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本文所稱的「正一經籙」,乃指傳承道教正一派龍虎山系統的經籙,包含正一道壇道士在逐步昇職過程中,所受的太上三五都功、正一盟威與三洞五雷職籙等等,以及相應的經典、契券與籙圖文憑,還包括虔誠信士所請授的各種保命延年寶籙。關於經籙的重要性與功能,古道經中多有記載,只有經由傳度受籙後的籙士,取得仙職(如按《天壇玉格》中的各派品階)、經法(經典、戒律、度牒、法籙、符圖、印訣與可差撥的將帥軍兵等等)、壇靖(依出生甲子)、法名(依派詩字序命名)、宗派職額、官物祿資和職印法服,以及相與配合應用的法物法器,始能具備主壇行持道法的資格。
傳度授籙是制度化道教既神聖又神秘的核心儀式,其中關於籙的古老意涵、發展與相關「正一籙」經典與傳授的研究,索安(AnnaSeidel)的〈國之重寶與道教秘寶〉、施舟人(KristoferSchipper)的〈都功の職能の關する二、三の考察〉、袁至鴻的〈道教正一派授籙與全真派傳戒之比較研究〉、勞格文(JohnLagerwey)的〈ZhengyiRegisters正一籙〉與呂鵬志的〈天師道授籙科儀-敦煌寫本S203考論〉諸文,都是代表性的論述著作。另有諸多對明、清以降至現今,有關正一派授籙儀式中「經籙」的研究:如大淵忍爾公布的日本天理圖書館所藏的〈乾隆十九年經籙十五道〉與台灣台南道法的傳授資料、丁煌的〈 《正一大黃預修延壽經籙》初研〉、鄢光潤的〈湘潭正一道教調查〉、勞格文的〈藍松炎、戴禮輝: 《正一填籙秘訣》詳解〉、丸山宏的奏職文檢研究、陸於平(Luk Yu-ping)的〈正一道教憑照中的圖像:以《張皇后授籙卷》 (1493)為例〉,王見川與高萬桑(Vincent Goossaert)主編的《近代張天師史料彙編》,鄭燦山主編的《道法海涵:李豐楙教授暨師門道教文物收藏展》等等。
以上相關研究,或提供寶貴的經籙資料,或加以考證與論述部分相關的儀式,但累積的研究成果仍然有限,可以繼續探析突破的空間十分寬廣。筆者最近五、六年來,學術座標即以南台灣靈寶道壇道法為經,福建泉州道法關係為緯,跨入閩南與南台灣道壇道法傳承與轉變研究。所以,本文將以筆者實地調查的區域所發現的老道壇秘傳抄本為主,考證其重要內涵與在道教正一道歷史的意義,希望能經由奏籙儀式與經籙文檢的研究成果累積,為建構閩、台道教傳承關係與變化歷史累積更多的研究例證。
二、泉州南安正一經籙內容具顯清初傳承使用的證據
泉州南安北部道法傳統的研究,筆者近作曾舉證傳統奏籙儀式中所授予的法職名稱:「清微○○使」,比對《道法會元》卷20〈清微法職品格〉與相關傳承的《天壇玉格》一類填籙規範記載,證明確有繼承使用的關係。而且將相關抄本文檢中所延請的神統譜系名稱與順序,溯源比較元‧陳采所編纂《清微仙譜》與後來的相關清微科儀經典,其所建構的傳承譜系;除休端、郭玉隆與傅英未見奏請之外,其餘主要的清微道宗系統是完全一致的。再以南安《延生紫微表科》「三獻酒文」文,具稱「忝參清微之職,濫膺雷使之班」為證,以及《拔亡文檢:黃籙大齋全部》中〈洞真赦式〉,所上詣的歷代清微祖師譜系,皆清楚地表示確實傳承元代以來清微道派道法的證據。更重要的是,泉州南安北部道法區域道壇,到現在仍然傳承龍虎山正一經籙於奏職授度儀式中傳授,當地道教內部稱為「奏籙」(意即「奏請道職經籙」),民間百姓則稱為「納籙」。其史料證據,如《泉州道教》一書中所說的:「現在有的道士還保存著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授發的《三五都功經籙》,整套文牒券憑有數十份樣式。」
正一經籙的內容記錄了非常豐富的道法傳統,並具顯重要的歷史意義,但實質的深入研究目前仍是闕如。以筆者所見,其中兩件外界較不容易看到的〈太上三五都功版券職籙請法詞〉與〈太上老君宣告都功祭酒真經請法詞〉為例,不僅都記載了祖玄真三師與經籍度三師的玉諱(附圖1),更反映了重要的道法傳承內涵意義:
祖玄真三師玉諱
祖師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沖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張道陵
玄師正一嗣師太清演教妙道真君張衡
真師正一系師太清昭化廣德真君張魯
經師上清三洞經籙九天金闕侍御上相總督雷霆酆嶽都天大法主正一嗣教大真人五十
一代天師張顯庸
籍師上清三洞經籙清微靈寶侍御上相神霄總督教天大法天師正一嗣教宏化大真人五
十二代天師張應京
度師上清三洞經籙太極執法真宰靈寶領教真人都天大法主嗣漢(大)真人五十三代天
師張洪任
這兩件請法詞文書的經籍度三師,龍虎山天師府《太上三五都功經籙》記載為六十一、六十二與六十三代天師;但泉州南安所傳承的資料,卻早至清初五十一代、五十二代與五十三代天師,此一珍貴證據具體說明南安至少保存自清初以來的正一經籙受籙傳統與較完整資料史證,並且其所蘊藏的時代意義可供我們進一步探究。因為在清乾隆四年(1739)三月所下的禁令氛圍下:「禁止道官(按指龍虎山提點司道官)差法員潛往各省考選道士及開壇傳度受籙,犯者照違禁例治罪。」泉州受籙傳統雖逐漸調整採用「代香遠叩」的方式;但從此秘傳經籙內容具顯,其一直延續自乾隆禁令前以來的正一經籙的受籙傳統與實質內容。如此,就可以大概理解,為什麼五十三代張天師之時,會在1658年為重新整編過的《正一天壇玉格》作〈序〉,強調其維持正統傳承的意涵;且其亦為泉州南安經籙中的度師,顯示正一經籙與天壇玉格一類受籙資料,應在清初重新彙宗與調整的歷史意義。
三、高雄翁家抄本記載 55 代天師時泉州南安受籙史料
目前對於台灣正一派靈寶道壇的研究成果,大多著重於「台南道」,而清屬南路「鳳山道」(約今高雄、屏東)仍相對不足。經過筆者多年田野調查發現,此區域的老道壇,大多指稱其祖先曾受教或交往過一大人宮(今屬高雄市小港區)翁姓道壇;且核對這些老道壇目前仍保存著部分清雍正、乾隆以降古科儀抄本,的確留有一些翁姓抄手所落款題署的文字。而由於大人宮《翁家族譜》的出現與翁家道壇古抄本的陸續蒐集,加以藉助大陸安溪、嘉義義竹等翁姓祖譜,與能找到的相關翁家神主牌、日據時代戶籍,以及所有相關抄本的時間、款識和鈐記的考證;再結合泉州與台灣的田野調查,相關的歷史文獻資料探究,和其他十幾個相關道壇抄本的詳細比對考證。讓我們可以確知至少在270年前,在大人宮一帶就有一祖籍來自舊泉州安溪縣依仁里科坂村(今屬龍門鎮)的翁姓家族道壇存在。以目前所見的最早抄手翁定獎定為來台祖源的話,其在翁家內部血緣關係後嗣間,至少可建構八代的主脈傳承譜系:而以已蒐集的一百六十多本原屬翁家的抄本資料,其翁姓抄手有清楚款識者:最早的是清雍正2年(1724)季秋,抄手署名為翁定獎(1693-?,翁思甫六子翁倡);最晚的是日據昭和庚辰年(1940)9月翁癸本(1909-1956)。再分析其抄本內容用途,涵蓋道教清醮、慶成、傳度、王醮與功德齋醮科儀,以及「三元法」用於生命禮儀中解除儀式的相關經典與文檢,具顯正一派靈寶道壇的屬性,以及道、法二門兼備的實質特色。
高雄大人宮翁家道壇抄本所留下的最早署名者翁定獎,其抄本題記款識中,常出現「集」、「重抄」、「重集」、「重錄」、「傳錄」與「暫用」、「權用」等用語,可知其原有所本、有所源與有所據。又翁家所保存的傳度奏職文檢,按照可考的翁家道法第五代翁百寬(1841-?)所抄錄的有三部份:第一部分是署名為《安籙附安石獅全科》,其所附的〈意文〉中即出現了「福建泉州府南安縣」的地名,和「托憑道(或化)士代香遠叩福地龍虎山五十五代天師老祖」的時間,以及言「經籙寄閣」的不同經籙種類、名稱與負責官署將帥。第二部分是傳授《太上正乙盟威修真玉經》(外函〈三天誥命籙職〉)的〈疏意〉,與六件「進職盟威職籙」(時間內書「同治」)的「封籙」文檢。第三部份則抄錄署名「漢五十七代天師張真人告行」的〈新臨籙士帖〉,以及今通用於刀梯奏職的公牒。
考察翁家保存的《安籙‧意文》(附圖2)地名、時間和相關資料意涵,忠實地反映了五十五代張錫麟天師在位時期(1715-1727),福建泉州府南安縣道壇道士曾托憑當地資深道長,替代天師或其指派親臨監盟的法官,採取所謂「代香遠叩」的變通方式,傳度進職正一盟威經籙的情況,而其時間也適值翁定獎受籙期間。
福建泉州府南安縣○都○里○保居住,奉道佩籙弟子○○,本命○○建生,念○○心歸大道,意慕真風,茲遇○元令節,幸祖師開濟度之門,許下民伸悔悟之誠,托憑道(或化)士代香遠叩福地龍虎山五十五代天師老祖,醮筵中拜受太上三五都功(盟威、三洞)經籙○宗,籙文、職帖、通關、路引、公牒、合同、環券,皈身佩奉,保命延生,欲伸平安,理宜安奉,涓告○月○日就家建立延生道場,宣經祝燈,批陳三獻,安奉籙中官將諸職吏兵,府保康寧。伏願師尊降格,列聖垂慈,納蠢茲之微誠,錫優渥之嘉負,祈星辰順度,保命基鞏固。冀籙職以高僊,俾罪愆而求息,扶身度命,保命延生,無疆之福永綏,積善之慶長存,凡在光中,永托神庇。
#p#副标题#e#
若以此〈意文〉所載內容,對照筆者實際調查的南安傳統奏籙科儀,會發現其具有相同的結構:即是將平常一天的延生燈事內容適當調整,再加上專門用於奏籙授職的儀式複合而成。前者「延生道場」包含:點天燈、起鼓、《延生發奏》、《祝聖請神》、《獻牲科》、經懺轉誦:《玉樞經》、《北斗經》、《三官經》、《星真懺》與《三元懺》、《九陳獻供》、《獻熟燈科》:《三界燈》與《百神燈》、奏表(一般延生奏〈紫微表〉,此次奏職用〈天師表〉)、《王福祭將》。後者「奏職科儀」包含:新籙士轉誦《天師懺》、《度籙科》與《安籙科》。另「籙文、職帖、通關、路引、公牒、合同、環券」等等實質正一經籙內容,也可以一一核對而見於所傳授的「籙宗」當中。又據泉州市洛江區馬甲鎮惠陽靖蕭培元道長提供之祖傳秘本《道機》(按以「珍裕利記」鈐印為號、署名為蕭廷熙謄抄),其所記載蕭廷熙原筆跡,乃從第一代天師抄錄至第五十五代天師資料(五十六代至六十三代則另人筆跡),如「五十五代天師振麟真人真人:生康熙己卯年七月六日卯時,丙申年四月十二日登位」,此與翁定獎受籙與傳承的安籙抄本所具現的時間相同,其中道法淵源應有密切關係,待進一步深入比對考證。
四、泉州與台灣的封籙資料關係密切
傳授的正一經籙一經填妥,在授籙前即要拜各種籙章至所屬的神宮真君,請其責成負責的仙曹官署照驗佩籙領職弟子,使其能名錄紫府,執行職能;然後按傳承規範,逐一封藏包裹,或單獨成封,或合為成束,最後再全部封印全美於方函或木盒中,此儀式過程稱為「封籙」。唐‧陸龜蒙(?-881)曾撰詩句:「靜吟封籙檢,歸興削帆竿。」「靜吟」應可理解如步虛、請神的情境,而「封籙檢」可能是在「封籙」的儀式過程中將籙檢籙章逐一封藏。以台灣所見廈門白玉荷(1798-?)抄錄的《清微靈寶神霄補職玉格大全》中,存錄有幾件《太上三五都功經籙》封籙的文檢範式,詳列其經籙名稱、拜詣宮殿與受文曹司,並清楚具象地描述其封藏的細節:「其職帖殼用無字小靈寶殼囊,其外將職簡條封如牌,其印粘在條尾。」此「印」是職條紙印,與職簡(或稱謁簡)皆如條狀;其描述後又有各種「籙牌式」,以配合封籙儀式運用。另泉州南安傳承也有詳細的封籙抄本,若進一步比較高雄翁家的六件「進職盟威職籙」牒文,將其中重要的經籙名稱、上詣的神宮真君和所屬仙曹官署製表如下,會發現兩者高度一致,可論斷其或是有共同淵源,不然就是有實質的傳承關係。
泉州南安與高雄翁家正一盟威經籙封籙文檢比較表
四、 「賣籙」與「經籙寄閣」資料考證
現存《天壇玉格》有許多不同的版本,如在《道法會元》卷249即收錄一本《太上天壇玉格》,另在正一道壇中也常見同名或相近名稱的抄本,其基本內容即是授籙的規範與填籙的秘訣。目前台灣所見重要的《清微靈寶神霄補職玉格大全》抄本,其先由廈門白玉荷(1798-?)所抄錄,台南曾演教(1814-1866)於1848年再傳,阿公店街(今高雄岡山)弟子吳玉典(1818-?)再重錄。白玉荷在抄本中有三處交代其抄錄的時間,而其中的〈六十甲子配所屬六十個壇名〉(頁24)與〈附抄南安坑口歐士宗道友賣籙張思德老文檢中六十甲子配一百二十靖壇配定〉(頁34,附圖3)之後,均書有「經師弘化真人天師係張彥頨(48代,在位1501-1560)、籍師弘道真人天師係張永緒(49代,在位1559-1565)、度師闡教真人天師係張國祥(50代,在位1577-1611)」。這說明其所抄錄的原本傳承資料來源甚早,上一手抄錄者可能與第五十代張國祥天師同時代。
此本《天壇玉格》,是台灣正一派靈寶道壇秘傳中相當重要史料,因其記載了諸多正一經籙資料名稱與填籙的規範秘訣,前輩學者丁煌在〈《正一大黃預修延壽經籙》初研〉一文中已作了部分介紹。其中,所出現的南安碼頭鎮坑內村坑口「賣籙」的記載,除透露白玉荷抄錄的道法地點資料外,也連接了自明初即有的福建賣籙傳統。根據《皇明恩命世錄》一書記載,從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到嘉靖二十一年(1542),朝廷多次下達詔書,嚴禁偽造私出符籙,不僅顯示出官方欲通過授籙制度,進一步控制道教,更可看出偽造私出符籙的情形在當時頗為普遍。深入思考此歷史背景,我們就可理解為什麼白玉荷抄本中會出現「賣籙」二字?除反映白玉荷版本的部分來源信息,是關係其道法傳承的非常重要的問題外;其中所透露的抄錄地點:南安坑口,在明、清分隸於南安縣十至十二都(今南安市碼頭鎮坑內村坑口主要姓氏即為歐姓),也具有歷史意義。因為自明初即有的福建賣籙的記載,不僅在清中期的南安碼頭坑口仍可見到,據筆者對南安北部道長的訪問,清末至民國初以來,南安清風里十三都深垵水閣(1945年併深垵與金嶺二鄉為金淘鎮)依舊有賣籙的傳說。
另「經籙寄閣」一詞,出現於泉州南安道壇與高雄翁家「安籙」①抄本中,即說明可用「預先繳籙」方式,繳回籙士或信士原先所受的經籙;一則讓原籙中官將吏兵各回仙曹,二則籙官可登真領職、列入仙班。考察繳籙的時間,可分為「生前預繳」與「命終繳化」兩種方式。明初周思得所纂修的《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三十七〈文檢立成門‧預繳籙道場文字〉,即屬於生前預繳。而先期繳籙的形式,今仍保留於田野調查資料中,如前文提及翁家道壇署名為《安籙附安石獅全科》的安籙抄本,最後還有「經籙寄閣」四字,另末頁又書記「經籙寄閣」的不同經籙種類、名稱與負責官署將帥。按此「寄閣」二字,應指「架閣收貯」,乃是對宋、元時代儲藏文牘案卷機構「架閣庫」的轉化。朝廷擇選有時望者擔任架閣庫官,掌理儲藏帳籍文案以備用;道教則將之運用於經籙的儲藏,受籙者生前將經籙繳回各神宮官署,請負責的仙官將帥妥善收貯,以待受籙者百年後,執其陽照合同以受勛領職。
華瀾(AlainArrault)教授提供筆者的湖南省新化縣洋溪鎮秦曉春拋牌過度奏職文檢〈太上五岳都司院金牌牒文一套〉中,⑤即言「修錄阴阳二帖,當坛书立合同、印信、阴疏,繳投第五庫趙南院掌案羅曹官、池判官,架阁收貯。阳帖存牌,給付弟子秦法迨防身護命,百年限滿,隨時繳化,取阳對號,合同無差。」南安傳承的〈繳籙合同牒發行及籙化繳寄閣牒式〉,更說明其預先繳化的原因與生身執照陽牒合同的功能:「今則年久月深,恐籙文而損壞,慮收拾而不全,預先焚繳寄閣。涓吉今月○日就于家庭崇建延生道場,延奉高真,焚繳天師符籙,填納地府庫錢,更祈福佑,茂集禎祥,增延壽算,依科給出陰陽合同為據,右牒上東嶽府掌功德案司官,乞為架閣收貯,就壇給出陰陽二道。陰牒隨籙焚化,陽牒付生身執照,俟在百年身謝太陰之日,直此陽牒前到攸司比對,合同相同,請領功勛,人天受用。」
五、結語
目前筆者在台灣南部靈寶道壇與泉州道法的關係研究,希望能有所突破,以具顯在台灣道教史詮釋建構的三項意義:一是提供了台灣正一派世業道士研究的新史證,二是重建了清初以來高屏靈寶道法部分的傳承譜系,三是填補閩台道教史關係研究上的一些重要缺環。以台灣道教傳度奏職儀式調查與道壇保存的老抄本所見,道士們雖仍運用內部傳承的《天壇玉格》一類資料授予太上三五都功(或進職正一盟威、三洞五雷)道職,諸多正一經籙名稱也仍然被保存於相關抄本中,但在儀式中並沒有實質相應的整宗正一經籙內容傳授。除丁煌〈《正一大黃預修延壽經籙》初研〉一文中所披露的珍貴研究資料外,筆者所掌握的白玉荷《清微靈寶神霄補職玉格大全》、翁家道壇與其道法傳承相關的道壇,以及高雄湖街底黃家道壇秘傳的抄本文檢中,都能見到部分正一道籙的名稱與授籙資料。筆者曾藉由南安、江西、湖南與天師府的經籙資料與相關科儀抄本,將目前所掌握的台灣太上三五都功與正一盟威經籙名稱,加以重新辨識分類與釐清定位,補充了閩南道教史關係部分缺佚。
據筆者目前考知與正一經籙傳授相關的儀式,依施行順序應包括:請籙(或買籙、賣籙)、製籙(印籙、抄籙)、填籙、封籙、授籙(奏籙)、安籙、閱籙與繳籙等等。而且非常難得的文化遺產,就在福建泉州南安北部區域道壇,至今仍傳承著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所授發的《太上三五都功經籙》,並按傳統採「秘傳性」的方式於「奏籙」儀式中傳授。以其中〈太上三五都功版券職籙請法詞〉與〈太上老君宣告都功祭酒真經請法詞〉兩件文書為證,竟保存了五十一代至五十三代張天師作為經籍度三師的職稱玉諱史料。這一珍貴的證據不僅具體說明,南安至少保存與使用過自清初以來的正一經籙受籙傳統與較完整資料史證;而且也讓我可以理解,為什麼五十三代張天師會在1658年為重新整編過的《正一天壇玉格》作〈序〉,以維持其正統的傳承意涵與時代意義,並可接連著台灣高雄小港翁家所發現的安籙抄本與意文,所出現的南安縣地名、代香遠叩福地龍虎山五十五代天師時間與相關經籙資料。其所顯示重要的歷史傳承意義與道法淵源內涵關係,可提供我們進一步考察台灣正一經籙奏職的道脈法源傳承、複合與變化情形,對閩台道教史關係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貢獻。
附圖1:惠陽靖蕭培元道長祖父蕭椿萱謄抄之〈太上三五都功版券職籙請法詞〉
附圖 2:翁家授籙抄本載明在泉州府南安縣「托憑道士代香遠叩福地龍虎山五十五代天師老祖」以傳授正一經籙
附圖 3:白玉荷本《天壇玉格》出現正一盟威職籙目錄與南安坑口賣籙的記載
(本文作者:謝聰輝 原文为正一道教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道教之音专稿转载请标注来源)
更多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