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论述的内容比较多,但是,总的来说,其主要表述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宇宙,二,人生,三,政治。我们关于总结《道德经》及其道家思想的观点及说辞,常常有这么几个:自然,柔弱哲学,退步哲学,无为。这几个词,在论述、总结《道德经》的思想中,用得非常频繁,可以说这些词是耳熟能详了。前面概括的是老子《道德经》的主要内容,那么,老子《道德经》的所表述的精要的思想究竟是什么呢?这是我们把握,读懂,学习《道德经》中重要的地方。下面,我就试着分析,总结老子《道德经》所表述的主要思想。同时,也是老子真正想要告诉、启示我们什么。
其实,从我个人来看,尽管他论述涉及的内容较多,比如,从哲学上来说的辩证法,军事上的军事思想和战略、人文中伦理学、生物的生存之道、宇宙的发生论、政治上的“无为”或者说群众主义等。但概括起来,我认为,其表述的精要论点、思想其实就是三个,即“自然”、“柔弱”、“无为”。
《道德经》论述了三个主要内容:宇宙,人生,政治,这是我们所共认的了。既然,总结了《道德经》所表述的主要内容,那么,很显然,就这三个主要内容所传达出来的观点、思想也就成了《道德经》的精要思想了。正是这三个主要思想,才是我们真正理解,读懂,学习《道德经》的关键。换句话说,这三个主要内容对应了三个精要的思想。因此,尽管,老子《道德经》论述的内容杂多,语言又精简,深奥,晦涩,但是,只要我们总结,把握了它的主要内容后,这是主线。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才能得出其精要的观点及其思想。那么,对于其他内容的论述,则是起到一个陪衬和说明的作用了。比如说,军事上的反战思想,可以归结为退步人生哲学。比如,在第三十一章中说:“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在六十八章说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前面所说,老子《道德经》论述的主要内容传达和对应了三个精要思想。既“宇宙”对应“自然”,“人生”对应“柔弱”,“无为”对应“政治。概况起来说的话,就是,老子认为宇宙的发生论,生成论,其本身就是自然。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老子的《道德经》思想其本身就是唯物论。它的创世,不像西方文化中的上帝创世论。比如,在第一章就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还比如,在第六十章说道:“.......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所以,宇宙的发生,生成,运行其本身就是自然的,自在的。他把这种规律,称为“道”。正所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人的生命,具有超越的,绝对的价值。所以,他重生轻物。另外一个方面,他认为,人保持柔弱,柔雌,是保存生命的必要和良策,同时也是变得强大的基础,或者说,保持柔雌,柔弱,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比如,在第五十五章,他说道:“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还比如,在第七十六章说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应该说,老子的人生观,是一种重生轻物的高层次精神意义的人生观。他强调生命本体的绝对价值,据此,后来的养生观,以及中医学发展而来。但同时,也有一定的保守主义。老子认为,理想政治应该是无为的,所以,理想的国家社会也是朴素的,无为的,清静的,有序的,和谐的。也即是他所说的圣人之治。圣人是理想中的政治领袖,伟大的政治人物。或者说,圣人可能是先前,古时的政治治理的楷模。但老子,同时也借圣人之治,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所谓无为而治,其实也就是按照和符合自然规律的治理。人或者说统治者不应该多为,这样才能做到国家社会的稳定、和平统治。所以老子在政治上也相信自然的作用,把人世政治也交给自然规律,从而弱化甚至摈弃人为的作用,这就做到了无为。他往往借自然的规律和作用,来启示人世的政治治理,让人世政治治理来效仿自然的规律。所以,无为的涵义,一则体现的是自然规律和作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弱化甚至消解政治领袖的统治作用。比如在第七十七章中他说“天之道,其尤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还比如,在第二十三章,他说道:“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老子在政治上的无为及其所表现的自然主义,朴素主义,原始主义,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利用了道家的思想,起到了一定的社会国家的治理功效。但是,他所论述的朴素主义,自然主义,原始主义,看似消极,退步的社会形态,确实有些难以理解。我们不妨从这方面去理解。复古主义思潮在古代重要的典籍当中一直都存在,这甚至成了一种文体,文风。他们往往开始就会说道,上古之时如何如何。这在《道德经》中,有多处有这样的写作方式。比如,第十七章说道:“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还比如,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有人认为,这不是历史的退步吗?其实,我个人认为,也不尽然,这简而言之,好比现代人类学、社会学家包括著名的马克思等西方思想家、学者研究原始社会形态所获得的启示一样。从某方面来说,原始社会形态,在某方面确实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这就不详论了。所以,随着社会发展以后,生产力进步发展了,生产关系悄然开始发生变化,阶级出现了,阶级对立出现了,这样社会从全面来看就变得复杂了。另外一个方面,这也可能代表了老子理想的、高级意义上的社会形态,尽管所体现为历史的退步,近乎原始的社会形态。但如果我们从高层意义上分析和看待,又不是绝无道理。换句话说,这犹如哲学上的正--反--合的证明过程。也可以说是物极必反的规律。这是一种高级意义上社会形态。这在当今社会也渐渐得到了体现和证明,比如现在我们越来越强调转变政府职能,从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看似一种功能的细微转变,但却是一种无为而有为的进步,也即简政放权。这样发展市场经济,自由经济,赋予人民以更多的发展权。概况的说,所谓的高级社会形态,政府不是越有为,而是越无为的。还比如,我们今天社会发展了,交通工具发达了,但是我们为了锻炼身体却依然可能会选择以步带车步行来锻炼。我们的食物丰富了,却可能会选择粗茶淡饭等等方面。
总而言之,尽管老子所说的那个看似退步的理想大同社会难以实现,但其实另外一个意义上却是一种发展的方向,一种国泰民安的发展方向,一种高层次的社会发展与存在状态。那样一种社会形态,可能难以到达,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一直就在路上。它不再看作是绝对退步的,虚幻、空想的,而具有现实,当今社会的启示意义。
再来谈谈老子所谓的“道”。老子说的“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也既是一体两面。它表现在一方面它是精神体,另一方面它又是物质体。精神体方面,它表现的是一种形而上的先验的事物的规律。这样的规律只能通过哲学上的反思,思辨,理性认识而获得。比如他说的宇宙万物“无”“有”的逻辑关系,美与丑的辩证关系等。物质体方面,它表现的是经验的具体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这样的规律是可以通过直观观察与经验而获得。比如它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总之,“道”是一种规律,而这个规律,就是他所说的“道法自然”。因此,他说的“道”,究竟的说就是自然,或者自然规律。
任何事物都会有两面性,老子的《道德经》及其道家思想也一样,既有其优长,精华之处,可借鉴之处,但也有其弊端之处和消极作用。通过上面的归纳,分析,将可以使我们能够更加辩证的、客观看待以及在此基础上智慧的运用老子的道家思想。下面就来谈谈老子《道德经》及其道家思想带给我们的现代社会意义与启示与运用。
第一点,就中国文化文明来说,它的形成,以及中国的国民性,无非就是以“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思想的相互交融、补充而形成的。而道家思想,常常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文明的根基、主体。因此,它对于中国国民性的形成起到了一个根基和主体的作用。正如鲁迅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懂得了道家就懂得了中国文化的大半。”所以,中国的国民性大概可以概括和包括为这些方面:内敛、保守、深邃、忠厚、道义、善良、坚韧的品性。而这些可以说是中国国民性的主要的部分和体现了。所以,以道家为主体的思想,哲学深刻影响了中国人以及在后来最终形成了中国的国民性及其中华文化文明。
另外,中国有着长期的农业文明社会,而西方却较早的进入了工业文明社会,还有中国文化文明是世界上仅有的没有断代的文化文明。所以,总的来说,中国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上仅有的没有断代的文明,这以道家为主体,根基的所形成的中华文明的保守,道义,柔韧而刚强等的文明特征从而保存,延续了中国文明是分不开的。
第二点,处世之道。可以这么说,老子的道家哲学思想是属于儒学派的。在对人与物的关系来看,他把人的生命本体看做是第一位的,生命本体有绝对意义的价值,从而看轻身外之物的价值。所以,生命本体的保存,活着其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它注重保身,乃至养生。所以,从这方面来看,他提升了个人自我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这种表现在个人爱惜自己的生命,强调个人主义而不是社会责任,从这点看这种人生观是积极的。在政治中,强调以人为本,亲民,爱民。当然,总而言之,以人为本,这是一种超越物质等其他价值的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了。另一方面,道家思想不如儒家思想那样拘泥,僵固,它是灵活,随机应变的。他要让我们灵活,辩证,超越的看待事物,事物是相对的,也是可以超越看待的。比如,人生处于不良不利处境时,这个时候道家思想就有了作用,能派上用场,它静的话要么明哲保身,保存自我。这是最底线。如前面所说,保存生命超越了其他一切价值。这点让人感觉宽慰。历史上很多名人学士受道家思想影响以此宽慰从而变得超然,豁达,自乐,提高了人的精神旨趣和境界。比如苏东坡,竹林七贤,沈从文等。它动的话,就可以实现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成就自我。这种思想和做法可以一言以蔽之就是“内圣外王”之道。总之,道家思想人们打开了另外一扇美丽的窗,拓展了更加开阔的视野,为人生开启了在别处的另一条美丽的道路。
如前面所说我只讨论道家思想的优长和精华之处。我们常说道家思想是消极的,退步的。可以这么说,道家思想从人的心理上来说,其本质是由于乱世而消极的,厌世的,弃世的,在此基础上人超然脱俗于现实,俗世,离世异俗。于是,在此情况下,人生不能在纵向直接发展而开始在横向间接发展,迂回发展,曲折发展,那些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人可能因此而获得的人生建树、成就,展现的精神价值与人生价值、意义,在人生哲学上从而体现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也具有积极进步性。另一方面,如前面所说,道家也不是僵死的,它是可以因时因势而转变的,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所以,综合来看,全然说道家是退步哲学,消极哲学,这是草率的,也是相对的。这需要我们从人生影响和结果、事物的相对性等方面来看,总的来说,以消极退世为基调的道家思想,它却又可能在另一方面表现为以退为进。
第三点,当今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世界大部分国家纷纷进入工业文明社会,人类对自然地过度开发,破坏,地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而缺少保护,不堪重负,已经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命运。这不得不让我再次审视《道德经》及其我上面所分析的“自然”思想价值的当代社会意义。这也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说要发展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简单的来说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的人类社会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人类把自然世界改造为非自然世界,这个非自然世界就是具有人的属性的自然世界。在自然世界中,人是万物之灵,具有最高智能,这意味着,它有强大的、充足的能力去改造那个自然世界,但是,人们可能忘了,人虽然是万物之灵,可以说居于万物之上,但人同时也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自然生态链的一部分。既然如此,自然有自然的规律,人们改造自然,终究不能违背规律的去改造自然,不能彻底的去改造自然。而只能是与自然相携并肩而向前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生态链的一部分,这样的算是低层次的生物学上的规律,我们终究还是不能打破和违背的。打破和违背了生物链的一环,最终危害的是人类自己。也许,这正是人类认识上的盲区和忽视的地方。
自然有自然的规律,我们终究不可能违背,否则就是“不知常,妄作,凶”了。我们改造自然世界,但终究是要遵循客观自然世界规律的改造,终究是要合于“大道”、归于“大道”。这样就算是明智了。
(陈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