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音文化 道音文化
  • 首页
  • 道教热点
  • 专题活动
  • 宗教政策
  • 道医养生
  • 道学经典
  • 道教书画
  • 道教人物
  • 道教仪范
  • 道教图片
  • 道教文化
  • 道教音乐
  • 站内动态
  •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返回旧版
首页 道教文化 道教杂谈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聊斋你也可以这么读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聊斋你也可以这么读

道音文化 7年前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聊斋你也可以这么读-道音文化

清代民间的道教信仰十分盛行,山东是全真教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道教历史传承和丰厚的民间土壤。蒲松龄自幼就喜读道家经典,生长在山东并曾寓居崂山写作的他深受道教文化氛围的影响,对道教思想中的神仙高道、鬼狐花妖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一生更以“雅爱搜神”标榜。

蒲松龄呕心沥血历时四十余年创作的《聊斋志异》,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直接与道教有关的就达157篇之多。其中大名鼎鼎的《劳山道士》更是与崂山道教分不开的。故事中的青年王七慕名来崂山学习道术,但他“过月余,手足重茧,不堪其苦”,偶然见到道长施展神奇的道教术法:以箸掷月中,见一美人,自光中出,翩翩作霓裳舞。此后王七再次坚定道心,不过又坚持了仅一个月而已,最终学得“穿墙术”而归,回家后炫耀术法,失效而贻笑大方。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聊斋你也可以这么读-道音文化

据说当年蒲松龄在崂山写作时就遇到了一位年轻男子,男子自称在家不爱读书、常受责备,听说崂山道士神异,想来学点本领。此男子虽不姓王,但道长们推断蒲松龄创作《劳山道士》很可能以此人为原型而发挥创作。“闻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世人多歆慕道教的神奇术法、养生之术,而真实的修道却是一个漫长清苦的过程。道不妄传,《劳山道士》中的王七是很多慕道人士未能通过前期的艰难考验最终悻悻而去的生动写照,同时烘托出深山道士的清规戒律和清苦修行,从而点明了真道难求的主旨。

除了好道之人,《聊斋》中也记述了许多法术高明的道士,例如《寒月芙蕖》中有着高超道术的济南道人,他有种种奇异之术,当中最精彩的莫过于他在凛冬之际宴请宾客,绘双扉于墙壁上,以手挝之,振管而启,立刻别出洞天,内中陈设满亭、穷极奢丽,并有荷花十顷、一望无际。待到宾客酒足饭饱,荷花凋谢,北风骤起,景色也不复存在了。

然而,道术并非用来自娱自乐,蒲松龄以他的生花妙笔讲述了道士济世度人的精彩故事,他们或降妖除魔,或助人为乐、匡扶正义,例如《向杲》中的道士就帮助向杲化身成猛虎为死于非命的兄长报仇。《聊斋》中的道长们常作为推动剧情的关键人物而出场,而且多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个性超脱、落拓不羁,这大约也是作者心目中道长们的形象吧!

蒲松龄还深受道教惩恶扬善、因果报应等教义思想的影响,记述了大量反映此类主题的作品。在《二班》中,擅长针灸之术的医生殷元礼,因机缘凑巧治好了虎精二班兄弟母亲的疾病。一日他于野外意外遭遇到狼群的攻击,幸而被两只老虎搭救。事后,方明白当日医治的老妇人原来是这两只老虎的母亲。借此神奇故事,蒲松龄将善恶循环、报应不爽的道理戏剧化地体现了出来。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聊斋你也可以这么读-道音文化

若说这些道教文化的印记是隐而不显的,那么《婴宁》的故事就可谓喻意明朗了。古代婴、撄相通,“婴宁”即“撄宁”,《庄子·大宗师》中说:“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者,撄而后成者也。”撄宁是指一种心神宁静、不被外界事物所扰的修养境界。“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相较外物,道教更尊重人的本真。

蒲松龄借助婴宁的故事,讲述了世俗对人自然本真的戕害。狐妖婴宁“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爱笑是她的标签,婴宁无忧无虑,有着赤子般的纯真天性,用她母亲的话说:“言少教诲…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与王子服结为夫妻后,婴宁虽屡被姑母诃斥,却不改其“笑辄不辍”的本性。后因上墙摘花憨笑被西邻挑逗,婴宁略施小计将其致死,差点儿惹上了牢狱之灾。姑母责备她这次丢了她儿子的脸面,自此婴宁“竟不复笑,虽故逗,亦终不笑”。

从婴宁自然本性中的笑到笑的消失,由自然而不自然,蒲松龄将道家撄宁的寓意以爱情喜剧中的悲剧形式娓娓道来,令无数读者莞尔的同时心生嗟叹。似乎是照顾到读者的心情,故事的结尾,婴宁诞下一子“不畏生人,见人辄笑”,似乎再次给人以归复“自然”的新希望。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聊斋你也可以这么读-道音文化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是对《聊斋志异》的经典解读,而我们由道教的眼光出发,去品味这本蒲松龄记述的故事,也不失为《聊斋》的另一种读法。我们无法考证这书中的道教底蕴有多少是源出于崂山的仙境之中。世上有多少人曾被他伏案疾书的精神所动,也想去呼吸那些为蒲松龄带来灵感的仙家气息。蒲松龄写出的,正是我们心中的那个亘古不变的大道。

0
道音文化
道音文化官网的主编

猜你喜欢

  • 论丹道的“印心”与“师承”——参《医道还元》
  • “强梁者不得其死”之我见
  • 修道要从心上学,炼心养性学是一切修炼的基础
  • 邱清辉道长:漫谈道教经典诠释
  • 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修的是万物圆融的理想境界

推荐阅读

武当山道教协会举行“同升国旗 齐唱国歌”活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2周前
关爱“火焰蓝”,夏日送清凉——上海嘉定城隍庙慰问嘉定区消防救援支队
2月前
河南省泌阳县道教协会赴曲阜开展“道教中国化•同心正道行”传统文化交流学习活动
4周前
永州市道教协会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
3周前
山东省民族宗教委举办宗教界人士宗教政策法规学习培训班暨全面从严治教讲经讲道交流活动
4周前
Copyright © 2009-2025 道音文化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浙(2022)0000881 浙公网安备33032402002320号 浙ICP备19052630号
友情链接: 国家宗教事务局 中国道教协会 北京市道教协会 陕西省道教协会 湖南省道教协会 江苏省道教协会 福建省道教协会 上海城隍庙 天然道观 邵阳玉清宫 西安八仙宫
  • 首页
  • 道教热点
  • 专题活动
  • 宗教政策
  • 道医养生
  • 道学经典
  • 道教书画
  • 道教人物
  • 道教仪范
  • 道教图片
  • 道教文化
  • 道教音乐
  • 站内动态
  •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返回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