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音文化 道音文化
  • 首页
  • 道教热点
  • 专题活动
  • 宗教政策
  • 道医养生
  • 道学经典
  • 道教书画
  • 道教人物
  • 道教仪范
  • 道教图片
  • 道教文化
  • 道教音乐
  • 站内动态
  •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返回旧版
首页 道教文化 道教杂谈 陕西关中地区姜嫄信仰研究

陕西关中地区姜嫄信仰研究

道音文化 10年前

缪勒《有形的宗教》说:“自然的各个方面,都足以使我们的内心强烈地感受到,有一种无限始终包围着我们,支配者我们。宗教正是从这种感觉中引发出来的。”[1]远古时代的人们,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对周围世界认知的局限,对大自然充满着畏惧,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和人类繁衍的双重压力,只能求助于原始的宗教信仰,而对人类繁衍始祖神灵之崇祀就相应占有了重要地位。周之始祖姜嫄的崇祀就产生于此背景下。

一、姜嫄信仰之历史

周人的始祖是后稷,相传其母姜嫄履帝武敏歆而生后稷。后稷是周人的第一位男性祖先。关于此的记载,《诗经·大雅·生民》载:“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在《鲁颂·閟宫》中记载:“閟宫有侐,实实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

《诗经》中的这段描述,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亦有较为详实的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適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2]可见,姜嫄恭敬虔诚地祭祀天神,以求得子。在其虔诚地祭祀之后,踩上上帝脚印后有了身孕。这是中国古代流传很广、传说较多的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故事传说中之一例。于省吾先生认为这些传说“都是无凭无据的主观想象,引人于不可知的领域,”他认为姜嫄履帝足生子并非感神灵或感上帝,而是表现了“妇女感图腾童胎入居体内而妊娠的虚幻想法。”[3]这应该是受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图腾入胎说”的影响而提出。

《太平御览》卷一三五引《春秋元命苞》曰:“周本姜嫄,游閟宫,其地扶桑,履大人迹生后稷。”即是说姜嫄参加了仲春之月的社祭,而在当时的社祭过程中,一般都会跳象征男女之事的舞蹈,在社祭仪式结束之后,姜嫄与某个男子到“閟宫”附近的桑林中野合而后有后稷。闻一多先生说:“上云禋祀,下云履迹,是履迹乃祭祀仪式之一部分,疑即一种象征的舞蹈,所谓‘帝’实即代表上帝之神尸,神尸舞于前,姜嫄尾随其后,践神尸之迹而舞,其事可乐……盖舞毕而相携于幽闲之处,因而有孕也。”[4]这又是对姜嫄履大人迹而生后稷传说的一种否定。可见,《生民》中的这些传说应该是母系氏族社会群婚制的一种反映。正如《吕氏春秋·恃君览》中:“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5]

《毛传》曰:“閟,闭也。先妣姜嫄之庙,在周常闭而无事。孟仲子曰:是禖宫也。”禖,主管嫁娶的媒神,也称高禖或郊禖。在中国古俗中,有“高禖”之祭,即对生子之神的祭祀。被祭祀的一般是各部族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第一位女祖”。周人立庙祭祀周女性始祖姜嫄,立庙的目的就是作为禖宫保周族之繁衍,受周先民之祭祀保护周的人丁兴旺。尽管周之先妣姜嫄之庙,在周常闭而无事,但从《毛传》中所记载可知,在周时,姜嫄已经从履大人迹的传说中被赋予了神格,作为宗庙中的神灵受到周人的祭祀。

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的社会地位较高,一般认为妇女在繁衍后代上的作用要大于男性。而由以上则可知,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在宗教祭祀活动中女性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母系氏族社会之后,随着妇女社会地位的逐步下降,女性在宗教活动中的地位也随着下降,人们已不甚了解为何宗庙祭祀中女性竟有如此高的地位---如周之閟宫为姜嫄之庙。而作为生殖女神的姜嫄之崇高地位也逐步下降,其神性越来越趋于弱化;而其职责也逐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再仅仅作为禖宫被崇祀,又有祈雨、保丰收等的功能。而民间祭祀中又有专门的祈雨、保丰收之神为民众所崇祀,因此周始祖姜嫄之女神地位逐步下降,而姜嫄信仰也越来越淡化。在后人的著述中,对姜嫄的记载集中于她是周的始祖,主要是围绕着《诗经》中所记述的姜嫄履大人迹而后生后稷所展开的论述。对周人为姜嫄立庙,将其作为禖宫来崇祀,对姜嫄赋予神格这一点则仅是简单记载,而其论述主要集中于姜嫄有庙,何以帝喾无庙,如《经学通论·<诗经>》中:“何以周立先妣姜嫄之庙,不祀帝喾,生民等诗,专颂姜嫄有娀之德,不及帝喾,仪礼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如古文说,稷契皆有父,而作诗者但知颂稷契之母,而不及其父,得毋皆禽兽乎,戴震曰,帝系曰,帝喾上妃姜嫄本失实之词,从以传会周人禘喾为共祖之所自出,使喾为周家祖之所自出,何雅颂中言姜嫄,言后稷,竟无一语上溯及喾,且姜嫄有庙,而喾无庙,若曰履迹感生,不得属之喾,则喾明明非其祖所自出。”姜嫄是作为周人的始祖被崇祀的,因此其影响范围本就有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姜嫄信仰范围越来越小,在各种女神女仙的排列中未见提及。但在宗教信仰中,姜嫄信仰却一直都占据重要地位。

二、姜嫄信仰现状

神话传说可以说是人类由于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或畏惧而产生的对超现实世界的向往,具有浓厚的宗教倾向,符合乡民的生存渴望,成为世俗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具有原始宗教倾向的神话传说在道教产生之后,发生了转型,一些传说人物经由改造成了道教神仙,并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获得位次。而一些传说人物并未进入道教神仙谱系,仍然是民间宗教信仰中具有神格的人物。周人始祖姜嫄信仰的衍变则属于第二种。

关于周人的起源,学术界曾有许多不同的意见,但主要集中在陕甘地区,有周人起于武功说,泾水上游说等。笔者仅对现存于陕西境内的先周文化遗址地区进行了考察。主要如下:陇县南坡先周遗址;千阳县邓家源先周遗址;凤翔县南指挥西村先周遗址;宝鸡金水河、晁峪、姬家店、磻溪、石嘴头等先周遗址;岐山县礼村周公庙遗址;扶风县北吕先周墓;武功县姜嫄村。在对先周遗址的考察中,发现有的地区民间对姜嫄的信仰依然是比较浓厚的。此处仅选出几处较有代表性的予以论述。

陕西关中地区姜嫄信仰研究-道音文化

陕西省武功县老城(武功镇)南侧小华山“姜嫄圣母墓”,《武功县志》载:“姜嫄墓在南门外,南去360步,又西40步,墓在坎上,与东原梅家庄通。

陕西关中地区姜嫄信仰研究-道音文化

陕西省彬县炭店乡水北村拜家洼“娘娘坟”即姜嫄墓,明《一统志》载:“姜嫄墓,在邠州城东北一十里,有庙。姜嫄,虞后稷之母。”

岐山县周公庙在县城西北7.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始建于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是为纪念西周著名政治家周公姬旦而修的周公祠。后经历代之修葺、扩建,形成了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为主,姜嫄、后稷为辅的古建筑群。周公庙的建筑中,周公殿居前、姜嫄祠居中、后稷祠居后,当地群众把这种布局总结为“姜嫄背子抱孙”。通过询问可知周公庙当地群众对姜嫄的认识首先在于她是周人始祖,对姜嫄的崇祀有一种祖先崇祀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将姜嫄的神性功能慢慢的进一步扩大,一般认为有保姻缘、求子等功能。在农历三月中旬的古庙会中,周公庙香火最旺盛的神殿是玄武真君殿(周公庙有一玄武真君像,全身光滑似陶瓷,传说摸哪里就治哪里的病,当地人叫它“玉石爷”。)和姜嫄殿。在姜嫄殿敬神的基本上都是女性,一般不外乎求姻缘和求子,姜嫄殿的楹联可表现其神职,姜嫄献殿门口两侧的楹联为“庙貌枚枚拟閟宫;神灵赫赫绵瓜瓞。”姜嫄正殿门口两侧的楹联为“培斯世奇男异女;育周家圣子贤孙。”姜嫄信仰在当地群众中有较为广泛的影响。

《史记》中言:“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邰氏女”的“邰”就是古代被称为“邰亭”的地方,即今天的扶风县揉谷乡姜嫄村。姜嫄村,位于扶风县东南角10公里处,在西安、宝鸡的中点地段,渭河北岸。据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括地志》说到唐代的姜嫄:“故邰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周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故邰国,后稷所封地,有后稷及姜嫄祠。”可见,唐代此地就有姜嫄祠,且有一定影响。此处记载姜嫄祠在武功县南二十二里处,其实就是现在的扶风县揉谷乡姜嫄村一带。居姜嫄祠一碑文记载,清光绪十八年群众重修姜嫄祠,直至光绪二十五年竣工。但是原来的古姜嫄祠已经被毁。1983年,宝鸡市政府在姜嫄存立碑一通,上书“姜嫄遗址”。现在的姜嫄祠是2001年10月姜嫄村的村民自发组织捐款重修的,2002年正月二十三举行隆重开光仪式。姜嫄村村民的姜嫄信仰主要是他们认为:后稷是周人的祖先,姜嫄因为生养教育了后稷而成为圣母,并被尧帝封国于邰,号曰:“姜嫄国。”[6]他们认为姜嫄生后稷之后,三次弃子主要是为了锤炼后稷,正是姜嫄对后稷有意识的历练,后稷成人之后才能成为农神为万民造福。当地群众认为姜嫄对周文化的诞生与发展有奠基作用,影响不可估量。故他们对姜嫄的信仰并不纯粹是出于宗教需要的信仰,他们并没有赋予姜嫄各种各样的职能,主要是出于对周文化的热爱,认为姜嫄对周文化的诞生发展有重大贡献,应该受到后人的崇奉。

#p#副标题#e#

宝鸡市凤翔县城西北角有一城隍庙,为凤翔府城隍庙。府城隍庙的初见年代现已无准确记载,现存资料中最早见于雍正十一年所修之《凤翔县志》。凤翔府城隍庙中之城隍神为冯尚,即北宋时高承撰写的《事物纪原》所载:“秦功臣冯尚,见梦于汉高帝曰,奉天命为王领城隍,遂并置于天下。”但城隍庙之所以能被当地群众熟知且香火旺盛,却并不是因为这位冯城隍。而是因为“速爷”,“速爷”其实为城隍身边的速报司,相传民众若有所求,速爷总是最快到达,所以事实上速爷成了人们心中保护城池和民众的一方神灵,故速爷受到的供奉比冯城隍要隆重许多。现在当地民众中除了一些文化界的人氏,很少有人知城隍庙中之城隍是冯尚,一般都认为城隍就是速爷。在当地,“府城隍庙”这个称呼几乎没有人提及,人们都是将其称为“速爷庙”。在“速爷庙”中,有一侧殿为文昌殿。文昌殿中主供文昌帝君,但在其侧位有一女神,被称为采花娘娘,主保姻缘。这位采花娘娘何时被供奉于城隍庙中,已经不十分清楚,在造像上相比其他神像也略微显小和粗糙,但其香火十分旺盛。一般认为,这位采花娘娘就是周人始祖姜嫄,后又成为当地之媒神,专管姻缘。而在乡村中,人们不知姜嫄者,认为其就是一个传说中保姻缘的女神,没有具体的出处,就叫做采花娘娘。尽管两种对于采花娘娘的传说不同,但其功能确是一致的,即是保姻缘。有姻缘不顺或求姻缘者,甚至商选订婚结婚日期前,一般都要去敬奉这位采花娘娘,以求姻缘圆满。通常是在敬完庙中所有神灵之后,到采花娘娘像前再次进行嘱咐,以求务必保佑。一般为了表示心诚,都会带走采花娘娘座旁的一朵丝质花卷,表示采花娘娘已经答应保佑,而在事情圆满举办之后,还要特地来庙里还愿。

除以上几例之外,在宝鸡金台观,这处以张三丰信仰闻名的道观中,也供奉姜嫄,在其后殿中,专有一姜嫄洞。从以上可见,在陕西关中地区,姜嫄信仰极为普遍,庙宇中有姜嫄殿或存在姜嫄信仰十分多见。如在周公庙这处主奉周代圣贤,崇尚儒家文化的地区,设有姜嫄殿;在宝鸡金台观这处当地影响较大的道观中,有一处姜嫄洞;在姜嫄村这处春秋时期后稷的封地上,有姜嫄庙,承载着当地人的姜嫄信仰;在城隍庙中,也有姜嫄信仰。而通过以上的考察可知,对姜嫄的信仰集中于将姜嫄认为是媒神、保生育之神,姜嫄已经具有比较确定的神性功能。基于姜嫄对周文化贡献崇祀姜嫄者,亦有广泛影响。

三、姜嫄信仰的历史原因和宗教内涵

在原始宗教中,女神崇拜主要形式就是生殖女神崇拜,这与她们的生育功能有直接联系。原始初民生产力落后,生活资料有限,又由于外界自然环境的因素,妇女的的生育受到影响,部落人口的增长十分缓慢。而部落战争等原因,在客观上又对人口增长有较大需求。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加上初民对生育现象认识的不足,使生育现象具有了一定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由于不能得到解释,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使群体有一种敬畏感,由此而产生了生殖崇拜。从中国道教中,我们可知,原始的女神崇拜多是与生殖繁衍人类有关的,因此,生殖崇拜是女神崇拜产生的一种原因。姜嫄之所以被视为周人的始祖,《诗经》中对她生后稷的故事传说的描述,应该也是基于此原因。后稷作为农神,教人们种植农作物,由此而提高了生产力,使整个部落得以兴盛,被认为是周人的第一位男性先祖,那么生育这位伟大祖先的姜嫄,自然也就被作为生殖女神受到崇奉。

随着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初民们在学会种植农作物之后,生产方式也就由原始的狩猎—采集转向了农耕方式。农耕生活下的初民,生活逐渐稳定,生育水平也就趋于稳定,以生殖崇拜为主要元素的宗教活动就较之以前大幅度减小,而伴随其的女神崇拜也就减弱,但并未完全消失,而是在特定的社会于宗教形式中重新确立地位,以得到合理的发展。从姜嫄信仰中可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变迁,姜嫄的神性功能虽然也发生过变化,但基本上是稳定的。在数千年的历史衍变中,其一直都是保姻缘和保生育的女神。

女神信仰在原始宗教信仰中占据较高的地位,而在经过长期发展建立起来的具有组织形式和等级结构的宗教信仰中,地位却相对比较低。姜嫄所处的时代,经前面的分析可知,正是母系氏族社会“知其母,不知其子”的时代。这一时代,妇女在氏族社会中的地位较高。而且原始初民对于祖先或亲人的死亡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由此产生了各种敬畏和疑虑,以及对亲人的怀念,使他们产生了灵魂观念,并由此而产生了死去的祖先可以保佑后代子孙的祖先崇拜现象。原始宗教的女神崇拜与祖先崇拜的结合,使氏族部落中的伟大女性成为部落宗教信仰中女神崇拜的对象。姜嫄由于生育后稷而成为周人部落中的祖先,而作为女性,又是生殖崇拜的对象。可以说,姜嫄既符合了周人的祖先崇拜,又符合了周人的生殖崇拜,就成为周人供奉的女神,成为周人女神崇拜的对象。其宗教功能不断加强,在周文化区内,至今产生着影响。

美国学者乔基姆在其著作中说:“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有四种宗教传统,前三种是儒、释、道,它们具有组织化宗教的一般特征:创始人(真实的或是虚构的)、职业宗教领袖、清规戒律、成文经典、礼仪习俗等等,它们是中国宗教文化的‘大传统’;第四种是民间宗教,即民间信仰,它是儒、释、道三家这种混合的产物,它构成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小传统’”。[7]由以上描述可见姜嫄信仰应该属于第二种,在宗教典籍中未见明确记载姜嫄属于某一宗教的女性神仙之列,无论在崇祀儒家神灵的庙宇中还是在道观与城隍庙中,都有姜嫄信仰,且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在每个地方的庙会中,在信仰仪式上,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儒、释、道三家的影子。在此意义上,姜嫄也可以说是儒、释、道三家的混合产物。

在庙会中,有些信众或前来敬神之人,在对着姜嫄塑像烧香磕头时,口中一直念叨着“阿弥陀佛”,也有信众并不念叨带有宗教色彩的语言,仅仅不停的祈求姜嫄保佑,祈祷的范围也十分广泛,从因缘到求学发财无所不求。或许这些信众并不十分明白佛教、道教和姜嫄信仰之间的区别,但其心理需求却是一致的,这完全是一种宗教体验。关中地区尤其是关中西部地区民众一直以自己生在周秦文化地区而倍感自豪,姜嫄被认为是他们最远古的始祖,又是女性,在心理情感上,他们很为自己的女性始祖而骄傲,同时又认为女性具有母性的关怀感,更容易满足的信众的需求,所以对姜嫄的崇奉一直延续不断。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心理暗示,姜嫄信仰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宗教心理暗示。信众从这种心理暗示中,得到了一种满足与喜悦。正如阿盖尔在《宗教心理学导论》中所说:“宗教信仰者的祈祷可能是为了与上帝交谈,为了加强和分享这种友谊,为了表达不由自主的感谢,并且会有一种某种程度上是欢愉的宗教体验。”[8]无论他们将对姜嫄的信仰置于何种宗教组织形式下,这都只是一种宗教信仰的表现形式,人们内心所具有的宗教的神圣感和意义感,才是宗教体验中最重要的。

信众对神灵的崇拜一般都是带有目的或者说是功利性的,且目的是多样的。姜嫄信仰在数千年的衍变中,其信仰目的并未发生十分大的变化。姜嫄一直都被认为是保姻缘和生育的女神,即使有所变化,也是增加了其神性功能,但其主要功能并未受影响和发生改变。而姜嫄信仰的现状调查可知,现代的姜嫄信仰目的仍然是保姻缘和生育。可见,信众的姜嫄信仰是有宗教目的性的,在制度性的宗教中,信众的宗教信仰是受到宗教组织和宗教教义的约束的,而姜嫄信仰却并不存在这种约束,人们可以直接敬奉姜嫄,以求实现自己的宗教目的。制度性的宗教有着严格的宗教生活,有自己的教义经典,并且需要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才能理解,一定程度上一些有宗教需求的人士已经被排除在外了。姜嫄信仰中并没有成文的宗教经典,有需要的信众都可以来敬奉姜嫄,这就大大增加了宗教信仰的灵活性。

说明:在周人眼中,姜嫄能用“赫赫”德行,来感动上天,然后怀孕,生下后稷,并最终繁衍出亿万子孙。这既是她的历史功绩,也是她可以沟通天人超凡能力的体 现。所以,古时的周人就把她作为能赐人子嗣的神灵来敬拜,并一直在陕西关中西部地区流行。目前,陕西境内存有两座姜嫄圣母墓遗迹。

[1]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5页。
[2] 《史记》中的“姜原”就是《诗经》中的“姜嫄”,实为一人。应作“姜嫄”。
[3] 于省吾:《诗“履帝武敏歆”解》,中华文史论丛:第六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
[4] 闻一多:《姜嫄履大人迹考》,载于《神话与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 吕不韦:《吕氏春秋》《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6年,第255页。
[6] 这个说法应该主要来自《史记》中“邰,姜嫄国也,后稷所生。尧见天因邰而生稷,故因封邰也。”
[7] [美]克里斯蒂安·乔基姆、王平等译:《中国的宗教精神》,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8页。
[8] [英]麦克·阿盖尔:《宗教心理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文章载于《宗教学研究》2013年第02期)

0
道音文化
道音文化官网的主编

猜你喜欢

  • 海南定安文笔峰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 传承文化、发扬传统——海南玉蟾宫首届南宗传度之文化意义探究
  • 为家、为国亦为万民,修行终归于道隐无名
  • 胡文成:“道教天师”孙恩——东晋门阀掘墓人、中国海盗始祖
  • 孙敏财道长:守正创新育人才 固本培元兴道业

推荐阅读

川渝两地道教协会共商“川渝道教文化交流系列活动”筹备工作
1月前
宗教界人士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活动
2月前
浙江省宗教团体联席会议在杭州召开
5天前
绍兴市道教协会开展儒道文化研讨活动
2月前
青州市三官庙举办端午香囊粽子文化节活动
2月前
Copyright © 2009-2025 道音文化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浙(2022)0000881 浙公网安备33032402002320号 浙ICP备19052630号
友情链接: 国家宗教事务局 中国道教协会 北京市道教协会 陕西省道教协会 湖南省道教协会 江苏省道教协会 福建省道教协会 上海城隍庙 天然道观 邵阳玉清宫 西安八仙宫
  • 首页
  • 道教热点
  • 专题活动
  • 宗教政策
  • 道医养生
  • 道学经典
  • 道教书画
  • 道教人物
  • 道教仪范
  • 道教图片
  • 道教文化
  • 道教音乐
  • 站内动态
  •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返回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