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上坛持诵早晚功课时,读到诸真宝诰的段落,会发现在每个宝诰前面都加有一句“志心皈命礼”,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从字面意思解,“志心”有用一心、用虔诚之心发大志向、大愿力的含义。我们的修行,往往需要发大志,才能历尽磨难终成道。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退却了,有的人改变了最初的志向和发心,若是没有一个宏大且坚韧的发愿,我们的皈依就只是名相上的归从,很难实现身心意的归顺和依靠。所以“志心”二字,是在表达对一个修行者的基本要求。
“皈命礼”,可以拆成三个字来解读。
皈,是皈依的意思。道教修行首先要皈依,我们需要磕头拜师,这拜的既是自己的度师,又是端坐在高高殿堂上的各位祖师。这些师,都是我们日后修行中看得见的引路人,统称为“师宝”。在我们生活和修行中产生疑惑的时候,师父就是那个帮我们答疑解惑、帮我们精进修行的人。但修行光有师父还远远不够,道教修行中也提倡“拜先生”来学本事,在这里,统一归属到“师”的行列中。师父和我们一样,也是正在人间的修行者,他们也会产生困惑、具有无法解决的难题。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道教是一个以神仙信仰为典型特征的宗教,神仙是合道的,他们对我们所具有的疑惑能够看得更加清楚明白,因此道教强调的不只是信神仙,更在于教化每一个信仰者、每一位众生能够依据神仙的教化去改变自己日常的言语行为。简言之,便是“信、受、奉、行”四个字。可殿堂上的神仙不会自己开口说话,我们又怎么能听得懂他们的教化呢?这里,就要强调皈依“经宝”的实际意义了。
我们每日读诵“早晚功课经”,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读一读道教中的其他经典,如《道德经》《南华经》《四子真经》《悟真篇》《抱朴子》等等。道教所有的经书集合起来称为“道藏”,唐朝的时候把道藏称作“三洞琼纲”,意思是指导人们如何做神仙的大要提纲。这些经文,都是历代成真成圣的祖师们切切实实的修行感悟,他们把自己修行过程中吃过的苦、遇过的难、参过的道、悟过的理写出来流传后世,这便是对我们后来人的信仰所保持的慈悲心念,让我们能够遵从祖师走过路的去修行。经者,径也,路的意思。我们通过读经学经,并且按照经文中提到的要求去做,也即是皈依经。此经(径),通达的便是大道的方向。
三皈依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项,即“皈依道”。我们信仰和修行,就要求惟道是从,做一切事情都要以符合道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这个“道”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又该怎么样去皈依“道”呢?乍一思考,好像是无从下手的,况且道祖老子又说,道是杳杳冥冥、恍恍惚惚、说也说不清楚的一种存在,那么,我们讲“皈依道”、与道合真地修行,究竟是讲什么、又该怎么做呢?
其实,如何皈依道,这其中的道理并不需要细想。道不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某种规则,而是以人们日常具体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事物为表现形式,在其背后所蕴含的一种法则。我们在不知道“道”是什么的时候,只需要做好皈依师、皈依经的功夫,因为师父讲说的、经中叙述的修行方法都是合道的,我们要去探究杳冥的大道往往需要先从这些有着具体实相的事物上出发,做好每个人生活中该承担的责任、修行中该做好的本分,那么,即便我们尚且不清楚合道是什么样的状态,在具体的事情上却是能做到与道不相悖的境界。如此,实则已经是合道的。圣人说,大道本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修行的一大目的,就是让我们在用道、行道的基础上,进而能够知道、明道。
皈依道、皈依经、皈依师,合称为“三皈依”,虽然是在讲说三个不同的内容,但实际上说的还是我们修行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准则。若是通达了三皈依的妙理后,会发现道经师三者其实是三位一体的。皈,是以身、口、意三业的皈向。依,是依傍、依靠的意思。我们惟道、惟经、惟师的时候,本质上是把我们的身口意交给了这份信仰,让自己一生的命运有了依靠。由此曰,“皈命”。
最后一个“礼”字,是表达一种礼拜的行为,表达感恩与感谢的情感。
于是,“志心皈命礼”连成一句话,说的就是我们要发虔诚心、发大志向,皈依于大道祖师,将祖师的言行教化用于自己的日常修持,从而证得无上道果,使这一生的修行具备了更辽阔的意义。
以上这些内容,你在诵经的时候,有没有认真地思考并且行持呢?
(道教之音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