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道德经》
今天想和大家谈谈自己对“致虚极,守静笃”的心得体会。
“致虚极,守静笃”出自道德经第十六章(传世本)。整个这一章节,是老子在阐述他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并且发现了我们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老子作为圣人,他看待世界的方法与我们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来看一下他是用的什么方法。
我们先看前两句:“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首先告诉我们要“致虚极”,即整个人达到一种虚空、虚无的状态,而且要达到极致。也就是说,让我们的内心保持一种接近虚无、无挂碍的状态,然后“守静笃”,让我们整个人保持在一种安静、清静,而且很笃定的状态。这时,我们才具备了看待这个世界的最基本的条件。
第二句,“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世间万物,繁荣生长,老子的方法是“观复”。什么是“观复”?就是他是反过来去看这个世界的,透过世界的表面,反观世界的根本,看到世间万物的本质、本源。
下一句“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句是说老子他通过“致虚极,守静笃”的一种心灵状态,并且用“观复”的方法来看待这个世界,他发现了这个世界的规律。虽然“夫物芸芸”即万事万物纷繁众多,但是最终都是“各复归其根”,这是世间万物的统一规律,是我们最终都会回到的根本。
下面,老子把这一万事万物共有的“归其根”的规律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和解释。“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他说,万事万物,最后都会回归于根本的这一规律,我把它称作“静曰复命”。“复命”是什么意思?“复命”就是回复、回归我们生命的本源。所以说我们如果能达到“静”的状态,我们就会感受到回归生命本源的一种状态。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个常,它是指这种恒定不变的、常态的规律。也就是说,“复命”,复归于我们生命本源的这种自然规律,它是永远不变的。那么“知常曰明”,意思是说若我们知道这个规律,就会达到一种“明”的状态。“不知常,妄作凶”,如果人们不知道这个规律,还去妄作,就会达到凶险的状态,把自己置于凶险的地步。结合我们生活实际来看,比如说有很多人他认识不到生命根本的规律,不去保持清净笃定的状态,而是让自己的欲望去泛滥、去发展,去妄作妄为,这样的话,他已经让自己处在一种很凶险的地步了。
接下来,老子又对“知常”的人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知常容,容乃公”。他说,我们知道这个规律之后,就会达到一种“容”的状态,容即包容,包容天地万物。因为他认识到世间万物最终都会归于根本,他就会像天地一样包容万物。然后到“容乃公”的时候,他在现实生活中,就会达到一种“公”的状态。“公”的状态,就是大公无私。他这个时候已经脱离了小我,进入到一种大我,所以他就会像天地一样,包容万物,大公无私。
“公乃全,全乃天”,其他版本也有写作“公乃王,王乃天”,不过他们的意思其实都差不多,因为那个“全”字,它上面一个“人”下面一个“王”,也是代表所有人之中最厉害的那个人。这一句是说,如果人能够知道规律,回复到生命根本的自然规律,然后达到包容万物的、大公无私的状态的时候,他就已经成为人群中境界最高的那个人了。“公乃全,全乃天”,这个时候,他就已经接近于天的状态。
“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如果说这个人已经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其实就已经与道合一了。而道又是亘古不变、永远流传的。所以这个人,他虽身死,但是他的影响、他的精神会永远留存。
“致虚极,守静笃”,可以说是老子告诉世人的一种最根本的修身养性的心法。如果我们能很好地运用这种心法,我们就会看到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也就是“道”,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我们生命的规律,那么我们就可以达到大公无私、包容万物、天人合一、与道合一的境界。
此外,在我们平时练功、站桩、打坐时,也可以想一下“致虚极,守静笃”这样一个心法,我们会更容易进入到一种更好的境界。
(本文作者:刘嘉男,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