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夷山九曲溪畔的星村镇,有一座看似与闽北山林融为一体的宫庙,却承载着跨越山海的文化密码。这便是天上宫——一座因茶而兴、因海而生的妈祖庙宇。它斑驳的砖墙间,不仅镌刻着汀州客家人三百年来的奋斗史诗,更在当代林信涵道长及其弟子的薪火相传中,成为连接两岸血脉亲情的文化桥梁。
一、茶香海韵:汀州客商的守护之所
清康熙年间,当闽西汀州的客家人沿着武夷茶贸的路线来到星村,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制茶技艺,更有深入骨髓的妈祖信仰。这座于1709年落成的建筑,既是供奉海神妈祖的"天上宫",也是汀州商帮议事往来的“汀州会馆”。
其建筑本身就是一部无声的史诗:整体呈船形,地下排水系统循九曲溪流向而建,寓意妈祖护航茶船平安出航。最令人惊叹的是“凤在上、龙在下”的砖雕装饰,打破了传统等级秩序,彰显着妈祖作为海上守护神的至高地位。竖匾“天上宫”昭示着嘉庆皇帝对妈祖的敕封,而宫内那尊用千年含笑木雕成的六米高妈祖神像,三百年来始终以慈悲的目光凝视着往来信众。
二、薪火相传:林信函道长的未竟之路
时光流转,至二十世纪末,这座曾经香火鼎盛的宫庙已显破败。转折发生在林信涵道长接过修复重任之时。面对倾颓的殿宇,这位道长倾注全部心力,自2001年起奔走呼吁,筹集善款,主持修复工程。
修复不仅是土木之功,更是文脉的延续。林道长深入研究天上宫历史,考证建筑细节,确保修旧如旧。在他的努力下,2006年重修完成的天上宫,既恢复了清康熙年间的建筑风貌,更重新点燃了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记忆。
然而,道长的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景——二期斗姆殿工程。他梦想将天上宫打造成一个更加完整的宗教艺术殿堂。可惜天不遂人愿,就在工程进行途中,林道长羽化登真,留下了这座未完成的艺术殿堂,也留下了他对天上宫的无限眷恋与期待。
三、妈祖为桥:两岸一家亲的文化纽带
林信涵道长生前深知,天上宫的价值不止于文物保护。在他的愿景中,这座独特的妈祖庙应成为连接两岸的文化桥梁。
"妈祖信仰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纽带。"林道长常说的这句话,如今成了弟子们继续前行的动力。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天上宫持续开展对台交流:邀请台湾宫庙代表参访,共同举办妈祖祭典,组织两岸信众朝圣。每当台湾信众来到天上宫,看到那熟悉的妈祖面容,听到那相同的祭祀仪轨,亲切感便油然而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天上宫作为内陆妈祖庙的特殊身份,让台湾信众深刻体会到妈祖信仰在内地的深远影响。它见证的不仅是海神崇拜,更是闽台两地共同的历史记忆——从武夷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到客家先民跨海垦拓台湾,妈祖始终是那个守护平安的共同信仰。
结语
今日的天上宫,在林信涵道长精神的照耀下,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宗教场所范畴。它是一座活态的博物馆,讲述着茶路沧桑、商帮兴衰;它是一卷无字的史书,记录着客家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它更是一座情感的桥梁,连接着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根脉。
虽然道长未能亲眼见到斗姆殿的落成,但他的弟子们正循着师父的足迹,继续着这条未竟之路。当香火袅袅升起,当祭典钟声响起,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座宫庙的复兴,更是一种跨越生死的文化传承。在天上宫的一砖一瓦间,在师徒相承的身影中,闽台一家亲不再只是宏愿,而是正在书写的历史篇章。这座伫立在武夷山水间的天上宫,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见证着过去,连接着当下,也昭示着两岸同胞携手共进的未来——正如那未完工的斗姆殿,虽暂缺穹顶,却始终向着天空,等待着圆满的时刻。
(本文作者:严崇筱,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