传道集》的;不管这即“坎肾”与“离心”的一体化,《悟真篇》本身裡却有否定它们的记载;将既存的主要养生术称爲“旁门小法”而加以批评等等。按吾妻氏的整理,夏元鼎《悟真篇讲义》的内容比较忠实于《悟真篇》,这意味着在近世内丹道上的《悟真篇》的影响力绝大的。不过,详细读《悟真篇讲义》的话,我们就发现;夏元鼎之意识要超过于《悟真篇》而一直向钟离权的炼丹思想,而他专心从自己的关心来重新解释钟离权炼丹思想的内容。吾妻氏所提的特质确实在于《悟真篇》里,撰写《悟真篇讲义》的夏元鼎也应该周知的。不管如此,与其说是他直接看重《悟真篇》之思想,不如说他的视线要一飞到钟离权。吾妻氏说;翁葆光的解释对于“心火”与“肾水”的融合看成“颠倒”加以批判,这见于《悟真篇》“阳里阴精质不刚,独修一物转羸尪。劳形按引皆非道,服气餐霞总是狂。举世谩求铅汞伏,何时得见虎龙降。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元是药王”。但是,夏元鼎在此说的是;真正的钟离权之炼丹思想是如何的、没得“师传”的人怎样误读《悟真篇》的。即关于夏所大伤脑筋的钟离权思想,特别是作爲“肾水”与“心火”一体化的“五行颠倒”,夏元鼎没意识到吾妻氏所提的《悟真篇》〈序〉和其文章。还有,《悟真篇讲义》到处加以批评的“安乐法”,这“安乐法”之词,《悟真篇》以及翁注裡没见的,而《钟吕传道集》、《西山群仙会真记》里有的 。因此我们能知,夏元鼎认为炼丹思想即钟离权的思想,他为了正确理解它而煞费苦心,而他可能看《悟真篇》成继承钟离权思想的一份资料而已。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悟真篇》本身,而是钟离权的思想,他可能为了理解及解释钟离权的思想,撰写《悟真篇》的注释。
(山田俊 日本国熊本县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