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人物雕像(十九尊)
汉白玉吕洞宾坐像等国家一级文物首次亮相,3D打印《朝元图》还原永乐宫壁画神韵,大量永乐宫迁建资料首次公开展出……在山西博物馆举办的“观妙入真——永乐宫保护与传承特展”吸引了许多古建与文博爱好者关注。展览分为“煌煌巨制”“壁上丹青”“遗珍重光”“观妙入真”四部分,通过280余件展品和数字化展示手段,多角度展现永乐宫的魅力。展览将持续至10月10日。
道教,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宗教。道,被认为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宇宙生生不息的动力。教,是指传播修道的方法和度化民众。道教的教义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也与传统民间信仰有着密切联系。永乐宫所在的山西芮城地区有着悠久而浓厚的道教文化传统。
永乐宫始建于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1358年建成,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宫观,原址位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相传,这里是道教全真派祖师吕洞宾的出生地,唐代就建有吕公祠。金代末年,随着全真派兴起,由全真派大师宋德方首倡、潘德冲主持,将祠扩建为纯阳观,元中统三年(1262年)改名为大纯阳万寿宫。因其位于永乐镇,后人也称之为“永乐宫”。永乐宫是保存完好的一组元代官式建筑群。现存山门为清代建筑,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均为元代原物。永乐宫建筑风格在继承宋、金时期传统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和创造,形成了典型的元代特色:东西两面不设配殿等附属建筑物,总体布局疏朗,单体建筑宏伟,粗大的十拱层叠交错,雕饰简洁明朗。
三清殿琉璃鸱吻
此次展览中,一套三清殿屋檐顶端的琉璃构件尽显永乐宫建筑的壮美。这组构件由两件琉璃鸱吻和一组屋顶正脊构成,长近10米,重达1吨,釉色艳丽,造型华美。其中,南北两端的两件孔雀蓝琉璃鸱吻,整体造型为巨龙盘曲样式,鸱吻张口吞脊、怒目圆睁,炯炯有神。鸱吻与正脊连接处还塑有胡人献宝、风伯云纹等纹饰。
永乐宫以其精美绝伦的壁画艺术闻名中外,是中国现存寺观壁画中规模宏大、题材丰富、画技高超的典型代表。永乐宫璧画艺术继承了唐、宋绘画传统,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和意义。永乐宫保存了完整、成熟的壁画制作全流程标本,并以壁画为主体,融汇彩塑、彩画等多种表现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元代绘画、彩塑和装饰艺术。在永乐宫,顶级的元代艺术大师们,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以线为骨的绘画技艺和沥粉贴金等彩妆技法,将神俗共画,营造出恢宏的道场、生动的世俗画面和永恒的艺术空间。
汉白玉吕洞宾坐像
永乐宫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内,共有壁画1000多平方米(包括拱眼壁画)。龙虎殿和三清殿的壁画是以传统工笔重彩勾填画法,绘制道教二界诸神朝拜三清尊神的宏大场面。纯阳殿和重阳殿壁画是以分幅山水人物兼通景连环画的方法,绘制了吕洞宾、王重阳一生的传说故事。永乐宫壁画的内容对于研究宋、金、元时期的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永乐宫壁画采用中国传统胶彩壁画绘制方法,沿袭唐宋画风,用笔简练又有变化,发挥了线条丰富的表现力。壁画设色采用了传统的重色勾填法,以青绿为主色块,并使用沥粉堆金等工艺突出画面重点。
三清殿《朝元图》沉浸式体验空间
展厅里,两幅高4.2米、长13米的3D打印壁画《朝元图》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朝元图》是永乐宫主殿三清殿里的一铺壁画,全长90多米,采用工笔重彩勾填画法,描绘了群仙朝谒道教最高神祇元始天尊(玉清)、灵宝天尊(上清)和道德天尊(太清)的场景,构图宏伟,气势磅礴,笔法传神,共绘有286个人物形象。此次特展通过3D打印技术再现了三清殿东、西两壁的壁画,规模和形制与实物完全一致。
此次展览不仅将永乐宫精妙绝伦的壁画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还将一场世所罕见的文物保护壮举展现在观众面前。
20世纪50年代,三门峡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开始建设,对位于水库计划淹没区内的永乐宫进行了整体迁移保护。经过10年努力,永乐宫从芮城县永乐镇招贤村(时属山西永济县)整体搬迁到芮城县古巍镇龙泉村。壁画迁移保护是项目中最复杂的部分,在没有任何经验借鉴的情况下,迁建团队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壁画揭取、包装、运输、加固、修复、安装的技术方法,将1000多平方米的壁画切割成341块搬运,并按照原样完整安装在新址。
60多年前的保护壮举让永乐宫历经700多年依然完好。如今,随着文物保护理念的提升和新技术的应用,永乐宫再焕光彩。
今年6月,永乐宫启动史上规模最大的壁画修复工程,对壁画脏污、颜料层起甲等问题进行修复。“修复工程预计将持续两年。在本体保护的基础上,我们将运用更多数字化保护手段,让永乐宫壁画活起来、走出去。”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席九龙说。
展览期间,山西博物院还推出“晋界讲坛——永乐宫文化的保护与研究”系列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从永乐宫的绘画艺术、宗教文化、建筑形制、搬迁保护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解读。
(本篇图文转自中国民族宗教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