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0日,凤凰陕西文化探秘团队携手专家学者、画家、网络大V一行走进华山,在领略华山绝美风光、奇险隽秀的同时,解读华山文化,演绎神话传说,剖析华山背后的道家内涵、历史典故,深度探秘隐藏在人们视线背后的道山、道人。
为更深入的展示华山道家文化精髓,凤凰陕西专访中国传统文化专家、易学专家张生红先生,就华山道教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解读。
凤凰陕西:鲁迅先生有这样一句话,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您能给我们谈谈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吗?
张老师: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根植在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好地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道教文化是在传统文化的隐喻中成长成熟起来的。对传统文化一个是起了根底的作用,另一个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双方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专家,易学专家张生红
凤凰陕西:有人说道教是吸收儒释道三种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在道教发展过程中这三种思想对道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张老师: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儒家思想。道教除本身的传承外,承载着部分儒家文化的资源。在它的劝善书中,有大量古代的治世为人的格言,来自于儒家,诸如孝、义、忠、信、知乎廉耻等等,都是道、儒共尊。佛教对道教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道教的衍生是一个独立的体系。
凤凰陕西:有一种说法认为道家和道教是分开的,又有人说: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的根基。您觉得道家和道教是怎样的关系?
张老师:道教的产生就是基于道家的思想,道教的形成也和道家是分不开的,他们本身是一个体系。从老庄思想到黄老学说,再到东汉末年的张道陵的道家学说。道家的创立传承了这些思想。道教是道家的继承者,道教中呈现出尊道贵德、贵柔、清静无为等道家思想的特征。
雨后华山仙境般的云雾缭绕
凤凰陕西: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法自然”,您如何理解“道法自然”?
张老师:道教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它以“道”为最高信仰,以追求“神仙信仰”为核心,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所以“道法自然”讲的是道教里的核心思想。“道法自然”即顺应自然,遵从宇宙的规律。
凤凰陕西: 顺应自然是一种平衡、一种自然界与人的平衡,一种阴阳平衡, 那么阴阳平衡追求的平衡点在哪里?
张老师:阴阳平衡指阴阳和谐。从大的方面来说,《周易》里面讲天为阳、地为阴。“天地和谐”“万物和谐”说的都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从小的方面来说,是人体的平衡,人体自然运转就是一种平衡。
凤凰陕西: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我们在谈到道教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时,还会提到佛教,道教讲究性命双修、长生久视,而佛教讲究明心见性。能给我们对比一下,他们追求的理念有哪些不同吗?
张老师:道家讲的是仙道贵生,性命双修,长生久视。提倡先从个人做起,然后才能普度众生。佛教直接从“性”上修,达到“明心见性”,主修来世。它们在本源是一样的,但在具体方式上是不一样的。
#p#副标题#e#
华山西峰索道
凤凰陕西:比尔波特写的《空谷幽兰》一书,在描写中国的道教和道士的生活状态时,他把这一群体说成“隐士”。您觉得在中国文化体系里,隐士和道士能划等号吗?
张老师:隐士和道士在某些地方相似,但是不能划等号。隐士是脱离自己的生活,进入深山找一块适合自己修炼的地方来进行修行。在我们秦岭特别是终南山有很多这样的隐士,但是他们并不全部是道士。道士有自己的组织,自己的活动区域,有科学、体系的修炼方法。所以这两者是不能等同的。
凤凰陕西:道教在唐朝形成了一个高峰,备受皇家推崇。华山的西岳庙就是历朝历代皇帝祭祀华山神的地方。为什么华山的道教在唐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它有怎样的时代背景?
张老师:唐代的道教达到高峰和唐氏家族有关系,唐朝皇帝为提高自己的门第出身,利用道教始祖李聃姓李、皇室也姓李的巧合,附会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聃的后代,是“神仙之苗裔”。道教因而也就成为李唐王朝信奉的重要宗教。
凤凰陕西:皇家的重视,也使华山道家文化兴起。华山被称为道教的“第四洞天”,这种称谓和道家本身有什么渊源呢?
张老师:有很深的渊源。华山被封禅为“西岳”,古代人们崇拜山岳,把高山看成神灵。在这种环境下就形成了一种膜拜。到了唐代后道教兴盛,华山有了道士进入,开始在这一区域进行建设。可以说道教在唐代和宋代都是兴极一时的。其中出了以陈抟为代表的道教学者,他的哲学思想和内丹思想影响了西北地区人们生活、文学的方方面面。
玉泉院前的巨型陈抟老祖铜像
凤凰陕西:您能展开说一下,道教思想是如何影响了西北地区人民的方方面面吗?
张老师:陈抟在华山生活了40多年,著有《易龙图》《无极图》《太极图》《先天图》等,最为著名的是他的内丹术学说。他的其中一种内丹术叫“睡经”。有一个故事这样讲,有一个人问陈抟:你怎么每天都睡觉?陈抟说:一般人睡觉是为了生活之需,饿了吃,困了睡。但是我的睡觉是一种神仙的睡法。睡的时候肺气和吐纳门户紧闭,精神情志并不启动。这其实就是一种内丹的修炼方法。
凤凰陕西:您刚刚提到内丹,内丹和外丹的修炼有什么区别呢?它们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张老师:外丹术是以地里面的东西为原料,比如硫磺、汞、硝、铅等矿石药物,用这些东西在炉鼎中进行提炼,形成一种丹物。内丹指将人体当作炉鼎,以修炼体内精、气、神,凝结成丹。
凤凰陕西:我们知道孙思邈是一位有名的“道医”,他对道教的养生文化有什么贡献呢?
张老师:孙思邈是医学界至今推崇的“大医”、“药王”,其医学养生思想与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曾提出“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术易崇”的观点,把人们从飘渺的成仙目的拉回实际易行的修性养生。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列了《养性》卷,内容包括:养性、道林养性、居处法、按摩法、调气法、服食法等八卷,涉及了道教养生的各个具体方面,具有鲜明的道教养生色彩。他在道教的影响非常大,以至于后来好多道医都受了药王药理、药术的影响。
华山道长在药王洞朝拜药王孙思邈
凤凰陕西: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中国文化突出于别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突出了自己的养生学。而现在的养生学没有很好地发展。您认为是哪些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
张老师:现在的养生处在“乱世”,有西方养生、中医养生、道学养生、禅学养生等等。道教的养生有基础,但没有系统。应该这样说,没有很好的把这个系统提炼出来,从而形成完整的养生体系。
凤凰陕西:您觉得华山道教应如何把特有的道教文化向外传播?张老师您也在做一些景区的规划,您觉得华山道教传播的点在哪里?
张老师:主要应服务于人。深刻挖掘陈抟老祖的内丹术,也就是养生术。把内丹文化养生作为华山旅游景区接下来打造的名片。
凤凰陕西:华山这两年也在发展道家文化养生方面非常重视,那您觉得道教文化、尤其是养生文化,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如何做到独一性和自有性?
张老师:要在当地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然后对陈抟内丹养生体系进行梳理再创新,形成华山独特固有的道教养生文化。
(张生红 中国传统文化专家,易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