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洞天之第一洞天在宁德霍童。“洞天”概念蕴涵着生态智慧和养生智慧。养生旅游以生态资源和养生文化为依托,是当代旅游的发展方向。发展养生旅游能将第一洞天这一宝贵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地位对宁德旅游经济的推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文化定位、产品内容、产品形式、目标群体、客源市场、招商引资六个方面探讨了宁德如何立足生态优势,发展养生旅游。
1999年11月6日,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对宁德霍童溪、支提山等旅游资源的开发作出了指导。他说,宁德市(即今蕉城区,当时未撤地设市)山青水秀,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像支提山、三都澳和霍童溪都是很好的景点,市里提出把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这一思路很好。要千方百计开发;要搞好旅游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要加大空间力度,提高知名度。在开发旅游的同时,尤其要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1]。
2002年,祖籍荷兰的欧洲著名汉学家、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法国高等研究院特级教授施舟人发表了论文《第一洞天:闽东宁德霍童山初考》,对宁德霍童山的第一洞天地位予以了认定。该论文收录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北大学术讲演丛书”的《中国文化基因库》一书中。该书为施舟人教授应北京大学的邀请,在北京大学主讲“汤用彤学术讲座”的演讲辞及相关论文的论文集。“汤用彤学术讲座” 每年邀请一两位国内外的著名学者担任主讲,由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国林风图书中心为纪念汤用彤先生对现代中国学术所做的贡献而设立。
领会习近平同志对宁德旅游开发的指导思想,感悟欧洲汉学家对宁德霍童山的高度评价,本文拟探讨在贯彻十八大精神、推进“六新大宁德”建设的奋斗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第一洞天的品牌效应来发展宁德的旅游经济。
一、第一洞天在宁德霍童
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在其《天地宫府图》“三十六洞天”部分记载:“第一霍桐山洞,周回三千里,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属仙人王纬玄治之。”[2] 晚唐至五代道士杜光庭在其《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的“三十六洞天”部分第一句更是明确记载:“霍童山,霍林洞天,三千里,在福州长溪县。”[3]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今宁德的大部分地区如蕉城、福安、霞浦等地,在唐代属长溪县(623-1286)。当代著名学者任继愈主编的《宗教词典》、台湾巨流图书公司印行的《道教大辞典》都对宁德霍童是第一洞天作了认定[4]。如果我们按“周回三千里”来计算霍童洞天范围,那么整个宁德的地理范围都包括在第一洞天霍童洞天之内。
在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第一洞天霍童山地位非常高,排在五岳之前,五岳分别位列第二至第六洞天。第一洞天是全国宝贵的生态资源和文化遗产。在建设美丽中国背景下,在推进“六新大宁德”建设过程中,宁德第一洞天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值得恢复和加强。
二、“洞天”概念蕴涵生态智慧和养生智慧
“洞天”在道教的观念中它是一个自然环境适合修炼养生的地方,是一个可以“通于天”的修真境界,是一种人间仙境 [5]。它蕴涵了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生相荣等思想,蕴涵着生态智慧和养生智慧。从现在能查得到的资料来看,“洞天”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晋杨羲、许谧、许翙著述、南朝陶弘景编注的《真诰》。在《真诰》中,“洞天”一词出现了30次。《真诰》载:“人卒行出入者,都不觉是洞天之中,故自谓是外之道路也,日月之光既自不异,草木水泽又与外无别,飞鸟交横,风云蓊郁,亦不知所以疑之矣。所谓洞天神宫,灵妙无方,不可得而议,不可得而罔也。”[6]根据该词在《真诰》中出现的语境以及其他道教经典书籍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洞天”之地山青水秀、泉清林茂、空气清新、草药丰富、环境清幽、适合养生,有别于一般山水,于此修炼,容易羽化成仙。后人用“别有洞天”来形容风景独特、引人入胜。
从生态保护角度来说,道教的“洞天”就是最早的生态自然保护区,这是道教为保护人类生态环境所作的贡献。“洞天”不是指某个山洞,而是指符合上述特点的大片区域。像位列三十六洞天之第一洞天的霍童洞天,“周回三千里”,如果按一个大圆来讲,半径长达250公里,把整个宁德囊括进去还不够。当然道教经典著作对名山范围的有些记载有一定的夸大成分。在遍布中华大地的洞天和福地(道教适合修炼养生的地方有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生长、繁殖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 而身居其境的历代道士们始终关心着山山水水、动物植物的保护, 并把他们自己的观察、研究心得写进了各种各样的名山志、宫观志及相关的道书中[7]。
剔除其中的神仙思想和迷信成分,“洞天”概念的出现,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秀丽山川、良好生态、优美环境的向往和追求,蕴涵了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生相荣等宝贵思想。而这些宝贵思想所表达的生态智慧,则被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理论所吸收。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认为挽救西方文化所造成的生态危机的办法就是要“按照中国人、东方人的哲学思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同大自然交朋友,彻底改恶向善,彻底改弦更张。”[8]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并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时代气息和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继承了古代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生相荣等思想,既不是破坏环境的“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丢弃人的主体性的“生态中心主义”,而是既强调“尊重自然”也强调“以人为本”,既强调“顺应自然”同时也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洞天”概念所蕴涵的生态智慧成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参照[9]。
三、发展养生旅游是发挥第一洞天效应的路径选择
在古代中国,霍童山不仅在道教界被尊为第一洞天,往来修道的名家道士络绎不绝,而且封建统治者也顶礼膜拜。唐朝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朝廷敕封“霍童洞天”,至今此碑刻仍存在于蕉城区霍童镇的鹤林宫。宁德霍童洞天位列天下三十六洞天之第一洞天,宁德理当是全国生态最良好、环境最优美、最适合养生的地方。但是如今宁德的第一洞天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不够大,牌子还不够响亮,不像古代那样有名气,第一洞天这个宝贵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地位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亟待通过产业化运作来实现其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当前,党的十八大吹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宁德全市上下正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对宁德的新要求,正努力实现“六新大宁德”的新目标,第一洞天效应的发挥正逢其时。
发展养生旅游是发挥第一洞天效应的路径选择。随着旅游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旅游消费已经从传统的观光体验向休闲养生度假方向发展,养生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10]。养生旅游是旅游者出于养生保健目的和追求健康长寿的心理,前往自然生态优良、适合养生休闲度假的旅游目的地而开展的旅游度假活动。养生旅游以生态资源和养生文化为依托,是能充分发挥第一洞天效应的产业载体。根据道教的生态智慧和养生智慧来发展养生旅游,能让第一洞天这个宝贵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地位,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对发展养生旅游的若干建议
国内道教名山如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山东崂山等,近3年来为游客提供了养生旅游产品。但是总体来讲,存在着诸多缺憾:一是养生旅游是观光旅游的附属产品而不是主打产品;二是养生旅游主要供游客欣赏,如养生音乐、养生武术等主要供游客欣赏,游客参与和体验不够;三是养生文化挖掘不够,虽有养生产品,却没有形成浓厚的养生文化氛围;四是主要以单个景区提供养生旅游产品,养生旅游没有发展成整个地区的旅游品牌[11]。这些缺憾值得我们在发展养生旅游时引以为鉴。
弥补这些缺憾,结合宁德的实际,探讨宁德如何发展养生旅游,充分发挥第一洞天的品牌效应,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设想。
在文化定位方面,建议把“养生第一洞天”作为宁德旅游的文化定位和主打品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一个地区或一个旅游产品的文化定位是这个地区或这个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游客前来旅游的主要动机。“养生第一洞天”的文化定位能在全国旅游业构成核心竞争力。首先,霍童山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一洞天,这个地位其他道教名山无可替代。第二,即使是五岳这样的道教名山也不会打洞天的品牌。五岳名气已够大,这些地方再打洞天的品牌,没有第一洞天的竞争力。第三,国内道教名山所在地还没有提出“养生第一洞天”的文化定位。武当山的文化定位为“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江西龙虎山为“千年天师洞、仙境龙虎山”,安徽齐云山为“中国道教第一村”,山东崂山为“海上第一山”,四川青城山为“中国式养生游”,都没有提出“养生第一洞天”。所以,把“养生第一洞天”作为宁德旅游的灵魂,构成旅游文化的稀缺性、独特性、先进性,较易形成宁德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p#副标题#e#
在产品内容方面,建议把“养生”作为核心产品。第一洞天是道教的第一洞天,道教有其迷信成分。我们要剔除其迷信成分,把道教的生态智慧和养生智慧作为养生旅游产品的主要内涵。
(1)空气养生。近几年北方空气多有雾霾,PM2.5含量超标,清新空气成为稀缺资源。相比之下,霍童山清水秀,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成为宁德发展养生旅游的一大优势。在道教的养生方式中,吐纳是重要的一种,是道家初级修炼的基础功夫。道教认为气有清浊、生死之分, 吐纳即吐故纳新, 吐出浊气、死气, 吸进清气、生气。霍童山空气清新,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在此进行吐故纳新,有利于身心健康。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范吉平认为,“负氧离子含量高的地方,一般也是长寿老人比较多的地方。”[12]霍童镇多有百岁老人,应与负氧离子含量高有关。
(2)坐忘养生。坐忘是道教养生的一种形式, 目的是通过静心端坐, 摒除一切杂念, 忘掉是非恩怨, 达到心态平静、精神愉悦、宠辱皆忘的境界。道家经典著作《庄子》(即《南华真经》)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13]唐朝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说:“夫坐忘者何所不忘哉!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遗,故庄云同于大通。”[14]司马承祯《坐忘论》中把心理上的无思无虑与生活上的少私寡欲当作养生之术的基础,作为平时的生活方式以及养生的绝妙良方。坐忘养生能让人进入一种静态,并且让人在这种特殊的静态下达到身心健康的最佳平衡,甚至还能够开发人体的潜能。坐忘养生对今天人们在物浴横流当中去除浮躁、保持淡定、实现养生目的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3)膳食养生。道教把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搞好膳食营养平衡作为养生的重要途径。历史上到霍童山修炼的许多道士就非常重视膳食养生。《真诰》卷十四“稽神枢第四”说: “霍山中有学道者邓伯元、王玄甫,受服青精石饭,吞白霞丹景之法。”[15]青精饭如今人们俗称作乌饭、乌米饭,原为道家修炼所食,用青石脂和米捣为丸状。在传承过程中,人们逐渐用树叶汁替代青石脂制作青精饭。青精饭不仅是道家的养生美食,还是唐代文人的家常便饭。杜甫在《赠李白》中说道:“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16]时至今日,青精饭即乌米饭仍受宁德百姓所喜爱,可作为养生的一道特色膳食。此外,还可利用霍童溪及两岸的许多动物、植物,推出各种养生膳食。
(4)导引养生。道教将导引作为强筋健骨、去病除劳的养生术。导引就是通过四肢、身体运动, 引导身体中的邪气, 将其排出体外。导引种类很多, 有立式、坐式、卧式等。1973年,湖南马王堆三号墓出土文物中有一幅西汉时期的彩色帛图《导引图》,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人体养生活动史上发现的第一幅养生保健图[17]。我们从《导引图》中可以看到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衣着样式各不相同、颜色也不一样,从中可以看出秦汉时代的“导引图”是很有群众性的。华佗发明的“五禽戏”, 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 也是导引的一种。导引可以说是现代体操的鼻祖。现在流行的健身舞蹈、用于锻炼的武术如养生太极拳, 也可归于导引的范畴。养生太极拳如今已风行全世界,被高净值人群所喜爱。
(5)按摩养生。按摩是指按照中医养生理论,用手对身体各个部位施以推、搓、揉、捏、击、拉等进行治疗和保健的方法。道教认为按摩可使气血通畅, 驱除邪淫, 从而达到去除疾病, 聪耳明目, 舒筋健骨的作用。《真诰》引《大洞真经·精景按摩篇》[18],要人导引完毕后, 用手巾摩擦颈项、耳后令热,然后用手掌摩眼、面、项等部位。按摩有由他人为自己按摩的方法, 也有自我按摩的方法。不仅如此, 按摩通过对皮肤、肌肉、血管和神经的压迫作用, 可以激发其活力, 还可以进而强壮脏腑, 同时还可以达到健肤去皱的美容效果。有的自我按摩法从头到脚, 有一整套动作。有的只按摩一个部位, 只有一种动作。按摩经常与导引、服气、存思等方术相配合。
(6)道乐养生。音乐能使人延年益寿,已为奉道者所信仰。在道教活动中所使用的音乐统称为道教音乐,它包括道教科仪音乐以及道士在宣道、布道和修身养性时所使用的音乐。道教对修道之人要求十分严格,一般道士要会“琴、棋、书、画”;资深道士要会“琴、棋、书、画,吹、拉、弹、唱”;高道则须“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医、卜、星、相”。音乐是道士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在道士的修持中如此重要,是因为“乐可以调气息、和阴阳,因而道教徒利用音乐的这一特性而创作了玄门独有的音乐来修持自己。”[19]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养生产品,还可根据道教的养生智慧推出存想养生、心斋养生等体验性产品。
在产品形式上,建议注重游客的参与和体验。目前国内一些道教名山推出养生旅游只是作为附属产品,让游客参观的居多,缺少参与和体验是国内目前养生旅游的一大缺憾。宁德的养生旅游在产品形式上,可以推出“一日仙”、“二日仙”和“三日仙”等短期养生产品,还可以通过“三维对接”开发建设“养生城镇”,建设适合养生的居住用房和养生文化馆。在“一日仙”、“二日仙”和“三日仙”等短期养生产品服务中,游客可以在空气养生、坐忘养生、膳食养生、导引养生、按摩养生、道乐养生以及存想养生、心斋养生等多项内容中自由选择。如果选择居住在“养生城镇”当中,则既可以体验多种养生方法,又可以在第一洞天的人间仙境中度假休闲。
在目标群体方面,建议把养生旅游人群作为主要群体。这是“养生第一洞天”文化定位的要求,也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愉快、长寿”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据胡润研究院《2012中国高净值人群消费需求白皮书》数据,个人资产6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270万人)最关注旅游、养生保健、子女教育[20]。在经济现代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养生旅游将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有专家预测,我国养生旅游业将有望迎来投资、建设及发展高潮。
在客源市场方面,建议重点开发海西及周边区域、空气污染较重区域两个市场。海西及周边区域因地理位置较近、经济发达,是养生旅游的重要客源市场。此外,近几年北方地区空气污染较重,PM2.5含量超标引起北方居民的广泛担忧。新鲜的空气、甘甜的泉水、清幽的环境越来越成为北方居民的生活追求。每年冬季,大量北方游客纷纷南下养生。仅海南三亚市,每年就有约20万北方老人前来过冬养生[21]。今年以来,福建的清新空气也吸引了北方游客争相来福建旅游。北方区域可以成为宁德养生旅游的重要客源市场。另据报道,美国也有雾霾天气。省旅游局今年将向欧美推广福建生态游,福建的良好生态已受到美国媒体的关注,目前已有美国明尼苏达公共电台慕名到福建采访,并制作“福建空气游、生态游”的专题节目。宁德的养生旅游可以借助省旅游局向欧美推广福建生态游之机,主动对接,乘势而上,开发市场,扩大影响。
在招商引资方面,建议选择国内外著名旅游企业或大财团作为宁德养生旅游项目的业主。第一洞天如此宝贵的资源、如此独特的优势,如果没有转化为发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产力,也等于零。宁德第一洞天所拥有的良好生态和优美环境要发挥出优势,“养生第一洞天”的独特品牌要在全国叫得响亮,既少不了政府的科学规划和正确指导,也少不了有实力的企业来产业化运作。要继续深化“三维对接”,在旅游项目中招大商、引大资、上大项目,才能发展好养生旅游,充分发挥第一洞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品牌效应。
(作者单位及职务:中共宁德市蕉城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蕉城区旅游开发建设指挥部指挥长)
参考文献:
[1] 《宁德报》1999年11月10日第一版
[2]《中华道藏》第29册第237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
[3]《中华道藏》第48册第82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
[4]《宁德霍山》第31页,福州:海风出版社2000年9月
[5] 施舟人:《第一洞天::闽东宁德霍童山初考》,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6] 《中华道藏》第2册第182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
[7] 李远国:《洞天福地:道教理想的人居环境及科学价值》,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12期
[8] 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1期
[9] 曾繁仁:《生态文明理论的内涵及价值意义》,山东:大众日报2012年12月30日
[10] 周波:《国内养生旅游研究述评》,旅游论坛2012年第1期
[11] 赵恒:《道教养生旅游开发研究--以青城山为例》,四川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年6月
[12] 浙江在线:《每天要吃“大气维生素” 呼吸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
[13]《中华道藏》第14册第599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
[14]《中华道藏》第26册第29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
[15] 《中华道藏》第2册第203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
[16] 欧贻宏:《唐代文人好食青精饭》,中国烹饪研究(期刊)1997年4期
[17] 王昌继:《道家<养生长寿术>与马王堆汉墓<导引图>》,中国气功(期刊)1995年7期
[18] 朱越利:《道教养生术》,中国道教(期刊)2001年8期
[19] 班南:《道教音乐与养生》,东方养生(期刊)2007年8期
[20] 胡润百富:《2012中国高净值人群消费需求白皮书》
[21] 新华网海南频道:《海南省三亚市:每年约有20万北方老人越冬》
[22] 杨柳:《论坐忘》,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学报),2008年4期
[23] 付笑萍:《司马承祯<坐忘论>的养生观》,中国道教(期刊),2006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